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三朝青花料的发色

元明清三朝青花料的发色

自有成熟的青花器以来,古人之用料大抵如下:

苏料,平等青(陂塘青),石子青,回青,浙料,珠明料,洋蓝,土青。

下文便将诸青料行用时间及发色情况一一简述如下:

元:

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国青多产于云南,浙江,江西等地。

云南的玉溪窑,浙江的江山窑,江西的景德镇窑大抵都是就近用料。

而苏料(苏麻离青,又名苏泥勃青,简称苏料)源于进口,是一种高铁低锰的钴料。

一般大件精整的器物多用此料或与国产料混合使用,而小件物品,尤为民用瓷器则多用国产料。

苏料特点:发色浓艳,可如蓝宝石,有钴铁斑,微下凹。

土青:国产之不知名青料,元至今日一直沿用,发色多蓝偏灰暗,亦有发色好者,具体料子产地不同,发色及其他特点也不尽相同。

明:

洪武由于战争原因中段进口料,使用国产青花料或继用元代余料,但由于烧制不当致使发色偏灰,且釉面浑浊。也有少量发色纯正者。

建文朝与洪武几不可分,此处不再咬文嚼字。。。

永乐三年始(1405年)成祖派郑和下西洋,遂带回苏麻离青料(波斯语lajiward,拉吉瓦德,意为青金蓝色,伊朗黑德兰40公里处),自此苏料复用直至成化早期。

民窑瓷器虽发色浓艳,但仍为国产料。

永宣之苏麻离青料:又名水路苏青,因从水路得来而得名。

发色绚丽鲜艳,清亮明快, 线条中常出现铁钴斑,尤以初落笔及线条交叉处尤甚,且纹饰边缘有的可见星点状泙滴晕散,浓重处结晶斑下凹明显,映光侧视有锡光。

因此时苏料晕散性强,故很少用来绘制人物,此与元青花大不同也。

正德,景泰,天顺三朝两帝官方用料不明,民间仍是不知名的国产青料,发色有浓艳和灰暗两种,但都偏浅淡,风风格粗犷,器物底釉和外部釉色明显不同。

成化:早期仍用前朝余下之苏料,而后选用平等青,官民皆可用,弘治沿用,正德之后渐不行用。

平等青:又名陂塘青,产于江西乐平,发色淡雅,轻中偏灰。

弘治时期用料与成化同,早期发色与成化无异,晚期少数出现灰蓝色,与正德有些器物近似。

正德:前期用石子青,后期用回青。

石子青:产于江西瑞州,单独用之这色偏灰暗淡,后来常与回青混用。

回青:有两种,一种产于外国,又称陶用回青,用于官窑。

另一种一说出新疆一说出云南,均蓝中泛紫,进口者可如青金蓝,故又称佛头青,国产者有时偏灰,但用易晕散,多与石子青混用。

混法如下:

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加多则色沉而不亮。

每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上青。

四六分加谓之中青……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

十分之一是谓混水。

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青亮,真青混在坯上,如灰色,然石青多则黑。

嘉靖一朝主用回青,且常与石子青掺用,早期亦用平等青,但应嘉靖二十四年,乐平与浮梁发生大规模械斗,致平等青不用,但石子青发色偏灰,有回青后石子青废,官仅与回青掺用,民间依然沿用。

旧陂塘青产于本府乐平一方,嘉靖中乐平格杀,遂塞。

石子青产于瑞州各处,回青行,石子青废。

嘉靖一朝历时长达年,其青花色呈三种情况:

一,呈蓝黑色,深沉而灰暗,有晕散,同于正德晚期。此现象多在嘉靖早期,而晚期亦出现,犹在仿明初器物上。

二,蓝色浅淡,中期多见,且不乏精细之作。越至万历越加浅淡,但纹饰更加细密。

三,青花浓重泛紫,乃嘉靖朝之上等颜色,此时已知回青中加石子青了。因此中晚期皆不乏有精品出现。

隆庆:回青至此发色最正,其色浓重艳丽,青中泛紫。

万历:前期沿用回青,蓝中带紫,但不如隆庆美,且艳丽浓重者日少。

此时青花发色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浓艳,青中泛紫。

中期:蓝中闪灰,发色渐浅。

晚期:蓝色灰暗,多有晕散。至末期更加浅淡,并一直延续之天啓时期。

万历二十四年因回青料即竭,有“召买解进,以应烧造之急用”之上谕。然是否买进不得而知,终被浙料代替,并行者有珠明料,此二种料沿用至清,至乾隆浙料用尽,而珠明料现在尚有,但清以浙料为上。

浙料:产自浙江金华一带,青中泛红,烧制好者可成翠毛之色,正蓝,不泛红,亦无铁斑。有重者青中泛红,轻则淡翠,能出多阶浓淡。

珠明料:产自云南,氧化钴含量较高,发色青翠鲜亮,云南当地把质量好的珠明料称“珠密”或“金片”。中称菱角,其色微青,下称乌鸦黑,色似土褐。有一说元代所用国产料就是产自云南的珠明料,这已不可考。

泰昌皇帝在位时间甚短,未形成风格,已混入万历末天啓初。

天啓青花发色常见四类:

一,青花色泽不稳定,有深浅不一和晕散现象,纹饰线条往往与釉面混淆不清,

二,青花色泽清淡,成色稳定,青青中闪灰,构图严谨,线条纤细。

三,青花色调浓重,泛黑蓝或黑灰,常见于厚重青花器。

四,青花色调浅蓝,鲜艳,稳定。

由此得知青花发色好坏贯穿整朝,器物精整者发色亦好,器物粗苯者发色也一般。但灰蓝蓝墨者晚期常出现。

崇祯,此时青花大抵亦分四种:

一,色调灰暗并晕散,此为多数,浓重色中带黑斑,晕散严重者,字迹都模糊不清,多见于早期器物。

二,色调纯正,深沉者,其器物做工亦细腻。

三,发色稳定,不晕散,但呈灰蓝或蓝黑色,瓶,炉,罐有此样者。

四,鲜艳明快,发色纯正,画工精良,多山水人物,此风格及色调一直延续到清初。

清代

顺治仍沿用浙料,但色调丰富,已能分出浓淡,阴阳面及层次,呈色亦分四种:

一,欠鲜亮,有晕散。青花色淡加之釉厚,釉面深处的纹饰往往模糊不清。

二,淡蓝色,类似天啓,崇祯,发色深沉,此类器物大多较粗,笼统的归属到明末清初一类。

三,正蓝,色调纯正,釉面平静呈卵青色,外釉色较里釉色深,青花浓处聚黑斑,此种底多书“玉堂佳器”或干支纪念款。

四,青翠,其色与康熙之翠毛蓝接近,静穆光润,胎亦洁白,以花卉纹饰的将军罐,花觚,净水碗大多如此。

康熙青花发色亦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灰蓝,黑蓝为主,色调除朦胧者,亦有较青翠的,釉面呈青白色,

中期:鲜艳清脆,色调以粉白为主。

晚期:多成灰暗,浅淡,有晕散不清,釉面硬亮清白。康熙五十年以后更为明显。

雍正:有同时期的多种色调并存的特点:

一,发色浅淡而深沉,略有晕散,多见于雍正早期。

二,发色灰暗,色调虽不鲜亮,但呈色稳定,色泽深浅不一,釉面薄厚兼有,有的釉面朦胧感强。

三,发色青翠,鲜艳而稳定,以山水人物青花笔筒为代表,有的甚至于崇祯相混。

四,发色深沉或浅淡,官窑中常见的两类色调,深沉者稳定而略显深蓝色,有仿嘉靖之意,色调浅淡,线条纤细者多为斗彩之用。另有仿宣德者,发色晕散,仿成化者发色灰青。

乾隆此时期青花色蓝,稳定,浑厚,深着,早中期还不会有上浮之感。早期有雍正之特点,不稳定而晕散出廓。此后逐渐显正蓝明快之风。然中期有一些蓝中泛黑,纹饰层次不清者,但色泽依然凝重沉着,晚期青花色泽稍青灰,以民窑最为突出,且出现波浪釉。

嘉庆一朝能保持乾隆瓷器风格,青花色泽大部分稳定,但部分器物已显清淡漂浮,纹饰层次欠清晰,釉面稀薄泛青,民窑更是如此。

道光前期还能与嘉庆相似,虽不鲜亮,却淡雅宜人,呈色较稳定,无凝聚斑痕与晕散感。后期则不够深沉而且有漂浮感,有的还会给人发干,死板,图案有机械感,不灵动。

咸丰色调较稳定的一类则同嘉道,精细者仍鲜艳。而一般黑灰或淡青,多漂浮,釉面已不够平整,民窑更是如此。

同治既有清晰明快者,也有黑褐者,色料漂浮,胎釉上的棕眼也更加明显,且釉色泛白,不够平整。

光绪时洋蓝进入我国。这时期青花用料有洋蓝,珠明料,土料。发色呈黑色或浅蓝色,还有明艳泛紫,纹饰不清,线条含糊浑浊,笔触也显呆板。但放康熙者造诣很高,明亮轻快,鲜艳浓翠,有小康熙之称,唯釉色浆白过死,纹饰脱离不了本朝风格,早已赶不上康熙制瓷水平。

洋蓝:由西方传入我国,为化工钴料,如蓝墨水,无杂质,无凝聚斑痕,80倍放大镜下也不见矿渣,色泽明快鲜艳,有青中泛紫者。用至今日,已能国产。

宣统:色调明艳青翠,总体优于光绪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