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老巷:箭道街的老故事

老街、老巷猶如城市的縮影。它經歷了歲月的滄桑,目睹了歷史的沉浮,也見證了城市的變遷。譬如常德舊城區的那條箭道街,顧名思義,它沉澱有很多讓人回味、讓人感慨的故事,從而烙印了這座城市的文化脈絡,留下了這座城市走過的軌跡。

跑馬射箭的“箭道”

現在的箭道街,別看它其貌不揚,其實它的街名已經道出了這裡曾經是清代跑馬射箭的練習場所,因此這裡的故事多多,而且引人入勝,聞香知味。

據清同治《武陵縣誌》記載:“順治三年,總兵祖大壽率師抵楚,駐武昌府,設立五營”,到了康熙“二十四年,提督徐治都提請移駐於常德府,是為提標五營兵馬駐此之始”。所謂五營,就是軍隊的前營、後營、左營、右營和中營。在駐軍常德的五營中,前營署設在箭道街的東南角四眼井旁邊。前營練兵習武的“箭道”,就在現在的箭道街。

那時的訓練之制,每月一、四、七日演鳥槍。二、五、八日試步箭。三、六、九日試馬箭。午後演藤牌。十日合操均在本營箭道。值期將佐親蒞校閱。隆寒盛暑準其暫停。提督以時集諸營兵於教場,而賞罰、進退之。名曰:“大操”。無定期。

是時的哨卡為前營四卡:一在大悲庵(現老西門),一在火星池(人民路華雲賓館),一在小關廟(武陵大道老舍茶館),一在大馬房(瑪瑙巷)。均撥兵輪守。

老街老巷:箭道街的老故事

天慶觀與箭道街小學

箭道街位於小西門內的絲瓜井西南。明清時期這裡有座叫天慶觀的道觀,常德府道紀司設在這裡。嘉慶《常德府志》有記載:“絲瓜井,天慶觀後之左,縣學秀水斗門前。”

據現年90歲的陳老太太回憶,民國時期,前營箭道早已荒廢,天慶觀也破舊不堪,一些城市貧民在這裡修建木板壁房,逐漸形成一條街巷,並以“箭道”命名為箭道街。

“那時箭道街的兩邊全是木板壁平房。它南起以天慶觀命名的西觀街。北至小西門古城牆內的秀水斗門水塘,這個水塘是個有名的遊覽觀景好地方,劉海戲金蟾的故事發生在附近的絲瓜井。在箭道街的東側有兩條行人過往的巷道通往四眼井巷,張飛重建的四眼井在它的巷口。”陳老太太喃喃地說。

1953年,在天慶觀的舊址上建起一座箭道街小學。這所小學貫徹“整頓鞏固、重點發展、提高質量、穩步前進”的教育方針,設有6個班,其中4個初小班,2個高小班,學生達250餘人。從此以後,箭道街書聲琅琅,每天早晨和傍晚,都能見到成群結隊揹著書包、算盤上學、放學的孩子。時有兩個小矮人,常挑著賣打白糖的挑子來到校門口,有的孩子將銅錢或撿來的鐵片片換取打白糖吃。小矮人根據這些銅、鐵的多少估價,用木錘、木銼敲下數量不等的打白糖。上世紀90年代,箭道街小學停辦,改為武陵區教師進修學校,如今是常德電大武陵區分校。

老街老巷:箭道街的老故事

一位舊軍人的新人生

現年66歲的老街坊楊老回憶:“那時箭道街最經典的房屋,當數緊鄰四眼井的那3棟木板壁屋。這3棟房屋的主人是一位姓胡的老人,傳說他在舊軍隊裡當過團長。解放後胡老十分開明,積極配合人民政府的各項工作。特別是1956年響應鎮壓反革命的號召,他配合人民解放軍抓獲了東躲西藏在湘西一帶的土匪頭子‘朱疤子’。胡老因剿匪立下大功,人民政府對他既往不咎,從此以後他過著安逸的生活。”

“胡老後來養了幾十只羊,當了羊倌。他經常把羊放牧在小西門內原來稱為秀水斗門的水塘邊和古城牆外面的護城河旁邊,因為那裡的翠草青青。有一次,八○分隊的解放軍在這裡打靶。不小心打死了一隻羊,部隊付錢賠償,胡老堅持不受,解放軍仍然照價賠償了。”

楊老侃侃而談:“1959年房屋私改時,胡老先生的一棟房子做了居委會辦公室,一棟做了居委會的‘幼苗幼兒園’,留下一棟胡老自己住。他的4個兒女有的在加拿大,有的在湘運公司,有的在園林局某單位。胡老活到80多歲壽終。”

老街老巷:箭道街的老故事

聽私塾先生訓詞是種享受

聊起對箭道街的回憶,箭道街的老街坊總是樂此不疲。63歲的李奶奶是箭道街的老街坊,迄今仍住在箭道街附近。她回味說,那時箭道街住著一位何老先生,是位戴眼鏡的可親可敬的私塾先生。舊時的私塾先生是培養啟蒙兒童,讓學童讀書識理的老師。常見何老先生邁著方步,拿著摺扇教訓別人。街坊鄰里都愛聽他訓人的那些言詞,因為聆聽他的“趣味盎然,語近說部”訓詞是一種享受。

“天下三樣狂,學生猴子羊。”這是他看到箭道街小學放學時孩子們好動,貪玩情景的感言;“你老是自己的虎門不佔,去占人家的牢門。”這是他罵自己的孫子站在人家屋門口的話;“笨小子,不用功讀書,就回家放羊去吧!”這是他指著孫子腦袋經常責備的話;“你惡貫滿盈,罄竹難書。”這是與別人爭吵時說的話。

總之,他的訓詞常離不開《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四言雜字》和《五言雜字》之類的說教。

說不完道不盡的故事

“舊社會箭道街的路面零星鋪設有一些岩石板,遇到下雨天氣,這裡仍然遍地泥濘寸步難行。”

“那時箭道街的居民用水全靠四眼井,四眼井的水當時清澈透明,可以飲用。傳說四眼井與沅水相通,遇到洪水來臨時,不需放下水桶到井裡去汲水,只要用瓢就能把水舀上來。”老街坊們津津樂道。

常德解放後,箭道街發生了變化。1959年,政府對箭道街路面進行了一次改造。原來的砂土兼石板路面被改造成“三合土”路面,過後不久又通了自來水,東側的木板平房首先被拆除,建成常德地區商業局和宿舍,到了上世紀90年代,箭道街換成水泥路面。它的東西兩側建成明珠花園和洞庭明珠酒店,也就是現在的華天酒店。

箭道街南起和平西街,北至建設路。從前街寬只有2.5米,街長136米,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它的紅線街寬已達4米,街長卻只有一箭之遙的132米。2013年“白改黑”時,被改造成瀝混路面,並將它的街名降級為巷名,稱為“箭道巷”。

記憶中的箭道街,總是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讓人無法看清它的“廬山真面目”。每當聊起箭道街的風土人情,聊起過去街上的古舊與文明的時候,這些老街坊總有說不完、道不盡的故事和抹不去的濃濃鄉愁。這些故事穿越時光的隧道,讓人感受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和探索神秘的慾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