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龙泉青瓷在历史上一直备受青睐。明弘治年间龙泉青瓷传入欧洲上流社会,罗马主教将一件珍贵的龙泉青瓷赠送给英国牛津大学。该青瓷器当时被称为“华尔哈姆(Warham)碗”。其后欧洲对这种青色瓷器的需求愈增,16世纪欧洲人取得远东贸易的垄断,中国瓷器更是大量流入欧洲市场。这时欧洲各国贵族对这种翠绿色的瓷器着迷万分,一时不知如何给其命名。最后竟以巴黎当时最著名的歌剧《牧羊女亚司泰》中男主角“雪拉同”(Celadon)的青色衣服来命名。明朝以来国内外收藏界一直对龙泉青瓷特别钟爱。近年随着古陶瓷收藏热的兴起,国内龙泉青瓷收藏者日众,仿制作伪之风愈演愈烈

元明时期龙泉青瓷在贸易这特殊的背景因素下产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存世量无疑也是最大的,也是被收藏比较多的。这时期的龙泉青瓷中尤其以下几类存世最多,同时也是被仿制最多的:各尺寸的盘碗、各式罐类、各式炉类。其中尤以盘碗类仿制最多,仿品被收藏的也最多。本文运用在窑址寻到的瓷片标本和国内市场上经常出现的一些大盘仿品作对比,与藏友共同探讨辨伪要点。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明早期八角盘

在欣赏了这件真品“明早期刻花八角盘”后我们来看一件仿品: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仿品明龙泉菱口盘(内)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仿品明龙泉菱口盘(底)

这是一件新仿“明龙泉锦地纹划花大盘”。这种大盘市场上数量较多,因其仿得有一定水平所以“吃药”者不在少数。下面我们一步一步来解析它。

此类大盘真品的烧制年代为元代晚期至明代中早期。主要作为贸易用瓷而生产,国内也留用一部分,所以有一定的存世量。通常盘口直径在26厘米——54厘米之间,最大者几近一米。其使用的刮底“涩圈”垫烧法始于元代中期。仿品多为30厘米——48厘米。器型基本相同。烧造方式也摹仿“涩圈”垫烧法 。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仿品(底) 细部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明代中早期大盘标本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仿品在刮削“涩圈”时手法显然不够熟练,观之刮面不够平滑,明显有多次铲削痕迹,而真品是置于“轱辘车”上一次旋削完成,刮面平整,边缘处高温时釉水流淌自然。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明代中早期大盘标本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仿品

真品刮削面一般还遗留着刮削不净的少量釉水,看似草率,其实无处不透露着自然随意。而仿品刮面使用“铲”和“旋削”手法多比真品刮面深而干净,无釉水残留或故意留有一定残釉,但显得做作。

元代中期以后龙泉窑在碗盘一类“圆器”上基本都使用垫圈垫烧、圈足包釉的做法。龙泉从南宋时就有使用瓷土制作垫圈的特殊传统。垫烧的垫圈随器物烧成后也一同瓷化,所以在多数器物的底部都残留着剥离垫烧物时所造成的程度不同的损伤痕迹。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元晚期大盘标本

这些损伤的痕迹多数看起来断断续续可又很连贯的形成一个环,有些器物因为装烧时的疏忽导致垫圈和釉相接,所以在剥离时损伤很大,甚至成为废品而被抛弃。仿品往往采用“加沙”来使垫圈和器底结合不够紧密以便于剥离。还有就是加宽刮削面使“涩圈”变宽以防止在装烧时出现失误导致成品率下降。现在有人把“涩圈”宽度作为划分年代的依据,纯属谬论。殊不知真品“涩圈”的位置取决于器物大小和底部面积的比例,而宽度和规整度则取决于器物 “档次”的高低和制作的精粗程度。宽者要粗泛一些,但再宽也决不会像仿品那样毫无章法。仿品有时候也会也摹仿这种效果,不过总难免过于笨拙了些。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元晚期大盘标本

鉴定时对于“涩圈”还要特别留意颜色。仿品因原料使用不同所以烧制出来的“火石红”颜色也异于真品,不是过淡就是过深。深色多为装烧前人为涂抹染色物,希望在烧成后出现“火石红”色。所以在鉴定时应该特别留意“火石红”是否有人为涂刷的痕迹。淡者为原胎烧成色,由于原料与古代有所不同所以烧成后“胎色”自然也和真品不一致,在鉴定时应该结合多方因素和窑址标本来作判断。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元晚期龙泉大盘标本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明代初大盘标本

明代初大盘标本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明代初大盘标本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仿品3 臆造款识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仿品4 人工涂抹“火石红”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仿品5人工涂抹“火石红”并作旧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仿品 人工涂抹石灰做出土“皮壳”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仿品6 药水做旧后留下的痕迹

以上都是典型使用刷浆手段以求达到“火石红”效果和通过人为手段作旧处理后的仿品底部。

一件仿品的破绽当然不会只有一处,通常纹饰也是破绽比较大的地方。下面就通过对比来分析纹饰上的破绽。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仿品6,这是一件比较多见的仿“明代印锦地纹大盘”的锦地纹。现在来和明代真品的“印锦地纹”做一对比。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明代早期大盘印锦地纹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仿品的锦地纹给人生硬死板的感觉。在手工制模的时代一切用人手来完成,多少都带有一些“匠气”也就是纯手工工艺的古朴气息。仿品多数在细细观察下都会发现无论是划花、刻花还是印花都给人一种生硬、死板的感觉。真品纹饰布局、一刻一划都达到了流畅、自然、不拘泥的纯熟境地。在古代景德镇主要窑厂一个15岁的学徒,他要是在30岁时能当到作坊画工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在龙泉刻花匠人也是如此。古代对瓷器的纹饰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美,而不是做作和刻板。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仿品8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明代初大盘标本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明代初大盘标本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仿品9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仿品10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仿品11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元代中期印花标本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明代中期印花盘标本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明代初大盘标本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明代初大盘标本

在鉴定时对纹饰的把握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对纹饰的理解和把握又常常取决于各人的经验和悟性。古瓷鉴定前辈的老话“看得多了就是师傅”。鉴定需要大量实物资料做参考,所以笔者大量收集相应古窑址的标本瓷片进行整理研究,也鼓励他人去收集标本瓷片常常过眼以求达到熟能生巧。

在龙泉鉴定中有一项关键也是最难掌握的特征“釉玉质感”。古人在描述龙泉青瓷时有一句感言“视之如玉”,既然如玉就应该有“玉性”也就是五德,在龙泉青瓷里也能找到这样的“五德”。下面根据这“五德”来看看龙泉青瓷所对应的釉色。

其一,玉温润而泽。釉色温和润泽、不张扬也就是没有“贼光”,光泽柔和内敛,似水一般。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南宋中期鬲式炉标本

其二,纯而不淆

瓷釉没有瑕疵、杂斑。这对于瓷釉来说有点苛刻。虽然釉水和釉色可以有偏差,但这只是在烧制过程中窑烟附着导致的、或是窑内出现热差导致的发色不一,而不会出现杂斑或浑浊。不了解此点者常常被售仿者误导。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元早期划花碗标本

其三,鲜而不垢

对于出土古瓷来说,如果不是出自非常恶劣的保存环境,一般出土后经过清洗,釉面都是非常干净的。很少出现大面积土沁或是釉面被腐蚀破坏,造成极大的损坏。这些都是仿品作旧所造成的现象,如酸腐、打磨、药侵、烧烤等等做旧手段。在鉴定时注意观察都能发现釉面是否有作旧处理后留下的破绽。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南宋晚期鬲式炉标本

其四,折而不挠。

龙泉青瓷釉面开片是普遍现象,但是开片的纹路都比较自然,犹如冰面开裂。最初多是由大开片发展后相互贯通形成大小不一的“裂纹”。真品开片为自然形成,不似仿品开片都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南宋晚期莲瓣纹碗标本

其五,精神见于山川

龙泉瓷的釉色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变化。北宋粗旷、南宋儒雅、元代大气、明代稳重,都透着一种内在的美。仿品常常貌似神离,感觉恶俗。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明代初龙泉大碗标本

和真品对比仿品是不能达到以上五点特性的。这是从瓷器烧成开始随着岁月的积累所出现的“陈化”现象,人力很难摹仿。一些鉴定龙泉瓷的高手往往通过观察釉色的玉质感程度就能清楚真伪、年代、窑口。这是通过长期接触所感悟的,是龙泉鉴定中最难也是准确率最高的一种鉴定依据。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仿品12

寡淡的釉色,丝毫没有龙泉青瓷釉色应有的特点,是福建地区近来比较低级的仿品。多制作粗糙,为的是让新手误认 “古朴”而上当。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仿品13

釉质浑浊,夹杂着过多杂质,制作粗糙,为近年龙泉地区仿品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仿品14

釉面尽管白斑点点,看似土沁。其实是通过煅烧或化学药剂人为做出来的伪“土沁”。一般市场上常见此类仿品。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仿品15

这种仿品釉水、色泽妖艳恶俗,光泽眩目,一般在潮湿、污浊、肮脏的环境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存放以求呈现所谓的“包浆”以及“蛤蜊光”。笔者一向不提倡瓷器看包浆,这或许是概念上的不同。笔者所要看的包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包浆。或许因为好物件大多经过清理,已经没有通俗定义上的包浆了。笔者所要看的“包浆”是在入土后由于土壤中碱性物质附着于釉面的“皮壳”,但也仅仅作为辅助条件来作参考。

仿品16

这种仿品仅从釉色来说,是最近一两年仿制水平比较高的一种,也是一般收藏者很容易吃药的一种仿品。器型几乎囊括了明代所有的典型器,可除了釉色外其它可以说漏洞百出。参考本文所列举的几种鉴别方法,从胎底的制作、文饰刻划水平等来鉴别还是比较容易分辨出来的。虽然釉色仿制有一定水平,但毕竟是新仿品,釉水的“陈化”时间不够所以玉质感也不强。对于善于从釉水来鉴别真伪的高手来说这种釉水还不够完善。不过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仿品无疑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它进入了多数收藏者的珍品柜中。

对于龙泉青瓷的鉴定来说不能仅仅依靠本文寥寥几字就能掌握,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刻苦学习,从收集比较容易获得的瓷片标本入手培养自己对真品的观察力和判断力,逐渐感悟龙泉青瓷特有的美感、韵味。第一印象对于鉴定来说往往很重要,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之前不要冒然地做出判断,因为收藏是有风险的。

除现代仿品外还有景德镇、福建明清仿烧的龙泉风格青瓷。福建和龙泉地理位置非常接近,所以多数器物外观都比较接近,只是制作较为粗糙。除此之外还有日本、泰国、韩国等周边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也仿烧过龙泉风格的青瓷。这些都不能作为仿品来对待。尤其是景德镇明清官窑和韩国高丽时期仿制的青瓷产品其价值不低于真正的龙泉青瓷甚至更高。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明代宣德官窑仿龙泉釉杯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明代早期景德镇民窑仿龙泉釉划花碗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清乾隆官窑仿龙泉云龙纹盖罐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清中期民窑仿龙泉釉游环洗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高丽仿烧龙泉风格的刻花盘,同类风格的器物12世纪龙泉也在烧造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15世纪泰国仿烧的龙泉风格青瓷,与同时间的龙泉在造型和纹饰上非常接近。同时越南也在烧造和泰国属于同一类型。

元明龙泉窑大盘辨伪——与窑址标本比对

日本伊万里青瓷。日本从18世纪后大量仿烧中国历代龙泉青瓷品种。许多器型仿烧到唯妙唯肖的地步,但是釉水相对中国龙泉来说给人“腻”的感觉,不如真正的龙泉青瓷釉水有耐看性。由于仿制时间较久远又刻意去模仿,所以在鉴别时常造成有“老气”的错觉。随着近年国内收藏热升温,伴随着其它“回流瓷”流入我国收藏市场,有时在鉴定上需要下一番功夫。因其经济价值远远低于真正的龙泉青瓷,稍不注意就会造成损失。

总之,鉴定龙泉窑青瓷的器物应该抓住每一时代的典型特征,从造型、纹饰、胎釉、烧造工艺等总体去观察把握,不能盲目草率。龙泉窑把中国青瓷乃至世界青瓷的烧造水平推向了极至,特别是处在鼎盛时期的南宋龙泉在青色釉面上表现出中国古人对美的一种特殊追求,一种文静、含蓄、儒雅的美,这种韵味是任何仿品所无法企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