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這首詩,用一個什麼字可以表達它的詩意?

春雨濛濛40


看到這個題目,小舸想到一個小故事。有一次,二年級的孩子放學回家後異常興奮,我問他怎麼了,他頗感自豪的對我說老師在課堂上提了一個問題,全班只有他一人舉手並且答對了。我饒有興致的問他什麼問題,原來是他們今天學習《楓橋夜泊》,老師問詩中哪個字最能體現作者的心情,他回答的是“愁”字。

小舸以為不僅作者心裡“愁”,縱觀全詩,寫的就是一個“愁”字。

這要從“安史之亂”說起,安祿山的鐵騎踏破的不僅是大唐的江山,更有無數士子的理想。作者張繼便是其中之一,張繼很不幸,剛中進士不久,正欲一展宏圖之時,國破夢碎。玄宗攜貴妃西逃,張繼也逃亡到了江南。

初冬的夜裡,張繼泊船於蘇州閶門外的運河之上,楓橋之側,望著江南初冬的夜景,觸發著心中無限的愁思,茫然無助間,悠揚深沉的鐘聲傳進耳中,迴盪在心間,彷彿也在提醒著張繼,你只是個過客。

張繼回過神來,懷著家國的憂患、羈旅的愁思,寫下了情味雋永的詩篇。一種難言的愁情,幽幽地、淡淡地瀰漫在江南水鄉的夜色中。

“安史之亂”的硝煙早已淹沒在歷史長河,張繼的愁思伴隨著夜半的鐘聲,卻始終迴響在讀者的心間。




股海一舸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字懿孫,湖北襄州人,大唐天寶進士,以檢校員外郎為洪州鹽鐵判官。他留下的詩作不多,著有《張祠部詩集》。但此詩膾炙人口,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一個"愁“字了得!

首句寫出三種景象,即月落、烏啼和霜滿天。上弦月升起得早,至半夜已沉落不見,天空灰濛一片。樹上的棲鳥發出幾句啼叫,月落夜深,繁霜滿天,清冷的感覺襲遍詩人全身。第二句寫出夜色中的特徵即江楓和漁火。江楓並不一定是江邊的楓樹,夜色中哪看得清是什麼樹,是和楓橋一起聯想的。江中的漁火看得分明,格外注目,這一明一暗的景象勾起了詩人滿腔的旅愁和鄉愁。不用伴字而用對字,更是愁更愁了。寫出前兩句幽寂清冷氛圍和詩人的孤獨後,後兩句又推進一層,那孤山寺的鐘聲在半夜時傳來,彷彿迴盪著歷史的迴音,把詩人的愁苦之心推到了頂點。

這首詩給人的感覺是清遠疏朗,是一苜佳作。也許張繼祘不上一流詩人,但此詩卻是一流水平。


藍天夜月



讀書時候起,就很喜歡這首唐詩,文字簡單,易於理解,但又意境悠遠。工作後,有了更多機會親身去往寒山寺,也就有了更多時間,來體驗這首詩裡的現場感覺。

整首詩歌的亮點,當是在最後一句"夜半鐘聲到客船"。我們可以想象下,夜半時分,萬籟俱寂,連秋夜裡偶爾的鳥叫聲,都能被詩人清晰聽見。這時卻從寺院裡突然傳出了洪亮無比的鐘聲,無疑讓周遭的整個夜空都受到了震動,自然也就震動到了臥在附近船艙裡的詩人張繼。

因為安史之亂造就的國破,因為流離失所到江南而引起的鄉愁,讓這一夜的張繼無眠。而這震撼子夜的鐘聲,突然之間讓不眠的張繼,獲得了抓取永恆的神力,簡短的二十八個字,字字如錘,撞擊了人心內之鐘。由此張繼和寒山寺的鐘聲一起,自由穿越時空,留聲百世。

因此,如果讓我用一個字來概括這首詩的意境,我願意用萬世之"音",來代替個人短暫之"愁"。

生活似旅行,有緣即同行!更多旅遊資訊或江南遊線路定製,請關注本號:【筆尖上的旅行】,一個致力於讓文字帶上趣味和態度的旅遊創作號!


筆尖上的旅行


思字是最為恰當,《楓橋夜泊》這首詩我沒讀過,憑我的想象,詩人一定是駕著小船,當夜幕降臨時,小船行駛到沒有人煙的楓橋下,只能將小船停在楓橋下,遮風敝雨,這個時候的詩人,一定感到很孤獨必定會思念親人,思念家鄉。

我沒讀過這首詩,但我記得一首歌: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讓它停泊楓橋邊,無助的我,已經疏遠了那份情感,許多年才發現又來到你的面前。

沒找到合適的圖片。




正常運轉


很多人都認為這首詩的意境是一個“愁”字統起,但我認為它更多的體現了一個“悽”字。

“悽”就是悽慘,悽楚,淒涼。

為什麼這麼說,理由如下。

這首詩是詩人張繼在安史之亂第二年,逃難到江南途經蘇州時寫下的。當時詩人還是朝庭命官,一路上親眼目睹了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災難,加上一路舟車勞頓,心情非常壓抑,鬱悶,憂愁。一切景象在詩人眠中都顯得肅煞,蕭條,在這種悽慘背景和環境下寫出“悽慘”的詩文也就不足為怪了。

我們再來分析詩文,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詩人為什麼用“烏啼”?(一說是烏啼鎮,而我更傾向於烏鴉哀鳴)江南這麼多鳥,可詩人卻偏偏選擇烏鴉,要知道,烏鴉在南方是不祥鳥,不受歡迎。我是江南人,我們本地至今都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烏鴉叫,死人到”。烏鴉是不祥的徵兆,人人避之都來不及,看見烏鴉就討懨,可詩人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想表達什麼不言而喻。再看看詩的意思,月亮落下去,一片漆黑,烏鴉發出低沉的哀叫,秋霜似乎鋪滿了天空,陰森森地寒冷,好一個“淒涼”。

最後一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寺廟一般情況下是不敲“夜半鍾”的,有說南方寺廟敲“夜半鍾”,沒考證。想一想,一天奔波勞累,躺臥在客船裡睡意正酣,突然被“夜半鍾”聲驚醒,詩人想表達什麼?我想,無非是想表達一個突兀,驚愕,孤寂清冷。在茫茫的江面上,孤舟裡一種無助,空虛寂寞的心態。好一個“悽楚”。

背景“悽慘”,景象“淒涼”,心情“悽楚”,歸納到就是一個“悽”字。


臥冰踏雪


《楓橋夜泊》是唐-張繼的一首詩,全詩如下: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至客船

縱觀全詩,可以用一個“憂”字來表達全詩意境,該詩寫於唐安史之亂後,面對戰禍之後,詩人何去何從不得不憂,也為深夜的寒冷憂,更為姑蘇城外荒郊中的孤單而憂,一個憂既是詩中描述的景象寫照,更是詩人心境的寫照。


老寶寶5867


巜楓橋夜泊》這首詩,是唐代安史之亂之後,詩人張繼所作,詩中所含的秋月隱約的、淡淡的微光,烏鴉的斷續 嘶鳴,半夜秋霜的寒冷,江邊山寺旁的楓葉,江中忽明忽暗的點點漁火以及寒山寺傳來的隱隱約約的鐘聲,還有半夜悄無聲息的駛來的孤舟……

每每讀到這首詩,除了意境絕佳之外,總感到詩人為躲避戰亂來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人生地不熟,幾乎是盲目的來到這個地方,思緒煩亂,孤獨寂寞,憂愁煩惱,讓人覺得無可奈何。用什麼字能表達詩意?我覺得就用"煩"吧,仼何人來到陌生的地方,都有煩惱。

這首張繼的羈旅詩,描述精確細緻,隱含著縷縷輕愁,雖然整首詩看不到一個煩、一個愁,卻把憂愁煩惱,深深地烙在人的心裡,讓人無奈、無助、無言,那種莫名的痛, 彷彿疼在我等心上。

這首詩的情境、意境,讓人難忘,用"煩"字表達詩意,比較恰當,這首詩應該是表達"煩惱憂愁"的最佳詩歌。


平安行者3


這是一首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唐人七言絕句。整體在於表現流離的詩人夜泊楓橋不眠之夜的無限愁思。前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景中凝情,靜中聚愁,‘’烏啼‘’聲聲,更映襯環境的寂寥。‘’江楓漁火‘’在霜滿天際朦朧中彷彿在深眠,是因為迴避‘’愁‘’吧?用一個‘’對‘’字詩人濃濃愁思融於景色之中。古今多有讚譽。後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在沉寂空曠環境中,‘’寒山寺‘’和‘’客船‘’寫景喻人,鮮明的對比更顯船中人的孤寂愁濃。‘’鐘聲‘’源於‘’寒山寺‘’,是僧人在撞鐘活動,傳到‘’客船‘’的詩人。是在喚起愁上愁。想:茫茫寂寥空曠的江上江中,一葉孤舟上孤零零沉在愁緒的離人,聲聲‘’鐘聲‘’是在愁上添愁。整首詩渾然一體。靜中有聲,聲音襯靜。托出詩人的濃濃離愁。後兩句堪稱嘉句。


知行軒主人


昨天才回答了一個悟空問答,寫了篇“夜半鐘聲寒山寺”,今天又來了一個,再湊個熱鬧吧。

一句古代文人騷客的詩句

一聲空門之內虔誠的鐘聲

《楓橋夜泊》,張繼的著名唐詩,把姑蘇的寒山寺與夜半鐘聲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使之成為蘇州的一個著名景點。

剛才瀏覽了一下其他人的回答,不少人認為“夜半鐘聲”只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誇張說法,夜裡哪來的鐘聲?不過,我告訴你,還真有,而且已經成了當地政府連續30多年舉辦一年一度聽鐘聲活動的主題。

上個世紀80年代,我到無錫開會,專程繞道蘇州去尋覓這個鐘聲。當時夜裡沒有到郊外的汽車,騎一輛出租的自行車,吃力地往山坡上爬,為的是能在僧人們晚上九點做晚課之前趕到寒山寺,寺院已經閉門謝客,經把門師傅的指點,轉到寒山寺外的山亭上,一個人,靜靜地獨坐感受從牆頭飄出的夜半鐘聲的悠揚,望著餘音繚繞的寂寥星空,慢慢地品味空氣中瀰漫著的孤獨憂傷……

有人說,莎士比亞的偉大,在於有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因為每個人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從不同層次去感受作品。這個道理對像《楓橋夜泊》這樣偉大的文學藝術作品,也是如此。

作者假借詩句,寫景抒情。要表達的詩意就是其背後流露出來的情感。然,境由心造,同一首《楓橋夜泊》,用不同的心境去閱讀,去品味,可以體會出不同的意境。

當夜半鐘聲,特別清澈的餘音,在僧人晚課結束後緩緩消失在夜空之中,四周一片,萬籟無聲,這時在腦海裡浮現的只能是一個字“靜”,寂靜的靜、平靜的“靜”……

想必我和張繼一樣,都是出差在外多日,無論是他的趕考,還是我的赴會,也不管結果如何,工作暫時告了一個段落,前一陣子的緊張放鬆後,特別又是在這樣一個寧靜的夜晚,最容易讓人做什麼?還是一個字“思”,思念的“思”、思鄉的“思”……


王強的價值經營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人張繼這首七絕可謂是對蘇州水鄉秋夜描寫的千古絕唱。這首詩給人一個感覺,就是個"冷"。第一句中的"霜滿天"就使人感到寒氣逼人,身上冷颼颼的。在第一句的秋霜背景下,讀第二句時,就會感到江岸上楓樹黑影搖曳,水面上船舟漁火閃爍,很有些淒冷景象。第三句裡的一個"寒"字,有冰上加霜的心理效果,可以說是倍兒冷。最後一句裡面的"夜半鐘聲""襯托出環境氣氛的陰冷。子夜時分,受到寒霜的困擾,客船上的人冷得難以入睡。這時,隱約聽到了遠處冰涼的鐘聲,越發覺得孤獨淒冷,無法進入夢鄉。總之,整首詩讓人感到作者當時的心是哇涼哇涼的。或許是作者客遊他鄉,在寒霜秋夜產生了孤獨無助的淒涼情感吧!也可能在社會動亂,仕途受挫的一個秋夜,作者漂泊於客船,在冷霜黑夜下感到人生坎坷、命運多舛的嘆息吧!當然,也不排除張繼遊蘇州那晚上失眠了,躺臥船艙,閒著無聊,據此景此情,吟出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四言七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