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裡的東西,最終成了身體的一部分

夜读 | 书里的东西,最终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圖 | 清 蕭雲從

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中,汲取所需,然後成就自己

週末照常給孩子們講《弟子規》,在“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章中,講到讀書的方法,為什麼要讀書,讀什麼樣的書。用這三個主題,把讀書的益處種植在了春天裡孩子們的心底。在春天裡播種下讀書的種子,真希望能在多年後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陽光透過窗口,散落在孩子們的身上,書本上,課桌上。那時刻,真的很美好。孩子們純真的臉龐,像一朵朵向日葵,對著我微笑。是啊,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呢?

周恩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王陽明說:“為做聖賢而讀書。”曾有人向有成就的人提過疑問,讀書有什麼用處?他們的回答真實而具有深意,大抵是:“那些書裡面的東西,最終成了身體的一部分。”

平日裡最愛學習的樂萱站起來說:“我想考上北大,然後有能力孝敬爸爸媽媽。”頭腦聰明的小管同學說:“我想當科學家,所以讀書。”乖巧聰慧的佳佳說:“我為了長大以後當個好醫生讀書。”

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中,汲取所需,然後成就自己。只有成就了自己,才會有能力去照顧更多的人。孩子們的回答讓我欣慰,一個小小的孩子就懂得了,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愛這個世界。

夜读 | 书里的东西,最终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圖 | 清 蕭雲從

“那些書裡面的東西,最後都成了身體的一部分。”其實所有的生活,都來自於自己的爭取。想要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就會選擇一條相對應的路徑。所有讀過的書,會在不同的時間給予我們很大的幫助。

人生跌落時,知識的力量會支撐著我們度過難熬的時光。人生得意時,讀過的書教會我們謙遜和低調。

一個愛好寫作的友人得了獎。我們在為他高興的同時,回憶起他的點點滴滴。每次聚會,在大家都高談闊論的時候,他總是默默地從隨身攜帶的包裡,掏出一本書在讀。去他家裡做客,床頭,客廳,沙發,茶几,幾乎全是書。友人就是這樣不停地閱讀,不停地寫作。你看他的時候,時刻在翻書,最終寫出一片天地。

“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那種愛讀書的人,飽讀詩書之後沉澱出的氣質,在言談舉止中,自然流露出儒雅的風範。書讀得多了,內心不會慌亂,面對歲月的考驗,讓我們在任何況遇中,榮辱不驚。

人,總得有點讀書的情懷。試著把自己放逐在一本書中,去度過一段獨處的時光。你會發現,讀書是日月中最好的消磨時間的方式。它不需要寬大的場所,它不需要過高的經濟條件,它不需要有人陪伴。讀書是最低成本卻收穫最大。

“春意漸濃時,讀點詩書。問孩子們都讀了些什麼課外書,讀書多的孩子驕傲地說出一串書名,格林童話、百科全書、《草房子》、寓言、故事等等。看著孩子們自信的表情,就像看見了春天的花開柳綠,看見了熠熠生輝的春光。

“讀書到最後,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複雜的世界,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在書中尋找美好情懷,累積成光陰裡的菩提,根植於心間,與世界溫柔相處。

夜读 | 书里的东西,最终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圖 | 清 蕭雲從

養成隨手翻書的習慣,就像燕子穿過炊煙,雖然身影轉瞬即逝,但翅膀上已經沾上了風塵。也許是無意的翻看,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派上了用場。大多數的積澱,都是在隨手翻書處。書讀到最後,就是骨子裡的滲透。

春日的陽光,洋洋灑灑,彷彿是書中的字句。從遠古到近代,穿過時空,亙古不變。讀書,是一種美好的情懷,趁著春風不燥,趁著年華未老,拿起書來。

《弟子規》的讀書方法,“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有了讀書的情懷,再加上專注的讀書方法,然後選擇一些好書來讀。日子久了,你會發現,愛上讀書的你和不讀書的你,是真的不一樣。

主播 | 吳煒玲

監審:葛素表

監製:於衛亞、劉浩

美術設計:馬發展

實習生:史雪凡、胡瑞寧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新華社音視頻部

春日多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