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這裡的“尊道”是什麼意思?

瑪法蓮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的答案。

單獨這一句看,”遵道“解釋成尊重遵循道或者以道為尊。都可以,畢竟《道德經》的中心思想就是遵循道。

聯繫上下文看,第一個解釋就有問題了,正確的解釋只能是以道為尊。

引用的又是改過的通行本,給你大家甲本原文:

《道德經》甲本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督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前兩句,通行本分別少了個”而“,結果”道生之“與”德畜之“,”物形之“與”器成之“,從因果關係變成了並列關係,導致理解有偏差。

所以合理的翻譯應該是:萬物只要在道發生的時候,那麼它的德同時就積蓄起來了;原材料用工具加工成各種各樣的形狀,那麼器物同時也就製造出來了。

接下來的”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

通行本多了個絕對性質的”莫不“,倒是不影響理解。

所以萬物以道為尊而以德為貴,道之尊、德之貴沒有誰給它們封什麼爵位,而是永遠保持自然的特性。

從後面緊接的”道之尊德之貴也“,可以看出這裡的尊和貴,說的是為尊為貴,而不是遵循的意思。

再往後意思也就順下來的,德因為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督之...“,所以成為玄德。

題外話1,還是版本問題

老話重談,我們能看到的《道德經》有幾個版本,內容是有區別的。

一是所謂的傳世本/通行本,基本以曹魏王弼注本為主,摻雜西漢嚴遵注本、唐代傅奕校古本、唐代刻《道德經》石幢等。不是不能用,解釋出來也未必錯,但是流傳過程中除了流傳摘抄時的錯誤,跟關鍵是摻雜了很多後世人的政治、思想理念的影響。

二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所謂的鍋店楚本,這個是最老的版本,可惜是殘本不全。

三是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甲乙兩本帛書《老子》,當是西漢初年的版本。用甲本為基礎,用乙本進行補充修訂。

相對來說,甲本帛書版是我們現在能找到的相對更早更全的一個版本,應該離老子的原本差別更小。

如果研究道德經研究老子,還是儘量用這個版本比較好。

因為研究古籍經典,要做的就是通過最靠近原本的版本,能和作者”直接對話“,再按照時間線,參照各朝各代的版本及註疏,來研究整個思想發展的脈絡。

題外話2,還是拆字問題。

字、詞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不管形狀還是含義、用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了。千萬不要隨隨便便就用現在的組詞方式去解讀。一定要考慮當時的字義詞義,尤其以前多為一字一義,而不是一詞一義。

用現代的字詞分析古文,未必不通,但是肯定會有些偏差。


文開石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

老子的《道德經》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部闡述的比較完整的哲學鉅著。老子既闡釋了哲學最根本的問題:天地萬物從何而來?又到哪裡去?同時又闡述了天地萬物生出來後是怎麼生老病死的?



一、首先說說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道是無,道是虛空。道無質無相,無色無味,我們既看不見也聽不著,無法觸摸只能感知。但道是生天地萬物的本源、是根。這個道我們可稱之為“先天之道”。

道生出萬物後,則由德來滋養萬物。這裡的德可不是做做好事那麼簡單流俗,而是道在萬物身上體現出來的道。也就是說道本無形,但生萬物後,道便顯現在具體萬物上了,我們把這個顯現出來的道稱之為德,也稱之為“後天之道”。

二、為什麼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尊,原意指盛酒的酒器,用於祭祀,祭祀天地祖宗在古時是神聖的,還需要齋戒三日沐浴更衣後方可行祭祀之禮,也就是說你必須這樣做,祭祀比你生命還重要。

貴,下面是個貝字,寓意是貴重之物,有更好沒有也不會危及你的生命。

尊道就是說天地萬物都必須如此,否則便不會有天地萬物。史書上常說某某皇帝荒淫無道,言下之意就是說天地父母就不該生這個皇帝,他不該存在。而常常說某某人無德、缺德,無德之人子孫就不會開枝散葉,家業也不會興旺發達。

萬物尊道貴德就會生生不息,蓬勃發展,延綿不絕。尊道則有根,萬物有根便會發芽而後成長。貴德則有營養,萬物得到滋養便會茁壯成長。

尊道貴德便是合於道,遵循自然而生生不息。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我每天發的一章《道德經》心得體會以及各位老師的解讀,今天已發至第十六章。再次感謝!


聖哲同學



老子曰:萬物莫不尊道循德。尊道是什麼意思?

首先要明老子之道。

老子之道主要是指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尊道就是遵循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花開花落,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皆是無法改變的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拔苗助長,尋仙求長生,畝產兩萬斤皆是違背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可見,道家的生死有命,人不勝天是精華。

最後,再舉一則尊道的實例:

漢文帝臨終遺詔曰:朕聞,萬物之萌生,非有不死。死者,萬物之理。物之自然也。豈可哀哉!並叮囑喪事簡辦,不能以死者害生者。


楊朱學派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 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畜:畜生。

形:形狀。

勢:趨勢。

玄德:本來的品德。

導讀:

空虛之“道”(真善美)生出真理,真理生出規律,善(能量)與規律合而與一,孕育出來有形體的動植物(畜),萬物的形體使無形的(道)體現出有形體的美,萬物在自然中順勢而為,使萬物不斷變化生長。因此,萬物都是敬畏道(真理)而親近德。因為,道(真理)之所以尊貴是因為道(真理)是天地的根本(命),而道(善良)所遵循的規律是與萬物息息相關的自然。因此,空虛(形而上)的道生出真理,而滋養萬物,孕育萬物是善(能量)的行為(上德)。(善)生育萬物,衣養萬物,天降甘露,地滋雨潤,開花結果,凋零枯萎,在自然中生髮,也在自然中消失,能量(周行而不殆)一直向前,從來不留戀萬物的美麗,也不佔有萬物的形體,善良使宇宙中充滿萬物,充滿生命力,而善良從來不自恃有功,不播種,不收穫,不宰殺,這就是道(真善美)本來的秉性,道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裘承信微讀道德經


樓主好!《道德經》這句話是說“道和德”與萬物的關係。簡析如下,供參考。

【1,字面含義】

“莫不”即沒有不,也是“必定、必須”的肯定之意,引申義指因果關係。“尊”的本意是“崇敬、崇拜”,引申義是歸付、統一。“貴”在此處的意思是“以....為貴”的結構,原意是“突出、顯赫、超出”,引申義是稀有、獨特。整句話的意思是“因萬物從‘道‘中生,所以天然就統一在‘道‘中,並以‘存在、可見、有用‘的方式,顯現出‘道‘利益於萬物的‘德用‘”,換言之,這句話在說:“道”無形,“道”的作用“德”也無形,但這個“德”的作用卻能以萬物的有形方式(可見、可知、存在)展現出來。可見,此句中,萬物=有,所以全句也可說成“有既生於道,又顯現出德”,或“萬物兼有道與德的特點,由道與德共同組成”。

【2,整句隱義】

有三個:(1)“道”的屬性是“無”,所以是無形的、不可見的、神秘的。同理,道所起的作用叫“德”,也是無形、神秘、不可知的。(2)道雖無形,但能以“有”的方式展現出來。“有”就是萬物的可見性、可知性、存在性,人對這三性的認識方法是用“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完成的,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品、身能觸、意能思,六根所及的一切就叫“有”。故“道”雖無形,卻也有形,只是這個“有形”是假的而已。(3)萬物統一在“有”裡,而“有”生於“道”,故萬物也統一於“道”,也統一於“道”所起的作用“德”之中,即萬物一定是“道與德”的同體形態,萬物也一定是既顯現出“道”、也顯現出“德”;在萬物身上,“道與德”一定是同時存在、永不分離的。

【3,宣說的原理】

有三個:(1)“道”以“無”顯現永恆性、不動性和真性,以“有”顯現暫時性、運動性和假性。故面對萬物,見到“無”就是“見道、見真、見永恆”,同理也是見“德”;見到“有”就是“不見道、見假、見暫時”,也不見“德”。換言之,見一切皆同叫“見道、見真、見永恆”,見一切皆異叫“不見道、見假、不見永恆”。(2)萬物同時顯現“有和無”的兩種形態,“有”態是假的、是可見的、有時空特性,“無”態(也叫道態、德態)是真的、不可見的、無時空性。見萬物的“有”就見到假,見萬物的“無”就見真。(3)萬物共有同一個“道體和德用”,顯現出同一個“無”的真性;萬物各有不同的差異性(矛盾性),顯現出不同的個性叫“有”的假性。因此,萬物永遠是“道與德”同體、“無與有”同體、“真與假”同體、“有限和無限”同體、“短暫和永恆”同體、“可知與不可知”同體。

【4,不懂這句話的原因】

有三個:(1)都是沒看懂《道德經》首章裡“道、無、有”三字的含義和關係。(2)不懂此處的萬物指“有”。(3)不知“道與德”的含義關係。

【5,“萬物”的含義】

“萬”是一切,“物”是形狀,引申義是存在,萬物指“一切存在”,而時空是描述一切存在的同義詞,故萬物也指“時空內的一切”,這是從“他”的角度理解萬物含義。前面講“六根所及都叫萬物”,是從“我”的角度理解萬物含義。因“我與他”是矛盾態、對立態,所以這兩種對萬物的定義都是從“有”的角度下定義,當然都是不準確的假定義。凡如此理解“萬物”這個詞的,都看不到萬物與“道和德”的同體性、一體性,也就看不懂全句含義了。


本然堂講席


老子曰: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此道,即“道可道,非常道。”的道。

為了開啟理解力,我從旁邊路出,略略說說此道。竭盡我的智慧,也只能略沾皮毛,但大家卻肯定有人,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渡過一人,也是福生無量之功。不貪,不貪,我不貪,功非功故,圓說為功,但行善,莫問前程,大道自然,俺們順其自然就是高妙之道。

大家能聚一起的因緣是什麼呢?因為有共同的目標。為了共同的目標,我們大家會自然的自我要求自己分工明確,協作共成。用紀律屏蔽人性的缺點,用制度激發人性的優點,以最高效率達就目標,這就是公司的組建原則。那麼這紀律這制度就是大家自覺遵守的規則,為了保障規則的公平公正性,那麼管理上就有了原則,破壞規則者出局,從而保障大家利益最大化,個別人的異常是要堅決取締的。這個規則的核心是什麼呢?使用大家創造的財富,利益於更多的人,這個功德,無形的資產,不可預估的功德林。這個體制就是公司的核心內容。

萬物尊道而貴德。道就是維繫萬物欣欣向榮的體制,一切欲破壞體制規則的行為,將要被規則剔除出局,一切能夠反省悔過的生命,都將以新面貌重新被接納繼續。德就是以公為公,恪守公德制度規矩的精神。道是利益於你我他,一切生命的準繩,是公平公正的法度,是無冕之王的存在。德是知其理法,給予自己,同時也給予其它一切,一個公平。

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生命皆自然而然的生存,奉行自己的使命與責任。

是不是看到分解與全解幾乎完全不同的表達呢?

沒毛病。

仔細推敲分解的意思,綜合起來後,就是全解的意思。這叫,散則是沙,凝則是石。虎步病貓,遇到情況虎才示現王者榮耀。


鈞灃732


“尊道”是順從本性,字面含義是尊崇自然律,如鵝卵石隨流漂移,侯鳥遷徏,等等。

從道的角度看,萬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平等的,人尊道,水土也尊道,這裡“萬物”是包括人在內的,“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關鍵是人如何尊道?就是老子所言“現素抱朴,少私寡慾”,“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一東


“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後學覺得“遵道”是指眾生遵循宇宙自然法則。

有情眾生敬畏無常自然。人類對物慾塵世的願景始終要保持警戒🙏,索取太多始終是要還的,阿彌陀佛!🙏🙏🙏

眾生遵循宇宙自然法則,取之有道用之有道,此乃高貴品德。🙏


拾扇


這個問題如果不把道說清楚就不好回答,道是什麼?按老子的描述道應該就是我們所有宇宙萬物的抽象概括,或者說道就是指宇宙,可是宇宙太大,我們不知從哪個方向去了解,在這點上我們不得不佩服我們的古人,我們的古人在長期實踐中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萬事萬物好像都是相對立而存在,事物都有正反,於是乾脆一劃開天,把萬物一分為二,把天、正、上、動、向陽的、精神的等等都歸為陽,把地、反、下、靜、向陰的、物質的等等歸為陰,陰陽合二為一就為道,這樣我們就有方向,研究陰陽就是認識道,而我們的古人在研究陰陽中也發現了宇宙的規律,那就是陰陽總是遵循此消彼長物極必反的規律,也就是天之道。而德的本意就是正心直行,是我們行為的一種理想標準,所以這裡的道就是指天地,天地父母生了我們,又用德行滋養我們,讓我們成長壯大,萬物都會尊崇自己的父母以自己的德行為貴,道之尊,德之貴,這並不是誰給予的而實在是自然的結果。


濤244054901


《道德經》的“尊道”“貴德”的意思及其關係

何為道,何為德?為什麼有的人和集體走得路斷人行,都從橋下偷跑,用潛規則?原因就在於不知此道德二字的操作意思:

不看重交換丶票決發財當選榮耀為“德”,如橋,不看重道,但遵道;

交換丶票決為“道”,如路,要選德、橋。

德與道二者的關係是對立統一,叫"道德、道橋”。

例如:

有德的人如橋,參加票決的人如道,你道不選走我橋,正好休息一下,無官一身輕,選擇了我橋,擔子更重,義不容辭;道不選擇橋,就是斷路,過不去,必須選擇橋才能經過,道如不選擇橋,就是選擇了下地獄的奈何橋,死不能返回。如果橋看重、賄賂道的選擇,那叫腐敗無德的剪徑橋(不是橋),“要從此橋過,留下買橋財”,也就是奈何橋。

還比如:天體規道、規律是宇宙萬有引力“票決”的結果。

詳見《解密紅樓夢真味道》《破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