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戰役一開始時,德軍是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嗎?

小龍蝦148499353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初期德軍佔優。

會戰初期德國第6集團軍受領攻佔斯大林格勒的任務,該集團軍由13個師約27萬人,約3000門火炮和迫擊炮以及約500輛坦克組成,第4航空隊600架飛機,後來增加到1600架飛機。

而蘇聯方面軍開始遂行保衛斯大林格勒任務時僅有12個師16萬人、飛機454架、火炮和迫擊炮2200門、坦克約400輛,由遠程航空兵(轟炸機150~200架)和防空航空兵第102師(殲擊機60架)負責支援。

戰前準備德國無論在人數和武器裝備熟練對蘇聯都有很大的優勢。

由於德國準備充分前期的德國第6方面軍取得優勢。希特勒認為攻佔斯大林格勒無需那麼多兵力,做出了讓第4裝甲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支援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強渡頓河下游。但由於由於交通等問題,第6集團軍的前進步伐有所放慢。這一切給了蘇聯紅軍一定準備時

蘇聯為保衛斯大林格勒先後增加了轄第62、第63、第64、第21集團軍和空軍第8集團軍,後第57、第51集團軍和第1、第4坦克集團軍相繼編入該方面軍。這時蘇聯在面在德國第6集團軍和下轄的18個齊裝滿員師時,雙方力量對比為,人員1:1.2,飛機1:3.6,坦克1:2,火炮和迫擊炮大致相等,德軍實力還是佔優。


隨著戰爭不斷髮展,雙方也不斷的增兵。德國兵力100多萬人,10250門火炮 675輛坦克732架(402架可用)飛機。

蘇聯兵力:110多萬人,15500門火炮 1463輛坦克 1115架飛機.


沙眼看世界


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作戰的是德軍B集團軍群,在9月3日德軍正式向斯大林格勒近郊發起進攻,宣佈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開始。此時該集團軍群轄有1個德軍裝甲集團軍、2個德軍步兵集團軍、1個羅馬尼亞集團軍、1個意大利集團軍和2個羅馬尼亞軍(後來改編為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總兵力達98萬人,其中德軍士兵58萬人,衛星國士兵40萬人。



不過由於B集團軍群還擔負著整個頓河北翼防線的掩護任務,最左側的德軍第2集團軍和匈牙利第2集團軍實際和斯大林格勒戰役關係不大,離的很遠。所以一般來說9月3日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軍是指意大利集團軍、德軍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總計42.5萬人。而他們的對手蘇軍則是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和東南方面軍的8個集團軍55萬人,其中47萬人隸屬於各野戰集團軍。對比來看,僅以地面兵力來看,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並不佔據明顯的優勢。

下面我們再具體看下,雙方投入斯大林格勒城市作戰的兵力有多少,德軍一開始投入8萬人左右到對斯大林格勒城的突擊中,分別是第6集團軍的第51軍(第389、295、71步兵師)3萬人,第4裝甲集團軍的第48裝甲軍和第4軍(第24和14裝甲師、第29摩步師、第94步兵師、羅馬尼亞第20步兵師)共計5萬人。後來的進攻中德軍又得到了第100獵兵師、第305步兵師的增援和替換,11月又投入了第79步兵師的兩個團。


守衛斯大林格勒的起初是蘇軍第62集團軍和第64集團軍,但是這兩個集團軍的編制並不完整,由於斯大林格勒城市的狹窄,這兩個集團軍的大多數炮兵都部署在了伏爾加河東岸,而不是斯大林格勒城內。不久第64集團軍便撤出了斯大林格勒,集結在南面的別科托夫卡登陸場,以堅守這個蘇軍未來的反攻基地,斯大林格勒城的守衛任務交給了崔可夫的第62集團軍,在9月3日,該集團軍的總兵力在5.4萬人左右。從雙方直接投入斯大林格勒城的兵力來看,德軍佔據了明顯的優勢,基本兩倍於蘇軍。



再從裝甲部隊和空軍來看,德軍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在9月3日可投入作戰的坦克在250—300輛之間,而蘇軍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和東南方面軍則有350-400輛坦克,不過介於德軍裝甲部隊在素質上的優勢,雙方在坦克實力上基本持平。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德國空軍擁有950架飛機,而蘇軍只有226架,這意味著德軍掌握著斯大林格勒上空絕對的制空權,這是保證德軍發起強大進攻的有利條件。總得來說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初期還是佔有很大優勢的,如果是一般的野戰,恐怕德軍用不了兩天就能殲滅蘇軍第62集團軍,可是在斯大林格勒這樣重工業城市的巷戰環境中,德軍的兵力優勢就顯得非常有限了,德軍無法迅速的殲滅斯大林格勒的蘇軍,而蘇軍又能得到源源不斷的得到增援,儘管德軍在兩個月的時間裡殲滅了10萬蘇軍,自己僅損失了2萬人,但是斯大林格勒的蘇軍還是保持在5萬左右,而德軍的進攻兵力卻早已大大下降,維持攻勢的代價是極大的削弱了兩翼的掩護兵力,這為德軍後來的慘敗埋下了伏筆。


戰略論


對德國而言,斯大林格勒戰役就是一副被希特勒打爛的好牌。

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前,德軍接連在克里木以及哈爾科夫取得突破,殲滅了大量蘇軍部隊。在克里木戰役中,曼施坦因的第11集團軍以少勝多,殲滅了大約30萬蘇軍。而在哈爾科夫戰役中,蘇軍又有25萬人被俘,還損失了坦克1200輛和2000門火炮。通過這兩次戰役,德軍成功殲滅了大量蘇軍,蘇軍的預備隊損失殆盡,南線力量被嚴重削弱,德軍佔據著南線戰場的主動權。



我們再來看下雙方的兵力對比。奉命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德軍主要是第6集團軍,共有14個師27萬人,擁有坦克500輛,火炮3000門,並且獲得了第4航空隊1200架飛機的支援。而負責實施防禦的蘇軍主要是一些被打殘或者剛剛從戰略預備隊調來的第62、63、64集團軍、空軍第8集團軍以及海軍伏爾加河區艦隊。雖然蘇軍編制看起來很龐大,但實際只有16個師約32萬人,士氣也很低落,面對來勢洶洶的第6集團軍則顯得非常力不從心。



德軍無論是在人員素質,還是在裝備上都佔據著優勢,通常情況下只有當蘇軍的人員裝備達到德軍的2倍乃至3倍時,才有一戰的實力。以此時的力量對比來看,德軍必勝無疑。然而就是這樣一手好牌,卻硬生生地被希特勒打得稀爛。

在藍色方案中,德軍的最初目標是拿下高加索,切斷蘇軍的石油供給,而斯大林格勒方向只作為牽制蘇軍之用。但由於第6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方向進展順利,希特勒錯誤地認為第6集團軍可以攻下斯大林格勒,於是他更改了作戰計劃。這樣一改,就打亂了德軍的部署,導致德軍在兩個方向上的力量根本無法完成希特勒下達的任務。另一方面,德軍沒有發揮自身優勢。在戰爭初期,德軍依靠閃電戰,通過機械化部隊的快速突破,讓敵軍迅速瓦解。然而到了斯大林格勒,戰鬥卻變成了城市巷戰,這導致德軍的機械化部隊根本沒有用武之地,最終戰鬥也演變成了一場消耗戰。



如果德軍能有一個明確的戰略目標,如果希特勒不插手部隊指揮,也許斯大林格勒戰役會是另一個結局。


瞭解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戰情解碼!

戰情解碼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德國突然對蘇發動了閃電戰。而經過30年代大清洗後的蘇聯軍隊元氣大傷,嚴重缺乏有經驗的軍官,根本無法組織有效抵抗。蘇聯空軍甚至還沒有起飛,便與上千輛坦克一同被炸燬,死傷幾十萬人。德軍長驅直入,九月底逼進莫斯科幷包圍了列寧格勒。斯大林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對逃亡者與叛國者進行鎮壓,並槍斃了一些黨政高級幹部。在組織好列寧格勒防禦後,抽調西伯利亞防範日本的軍隊往首都莫斯科。至一九四二年德軍在莫斯科城下傷亡100萬人,就在此時蘇軍在一架墜毀的德軍飛機上搜獲了一份德軍進攻斯大林格勒,欲切斷伏爾加河佔領高加索油田的情報。但斯大林仍固執的認為德軍目標是莫斯科。當德軍發起攻擊後,斯大林開始組織防禦,但為時已晚。一九四二年8月德軍控制了斯大林格勒北部地區,9月10日德軍第48裝甲師從南面到達伏爾加河,對於被圍困的蘇軍在伏爾加河岸只剩一個地方可以接收補給和增援。所以德軍只要拿下它,斯大林格勒就是囊

中之物。 這如同在中國解放東北的戰爭中:圍長春,打錦洲,待伏瀋陽關上東北大門。切斷國民黨關內與關外聯繫,而整個戰役的關鍵就在於由關內進入關外唯一的一條狹窄的必經通道:塔山能不能守住。 而在伏爾加河上的塔山令德軍近望興嘆,在朱可夫組織對德軍一場側後攻擊切斷了德軍的增援與補給後,德軍的這種興嘆成為永久的奢望。其在斯大林格勒的潰敗導致德軍東部戰場由進攻轉入防守,成為二戰的轉折點。。。。。。兵法有云: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在他國作戰,貴速而不貴久。除卻其它因素,主要原因德軍兵力分散,在沒有切斷蘇聯補給的態勢下只能被蘇軍拖垮。其戰線過長也是原因之一。蘇聯廣大版圖得以使蘇聯以空間換時間在本土與德軍展開持久戰,如同一戰俄國對拿破崙戰略如出一轍。。。。。。








青山綠水無名


回答是肯定的!

斯大林格勒,從名字含義便知,在這裡擺設戰場,有著什麼樣的戰略意義,因為蘇軍最高統帥叫斯大林。

而蘇聯伏爾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從戰爭的戰略位置上講,對戰爭,對蘇聯均極為重要。

一、斯大林格勒的水、陸交通樞紐維繫著整個蘇維埃共和國,向北,上承蘇軍大本營莫斯科,向南,下啟蘇聯戰略資源大後方。

二、斯大林格勒以南是蘇聯的糧食主產區,有重要的工業體系,還有高加索石油區,整個戰爭保障系統的門戶則為這個斯大林格勒雄居。

三、斯大林格勒向東是蘇聯的戰略縱深,有西北利亞廣袤的大地,同時也蘊藏著斯大林的預備武裝力量,斯大林格勒一但被德軍攻克,這咽喉即被德軍扼住,蘇軍的戰爭網也會被撕裂得破碎不堪。

德軍對這個戰略要地初期投入兵力為,保盧斯上將的第六集團軍,13個師,27萬人,3000門火炮,500輛坦克。由德軍第四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

德軍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由1942年6月28日開始。

蘇軍用於斯大林格勒的兵力,戰爭初期僅有12個師,16萬人,坦克400輛,由遠程航空150架轟炸機和防空兵102師60架殲擊機負責支援。

這場戰爭雙方統帥部都犯有一定的錯誤,斯大林沒有佈置足於和斯大林格勒戰略重要性匹配的防禦力量,而希特勒亦沒有組織奪取戰略要地相應的進攻力量,僅於微弱的優勢,就發動了一場戰爭目的與兵力配置差距甚大的戰役。

使得此役交戰時間壙日持久,歷時219天,德軍勢在必得,而蘇軍亦在必不可失,雙方逐步增兵,創下了添油戰術的一個經典,戰場變成了戰爭絞肉機,士兵在戰爭中的平均存活率低於24小時,軍官亦逃脫不了存活三天的厄運……

戰爭結果,蘇軍戰亡47萬餘,合計傷亡112萬餘,德軍損失150萬,70萬德軍被擊斃。

而類似的戰爭發生在1945年的1月13日,德國的東普魯士,戰爭的目的也同樣是奪取戰略要地,扼住對方的經濟命脈,摧毀其交通運輸供給,所不同的是戰爭的對象發生了轉變,蘇軍變為攻擊方,而德軍變成防禦方。

這次戰役,蘇軍集聚167萬兵力,海,陸,空三軍協同作戰。

而德軍,78萬兵力防守。

歷史上的龐大兵力作戰,海,陸,空三軍協同,立體化進攻,空中打擊為主,地面部隊吸引為輔的戰爭,首次登臺亮相。

戰爭結果,戰爭用時僅三個月又12天,於1945年4月25日結束,蘇軍達到預期的戰略目的,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蘇軍,陣亡12.64萬,傷45.83萬

德軍,25個師被殲滅,12個師遭到重創

蘇軍佔領了德軍國家經濟區,摧毀了德軍的海洋交通線。

無獨有偶,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三日,中國的國民黨蔣介石,發動了一場直擊毛澤東大本營延安的戰略進攻,胡宗南調集了34個旅,總兵力23萬,向延安進攻。

而高明的毛澤東,戰爭之神毛澤東則是選擇主動放棄大本營,轉戰陝北,創造了毛澤東式的蘑菇戰術,以2.3萬人的兵力,應對23萬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毛澤東的轉戰,逐步調集兵力設計戰場,以風車戰術,聚水成龍,實施蘑菇戰法,行軍2200餘里,設計重大戰役20次,歷時370天,殲敵60萬。這也出現了交戰雙方增兵添油的戰爭態勢,但此添油非彼添油也,高明的毛澤東是變被動為主動的高手,用劣勢兵力,劣勢裝備,憑高超的戰爭指揮藝術,取得了毛澤東式的陝北轉戰的完全勝利,並迎來了之後的大決戰,建立了一個新中國。這戰爭神招亦在其“轉戰"兩字上面。

可以說有毛澤東這樣的軍事統帥,是中國的驕傲!是使得中國軍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根本。毛澤東的戰爭宗旨是保存自已,消滅敵人。而決不是絞肉機式的戰爭投放,勝之而殘酷……


李大俠148246497


咱們做個對比,參戰初期。

蘇聯:187000人、2200門火炮、400輛坦克、300架飛機

德國:270000人、3,000門火炮、500輛坦克、600架飛機,9月增至1600架飛機

從對比可以看出德國有明顯優勢

但是當德軍攻到斯大林格勒戰役市區的時候已經不是絕對優勢了,他們的戰線已經拉得太長,國內的補充後備軍還在幾千裡外,各種物資補給困難。德軍主力負責攻城和防備蘇軍在北面的反突擊,抽不出精銳兵力去守衛側翼,更抽不出有力的部隊去維護後方的補給線,這就給蘇軍集中後備力量反攻創造了機會。城市的爭奪戰打到十一月中旬,德軍深陷泥潭而蘇軍後備軍已經完成了部署,而蘇聯佔據了絕對優勢。





軍事裝備發燒友小Z


我認為,戰爭不是數字的堆積,從數字上來看,德軍前期是佔據優勢,前面的回答都說的很明白,我的看法恰恰相反,德軍這個優勢是沒有,

首先,德軍跨境作戰資源消耗大於蘇軍,侵略者不可能在人家國土上得到支持,相反你紙面上的裝備數字要拿出三分之一用來維持後方的後勤補給線,補給線過長,成本過高,蘇聯佔領區內的游擊隊就會要你的命,而蘇軍本土作戰,資源可集中投入,人員物資就近補充,導致後面德軍無法長久支撐

再次,人心所向,德軍始終無法全力以赴在斯大林格勒發動進攻,一旦精銳耗盡,只能走向沒落,相反蘇軍越打越強,士氣旺盛,誓死無歸

還有,戰爭從來拼的是戰爭潛力,德軍2線作戰,人口,資源此時已經達到巔峰,潛力已盡,相反蘇軍此時剛與日軍懟完,遠東軍力可隨時西調,蘇軍此時剛剛開始進行全國動員,戰爭潛力剛開始挖掘,潛力無限

最後,蘇軍外部有最強大的美英軍支持,援蘇物資開始源源不斷而來,相反德軍的同盟日軍指不上,意軍不拖後腿就燒高香了,還能支持你?

所以本根本上來看,德軍一開始就沒有優勢

,只不過小鬍子自己臆想加偏執一廂情願罷了


我是誰1286987


沒有優勢,反而是蘇聯佔據一點小優勢,進攻斯大林格勒的是德國第六集團軍,德國第六集團軍擁有27萬兵力,3400枚火炮及迫擊炮,350輛坦克,1100架飛機,蘇聯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擁有30萬兵力,5500門槍炮,230輛坦克,1000架飛機!


0詩意0769


德軍有一定的優勢,但是並不絕對,

二蘇軍因為前一段時間盲目反攻造成了不必要的傷亡,以及無法估量的技術兵起的損失,讓德國人將這一優勢有逐步擴大之勢,但實際上,雙方因為經過一番血戰後都需要修整補充,只不過42年的德軍戰術素養依然在,而蘇軍還需要更多的教訓才能學會現代戰爭,因此斯大林格勒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換成其它地方依然會爆發血戰……


一個沒有思想的加菲貓


是的,六集17萬打蘇聯3個集團軍合計12萬,當然,主要是這3個集團軍有兩個都是被打廢撤下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