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算不算百書之首?為什麼老子僅憑藉《道德經》一書,就可以稱為聖人?

渢木


學有所長,術有專攻。我研究什麼,我專攻什麼,我崇尚什麼,我愛好什麼,我信仰什麼,我追求什麼,那這一類的書籍就是我的百書之首。儒、道中所產生的聖人,都是後人追封的,儒家、道家對聖人的認定並無驗證的標準,一個人的知見,語言和行為超越常人,他就是聖人了。老子對自然界、對人文,對社會的洞悉程度超越了凡人,所以就是聖人。五千言的巜道德經》,開篇即不同凡響,一鳴驚人,讓人云裡霧裡,恍兮惚兮也!自古以來,人們對道德徑的理解千差百異,道德經的開篇第一節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藉此話題,也試著探索一二,作拋磚引玉之談。

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也。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以觀其眇也。恆有。欲以觀其徼也。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也。非恆道道也”。道是可以說的,但不是簡單就能說清楚的。道是變通的,不是恆常不變的,就是說,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事物。道是什麼?道是與宇宙、大自然相通的路徑,所以道家和其它宗教把修行稱之為修道,修行是按照相關的方法去體悟、契入,通達這條路徑,所以,那些修行有成的稱為“得道”。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名:名字,名相。人們為一切事和物都取了名字,名字可以便用,但是名字也不是恆常不變的,比如說,“蠶”,吐絲後成為繭,繭剝開後,蠶的本體卻稱為“蛹”,麥子磨成粉稱為面,麵糰蒸熟了即稱為“饃”。麵糰拉長放入油鍋炸一下,叫“油條”,“油果子”。“鐵”,通過加工,成為各種名稱的用器。“雲”可以成為雨,雨水彙集成為江河大海,可以形成滾滾浪潮.......。當然事也一樣,是變化的,分明看到張三在喝茶,可一會兒他不在了,喝茶變成打球了。一個男人,通過手術後,變成女人了。等等,以此類推,所以“名”,也不是恆常不變的。

“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幼學瓊林: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汽之輕清上浮為天,氣之重濁下凝為地。混沌初開,地球尚未形成之初,渾渾噩噩,模模糊糊,一片虛無縹緲,什麼也沒有,所以“無”,名天地之始。大地形成後,漸漸的有了生機,有了物種,這就是“有”。通過“有”的發展和變化,有了萬物,所以“有”為萬物之母也。

“故恆無慾以觀其眇也。恆有欲以觀其徼也”。恆無,欲以觀其眇也。所以,當大地處於虛無縹緲的時候,人們將會去分析它的形成和發展,眇,小也。從分子,原子,離子,去剖析一切物質的本源,真相。恆有,欲以觀其徼也。恆有,一切物質,物種的生成,人們將去認識它,追根溯源,無邊無際,無窮無盡,只有認識它,才能利用它。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大地由無成有,無和有,其實就是一個發展和變化的過程,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理。真的是玄之又玄呀,奧妙無窮呀,知道宇宙間,大自然的一切深奧、神妙的內在聯繫,這就是開啟進入自然科學的門道。

幾千年前,老子能有如此這般的智慧,就不奇怪為什麼稱他為聖人了!


葉膠


老子的《道德經》經過幾千年風風雨雨,千蒼百孔的歷史長河經久不衰,必然有它得道之處。書裡論人生、談治國、講道德、聊人性……小到個人鄰里、公司、企業,大到集團、黨派、國家,一書受用無窮。科學界、科技界、教育界、醫學界、農業產業界等等無不廣為應用,這已經足以證明它是大地神州的葵寶,百經之首當之無愧!


老子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字字珠璣,句句精闢,章章造詣深。“道可道,非常道”,萬物軌跡,自然法則,玄之陰陽,因果輪迴,順道利我,逆道禍患源河……你們說老子為什麼不能憑藉《道德經》一書,成為聖人呢?

且我們不談《道德經》一書,就談老子本人吧。

第一點,以他的資質在當時完全可以當個一官半職,享盡榮華富貴,但它沒有,它樂於清貧。

第二點,為什麼他大半部《道德經》都在論無為而治?最大一點就是憂國憂民,他痛恨戰爭,嚮往和平,為民主、民權、民生考慮的多。

第三點,用現代話說,老子零緋聞。在史冊裡,老子只娶了一個老婆,有無子嗣並無記載。這足以說明老子個人自律性很強,為人正派,有君子之道骨。


因此,從上述這幾點來說,一個愛國、愛民、愛妻的人,老子被世人尊稱為聖人,也是當之無愧。各位看官覺得如何呢?


詩驀1



梅里一了


《道德經》吸取了《易經》部分智慧,《易經》才是百書之首,還有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里老子是太上老君,不是聖人是神仙。

儒家的排名是:小人—人—君子—賢人—聖人。

道家的排名是:惡人—人—道人—真人—神仙。

佛家的排名是:壞人—人—羅漢—菩薩—佛祖。

在外國,稱老子是自然科學之父。

聖人的標準是沒有道德缺陷且有高級智慧的人,為後人有“立德、立功、立言”的實際功勞。相當於道家的真人佛家的羅漢。

其實老子出函谷關去尋找世外桃源後,就一直沒有回來,所以我們後來佛道儒三家發展為一體的傳統文化後,道家就把老子借去當神仙了,主要是我們大家都承認他是神仙。道家為什麼衰敗,其實就是後繼無人,觀音菩薩本來是佛家的,後面也被他們借去了,其實孔子也是他們的神仙,在古老的家仙(有的叫神龕有的叫香火)排位上有孔子的排位,叫什麼大成至聖,但是我們不承認他是神仙,牛魔王也有排位,反正是他們道教的人給我們寫的。

儒家研究人與人的關係,不贊成有神也不反對有神,所以最高級別就到聖人為止。道家佛家研究人與神(外星人)的關係,所以最高級別是神仙佛祖。我們傳統文化現在又是佛道儒為一體的文化,把老子說成是聖人最少是降低了一級。


太陽雨47155173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厲史的長河中曾湧現太多名人,這是中華民的驕傲和自豪。道德經是老子所作之著,就是道教創始人。

道德經內容包涵極廣,萬象森羅,盡收眼底,天地運行規律,萬事發展規律,深諳生活中的各種道理,內容有:政治,學科,宗教,軍事,人生觀等等,它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體現了中國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道德經具有師者風範,具備堅定信念,不管世人好壞都要以自己的聽能影響他,潤物無聲,自成蹊道具備這樣的特質。

為人處世之道,人不應該與道鬥爭,而應順從道,撲和自然,避免暴力,避免追逐名利的行為。應上善若水,,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等等。

因它深諳的各種道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後人尊奉為寶典,光秦諸子,歷代中國人的文化思想都受他的影響。不過:本人認為易經先而道德經後,老子還為易經作過註解,因此:道德經的論理受到易經的影響是不可質疑的。




誠心走天下2


老子,

一,說道做道。道,的內容,至今難以理解,似對似不對,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增多,對的話好像越來越多。老子的道,不是指人的“道”,人的“道”是森林法則,以爭搶為主,為了名譽,也總是文飾狼狽。但慢慢發現,老子的道也適合人的道,不爭才是最大的“爭”。

二,說到做到,然後走了。只留一本書。

這種行為與觀念說法一致,是最讓人敬佩與遵重的。

而也有不少人,去考究他的歷史時,很多是說一套做一套,說的比唱的好聽,不可信。

學習一個人的言論,一定要儘量去了解他的背景與經歷,更重要的是他的衣食來源,很大地決定他言論的底氣。


帶你一路玩


先說第一個問題。《道德經》肯定不能說是百經之首,比如易經(不是周易)至少早老子近千年吧,其陰、陽觀念與老子的”有”“無”意識及“氣”的觀念具有明顯的淵源關係。

至於老子因《道德經》被後人尊賢稱聖(決非自稱),完全是因為其通過《道德經》系統地揭示並闡述了世界及宇宙的本質——道,及其運行的規律——法自然。同時,他首次提升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域內有四大,而人居其一。即,人身雖法於天地道,但人的知性卻能通天達道——簡言之,在老子的觀念中,人的地位高於天地同時至少也不低於道。老子說“樸雖小,天地莫能臣”,此之“樸”,是指一個人(也是自指)達到了“和光同塵”的至境化境,其心明澈(長生久視,不失其所)其身清和(活著自在,死而不亡)。他通過自已超凡之智和艱辛修為達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自由自在、天人合一。更可難得的是,他做到了”明白四達而不知”,雖真神聖不自貴,同時又有不棄人不棄物的慈悲情懷。如此大德大能又低調溫存之人,實為難得,後人後世有何理由不稱其為聖人呢?


一曲凌日



古始之道


《道德經》中國第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家思想的重要來源,開創中國古代哲學本體論的學說。作者:老子,又稱老聃,名李耳,春秋時期楚國人,曾任東周王室柱下史。東周末年,老子歸隱,途經函谷關時,遇守關長官尹喜問道,老子遂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經》,上篇《道經》,下篇《德經》。

經中老子用“道”來解釋宇宙萬物,以道為萬物的本源。道先天地而生,至虛至無,乃萬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間萬事萬物都要遵循於道,天地萬物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變化運動不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重為輕根,靜為燥君。老子的思想具有樸素的辯證法色彩,對中國的哲學影響深遠。

魯迅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道德經》一書所含思想博大精深,堪稱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世人讀之,各有所得。它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放下汲桶,自然與人生的真意唾手可得。哲學家從中洞察天道,軍事家從中參透兵法,政治家從中得安邦定國之策,大志者從中建功立業,淡泊者從中養生延年。總之,讀懂了道德經一書,進可治世興邦,退可頓悟人生。


易德閣玄學堪輿世家


《道德經》這本書是老子騎著青牛過函谷關時寫的。這老傢伙可不簡單,一級公務員享受國家津貼,是春秋時期國家圖書館館長,曾經和孔聖人盤過道,掃地僧樣的存在。這本書堪稱萬書之王,包含宇宙陰陽政治哲學宗教軍事,可謂包羅萬象,學易必學道德經。曾國藩學了它,成了清末肱骨之臣,太祖皇帝高度讚揚這本書,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字,任和人讀了它都能夠學到不少用得著的知識和智慧,幾千年來都沒有湮滅在歷史長河,可見這本經典在什麼時候都挺實用的,這本書不知道教導了多少學子,尊稱他為千古一聖,他擔得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