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起兵造反是不是被逼迫的?

威史


我認為是被迫的,詳情聽我分析。

首先是君主的猜忌

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人,七歲時便世襲封唐國公。長大後,性格灑脫,又胸懷坦蕩,真誠率直,寬厚仁愛能容納眾人,不論貴賤都能得到他的寵愛。

據新唐書記載:是時,隋政荒,天下大亂,煬帝多以猜忌殺戮大臣。嘗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 不時謁。高祖有甥王氏在後宮,煬帝問之,王氏對以疾,煬帝曰:“可得死否?” 高祖聞之益懼,因縱酒納賂以自晦。


意思是隋朝政務荒廢,天下大亂,隋煬帝經過楊玄感的叛亂後,開始猜忌朝中大臣,並且用藉口殺了很多大臣。此時又召見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李淵因當時身體患病沒有去見,就借病推辭。幾個月後,李淵有個外甥王氏在後宮當差。隋煬帝想起了李淵的事就問他,你舅舅為什麼好幾個月不來見我?王氏急忙達到,可能是病好沒好吧!隋煬帝微笑道:是不是快要死?王氏擔心他舅舅的安慰,就寫了封信寄給李淵,李淵看完後,更加害怕了。於是大肆飲酒放縱自己,並且用重金收買賄賂楊廣的寵臣,以迷惑楊廣。

此時的李淵雖然沒有造反的心思,一心想著怎麼保命。但是楊廣的猜忌,對大臣無端殺戮,或多或少已在李淵心裡埋下了伏筆。

其次家臣的算計

大業十三年的時候,各路草寇揭竿起義。民間反叛勢力已經達到了高潮。此時的楊廣依然沉迷在他的江南行宮裡。李世民覺得隋朝過不了多久就會滅亡,就暗中交結豪傑,招納逃亡人士,與晉陽縣令劉文靜策劃奪取天下,計謀已定。當時的李淵不知道這件事,想要去說服他一起參與。就找李淵的助手裴寂,三人達成默契之後,就由裴寂在晉陽宮設宴請李淵來喝酒。

據新唐書記載道:高祖留守太原,領晉陽宮監,而所善客裴寂為副監,世民陰與寂謀,寂因選晉陽宮人私侍高祖。高祖過寂飲 酒,酒酣從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驚。寂曰:“正為宮人奉公,事發當誅, 為此爾。

在設宴的時候,還特意從楊廣的行宮找了兩個宮女過來陪酒,李淵也不知這女的身份,喝醉後,就侍寢了。醒來時,裴寂才將準備造反的事告訴他,李淵當時嚇死了,這是要殺全家的呀。這時李世民也進來勸他,李淵還是不答應,還說要告發李世民,又說你是我兒子,我怎麼忍心害你呢。此時的李淵還是沒有下定決心。

其實我想,李淵此時的心裡也有一杆權衡利弊的秤,這兩個宮女還是不能讓李淵妥協的。

最後時勢的逼迫

李淵所在的管轄地是晉陽,經常遭到突厥屢屢侵犯邊塞,李多次淵派兵鎮壓,都沒什麼效果。楊廣知道這件事後,就派人去抓李淵到江都定罪,李淵非常的害怕,這時李世民又說,“勢態危急,我們還是起兵造反吧!李淵還是下不定決心,就找來裴寂商量對策。

裴寂就說:我前幾天勸您起兵,就是知道突厥平定不了,楊廣肯定會治你的罪,古人說,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請您儘快下決定。李淵依然猶豫不定。裴寂又說:前幾天宮女侍寢已經是死罪了,如今又剿寇不利,兩罪並罰,怕死要被誅滅九族了。李淵聽了這話後,才明白自己無路可退了,索性起兵造反。

從以上可以看出,李淵造反完全是被迫的,楊廣無端的猜忌,臣下的算計, 時勢的推動,一步一步走上造反的道路。


百里少年郎


李淵起兵不是被逼的,他起兵就是為了爭天下做皇帝。李淵起兵之時隋朝大勢已去,隋煬帝還在揚州,李密的瓦崗軍逼近洛陽,隋朝的都城長安防禦空虛,此時起兵可以趁機奪取長安號令天下。

身在太原的李淵和隋煬帝本是表兄弟

李淵和隋煬帝楊廣是姨表兄弟,楊廣也有想殺掉李淵的心思但還是最終把他放回了太原,李淵本身也不是碌碌無為之人,加上李建成李世民兩個出眾的兒子,製造聲勢起兵反隋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 以突厥為藉口招兵起勢

當時的突厥是北方邊疆的心腹大患,作為鎮守太原的李淵自然也是不敢怠慢,為了實現自己招兵的目的,李淵不得不假借突厥進犯為藉口。但是隋煬帝在李淵的軍中安插了自己的心腹,因此李淵的行動受到了限制。

李淵在花費了一番心思之後最終這幾個人趁機殺掉消除了後患,之後在兒子李世民的推動下李淵正式起兵。

  • 自太原到長安李淵都很順利

此時的隋朝農民起義不斷,隋煬帝又不在長安,因此都城長安附近的隋軍實力極為有限,李淵的部隊從太原出來後遇到的抵抗非常有限,很多李淵的親屬也在長安附近為官,這些都為攻破長安創造了條件。

公元617年李淵攻佔了長安,李淵宣佈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擁立其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恭帝進封李淵為唐王、大丞相、尚書令,李建成為唐王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封秦國公,封李元吉為齊國公。

從李淵稱帝來看他並非被逼迫

公元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因兵變被殺死,同年五月隋恭帝被廢黜,李淵繼位為皇帝,國號大唐建元武德,定都長安。不久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

從李淵相當皇帝這件事來分析,李淵起兵不是被逼迫,當然李淵充實自己的實力也不僅僅是為了保全實力,隋煬帝給他太原太守的官職讓他鎮守山西也不是單純為了殺掉他,所以說李淵起兵還是為了要爭奪天下。

總結

牆倒眾人推破鼓眾人捶,隋朝已經是日落西山,李淵也不會為了隋朝而甘心賣命,在天下可取的形勢下起兵造反是必然的結果。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即使是不起兵也很難保全自己,那還不如主動起兵贏得好的形勢,為以後統一天下做準備。


秋雨魯北說歷史


不論是新舊《唐書》,還是《資治通鑑》都記載李淵太原起兵是出自李世民的謀劃,《資治通鑑》說”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舊唐書•高祖本紀》講“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新唐書•高祖本紀》講“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傑,招納亡命,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很多史料都記載了晉陽起兵的首謀應該是李世民,而李淵是被迫起兵,但如果分析,很容易發現李淵才是真正的幕後主使。



李淵很早就有叛隋的念頭。《舊唐書》記載,李淵在起兵前“縱酒納賂以自晦”,很明顯這是李淵在韜光養晦,以此消除隋煬帝對他的猜疑。不僅於此,在晉陽起兵前四五年,李淵經常與宇文士及在半夜討論時事。宇文士及降唐後,李淵曾說,此人與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輩皆在其後。在他擔任山西、河東撫慰大使的時候,副使夏侯端也曾勸他早做反隋準備,這時李淵的反應“深然其言”。可見,李淵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謀劃反隋。在晉陽起兵前,李淵就命令李建成“於河東潛結英俊”,李世民“於晉陽密詔豪友”,為起兵積蓄力量。而作為晉陽起兵的骨幹,如裴寂、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都來投靠李淵,為李淵出謀劃策。由此可見,在反隋問題上,李淵絕不是跟隨李世民亦步亦趨,處處被動。



同時,在唐朝李淵的記室參軍寫的《大唐起居注》中的一條記載顯示李淵反隋絕不是那麼無辜,而是處於主導地位:

“隋歷將盡,吾家繼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未集耳。今遭羑里之厄,爾昆季須會盟津之師,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為英雄所笑。”

這裡李淵即使身陷囹圄,也不忘反隋,並告訴李世民,自己之所以沒有起兵,是因為三兄弟沒有聚齊。並叮囑李世民要及時起兵,不能坐以待斃,被天下英雄恥笑。由於該書作者溫大雅本身就與李淵關係密切,他的史料還是很有可信性的。



總之,李淵在反隋問題上是完全主動的,絕不是被逼迫的。


一壺清茗品春秋


唐高祖李淵起兵有一定被逼迫的成分,但實際上還是跟當時的大環境以及李淵的個人抱負有關。

李淵出身於隴西貴族,先祖李暠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祖父在北周時期被封為唐國公,其後世襲。李淵年輕時為人灑脫,性格開朗,待人寬容,願意與人結交,所以深得人心。歷史上像這種人,尤其是生長在世家門閥,一般都不會甘於平凡。一次出門時,一個相面的對李淵說:你骨骼非凡,將來必成帝業。李淵聽後心理非常得意。

大業九年至十一年(613年-615年)李淵趁著鎮壓起義軍不斷的收編起義軍來擴充自己的實力,同時結交江湖豪傑,這讓楊廣起了猜忌,李淵不得不用收受賄賂來掩飾自己。從這兩方面可以看出,李淵一是個打仗的好手,二懂得隱藏自己的鋒芒。

後來李淵被調去做太原留守,成為一方封疆大吏,手裡有了獨立的兵權。此時的隋朝已現頹勢,於是李淵之子李世民私下裡開始收納投降的叛軍來擴充實力。隨著各地的叛亂形勢愈演愈烈,隋煬帝所在的江都已被孤立。此時李世民聯合裴寂,劉文靜商量反叛之事,怕李淵不同意,便設計讓宮女陪睡,以逼李淵同意反叛。

李淵雖然開始不同意,還要將李世民等人送去朝廷法辦,但沒過一會便又改口同意了,可能他也意識到了隋朝必亡,與其被各路叛軍圍攻,還不如起兵。

總結一下:李淵的起兵除了有兒子和部下設計逼迫的原因,根本原因其實還是當時的隋煬帝已將隋朝的國力消耗殆盡,已無力鎮壓農民起義,覆滅是必然的。這種情況李淵當然會抓住機會逐鹿中原,一展抱負。


阿冬出村


不是


5004202192786


李淵的父親李昞,是北周時安州總管。李淵在隋煬帝時任太原留守。六一七年,隋朝已土崩瓦解,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勸父親乘機起兵。李淵一聽,大為驚恐,竟要捆兒子送晉陽縣衙,治他謀反之罪。

其實,晉陽縣令就是世民的同謀。後來李淵受煬帝逼迫,眼見難免殺身之禍,只好聽從兒子的安排,在太原舉兵。兩個月後,李淵率兵三萬人進入關中,又過兩個月,部眾發展到二十萬人,攻入長安。

這時,他立煬帝十三歲的孫兒西京留守楊侑做傀儡皇帝,叫恭帝,並遙尊煬帝為太上皇。李淵立恭帝的目,主要是可使敵對勢力得不到討伐的藉口,又可用恭帝的名義招降隋官,而尊煬帝為太上皇,實際取消其合法地位。

六一八年三月,煬帝死於江都。李淵立即廢掉恭帝,五月,在長安稱帝建國號唐,是為唐高祖。從此,拉開了唐朝二百九十年的歷史帷幕。此後,李淵連連出兵,相繼鎮壓各地反隋的農民起義軍和平定地方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可是,還未舉行慶祝江山統一的大典,他卻被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秦王(李世民)等幾個兒子的爭權弄得心緒不寧。由於他的昏庸無能,竟對世民猜疑甚至憎惡,轉而支持李建成。建成、元吉利用這一點,一面不擇手段地收買李世民的部下,另一方面鼓動高祖把李世民心腹調到外地當官。這場鬥爭,終於釀成“玄武門之變”。

六二六年,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埋下伏兵,趁太子與齊王到太極殿早朝時,殺死了他們。三天之後,高祖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


歷史事


隋朝末年,李淵與李世民等於五月殺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晉陽。建大將軍府,與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兵3萬南下,最終一統天下,建立唐朝。


小文聊歷史


題主,你好,我是一名初中教師。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唐高祖李淵(公元566年–635年),是隋煬帝時期的太原留守。公元615年,隋朝政權已面臨土崩瓦解的危險。隋煬帝楊廣以李淵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不久又拜李淵為太原留守。

李淵素有大志。到太原任官以後看到隋朝即將滅亡,於是有了取而代之的念頭。他的左右裴寂,劉文靜以及次子李世民紛紛建議起兵。

公元616年農民起義在全國處於優勢。隋朝再也無法集中兵力有效地打擊各個武裝集團,李淵覺得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公元617年在太原正式宣佈起兵!次年雜死了當時的隋煬帝楊廣。

李淵起兵造反是不是被逼的呢?

在我看來,李淵起兵造反,有被逼的成分,同時與他自己的野心有關。

李淵升任太原留守之後,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不斷招降納叛,擴充自己的實力,招兵買馬。被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看到。他們兩人把這個事情告訴隋煬帝,隋煬帝知道後大怒,要提李淵到江都治罪。在這種危急情況下,李淵於是與其子李世民等密謀起兵。從這個程度上講,李淵起兵造反,是被逼的。

同時,我們知道,李淵是一個聰明人,他能夠審時度勢。由於楊廣登基之後又窮兵黷武征伐高麗,大興土木,修宮殿,開運河,把社會經濟推向絕境。因此激起了全國各地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當農民起義達到高潮的時候,李淵看清了全國的局勢,知道隋朝將會滅亡,於是發展自己實力,欲取而代之!因此,李淵本人是有野心的。

以上是我的粗淺認識,如有不當之處請指正!


英語老師老陳



7201283449110


李淵造反是歷史必然性,是天時地利人和;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起義紛紛而起,時勢造英雄。李淵作為有實力的地方長官,一直在暗地裡積蓄力量,任何人在那種情況都會揭竿而起。

歷史書上記載是李世民和他的部下逼李淵造反,這只是李世民為了美化自己,誇大自己的功勞,掩蓋自己玄武門之變的藉口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