為什麼明英宗最終殺掉了對明朝有再造之功的于謙?

用戶7344034730516


于謙在明朝歷史上,絕對可以稱之為大忠臣。“土木堡之變”後,他成功打臉了遷都南逃的朝廷投降派們,當機立斷,另立新君,穩定了軍心。在“北京保衛戰”中強行湊了一批備用軍,橫掃瞭如日中天的瓦剌大軍。可以說,于謙用一己之力,使得明朝沒有成為第二個南宋。但就是這樣一個國之棟樑,卻在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後,含冤而死,下場令人唏噓。



于謙之死真的是因為記仇的明英宗小肚雞腸嗎?公元1449年,處於“極盛之天下”的大明朝,發生了一件,只能用“不可思議”來形容的事,皇帝明英宗被瓦剌人給劫走了,這場改變了大明國運的“土木堡之變”,也讓這位明朝排名第二的逗逼皇帝,變成了兩邊燙手的山芋。大明朝廷內部聽說皇帝丟了,猶如天塌下來一樣,混亂一片,在這個關鍵之時,于謙站了出來,做了三件事:

一是當朝打死了忽悠明英宗去送死的大太監王振的親信馬順,一舉鎮住那一大群貪生怕死的“南逃派”,從歷史的角度來說,于謙的做法是絕對正確的,如果真的遷都南京,那麼黃河以北的國土都將淪陷,重現北宋滅亡之景。二是提出擁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繼皇帝位的建議,並得到孫太后和主要朝臣的大力支持。第三點更是讓瓦剌人一個頭兩個大,瓦剌太師也先想著白撿個大明皇帝,就挾持明英宗在邊關遊蕩,想佔點便宜,在聽說大明朝廷早已立新君後,也先憤怒的直接攻打北京。當瓦剌大軍兵臨北京城下時,卻驚訝的發現,明軍早就列陣九門之外,一臉“來呀,老弟”的表情,就等著揍瓦剌人。原來於謙早就力排眾議,調派兩京,河南備操軍、備倭軍等入京勤王,全力準備“京師守衛戰”。

數月的血戰,瓦剌大軍被于謙臨時拼湊的二線部隊,打得落荒而逃,最終也先無可奈何之下,想把明英宗送回明朝。于謙親自站在城頭,用大喇叭喊話:這個皇帝我們不要了,送給你們玩了。你們明朝人怎麼這樣?我瓦剌太師不要面子啊。不過,明面上于謙喊著把明英宗送給瓦剌,卻在另一邊安撫景泰帝朱祁鈺,皇位大局已定,理應儘快接回英宗,吃了定心丸的景泰帝,立即派遣李實和楊善出使瓦剌,把兩頭都討嫌棄的英宗,贖回了大明朝。

歷經曲折回到大明的英宗,卻被弟弟朱祁鈺軟禁在南宮,當上了被囚禁的太上皇。英宗本已經心灰意冷,準備就這麼度過殘年,沒想到八年後,弟弟朱祁鈺突然病重,眼看就要死了,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投機小人,為了自身的利益,發動了“奪門之變”,請出了英宗,成功讓他復辟。這位被關了八年的仁兄,腦袋都有點秀逗掉了,身邊的徐有貞立即提醒他,要趕緊除掉于謙等人,軟禁景泰帝,為什麼這些人這麼急著要殺掉于謙?

一、為了師出有名

八年來閉門思過的英宗,心態其實已經很平和了,他也明白當年于謙另立新君,是以君為輕社稷為重,一心救國作為第一考量。英宗重登帝位後,“復辟功臣們”讓英宗殺掉于謙,他內心其實是很掙扎的,直到石亨和曹吉祥等人,誣陷於謙想冊立外藩-襄王,這就戳中了英宗的軟肋,徐有貞又偷偷說了一句:不殺于謙,此舉無名。這句話什麼意思呢?英宗早就被奉為太上皇了,哪怕政變成功,法理上,他再當皇帝,也名不正言不順了。弟弟朱祁鈺病死後,理應由他的兒子繼位或者另立皇儲,所以擺在英宗面前,只剩下一條路,把朱祁鈺打成是篡了英宗權的“假皇帝”。那麼當年力推朱祁鈺上位的于謙等大臣,就必須都按照“謀逆罪”殺掉。這樣,皇位名正言順的還給了我英宗,豈不是爽歪歪?

二、政治鬥爭

“土木堡之變”後,徐珵是頭號遷都南逃派,被于謙當堂罵成了狗。景泰朝之後縮起了尾巴做人,為了容易得到提升進用,把名字改為“有貞”。徐有貞應該是朝臣中最忌憚又恨于謙的人。石亨本因違反軍法被削職,但于謙請景泰帝寬恕他,讓他總理十營兵。德勝門大勝後得到世襲侯爵,念及于謙恩情,就上書推薦他兒子于冕,結果卻被剛強正直的于謙斷然拒絕,還在景泰帝面前把石亨噴了個體無完膚,石亨更是又愧又恨。就這樣,于謙成了這些小人的眼中釘,肉中刺。景泰皇帝病重後,于謙的最大後臺到了,之前與于謙的各種矛盾就集中爆發了。正是在這些小人的慫恿下,再造大明的于謙,被“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三、死於愚忠

其實在當時,于謙完全有能力有條件制止“奪門之變”。政變前夜,于謙就收到了線報,奇怪的是他卻沒有阻止,而是作壁上觀。當時,他仍是一品太子少保兼大明兵部尚書。雖然明朝的兵部尚書,平時並不直接調兵遣將,但在有特殊情況發生下,京城四大營還是必須聽他的號令。參與“奪門之變”的,一共才幾個蝦兵蟹將,于謙一句話,這些人瞬間就會被守衛京城的將士們活剝了皮,但是于謙卻莫名其妙的保持了沉默,他的兒子于冕也幾次三番懇請父親能站出來表態,但是于謙卻認為這是他弟兄兩人的事,爭皇位畢竟是皇家內部事情,最後誰當大明的皇帝,我于謙一不貪財,二不圖利,對大明忠心耿耿,僅北京保衛戰的蓋世功績,足可擋住一切政治汙水。于謙過度的自信,卻忽略了人心的黑暗和政治的殘酷,愚蠢狹隘的明英宗復辟後,立刻昭告天下,廢掉了朱祁鈺的帝號,反其為“不孝、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不久朱祁鈺死後,諡號為“戾”,降為王,稱“郕戾王”,意思就是終生作惡的王,最後朱祁鈺也沒進明皇陵。不過,英宗到了晚年,最終還是醒悟了,他終於看清了石亨等人的嘴臉,知道冤枉了于謙,也明白了,景泰帝不立新儲,就是想還帝位給英宗的兒子朱見深,悔恨的英宗死要面子,只好讓兒子朱見深即位後,對叔叔和于謙都恢復了名譽。

于謙之死連後來修《明史》的人都看不下去,寫了句“死之日,天下冤之”。


大荒野史


于謙是明朝名將,土木之變後,在明英宗被俘,京師精銳損失殆盡的情況下,他力排眾議,阻止南遷,並扶持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即位,為代宗,率眾防禦瓦剌大軍,保住了明朝,《明史》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共稱“西湖三傑”,然而這樣一位忠心耿耿,挽狂瀾於既倒的忠臣卻慘遭英宗殺害,那麼明英宗為什麼殺明謙呢?

于謙



原因有三個:

第一:為了洩私憤

明英宗在王振的慫勇下親征瓦剌,結果兵敗被俘,英宗正眼巴巴的盼著人來救他呢,等來等去,結果等來了代宗即位的消息,英宗心裡別提有多恨了,而扶持代宗即位的正是于謙,所以對於謙,英宗是很恨他的。後來也先兵臨北京城下,讓于謙等人出城“迎駕”,于謙不理,只派低級官員王復、趙榮朝見明英宗,這使明英宗更恨于謙了。後來,英宗回到了北京,在南宮一困就是七年,這七年的軟禁也是拜于謙所賜,所以英宗對於謙是恨之入骨,這是于謙彼殺的原因之一。

明英宗



第二:不信任代宗心腹

奪門之變後,英宗重掌大權,對於代宗時的舊臣自是不太信任,更何況是扶代宗上位的于謙。而且當時于謙任兵部尚書,又很有聲望,英宗不可能把這樣一個“定時炸彈”留在身邊,所以他要想辦法把這個炸彈拆除,想來想去,只有殺了最保險,英宗的猜忌與對於謙的私憤更堅定了其殺于謙的想法。



第三:受奸臣慫勇

即便有以上兩個原因,英宗也不太敢殺于謙,因為于謙是忠臣,功勞不小,如果殺了于謙,那麼英宗就會“遺臭萬年”,像宋高宗一樣不受待見,不僅如此,殺了于謙還會讓眾臣寒心,對這個昏君自是離心離德,百姓也會鄙視和唾罵他,對於國家來說,這是不利的。所以英宗才會說“謙實有功”,猶豫殺還是不殺。

徐有貞

但是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在徐有貞、石享、曹吉祥這三個奸臣慫勇下,英宗這個昏君下令殺掉了于謙。理由是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可實際上呢,各有理由:徐有貞是因為向于謙求取國子祭酒之位,于謙去找代宗,代宗不允,徐有貞便怨恨于謙。石享呢,因向代宋推薦于謙兒子于冕因被于謙訓斥,暗中忌恨,曹吉祥為想立功就夥同徐有貞與石享發動奪門之變,擁立英宗,與于謙和代宗勢不兩立,故為除政敵而慫勇英宗殺于謙。



最後再說于謙,“太傻”,認死理。于謙很忠誠,但他是忠於代宗的,因為代宗比他那不靠譜的哥強多了,那他為啥非要讓英宗回來呢?太認死理,認為於情於理都不能把太上皇扔那不管,所以于謙勸了代宗半天,說動其迎回英宗,最終,害死了自己。


探尋歷史奧秘


其中原因,不難猜測:

一、于謙與代宗君臣同心,于謙是忠貞之臣,應該會反對英宗復辟,並設法營救被軟禁的代宗,這樣將置英宗於何地?

二、于謙在明英宗被俘後,不但不想辦法去營救在瓦剌命懸一線吃盡苦頭的英宗,反而擁立代宗,使英示徹底丟了皇位!並且英宗回國後被代宗軟禁,于謙不但不幫忙求情,而且同意了代宗廢掉英宗兒子太子之位,另立代宗兒子為太子,這樣在英宗永無出頭之日,能不恨于謙嗎?

而且殺掉于謙,明英宗也有好處:

一,可以斷絕弟弟代宗朱祁鈺反抗的可能性。代宗必不甘心就這樣被奪走皇位,而於謙是代宗唯一強大的外援。只有于謙死了,代宗就會徹底失去反抗之力!

二,石亨等人擁立英宗復辟有天大功勞,既然他們想殺于謙,不如順水推舟,賣個人情,也好團結臣子。



此事詳情如下:

明英宗御駕親征蒙古韃子國瓦剌,帶領幾十萬明朝虎狼之師,想要踏平瓦刺,創造屬於自己的榮耀,完成太祖未竟的事業,事成流芳百世,事不成也能嚇唬一下瓦刺,保邊境幾年大平。然而沒想到,因為一個太監也想耍威風,衣錦還鄉,隨意改變行軍路線,被瓦剌得知明軍行蹤而在土木堡設下埋伏,結果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成為了俘虜!


消息傳到朝堂,幾乎所有人認為瓦剌會挾持這個超級大肉票皇帝,輕易進入京城,江山易主,改朝換代。

這時,有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就是國之棟樑于謙,于謙文韜武略,文能寫詩賦詞,武能調兵遣將。于謙嚴厲批評了那些大臣可恥的逃跑行為,主張調兵保衛京城。于謙勸太后立儲君,以絕瓦刺非分之想,懲治誤國太監王振黨羽,以撫群臣憤怒之情。

最後,在於謙周密的籌劃下,京師保衛戰取得勝利,討不到好處的瓦剌悻悻拖著英宗皇帝回家了。于謙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大明江山轉危為安,于謙有再造大明之功!


于謙扶立新皇明代宗登基,卻從不居功自傲,一如以前清正廉明,為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廢寢忘食、嘔心瀝血的工作。代宗也十分信任於謙,君臣一心,大明一片盛世景象。

然而在土木堡事變8週年後,也就是公元1457年2月16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斬首示眾!

原來,于謙剛正不阿,懲奸舉賢,得罪了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而於謙又受代宗獨寵,石亨等人不敢得罪于謙,只能仇往肚裡咽。


到了1457年,代宗病重,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覺得機會來了,他們幫助回國後被軟禁在宮中的明英宗復辟奪得皇位,這樣一來擁立明英宗有功,享不盡榮華富貴,二來可以藉此殺死於謙報仇。最終明英宗成功復辟,不久便殺了于謙。


于謙不僅是個政治家,還是個傑出的詩人,他的一首《石灰吟》非常著名,廣為傳唱: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流年簷下雨,浮世階上苔。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歡迎關注。


簷雨階苔


明英宗在土木堡一戰中,被瓦剌部俘虜,成了自宋朝靖康恥後又一位被俘虜的皇帝。

英宗被俘虜後,瓦剌大軍一看明朝的皇帝連同文武大臣基本上被一鍋端了,號稱的五十萬大軍也死傷過半,其餘的鳥獸散。因此認為明朝已經無力再戰,企圖一舉拿下京師,逐步向南掃蕩,恢復蒙元統治。

這個時候北京城早就亂了,部級(含)以上的領導基本上全沒了,連一個當家的都沒有。以徐埕為代表的主撤派以天象為由,主張放棄京師南撤,但是以于謙為代表的主戰派主張抵抗。

當時于謙只是一個兵部侍郎,兵部尚書上戰場了沒能回來。最後于謙的主張得到支持和響應,于謙整軍備戰,收拾潰軍。結果阻擊成功,打退了瓦剌的進攻,也打滅了瓦剌的囂張氣焰,可謂是力挽狂瀾,保住了大明江山。

皇帝被俘,國不可一日無君,于謙等人立即擁立朱祁鈺為帝,領導抗戰。瓦剌隨後數次進攻都被打敗,瓦剌才知道土木堡的勝利實屬僥倖,都是王振那個閹貨造成的,否則土木堡之戰很可能完全是另一個局面。

打不贏就只有談,也先是一個非常高明的傢伙,他想到了宋朝時期金國俘虜了徽欽二帝,虐死在了金國,沒有產生什麼剩餘價值,現在自己把朱祁鎮禮送回去就給明朝埋了一個定時炸彈。於是他把朱祁鎮禮送回了明朝。

果然,朱祁鎮回到明朝,江山已經易主,弟弟也沒有要還他的意思,朱祁鎮自知自己做下了荒唐事,對不起列祖列宗,也沒有了非分之想,只想平平安安過完這一輩子也就是了。

但是朱祁鈺不這麼想,要知道古代的皇權是容不得半點隱患的,朱祁鈺把他軟禁了起來,並且照顧的很不周到。又廢除了朱祁鎮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因此朱祁鎮被軟禁的這些日子也產生了不少的怨恨,好歹兄弟一場,得了我的江山,還不讓人過點好日子。

朱祁鈺命也不是太好,立太子第二年他的兒子就死了,他也憂憤成疾,病倒了。投機分子徐有貞串通手握重兵的石亨,強闖南宮,發動了奪門之變,擁立朱祁鎮為帝。朱祁鎮隨後秘密處死了原本病都快好了的朱祁鈺,斷了後患。

隨後開始清算廢立之罪,于謙挽救大明自然是首當其衝。原本朱祁鎮念在他拯救大明有功,想放他一馬,徐有貞對朱祁鎮說了一句:”不殺于謙,師出無名。“朱祁鎮一想,也是的,不然到時候自己名不正言不順的,於是就處死了于謙。

可憐一代雄傑,碧血丹心,卻枉死於小人之手,徒留千古浩嘆。于謙的人品,在他的詩《石灰吟》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當然,那個小人徐有貞後來跟石亨爭權被貶,也鬱鬱而終。朱祁鎮後來醒過味來,剝脫了所有參與奪門之變那些人的功勞,為于謙恢復了名聲。


明德山人6998


我們說于謙死的冤枉,明英宗朱祁鎮殺于謙殺的對,或者說必須殺。看似矛盾,實則玄機。

一、于謙死的冤枉。于謙是文人投筆從戎,大明兵部尚書,重臣。當時朱祁鎮被太監王振忽悠,御駕親征,全軍覆沒,自己被也先俘虜,朝野震動。于謙力挽狂瀾,反對逃跑,積極迎敵。在太后的支持下,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帝,尊北狩的朱祁鎮為太上皇。經過京師保衛戰,戰勝了也先,保住了大明的江山,對大明有再造之功。于謙忠於大明,清正廉潔,沒有任何反叛證據,被朱祁鎮以謀反而凌遲,死的冤枉,千古奇冤。

二、朱祁鎮殺于謙。朱祁鎮當俘虜一年後,被送回。被當皇帝的弟弟朱祁鈺軟禁於南宮,生不如死。不久自己的兒子朱見深本為太子,也被朱祁鈺給廢了,改立了朱祁鈺自己的兒子。到了朱祁鈺後期新太子夭折,朱祁鈺病入膏肓,眼著要不久於人世了。這時幾個投機分子徐有貞、曹吉祥、石享等人搞了個“奪門之變",擁立朱祁鎮復辟登皇帝位,同時廢了在重病之中的朱祁鈺。這樣問題就來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朱祁鎮需要為政權而換人,為政治正名而殺人。

于謙掌握兵權,在朝庭中聲望高,但在朱祁鎮眼裡,他是弟弟朱祁鈺的人,此人最危險,他要搞政變,朱祁鎮是吃不消的,這是其一。第二朱祁鎮搞復辟需要名正言不順,那便是我不登皇位,大明就要改名,你于謙搞謀反,我不得不奪門,奪皇位有理。你于謙沒有謀反,我便造一個你于謙企圖迎藩王進京當皇帝,編你要借擁立之功,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殺于謙就顯得名正言順了。

這種誣陷,大家都心知肚明。于謙謀反要殺,他迎立的藩王也應該殺呀!這人是皇叔襄陽王。沒幾天朱祁鎮便與襄陽王喝茶聊天,別人皇家一家人,因為莫須有,朱祁鎮“仁慈",嘿嘿兩聲,皇叔回襄陽了,活的挺好。

朱見深繼位後,首先給於謙平反,于謙就是明朝的岳飛。


書華36


明朝自朱棣有天子守國門傳統。明英宗朱祁鎮率軍50萬討伐蒙古瓦喇,在太監王振的蠱惑下改行軍路線,在土木堡,被瓦喇軍被圍困。五十萬大軍覆沒,文武大臣戰死。皇帝被俘。石亨逃回。歷史稱為土木堡之變。瓦喇利用被俘虜的英宗,打明朝。明朝人心惶惶。朝臣中徐珵主張南遷,徐珵後改名為徐有貞。于謙主張另立成王朱祁鈺為皇帝,孫太后支持。朱祁鈺是代宗。他們進行京師保衛戰,打退瓦喇的進攻,挽救了明朝,避免了滅亡。後來,于謙迎回明英宗,被代宗景泰皇帝軟禁,國不可有二君,國家會亂分裂。1457年,英宗復辟,奪回皇位。曹吉祥,害死太子,代宗要處死,曹吉祥要讓英宗復辟,徐有貞失落,想得道皇帝的重用,幫助英宗復辟,石亨掌握一定的軍權,出錯,被代宗斥責,失落,英宗因立太子一事與代宗有矛盾,也想奪會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所以,文有徐有貞,武有石亨,內有曹吉祥,還有皇位人選。于謙是代宗的左膀右臂。徐有貞石亨說除了于謙代宗才不能翻盤,皇位才是名正言順。只有除掉于謙才能坐穩皇位,才能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


喇叭與利劍


沒有于謙,也先率領的瓦剌大軍早已將北京城夷為了平地,或許明朝因此而亡也是很有可能的。這樣一個有功於朝廷,為明朝延續壽命百年的忠貞之士,就這樣慘死在自己人的屠刀之下,實在令人悲憤之至。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軍擄走,做了八年階下囚。如果沒有于謙嚮明代宗請求接回太上皇,明英宗恐怕就要客死在異國他鄉了。事實上,明英宗復位後,無論以國家為出發點,還是以個人為出發點,在心裡還是感激於謙的。之所以要殺他,只能說是時勢使然,不得不死。

第一,小人陷害。
明英宗

徐有貞和石亨都是明英宗的舊臣。明代宗執政時,徐有貞曾經拜託于謙向皇帝舉薦自己,于謙沒有推辭,可是代宗沒有答應。徐有貞沒有弄清事實,反而怪于謙暗中排斥;瓦剌大軍圍困北京時,于謙破格提拔了石亨,石亨特別感激。為了討好於謙,石亨向皇帝舉薦于謙的兒子于冕。這件事遭到了于謙的反對,並訓斥了石亨幾句。因此,徐有貞和石亨都對於謙頗有微詞。

明英宗復位,徐有貞和石亨仗著擁立有功,開始對於謙打擊報復。在不知不覺中,于謙已經處於危險之地了。

第二,功高震主。
北京保衛戰

瓦剌大軍圍困京師,明英宗又被俘虜了,朝廷上下一片驚慌,完全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一些貪生怕死的大臣,勾結在一起主張投降,于謙當場反駁,並說國不可一日無君,極力擁戴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登基稱帝,帶領大家誓死守城。

朱祁鈺當上了皇帝,把于謙當作心腹,堅決主張抗戰。在於謙英明的指揮下,瓦剌大軍無利可圖,最後不得已退兵了。北京保衛戰使于謙聲名遠播,雖然他沒有篡位之心,可是他要是支持朱祁鈺的兒子當皇帝該怎麼辦呢?明英宗的心裡還是非常顧忌的。

第三,處境尷尬。
于謙

明代宗已經當了八年多的皇帝,天下人都承認他為正統。朱祁鎮再一次當上皇帝,說好聽點是復位,其實是名不正,言不順,應該算是篡位才對。為了把篡位的名聲改變過來,他只能把明代宗說成是篡位。這樣一來,明代宗和忠於他的大臣就都變成了亂臣賊子,結果也只能以謀逆的罪名處死了。

于謙之死很可惜,不過還是怪他自己才對。明英宗在塞外多年,就是因為明代宗不想把他接回朝的緣故。于謙顧忌倫理綱常,非要勸代宗接哥哥回來,這才有了後來的殺身之禍。


妖嬈夜話


縱朱明近三百年,他就是從功從能之臣必殺。魯迅說它以剝皮始以剝皮終,可謂一鍾見血!功能之臣,極少能躲過抄殺。因為朱明有個家訓“無藩鎮轄據”,而功能之臣,是轄據的隱患,所以必殺!于謙下場還算好囉,雖身死,長子被迫自殺,但被抄家滅族,沒有被搞瓜蔓抄。


安平144796971


殺于謙就是要從政治上否定景泰帝與于謙進而向天下表明自己不是被瓦剌俘虜而是北狩


萬歲1148858845


自古好人沒好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