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龍泉青瓷在歷史上一直備受青睞。明弘治年間龍泉青瓷傳入歐洲上流社會,羅馬主教將一件珍貴的龍泉青瓷贈送給英國牛津大學。該青瓷器當時被稱為“華爾哈姆(Warham)碗”。其後歐洲對這種青色瓷器的需求愈增,16世紀歐洲人取得遠東貿易的壟斷,中國瓷器更是大量流入歐洲市場。這時歐洲各國貴族對這種翠綠色的瓷器著迷萬分,一時不知如何給其命名。最後竟以巴黎當時最著名的歌劇《牧羊女亞司泰》中男主角“雪拉同”(Celadon)的青色衣服來命名。明朝以來國內外收藏界一直對龍泉青瓷特別鍾愛。近年隨著古陶瓷收藏熱的興起,國內龍泉青瓷收藏者日眾,仿製作偽之風愈演愈烈

元明時期龍泉青瓷在貿易這特殊的背景因素下產量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存世量無疑也是最大的,也是被收藏比較多的。這時期的龍泉青瓷中尤其以下幾類存世最多,同時也是被仿製最多的:各尺寸的盤碗、各式罐類、各式爐類。其中尤以盤碗類仿製最多,仿品被收藏的也最多。本文運用在窯址尋到的瓷片標本和國內市場上經常出現的一些大盤仿品作對比,與藏友共同探討辨偽要點。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明早期八角盤

在欣賞了這件真品“明早期刻花八角盤”後我們來看一件仿品: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仿品明龍泉菱口盤(內)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仿品明龍泉菱口盤(底)

這是一件新仿“明龍泉錦地紋劃花大盤”。這種大盤市場上數量較多,因其仿得有一定水平所以“吃藥”者不在少數。下面我們一步一步來解析它。

此類大盤真品的燒製年代為元代晚期至明代中早期。主要作為貿易用瓷而生產,國內也留用一部分,所以有一定的存世量。通常盤口直徑在26釐米——54釐米之間,最大者幾近一米。其使用的刮底“澀圈”墊燒法始於元代中期。仿品多為30釐米——48釐米。器型基本相同。燒造方式也摹仿“澀圈”墊燒法 。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仿品(底) 細部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明代中早期大盤標本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仿品在刮削“澀圈”時手法顯然不夠熟練,觀之刮面不夠平滑,明顯有多次鏟削痕跡,而真品是置於“軲轆車”上一次旋削完成,刮面平整,邊緣處高溫時釉水流淌自然。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明代中早期大盤標本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仿品

真品刮削面一般還遺留著刮削不淨的少量釉水,看似草率,其實無處不透露著自然隨意。而仿品刮面使用“鏟”和“旋削”手法多比真品刮面深而乾淨,無釉水殘留或故意留有一定殘釉,但顯得做作。

元代中期以後龍泉窯在碗盤一類“圓器”上基本都使用墊圈墊燒、圈足包釉的做法。龍泉從南宋時就有使用瓷土製作墊圈的特殊傳統。墊燒的墊圈隨器物燒成後也一同瓷化,所以在多數器物的底部都殘留著剝離墊燒物時所造成的程度不同的損傷痕跡。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元晚期大盤標本

這些損傷的痕跡多數看起來斷斷續續可又很連貫的形成一個環,有些器物因為裝燒時的疏忽導致墊圈和釉相接,所以在剝離時損傷很大,甚至成為廢品而被拋棄。仿品往往採用“加沙”來使墊圈和器底結合不夠緊密以便於剝離。還有就是加寬刮削面使“澀圈”變寬以防止在裝燒時出現失誤導致成品率下降。現在有人把“澀圈”寬度作為劃分年代的依據,純屬謬論。殊不知真品“澀圈”的位置取決於器物大小和底部面積的比例,而寬度和規整度則取決於器物 “檔次”的高低和製作的精粗程度。寬者要粗泛一些,但再寬也決不會像仿品那樣毫無章法。仿品有時候也會也摹仿這種效果,不過總難免過於笨拙了些。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元晚期大盤標本

鑑定時對於“澀圈”還要特別留意顏色。仿品因原料使用不同所以燒製出來的“火石紅”顏色也異於真品,不是過淡就是過深。深色多為裝燒前人為塗抹染色物,希望在燒成後出現“火石紅”色。所以在鑑定時應該特別留意“火石紅”是否有人為塗刷的痕跡。淡者為原胎燒成色,由於原料與古代有所不同所以燒成後“胎色”自然也和真品不一致,在鑑定時應該結合多方因素和窯址標本來作判斷。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元晚期龍泉大盤標本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明代初大盤標本

明代初大盤標本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明代初大盤標本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仿品3 臆造款識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仿品4 人工塗抹“火石紅”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仿品5人工塗抹“火石紅”並作舊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仿品 人工塗抹石灰做出土“皮殼”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仿品6 藥水做舊後留下的痕跡

以上都是典型使用刷漿手段以求達到“火石紅”效果和通過人為手段作舊處理後的仿品底部。

一件仿品的破綻當然不會只有一處,通常紋飾也是破綻比較大的地方。下面就通過對比來分析紋飾上的破綻。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仿品6,這是一件比較多見的仿“明代印錦地紋大盤”的錦地紋。現在來和明代真品的“印錦地紋”做一對比。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明代早期大盤印錦地紋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仿品的錦地紋給人生硬死板的感覺。在手工制模的時代一切用人手來完成,多少都帶有一些“匠氣”也就是純手工工藝的古樸氣息。仿品多數在細細觀察下都會發現無論是劃花、刻花還是印花都給人一種生硬、死板的感覺。真品紋飾佈局、一刻一劃都達到了流暢、自然、不拘泥的純熟境地。在古代景德鎮主要窯廠一個15歲的學徒,他要是在30歲時能當到作坊畫工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在龍泉刻花匠人也是如此。古代對瓷器的紋飾追求的是一種自然和諧的美,而不是做作和刻板。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仿品8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明代初大盤標本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明代初大盤標本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仿品9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仿品10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仿品11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元代中期印花標本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明代中期印花盤標本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明代初大盤標本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明代初大盤標本

在鑑定時對紋飾的把握常常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對紋飾的理解和把握又常常取決於各人的經驗和悟性。古瓷鑑定前輩的老話“看得多了就是師傅”。鑑定需要大量實物資料做參考,所以筆者大量收集相應古窯址的標本瓷片進行整理研究,也鼓勵他人去收集標本瓷片常常過眼以求達到熟能生巧。

在龍泉鑑定中有一項關鍵也是最難掌握的特徵“釉玉質感”。古人在描述龍泉青瓷時有一句感言“視之如玉”,既然如玉就應該有“玉性”也就是五德,在龍泉青瓷裡也能找到這樣的“五德”。下面根據這“五德”來看看龍泉青瓷所對應的釉色。

其一,玉溫潤而澤。釉色溫和潤澤、不張揚也就是沒有“賊光”,光澤柔和內斂,似水一般。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南宋中期鬲式爐標本

其二,純而不淆

瓷釉沒有瑕疵、雜斑。這對於瓷釉來說有點苛刻。雖然釉水和釉色可以有偏差,但這只是在燒製過程中窯煙附著導致的、或是窯內出現熱差導致的髮色不一,而不會出現雜斑或渾濁。不瞭解此點者常常被售仿者誤導。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元早期劃花碗標本

其三,鮮而不垢

對於出土古瓷來說,如果不是出自非常惡劣的保存環境,一般出土後經過清洗,釉面都是非常乾淨的。很少出現大面積土沁或是釉面被腐蝕破壞,造成極大的損壞。這些都是仿品作舊所造成的現象,如酸腐、打磨、藥侵、燒烤等等做舊手段。在鑑定時注意觀察都能發現釉面是否有作舊處理後留下的破綻。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南宋晚期鬲式爐標本

其四,折而不撓。

龍泉青瓷釉面開片是普遍現象,但是開片的紋路都比較自然,猶如冰面開裂。最初多是由大開片發展後相互貫通形成大小不一的“裂紋”。真品開片為自然形成,不似仿品開片都有一定的模式和規律。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南宋晚期蓮瓣紋碗標本

其五,精神見於山川

龍泉瓷的釉色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變化。北宋粗曠、南宋儒雅、元代大氣、明代穩重,都透著一種內在的美。仿品常常貌似神離,感覺惡俗。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明代初龍泉大碗標本

和真品對比仿品是不能達到以上五點特性的。這是從瓷器燒成開始隨著歲月的積累所出現的“陳化”現象,人力很難摹仿。一些鑑定龍泉瓷的高手往往通過觀察釉色的玉質感程度就能清楚真偽、年代、窯口。這是通過長期接觸所感悟的,是龍泉鑑定中最難也是準確率最高的一種鑑定依據。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仿品12

寡淡的釉色,絲毫沒有龍泉青瓷釉色應有的特點,是福建地區近來比較低級的仿品。多製作粗糙,為的是讓新手誤認 “古樸”而上當。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仿品13

釉質渾濁,夾雜著過多雜質,製作粗糙,為近年龍泉地區仿品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仿品14

釉面儘管白斑點點,看似土沁。其實是通過煅燒或化學藥劑人為做出來的偽“土沁”。一般市場上常見此類仿品。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仿品15

這種仿品釉水、色澤妖豔惡俗,光澤眩目,一般在潮溼、汙濁、骯髒的環境裡經過一段時間的存放以求呈現所謂的“包漿”以及“蛤蜊光”。筆者一向不提倡瓷器看包漿,這或許是概念上的不同。筆者所要看的包漿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包漿。或許因為好物件大多經過清理,已經沒有通俗定義上的包漿了。筆者所要看的“包漿”是在入土後由於土壤中鹼性物質附著於釉面的“皮殼”,但也僅僅作為輔助條件來作參考。

仿品16

這種仿品僅從釉色來說,是最近一兩年仿製水平比較高的一種,也是一般收藏者很容易吃藥的一種仿品。器型幾乎囊括了明代所有的典型器,可除了釉色外其它可以說漏洞百出。參考本文所列舉的幾種鑑別方法,從胎底的製作、文飾刻劃水平等來鑑別還是比較容易分辨出來的。雖然釉色仿製有一定水平,但畢竟是新仿品,釉水的“陳化”時間不夠所以玉質感也不強。對於善於從釉水來鑑別真偽的高手來說這種釉水還不夠完善。不過從某種程度來說這種仿品無疑是比較成功的,因為它進入了多數收藏者的珍品櫃中。

對於龍泉青瓷的鑑定來說不能僅僅依靠本文寥寥幾字就能掌握,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刻苦學習,從收集比較容易獲得的瓷片標本入手培養自己對真品的觀察力和判斷力,逐漸感悟龍泉青瓷特有的美感、韻味。第一印象對於鑑定來說往往很重要,沒有積累足夠的經驗之前不要冒然地做出判斷,因為收藏是有風險的。

除現代仿品外還有景德鎮、福建明清仿燒的龍泉風格青瓷。福建和龍泉地理位置非常接近,所以多數器物外觀都比較接近,只是製作較為粗糙。除此之外還有日本、泰國、韓國等周邊國家在一定時期內也仿燒過龍泉風格的青瓷。這些都不能作為仿品來對待。尤其是景德鎮明清官窯和韓國高麗時期仿製的青瓷產品其價值不低於真正的龍泉青瓷甚至更高。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明代宣德官窯仿龍泉釉杯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明代早期景德鎮民窯仿龍泉釉劃花碗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清乾隆官窯仿龍泉雲龍紋蓋罐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清中期民窯仿龍泉釉遊環洗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高麗仿燒龍泉風格的刻花盤,同類風格的器物12世紀龍泉也在燒造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15世紀泰國仿燒的龍泉風格青瓷,與同時間的龍泉在造型和紋飾上非常接近。同時越南也在燒造和泰國屬於同一類型。

元明龍泉窯大盤辨偽——與窯址標本比對

日本伊萬里青瓷。日本從18世紀後大量仿燒中國曆代龍泉青瓷品種。許多器型仿燒到唯妙唯肖的地步,但是釉水相對中國龍泉來說給人“膩”的感覺,不如真正的龍泉青瓷釉水有耐看性。由於仿製時間較久遠又刻意去模仿,所以在鑑別時常造成有“老氣”的錯覺。隨著近年國內收藏熱升溫,伴隨著其它“迴流瓷”流入我國收藏市場,有時在鑑定上需要下一番功夫。因其經濟價值遠遠低於真正的龍泉青瓷,稍不注意就會造成損失。

總之,鑑定龍泉窯青瓷的器物應該抓住每一時代的典型特徵,從造型、紋飾、胎釉、燒造工藝等總體去觀察把握,不能盲目草率。龍泉窯把中國青瓷乃至世界青瓷的燒造水平推向了極至,特別是處在鼎盛時期的南宋龍泉在青色釉面上表現出中國古人對美的一種特殊追求,一種文靜、含蓄、儒雅的美,這種韻味是任何仿品所無法企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