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詩人”孟浩然為何備受李杜推崇

孟浩然是盛唐詩壇上一位很特殊的詩人。他從未釋褐(意指擔任官職),是地地道道的布衣詩人,這在當時的名流中是極為罕見的。諸如李白、杜甫等,雖然也自稱布衣,但都曾被授予過官職。因此,李白集又可稱為《李翰林集》,杜甫集又被稱為《杜工部集》,而不像《孟浩然集》或《孟浩然詩集》,沒有任何點綴。然而,這樣一位布衣詩人,卻受到詩仙、詩聖等眾多知名文人的推崇。

“清詩”句句值得傳誦,數量不多卻質量遠超鮑照、謝靈運

李白詩集中,詩題關涉孟浩然的有五首。他在《贈孟浩然》詩中借用《詩經》“高山仰止”的典故稱讚孟浩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您那高山仰止的品德怎可企攀?我只能拱手作揖,禮讚您清美芬芳的高尚節操。

李白才高自負,時人難入其法眼,就連杜甫也不例外。據《舊唐書》記載:“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而有飯顆山之嘲誚。”所謂“飯顆山之嘲誚”,指的是李白《戲贈杜甫》詩: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何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後人說此詩“蓋譏其拘束也”,是李白對杜甫作詩拘束而不浪漫的譏諷。

杜甫對孟浩然也是稱頌有加,認為他的“清詩”句句值得傳誦,數量不多卻在質量上遠超鮑照和謝靈運。這個評價可是相當高了。要知道,杜甫對李白的評價也不過是“俊逸鮑參軍”,認為李白的詩與鮑照相彷彿。

孟浩然的詩匠心獨妙,特別是“五言詩天下稱其盡美矣”。開元十六年的一天,秋月新霽,諸英華賦詩作會。浩然句雲:“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舉座嗟其清絕,鹹閣筆不復為繼。還有人更是稱讚孟浩然:“精朗奇素,幼高為文,天寶年始遊西秦,京師詞人,皆嘆其曠絕也。觀其匠思幽妙,振言孤傑,信詩伯矣。”詩伯就是詩壇宗伯,就是詩壇領袖。

開元二十八年,著名詩人、畫家王維以侍御史的身份到兩廣一帶選拔官員,途經郢州(今湖北鍾祥)刺史亭,揮筆作畫《寫孟浩然真》。當地士紳將寫真勒石亭中,從此郢州刺史亭便改名“浩然亭”,後又更名“孟亭”。

元和十三年五月,戶部侍郎孟簡出任山南東道節度使,鎮守襄陽。孟簡進士出身,又中博學宏詞科,是有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可是,著名詩人張祜路過襄陽時並沒有去拜訪孟簡,而是瞻仰了孟浩然故居,並在《題孟處士宅》一詩中寫道:“高才何必貴,下位不妨賢。孟簡雖持節,襄陽屬浩然。”

張祜直言:孟簡雖然身居高位,持節鎮守襄陽,但這襄陽並不屬於孟簡,它只屬於孟浩然。這一見解確屬卓識。後人又將孟浩然稱為“孟襄陽”,他的集子也被尊稱為《孟襄陽集》。

《春曉》可謂流傳廣泛、文字淺顯、意蘊深刻、興象高妙

唐人殷璠選評的《河嶽英靈集》,以興象、風骨為旨歸,收錄盛唐詩人二十四家的詩作。其中,孟浩然的詩作選了六首。

清乾隆年間,蘅塘退士孫洙編選評註《唐詩三百首》,收錄唐代詩人七十七家(包括兩位佚名作者)的詩作,選詩標準是“膾炙人口之作”。時至今日,《唐詩三百首》仍是影響最大的唐詩選本,除了明代李攀龍的《唐詩選》或可比擬之外,其他選本包括襲用“唐詩三百首”之名而略有增刪者,均無法比肩。

在這部影響最大的唐詩選本中,孟浩然的《春曉》可謂流傳廣泛、文字淺顯、意蘊深刻、興象高妙。

《春曉》的文字確實頗為淺顯,以至於註釋者不多。在已有譯解的名家版本中,都將“不覺曉”解作“不知不覺天亮了”,或與之相近的意思。也就是說,都把“覺”解作“知覺”或“感覺”。

例如,清張燮《唐詩三百首註疏》注云:“春曉貪睡,雖曉而不知曉。”抱恨軒主《白話句解唐詩三百首》,將首句解作“春夜好睡,不覺醒來已經天明瞭”。夢花館主《白話註釋唐詩三百首讀本》,將首句解作“春天好睡,醒來不覺,已經天亮了”。

又如,《中國曆代詩歌選》將“不覺曉”註釋為:“不知不覺天亮了。”《唐詩選》的解釋時:“春天夜短,又因風雨少睡,故既眠而不覺曉,直到聞啼鳥才知覺。”《新選唐詩三百首》認為“春曉”是指春天的早晨、“不覺曉”意指不知不覺已經天亮了。《新譯唐詩三百首》將首句註釋為:“春天好睡得很,醒來時,不知不覺,天已經亮了好久。”

再如,《孟浩然韋應物詩選》將“不覺曉”解作“不知不覺天已亮了”。《唐詩三百首集解》將首句解作“春日好睡,醒來時不覺天已大亮”。《唐詩三百首新注》的說法是:春眠兩句,起先還不覺得曉之將至,聽到鳥聲才知道。《中國曆代詩詞精品鑑賞》認為,“不覺曉”是指不知不覺已到了早晨。

唐朝顏師古在註釋《漢書》時寫道:“覺,寐之寤也,音工效反。”所謂“寐之寤”,就是睡覺醒來;所謂“音工效反”,就是這個“覺”讀音為“jiào”。

《康熙字典》的“覺”字下,則有這樣的記載:“《增韻》:夢醒曰覺。《詩·王風》:尚寐無覺。《史記·高帝紀》:後人至,高祖覺。《注》:覺,謂寢寐而寤也。”《史記》記載,劉邦當亭長的時候,曾經為縣裡押送一批人去酈山服徭役,中途很多人逃跑了。劉邦估計到不了酈山人就跑光了,就在豐西的湖澤地帶停下來喝酒。等到夜裡,劉邦對這些人說:“你們都逃走吧,我也要逃跑了。”有十幾個人願意跟隨劉邦,劉邦便帶領他們連夜在山澤小路中行進,並派了一個人在前面開路。

開路的人回來報告:“前面有條大蛇擋在路上,還是往回走吧。”高祖乘著酒意,上前拔劍將大蛇斬成兩段,道路開通了。走了幾里,劉邦醉倒在地上睡著了。後面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見一個老婦人在黑夜裡哭泣。問她為什麼哭?老婦人道:“我的兒子是天上的白帝之子,化為蛇擋在路上,結果被赤帝的兒子殺了。”人們認為老婦人簡直是胡扯,就想用鞭子打她,老婦人卻忽然不見了。後面的人趕上來時,劉邦已經醒了。人們把剛才的事告訴劉邦,劉邦心中暗喜,跟隨他的人也變得更加敬畏他了。這裡的“高祖覺”,就是高祖醒了的意思。

唐釋道宣《續高僧傳》卷第十六載:“後當將終,語諸僧曰:‘吾今日作一覺長眠。’便入室,右脅而臥。明日怪眠不覺,看之久終,方悟長眠語矣。”這裡說的是,北齊高僧法常臨終前對各位僧人說:今晚要睡一個長長的覺。之後,他就進入室內,躺在床上向右側臥而睡。第二天沒見他起來,僧人們便去室內看,發現他已經故去了。

明代陳耀文編撰的《天中記》記載:“有孫供奉者,火發於堂,眾皆奔逃。有乳姥直穿煙焰中,出,身不焦灼,嬰兒尚眠不覺。”孫供奉家的廳堂失火了,眾人都跑了出去。孫供奉家裡的奶媽和熟睡的孩子都在裡屋,奶媽就抱起孩子直接衝過廳堂的火焰,跑了出來,身上竟然沒有被火燒壞,懷中睡覺的嬰兒還沒有醒來吶。

清代徐枕亞《蘭閨恨》第五回《投店》:“春眠不覺,起已晌午,無鳥可聞,無花可落,但風雨如晦而已。”這顯然是化用孟浩然的《春曉》,前兩句是說春夜睡眠睡得很死,遲遲未醒,起床的時候已經是晌午了。那“春眠不覺曉”就是春夜睡眠睡到天亮還沒有醒。如果按照正常語序,應作“春眠曉不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