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練習、應用口風和氣震音

“口鋒”是吹笛時唇部吹氣孔的專用稱謂。“鋒”字具有銳利、純淨、迅捷的涵義。口鋒的控制是八度音變化、音量控制及發音純淨度的關鍵。

首先,曲笛與梆笛的口鋒是有差異的。曲笛的口鋒較松、稍大;梆笛的口鋒較緊、稍小。其次,吹奏低音時口鋒較松、稍大;吹奏高音時口鋒較緊、稍小。同時,由口鋒控制的氣息角度在吹奏低音與高音時也是不同的;吹奏低音時出氣的角度稍下,大致呈二十五度方向;吹奏中音時出氣角度適中,大致呈四十五度方向;吹奏高音時出氣角度稍上,大致呈六十度方向。

進行口鋒訓練時,應多吹弱力度的高音,儘量減少出氣時的“噓”聲等雜音,追求發音的純淨度。同時,應使吹出的弱力度高音弱而不虛,既要有亮度也要有穿透力。

可對著鏡子進行口鋒訓練,觀察口鋒的外形與大小並隨時進行調整。

“氣震音”也稱“腹震音”。對初學者就具體動作而言,“氣震音”這個術語似教“腹震音”好理解。氣震音的運用原理是:在實際吹奏時,運用從腹部至口腔的整體控制,使氣息在體內形成震動並吹出,以造成聽覺上的“音波”效果,“音波”的效果使旋律的進行富有歌唱性。在實際應用時,“音波”頻率有快慢之分;吹奏具有崑曲風格或古樸、典雅風格的樂曲(如《姑蘇行》、《妝臺秋思》、《朝元歌》等)時,“音波”的頻率要慢,幅度要大,類似“吟唱”的感覺。在吹奏富有朝氣與激情的樂曲(如《三五七》、《揚鞭催馬運量忙》等)時,“音波”的頻率要快,幅度要勻,近似“歌唱”的效果。好的音波效果應是頻率與幅度均勻,根據樂曲的需要而快慢控制自如。

怎樣練習、應用口風和氣震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