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個故事來形容出你讀書所領悟到的東西,你可以嗎?

強萍思思


由於從小受到家庭條件限制,不能圓大學夢,讀完初中只能儘快選擇讀一個包分配工作的中專。

我上了師範,然後畢業就走上了講臺。

懷著自己滿腔的熱情,做了一名老師。但是始終喜歡讀書,而且有空就讀書。

因為我覺得書裡可以感受到自己沒有體驗過的生活,書裡可以去到世界各地去遊歷。

書,給人的是一種神奇的境界,希望每個人都喜歡讀書,在書裡得到自己內心的富足。


淺淺無鹽


說起讀書我是最頭疼的,因為小時候特別調皮😜每次上課的時候我都會把一本書立起來放在書桌上,然後自己就趴在書桌上睡覺我,每次當我快睡著的時候老師就會拿著一根小棍子來輕輕的打我頭。

讀小學的時候我的班主任老師是我的表哥,是我舅舅的兒子,因為讀小學的時候特別調皮,老師根本就管不了我,再課堂上也根本聽不進老師講的是什麼,那時候哪怕是表哥輕輕的打了我,放了學我就會去像舅舅告狀的說他打我,還說把我打傻了怎麼辦?😱

現在想起小時候讀書不認真,不好好學習真的是挺後悔的。

唉!世上什麼藥都有賣就是沒有後悔藥賣啊,如果有後悔藥賣我一定要好好讀書,絕不調皮。

不過我在學校上課的時候雖然不認真,不好好學習,但是放了學回來,我特別喜歡看小說和連環畫,最迷戀的還是小說,就跟現在的小孩玩遊戲一樣上癮,那時候我看小說也是特別上癮,一本小說無論它有多厚我都會在幾天之類把它看完,小的時候我們那裡沒有電燈,每天還是點的煤油燈,記得好多晚上為了看書,就會悄悄的把一盞燈加滿煤油躲在床上看書,有時看到好看的小說還會看到凌晨三點到四點才睡覺,所以在學校上課的時候很多天都會打瞌睡的。

記得有幾次在床上看書的時候不小心還把蚊帳燒爛了的,為此還被老媽罵過呢,

因為讀書讀不進,上到初一就沒上了,那時候因為年齡還小,也沒去那就在家裡幫大人養養豬呀,乾點農活什麼的。

從小我就喜歡看小說,也養成了看小說的習慣,所以我無論去哪裡或者做什麼事,我的手上都會有一本小說書的,那時候我的愛好就是小說,好像小說就是我的朋友一樣,那時候如果看到一本好看的小說,我會把它當成寶貝一樣。

其實現在想起來喜歡看小說也不是一件壞事哈😄



ahc芬


我們大院在放映智取威虎山,我看到穿著綠軍裝的解放軍披著白色的披風在舞臺上游走。我沒有見過滑雪,不知道那是滑雪的動作,以為是編的舞蹈動作。後來在家裡無意間找到了一本殘缺的林海雪原的書,才知道了,智取威虎山只是它的一部分。它還有攻打奶頭山消滅許大馬棒,與大鍋盔的侯專員、謝文東、馬希山等土匪鬥智鬥勇。可惜它的後半部分沒了,前面也撕了不少。我攢足了錢想買一本完整的林海雪原,但是一直沒有如願。林海雪原的故事對我的教育很大,小白鴿說過那麼一句話,沒有女人,即沒有母親,也沒有愛。在十幾個人的小分隊了,就一個可愛的小白鴿,她跟男人一樣吃苦受累,在別人睡下後,她還要檢查戰士們的傷痛,她比別人付出的更多。我想到了為中國解放事業獻出生命的劉胡蘭、江姐等女同胞們,在後方努力生產的姐妹們,沒有她們的無私奉獻,就沒有中國的未來,我要向她們致敬。


我是綠葉上的紅蜻蜓


從小喜歡讀書,當時我們農村很少有書,只有鄰居家有些連環畫,包括整套的水滸傳,他家有一個小孩是我的同班同學,我放學後經常到他家裡去玩,翻看連環畫,一本接一本的看,精美的圖畫,簡潔的文字,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情節,個性鮮明的人物,深深的吸引了我,看了就不願意放下,我讀書的興趣,就是從迷上連環畫開始的。

從借書看到買書看,也是先從買連環畫開始的。鄰居家的連環畫很快都看完了,我看到鎮上一個小書店中新進了一批連環畫小人書,我看上了一套六十本的三國演義,每本幾毛錢。一套要二十幾元,我沒有這麼多錢,當時我父母在生產隊裡幹一天農活還掙不了一元錢。

但我真的是太喜歡那套連環畫了,我也不好向父母開口要錢,父母要維住一家人的生計,拿不出錢給我買書的。怎樣籌到這二十幾元錢呢?天無絕人之路,我發現供銷社收購部收購廢品,我眼鏡一亮,於是我放學後就去揀廢品,把人們丟棄的廢紙廢鐵玻璃瓶什麼的,收集起來,然後賣給收購部,積少成多,經過近二個月的時間,再加上過年時爺爺給我的壓歲錢,總算湊夠了買那套三國演義的錢。當我把一張張整理待整整齊齊的一角弍角的毛票點給小書店的營業員,營業員將那套嶄新的三國演義連環畫小心的包紮好,交到了我的手裡,於是我有了第一套屬於自己的書。

以後我用同樣的辦法,揀廢品買書,買了不少書,到六年級時,家中己成一個小小圖書室,當然有很多書不是買來的,是我從廢品收購部的廢書報堆中淘來的。我用揀來的二倍三倍的廢紙去換我看中的書,收購部的阿姨和我關係很好,有時收到了好書或好的舊期刊雜誌,會主動通知我,讓我去選。

家中書多了,就和小夥伴們分享,同學們放學後都喜歡上我家看書,我家小小圖書室發揮了很好的作用,還受到過縣團委少工委的表揚,獎勵我一本紅巖和林海雪原。

以後工作了,有收入了,買的書就更多了,我不吸菸,不打牌,唯一的愛好就是買書讀書。書是我最好的朋友。


瀛島青松


有一天,我們村的王二,要買我的小吃車,我買的時候花了1700,我準備,800元賣給他,他卻說貴,我說你出個價,他說200元,我說太少不賣,心裡想我的車子^8成新,都是不鏽鋼,用了不到3個月,賣廢鐵也得200多,雖沒賣心裡生氣,買東西不動腦子,那有那麼賤的。我想起我在書上看的一個故事,一個長工給財主幹了年給了他幾十塊大洋,老財主故意問長工,你看我家這麼多產業,有許多錢,你想和我一樣有錢嗎,長工說當然想,那我把方法賣給你,你得把你的工錢給我,,長工猶豫一會,答應了,財主收了錢說聽好了,走新路不忘老路,完了,長工頓時感覺被騙,沒辦法,財主讓廚房給他做了一鍋饅頭,讓他到家以後再吃,路上不能吃,又給了他幾塊錢,打發走了,在回家的路,發現又修了一條新路,旁邊一條老路,走哪條呢。他想到老闆給他說,走新路不望老路,花錢買的走老路吧。比新路遠點,但路熟,過了一天多到家了,婦人出門接他,問他怎麼活著回來的,他當時就生氣了,你想讓我死,婦人解釋到不是,咱村幾個外出打工的,前幾天回來走的新路,被山上的土匪給搶了,人還給打死了,男的一聽,覺得這錢沒白花,婦人問掙多少錢,男的說錢讓我買了智慧了,要不回不來了,婦人說花就花吧,人沒事就行,老闆給我一些乾糧,讓我回家吃,你去蒸上吧,婦人做飯的時候突然發現乾糧裡都是錢。老闆把錢放乾糧裡了。男頓時明白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看似壞事並非壞事。


海水148974422


我小時候,總是很煩惱於別人不懂我。。偌大的世界,怎麼就沒有一個人懂我呢?

那時候碰到任何事,我也懶得解釋,傲嬌著呢。。。就一個想法:懂我的人自然懂,會信我。。不懂我的人,我也不屑,解釋也沒有意義。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個電視劇。裡面的人說了一句話:人的內心,就像膠捲的底片,你不打印出來,別人又怎麼知道上面拍的是什麼?

我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以後樂於和別人分享自己內心的想法,樂於交流。

雖然不是從書裡看到的這句話,但對我影響很大。我那個年代,還會爭論該不該給孩子看電視。。。我覺得,對於愛學習的人,從任何地方都會汲取知識。對於不愛學習的人,天天刷題成績也不會好。家長應該多給孩子自由選擇的空間。


魚兒遊一圈


用宋朝皇帝趙恆的話說,讀書會得到:“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從小讀書學習,一直到現在,領悟到的東西很多,一兩句話那是說不完的。但是,有一點必須要說的是,讀書真的能改變一個的命運,而這個被改變的命運是好是壞卻難下定論。

在現實生活中,就怕流氓有文化,不怕專家是流氓。即使兩個人看的同樣的書,上著同樣的課,在同一所學校裡被用一個老師教導,可他們的命運也許會截然不同,究其原因所在是秉性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文化知識起了個催化作用。小烏龜和小兔子賽跑,你以為誰會先到終點呢?



君子的流年故事


獨眼大漢拿刀拍著白淨少年的臉頰,惡狠狠道:“小子,別說大爺沒提醒你,再有一天你家送不來贖金,大爺就要把你撕票了!”

這獨眼大漢非是別人,正是盤踞在刁鵝嶺已有數載的強盜頭目潘金龍。此人帶著手下十幾個兄弟在這一帶打家劫舍綁票勒索,可以說是無惡不作。

縣衙也對其進行過幾次圍剿,聽說光上級撥給縣衙的剿匪經費就不是一筆小數目了。可這刁鵝嶺山高林深,捕快一來潘金龍就帶著弟兄鑽進了深山老林,和捕快玩起了躲貓貓,幾天就把捕快玩得沒了脾氣,只好灰溜溜撤退。

而這個十四五歲的白淨少年就是潘金龍剛綁來幾天的肉票。他的名字叫劉文成,是縣城首富劉大財主的兒子。

剛把劉文成綁到手時,潘金龍著實激動了一陣,想著這首富的兒子怎麼不得值個幾千兩銀子。

誰想這劉文成年齡不大,膽子倒不小。他既不哭也不鬧,只是平靜地對潘金龍說:“綁了我你肯定拿不到贖金,即使我父親派人送贖金來,那個人一出家門又會從側門把贖金偷偷送回家裡。”

劉文成為何這樣說呢?

原來,劉文成是劉大財主的兒子不假,卻只是小妾生的庶子。當家的大太太早就想把他們母子趕出家門,有了這天賜良機,又怎會把贖金送來?

聽劉文成這樣說,潘金龍是半信半疑,不過他也打算好了,贖金送來是最好,送不來的話立馬撕票,只把血淋淋的頭顱送回劉家,什麼時候都不能壞了規矩不是?

如今交贖金的日期只剩下最後一天,少年劉文成表面看上去沒什麼,內心其實已是萬分著急。

他從小懂事,早就暗暗發誓以後要讓自己的孃親過上好日子。可是這劉家的萬貫家財鐵定和他們娘倆沒什麼關係,要想出人頭地,唯有另想他法。

劉文成的方法就是讀書,別看他年齡不大,所讀過的書就是私塾的教書先生也遠遠不及。並且劉文成讀書並不是只讀那些應試書,他是天文地理三教九流無所不讀,年齡不大,已經算得上是一個飽學之士了。

不過這一切對眼前的困境來說好像沒什麼用,總不能對潘金龍說:“強盜大哥,我讀書多,你放了我唄?”

就在劉文成苦思脫身之計時,耳中傳來一個驚喜的聲音:“大哥,兄弟這次做了票大的,咱們發大財了!”

發話者不是別人,正是山寨的二當家馬彪。此人極好色,隔幾天就要去城中窯子找老相好一趟。

就聽他接著嚷道:“我帶兩個兄弟從城裡回來,路上遇到一個挑擔的,後邊還跟著一個外地佬,說話嘰哩哇啦的也聽不清。雖然不是在咱山下,遇到了那不就是有緣。我當時還發善心想饒他們一命,就說刁鵝嶺的大王看上你們的貨啦,快把東西放下滾蛋。挑夫倒是聽話,扔下擔子就跑了。那個外地佬仗著手底下有兩下子,還要跟兄弟動武把抄,被兄弟幾個三下五除二給砍成兩段了。等兄弟把那擔子解開一看,大哥,你猜怎麼著,底下全是白花花的銀子啊!”

馬彪說著一揮手,身後兩個強盜抬起一個沉甸甸的包裹往桌上一放,繫帶解開,頓時一片白花花出現在了眾強盜面前。

潘金龍貪婪地摸著這片白花花銀子練聲道:“好!好!二弟,你為咱山寨立了一大功啊!”

被綁縛在不遠處的劉文成自然也看到了這一幕,他將目光投向那堆銀元寶。一看之下,不由眼角一跳。

結合之前二當家馬彪的言語,劉文成那飽讀詩書的腦袋高速運轉起來。

“可笑!命都要沒了,還抱著一堆銀子不放!”

劉文成忽然沒頭沒腦地來了這麼一句。

“小子,你說什麼?”潘金龍獨眼閃爍著兇光,惡狠狠看向劉文成。

劉文成慢悠悠道:“你們知道這些銀子是誰的嗎?動了這些銀子是會把命搭上的!”

“哈哈哈!”潘金龍仰天狂笑,“就是皇帝老兒的又如何,他一樣拿老子沒轍!”

劉文成不屑道:“告訴你們,這銀子是縣太爺左非的。你還真以為捕快抓不到你們?錯,那是他們按縣太爺的意思在放水,只有你們在,府城才會源源不斷地撥下剿匪經費,縣太爺和捕快們才有油水可撈!”

“但是這次不一樣了,你們不但動了縣太爺的銀子,還戳穿了縣太爺的一個秘密,你想他還會放過你們嗎?”

一番話說的潘金龍有些驚疑不定:“什麼秘密?”

“唉,沒文化真可怕!”劉文成搖了下頭,“縣太爺左非表面清廉,其實私底下大肆貪腐。他不是本地人,每當貪足了銀兩就讓老家來人用這種挑擔的方法掩人耳目送回去。你們戳破了他的這個秘密,試想他還會讓你們活下去嗎?接下來必然是殺人滅口!“

“胡說八道!小崽子,這些都是你編的吧?”二當家馬彪陰惻惻道。

劉文成道:“二當家不信的話,可以仔細看下這些銀子,在角落處是否都有一個極小的貓爪標記?“

馬彪半信半疑地將銀子拿起,眯眼看去,果不其然,真有一個小小的貓爪印記。

就聽劉文成接著說道:“貓爪是我家銀庫的印記,這些銀子其實是幾天前我父親賄賂左非的贓銀,當時取銀時恰好我就在旁邊。我敢說,不出三天,大批捕快必直撲刁鵝嶺而來!”

這一番話說出來,真的把眾強盜給嚇住了。

其實劉文成以上所言,除了銀子來歷和縣官貪腐之外,其餘都是他根據看過的各種雜書野史推想出來的,雖然未必全對卻也離事實不遠。

“小子,以你看接下來我們該怎麼辦才好?”潘金龍放低了姿態問道。

“還能怎麼辦?趕緊跑啊,跑得越遠越好,趕緊離開這是非之地!”

潘金龍和眾強盜到旁邊商量了一會,也許是真被劉文成的話嚇壞了,馬彪開始帶頭拾掇金銀細軟。潘金龍則來到劉文成身邊道:“小子,如果你所言屬實,也算是救了老子山寨一次,今天老子就破例一次,放你回去!”

說罷手中剛刀一揮,劉文成身上繩索紛紛斷開……

就這樣,飽讀詩書的劉文成也算是用自己的學識救了自己一命。至於劉文成以後成就如何?有沒有讓自己孃親過上好日子?這還用問嗎,不是有那麼句話嗎?“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求 關注 轉發 謝謝親啦!♥



一步一仙


我是學機械工程的,所以我很清楚0.01毫米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用銼刀可以加工,書本告訴我們規範動作和要領。但是我們看了也不一定真的安書上的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有自主意識不可能什麼話都會聽,更何況是書呢,但是我們胡亂銼出來的東西卻又不能用,只能從頭再來,我們耽誤的不只是時間而且還有工作效率因為這一組的零件導致整個項目時間後拖,這回我們才知道了規範的重要性。可是隻有規範還是不可以你還必須有精確的操作,如果操作失誤那抱歉你還是得重新開始。就像給車補胎一樣,首先我們得找到車胎被扎的部位,這樣我們才能進行下一步工作扒胎,然後上膠貼膠皮,這麼都完事了以後我們還得檢查胎是否真的補好是的還存在漏氣的地方,如果說我們貼膠的時候不用心,那麼這條胎肯定漏氣,我們就又得回的最開始的那一步。所以我看書不能只是看書,更要懂得書中的道理,要去實踐,因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死書是沒用的,只有真正的懂得了才算是學會了。


嘰嘰嘰嘰or


第一遍看天龍八部,是在上初中的課堂上,江湖恩怨,武林紛爭,或帝王將相,或乞丐隱士,都無不讓我如痴如醉,深陷於或豪氣沖天或纏綿悱惻的故事情節中不能自撥。

第二遍看,是在黃日華主演的《天龍八部》播出後,對阿朱和喬峰的結局感懷良久,深以為憾,夜不能寐,不知道為何原著要把阿朱寫死,只好重新搬了書來看,最終卻無果。那時,就四處打聽金庸的地址,想要給他寫封信,讓他把阿朱重新寫活,讓他們能終成眷屬。

後來,再次多遍的看,是在而立之年後,每看一次,對書的感悟就加深一層,現在,漸漸能領悟到一些金庸先生在書中潛寫的佛理,也慢慢認識到,在那個“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場景中,阿朱之死,是不可避免的,金庸先生也不想把她寫成那樣,可是,又不得不。

由此,面對變幻的世事,多了些平淡心,少了些執著意,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倘能安好,便是晴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