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東平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


昨夜一夢,夢中一鶴髮童顏的神仙駕雲而來,也不言語,攜我手便走,於雲霧中不辨東西,後又逐漸開朗,到了一景色秀麗的山谷,回頭間仙人不見了,我忙細觀四周,此處竟是大雲禪寺。

尋東平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

山形為太師椅形

尋東平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

林木幽幽,遠水可窺

尋東平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

殘垣林間

提起龍山書院,東平人都知道,龍山書院位於山勢峻拔、風光如畫的龍山之陽。建於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一向頗負盛名,它歷經元、明、清三代,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蜚譽各地。說起大雲禪寺大多數人就不瞭解了,離龍山較遠的當代人甚至都沒聽說過。其實龍山書院只是大雲禪寺旁一個小院,其規模差了很遠。大雲禪寺五進五出,依山面南而建,寺門外之右十步遠即是龍山書院的小院落,為東西二進院,分住宿和學習兩處。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近千年間相傍相依,寺院香火鼎盛,書院書聲琅琅。龍山之南是古運河碼頭,沿汶水上可達泰山,下可到京杭運河,號稱八百里水泊,水運十分便利,此乃寺院與書院興盛的原因之一。況且這裡有龍山聖井,十里杏花,幽深奇邃的窟洞,古老別緻的建築群。民國二十二年殘碑中記載:“此地古柏蒼翠,佳木蔥蘢,日出杏林···進山還願者皆喟嘆歡曰:真美景也!”。可惜今日所見,寺院及書院建築已毀,斷牆殘垣裡已經樹木叢生。但歷代把龍山稱為“東平第一勝景”卻也不是虛的。有詩讚曰:"有史以來不記年,萬代第一是龍山。諸君捨棄皇宮院,卻奔深山住茅庵。龍山聖井甘泉水,天王殿側建書院。藤蘿烏桕遮天日,松柏長青伴春天。"的確是讀書講學的好地方。我在兩院院址遺蹟裡來來回回的走動,撫立柱,摸殘碑,辨石文,觀風水,邊用手機拍照,邊欣賞山間美景。此地依然風光秀麗,春秋佳日,登山巔南眺,清河似練,汶水如帶,戴壩如龍,汶城塔影,隱約可見。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尋東平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

樹根龍形

尋東平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

碑帽

尋東平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

碾盤

尋東平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

底座

尋東平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

樹幹包住了斷碑

尋東平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

登仙台

尋東平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

藥王洞

尋東平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

尋東平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

尋東平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

龍山聖井

尋東平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

關於龍山書院的記載較多。據龍山大殿東深溝上的懸石刻文記載:解縉,江西吉水人,明代洪武年間進士,授中書庶吉士。被罷官後,曾遊學來過龍山書院,並在龍山的一塊懸石上讀過書。後人在那塊懸石上刻詩:"學士被罷官,遊學至龍山,鑽過藥王洞,住過太子殿,曾飲聖井水,懸石為書案,成祖永樂初,又任翰林院。"。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佑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尋東平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

南望汶水

尋東平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

尋東平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

尋東平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

尋東平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

尋東平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

尋東平大雲禪寺與龍山書院

懸石,讀書處

大雲禪寺碑刻眾多,但大多毀於文革,殘碑散落於各處,甚至棄于山谷而被流水衝到山腳,待有心者尋之。龍山書院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從此此山只餘大雲禪寺。

雞鳴驚夢醒,深夜月正明。披衣倚窗觀天象,對應東原大地之天河文星雲集,且有二三星光亮奪目,甚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