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你過得好嗎?幸福可以“習得”

過去一年你過得好嗎?幸福可以“習得”

社會飛速發展,物質越來越豐盛,人們的內心所獲得的不是同比例增加的富足,卻越來越焦慮和缺乏安全感。並且,這種不安已經遠遠超出了中年危機的範疇,變得愈發地年輕化。究竟為何?清華大學心理系教授彭凱平,認為這是“發展的問題”,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必然要付出——心靈的代價


清華碩士畢業、現在投行工作的竇宇,這樣總結自己的2017“湊合吧,得過且過。”他自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投行屌絲男,或許因為投行人才濟濟,江山代有才人出。對於具體收穫,他稱:“做了兩個項目,比較順利過會了。剩下就沒啥開心的事兒了。”

回望過去一年,親人過世、獎金拿的少,專業考試差三分沒過。這些都給竇宇的2017年寫下了不如意。

人們對於幸福的感知能力不同,IT通信從業者程鵬自認為是一個樂觀的人,所以過去的一年,他覺得過得還可以。

雖然職場上沒有升職和加薪,但是來自於內心的幸福感是屬下員工的成長,尤其是培養那些90後員工成長,讓他很有成就感。

同時,他坦言作為管理層,這一年工作十分勞累,每月幾乎都為生存、為公司如何活下去殫精竭慮。有時,他也曾考慮過放棄,再找份安穩的職業,但有時又對未來充滿希望。技術出身的程鵬,職業生涯從著名國企到知名外企,再到現在的私企,他稱自己都體驗一下。

這一年,他在思維上有了更多的轉變:工資不一定是讓每個職場人過上幸福日子的唯一收入來源,知識儲備、其它技能帶來的報酬,也許比工資的收入帶來的更多。

總的來說,他覺得腦子比以前要靈活多了。現在私企的工作,與一些投資方接觸得多,會學習下他們的思維。此前在大外企的思維會給人固定死的感覺,嚴格按照崗位來、按照公司文化、公司管理流程來的固定思維。

他回憶道,之前在外企,每天工作也很滿,並且收入還算不錯,所以不會想到再去尋求別的生財途徑。所以,那些年錯過了買房等生財的方式。因為,自己無暇顧及除了工作外的其它收入。現在私企,工作雖也忙碌,但是思想卻靈活多了,會有機會多瞭解些市場行情,樓市、股市,甚至比特幣等新興事物。如果能夠找到合適的投資機會,一年算下來,會比以前的外企收入多不少。

程鵬稱,對他來說,人生的體驗比結果更重要。豐富的體驗,能夠給他帶來更多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過去一年你過得好嗎?幸福可以“習得”

樂觀的人,的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我挺幸福的呀。”當被問到2017感覺幸福嗎,擁有著PHD的高學歷、現在體制內從事信息研究類工作的徐洋,不假思索地答道,“365天有300早上起來都挺開心的,另外那60多天,沒有特別開心,也僅僅因為比如加班,所以沒睡好。”

對於幸福的地方和細節,徐洋總結:“第一,再次成功脫單;第二,走出體制折騰折騰,發現了自身還是稀缺資源,所以讓自己更自信了;第三,就是父母都健健康康。”

談到過去一年有什麼欠缺和不如意的地方,徐洋講了兩點:“其一,一年之內從近年最瘦反彈成近年最胖;其二,創業團隊拆夥。”

過去一年你過得好嗎?幸福可以“習得”

人的內在力量可以改變外在命運。在現代心理學的角度看來,人們對外界世界的認識,都不是簡單直觀的反射,而是經過自己構建的結果,其間夾雜著自己的經驗、感情、行動的慾望和傾向。基於此,探討人生的美好之處和使人生美好的有利條件,研究到底是什麼讓生活變得值得過,構建更積極的心理模型,顯得十分必要。幸福,當然可以是一種學習而來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