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讓劉備決定和曹操爭奪漢中?

燭影婆娑


劉備憑藉自己的堅持和努力,終於奪取了荊州和益州的地盤。這個時候孫權就比較生氣了,你拿下了這麼多地盤,我卻什麼便宜都沒有佔到,實在是太沒面子了。為了挽回面子,他強行說劉備的荊州是跟他借來的,並且講這件事寫入了史書,實在是太可恥了。



他利用這一點,便準備攻打長沙三郡。劉備當然不是吃素的,立刻帶領三萬人馬馳援關羽,差點就要打起來的時候,張魯投降了曹操,這個消息傳入劉備耳中之後,劉備立刻調轉槍頭,把長沙三郡送給了孫權,而來奪取漢中。那麼劉備為何非要奪取漢中呢?

第一,漢中是蜀漢的門戶,只有奪取漢中,才能在成都安穩。

在我看來,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漢中處於成都北邊,長安西南地區。而成都是劉備的老巢,長安是曹操的邊防重鎮。漢中夾在中間,對曹操來說,是比較重要的戰略要地。因為進可以奪取蜀漢地盤,退也可以保住長安地區。對劉備來說,漢中可就是至關重要的地方了。進可以奪取長安,退可以保守成都。而成都是劉備唯一的老巢。所以如果漢中在對方手裡,那就是家門的鑰匙握在人家手裡。

第二,當時的曹操並沒有重兵把守此地,突擊成功的機會比較大。

曹操剛剛招降了張魯,而且沒有十足的把握拿下益州,因為當時曹操內部需要解決很多問題,所以曹操就回去了,只留下了夏侯淵和張郃在這裡鎮守。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劉備諸葛亮包括法正都一致認為,這是唯一奪取漢中的機會。跟長沙三郡比起來,漢中實在是太重要了。所以劉備必須要在這個時候拿下漢中。

第三,漢中是劉邦的龍興之地,奪取這裡有利於劉備在當時的地位得到鞏固和認可。

我們都知道,劉邦當年滅了秦朝的時候,被項羽封為漢中王。也就是被封到了漢中和成都這一帶。而他也是從漢中這邊走出川地,進而奪取天下的。現在劉備用了幾乎跟劉邦一樣的路子,這就比較得民心了。很多老百姓包括士兵們都會認為,劉備才是真龍天子,因為他的思路跟劉邦的思路是一樣的。所以奪取了漢中,對劉備的地位得到鞏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江湖小曉生


劉備一輩子的理想是什麼?說得虛偽點,叫‘’興復漢室‘’,說得直接點,叫拜王稱帝。

劉備想一輩子待在益州嗎?顯然不想。從益州走出去,往哪走?東邊是荊州和盟友孫權,西邊是茫茫雪山,南邊是荒僻蠻夷,只有北邊可以發展,而北邊就是漢中郡。



當劉備奪取益州後,孫權要求劉備歸還荊州南郡,劉備不同意,結果雙方陣兵荊州對峙,而曹操卻於此時趁虛而入準備徵漢中張魯。

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地理位置相當重要,是益州拆御北方政權入侵的門戶,同時也是巴蜀政權北進的必經之路。當年高祖劉邦就是從漢中出發,橫掃天下,才統一全國的。



益州的北面是漢中,而漢中的北面是連續起伏八百里的茫茫秦嶺山脈,穿過秦嶺,就是曹魏政權西部的陪都—長安。

曹操南下收復張魯後,益州隨時處在曹操的威脅之中,曹操據漢中,巴蜀永無寧日。這嚴重威脅了劉備的利益,劉備不惜舉全蜀之力,與曹操在漢中一戰。



劉備之所以敢與曹操爭漢中,是因為益州到漢中的路,遠遠比關中到漢中的路好走的多,也就是說曹操的補給比劉備困難多了,曹操還是遠離本土作戰,劉備是本土作戰,因此劉備才敢於和曹操爭奪漢中。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陝西省漢中市,夾在秦嶺與米倉山之間,又有漢水穿城,地勢險要。漢中自古就是關中出入蜀中的咽喉要道,是成都的門戶。蜀漢、成漢、前蜀、後蜀,在其鼎盛時期,都據有漢中。守住漢中,則成都無憂矣。比如說蜀漢,如不能控制漢中,將是巨大的地緣災難。

看三國地圖:漢中北邊是八百里關中平原,有魏國在西線的軍事重鎮長安(今陝西西安),魏國在關中屯集大量兵力。漢中南邊是四川盆地,是蜀漢的主體,吃喝用度主要依靠這裡。張魯據守漢中時,曹操還在中原折騰,暫時夠不到漢中。所以,西川劉璋的生存壓力不是很大。但等到曹操拿下漢中後,取代劉璋統治西川的劉備發現:沒有漢中,就等於他辛苦蓋的房子沒有大門。

劉備剛進入西川,正在和東吳孫權扯皮,不想把“借”來的荊州“還”回去。孫權準備強奪荊州的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也不怕他,準備硬碰硬。但當劉備得到張魯降曹,馬上就對孫權服軟,把三郡讓給東吳。劉備之所以這麼做,無非是漢中門戶丟掉,對西川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劉備不能兩面樹敵,只好忍痛割讓三郡,讓孫權老實點。然後,劉備集中全力對付曹操,防止曹操南下入蜀。

站在劉備的角度考慮,漢中是替代蜀中地區承擔巨大的生存壓力的首選重鎮。而且,漢中入蜀的兩條道,米倉道通往巴郡(今重慶)。而真正阻止北方敵人進入成都平原,危及蜀中的是金牛道。金牛道上最重要的劍門關,其地理特點就是南坡易攻,使得防守漢中的難度和風險變得更低。

同時,漢中通往關中的山道數量比較多,出口比較分散,從長安到天水都有分佈,這就非常不利於魏國的防範。漢中對於魏國來說,屬於很重要、但不是特別重要的門戶。而對蜀國來說,卻是極端重要的門戶,戰略意義對雙方是不一樣的。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曹操把漢中視為真正的雞肋之地。佔據漢中,魏軍退可保衛關中安全,進可取劉備老命。曹操有平定天下之心,他不可能放棄從漢中入蜀的機會,只不過曹操當時力有不逮而已。赤壁之戰後,孫、劉分佔江南,魏軍新敗,需要時間恢復元氣,穩住中原。曹操的意思,是憑地理之險守住漢中,等將來實力足夠了,再以漢中為基地,南下圖蜀。

魏國綜合實力最強,地緣安全係數最高,曹操能等得起,但劉備等不起。西蜀的安全係數,漢中就要佔一大塊。一旦魏國恢復實力,從漢中入蜀,劉備很難有招架之功。所以,拿下漢中,是蜀漢高層是達成共識的。

謀士法正說過:“曹操拿下漢中後,不趁機圖蜀,不是他想不到這層,而是實力不夠。曹操留下夏侯淵和張郃,此正是我們拿下漢中的好時機。得手後,以漢中為基地,進可以圖雍、涼,推翻曹操,退可以守住蜀中。”劉備集團要滅曹操,要麼出荊州北伐,但要受到孫權的牽制(關羽北伐時沒有考慮孫權的因素,因此失敗),要麼出漢中。即使從漢中出發,北伐失利,但只要守住漢中,依然能守住蜀中。

漢中對蜀中的極端重要性,劉備當然懂。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大發蜀兵,幾乎以“不成功便成仁”的決絕姿態,北上奪漢中。曹操也意識到漢中對於守住關中、中原的重要性,來漢中會會老朋友劉備。劉備明顯感覺吃力,寫信給諸葛亮調兵北上。諸葛亮似乎有些猶豫,問從事楊洪。楊洪說:“漢中是西蜀咽喉,沒有漢中就沒有蜀,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就是把蜀中的男女老少都發動起來參戰也在所不惜。”諸葛亮這才調兵北上支援劉備。

漢中之戰,劉備贏了。雖然曹操遷走了漢中的人口,但劉備更看重的是漢中的險要地勢。還有一點,漢中是劉備的老祖宗——漢高祖劉邦的龍興之地。劉邦就是從漢中入中原,滅項羽平定天下的。蜀漢拿下漢中,具有特殊的意義,有利於劉備在內部鞏固權力。

蜀漢有三大邊鎮:漢中、永安、南中。永安屯重兵,主要是防範東吳。以東吳的實力,還不足以過永安而滅蜀。魏國實力強大,只魏軍拿下漢中,蜀中就無險可守。諸葛亮執政後,以北伐為第一要務。當時蜀漢已丟掉荊州,北伐唯一的通道就是出漢中。諸葛亮長期駐守漢中。一來是為了進攻魏國,二來即使攻魏失敗,只要他能守住漢中,蜀漢則無亡國之憂。

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基本上繼承了諸葛亮對對漢中的態度:駐守漢中,進可圖魏,退可守蜀。蔣琬作為蜀漢重臣,也是長期駐守漢中。蜀漢後期,姜維把北伐的戰略重心放在隴西,但聽說魏軍鍾會部進漢中,姜維也不得不放棄沓中,去救漢中。姜維知道,漢中丟了,成都大門洞開,大家一塊玩完。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中國自古有一句名言,叫做“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未定”。巴蜀之地,偏居西南,處於長江上游,又有群山環繞,易守難攻,與中原政權交通不便,在古代,如果蜀有了割據政權,對當朝者來說,真是一個相當頭疼的難題。

而對於四川割據政權和中原同一政權來說,漢中地區就成了雙方的必爭之地。

四川附近地形圖

漢中地區與久為帝都的關中地區只隔了一個秦嶺,與四川地區互為唇齒。漢中故主張魯,本可以在兩個政權之間左右逢迎,為自己收穫政治資本。結果他不思進取,漢中地區成了曹操和劉備眼中的肥肉。漢中大戰和他一點關係都沒有,真是悲哀。

劉備當年剛剛奪取西川地區,根基未穩之際,卻毅然出兵與之前一輩子的心魔曹操爭奪漢中,在此之前,劉備與曹操的爭鬥從未佔過上風,這次竟能冒如此大的風險,敢於正面面對曹操。真是破天荒的頭一次。出乎意料的是,這次漢中大戰異常的順利。

劉備奪取漢中之後,令心腹魏延為漢中太守,一來可以看出漢中在劉備眼中的重要性,二來可以看出魏延在劉備眼中的重要性。

漢中地區在蜀漢手中時,蜀漢依據地利,便可以對關中政權保持進攻態勢,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漢中的地利優勢,成了蜀漢進攻利劍的堅實後盾。

而漢中地區一丟失,整個蜀中,便只有劍閣可以防守。而若要在保持進攻的態勢,便幾乎不可能了。

當然,出去漢中的地理重要性之外,還有一個就是漢中的政治意義。當初高祖劉邦便是以漢中為基業進而奪取天下的,劉備剛奪取漢中之後便自立為漢中王,為的就是這一份“正統”的合法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