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誰?

用戶58756427921


從法理上說,康熙公開的第一個接班人就是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生育的嫡次子胤礽。

滿洲祖宗家法沒有立太子這一說,康熙的父親順治作為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也沒有健諸。康熙八歲繼位為帝,在四大輔臣及祖母孝莊太后的幕後支持下做這個皇帝,等他長大了第一個需要考慮的聯姻問題。靠聯姻而增強自己的實力這倒是滿洲從來就有的風俗。於是康熙娶了輔政大臣之一索尼的孫女,就是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


康熙執政初年要面對四大輔臣之間的矛盾,這是牽動大局的問題。之後又是三藩之亂。這時候的康熙也就是二十出頭的年紀,政局又焦頭爛額,不會把真正考慮合適的繼承人當作第一要務。

三藩之亂的過程中,為了平定大局以安民心,遂效仿漢族的立儲制度,把嫡次子胤礽立為皇太子。應該說胤礽的作用是用來表示滿洲來的皇帝願意尊崇漢人的制度,皇帝願意尊崇華夏文化。這和開博學鴻辭科的意思是一樣的。


等到康熙真正開始考慮繼承人的問題是在三十多年後,清朝已經江山穩固,皇帝也年老了。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康熙皇帝發現這個一直襬在儲位上的兒子並不適合當他的繼承人,這時他才真正開始考慮這個問題。至於後來胤礽的復位,不代表他又成了康熙認為合適的繼承人,只是一時無奈用來填補空位而已。


至於誰是康熙心裡想過的接班人,我想一向呼聲很高的胤禩至少不在其列。一廢太子後被推舉,聲勢浩大,這已經引起了康熙的極大反感。如果真的考慮過他,順水推舟就是了,不至於後鬧到父子幾乎反目的程度,說胤禩不孝不義。在封建時代如果被戴上了“不孝不義”的帽子,那是最大的否定,康熙不可能這麼對待一個在心裡考慮過做繼承人的兒子。說明胤禩只是一廂情願。



而康熙可能考慮過的人應該有胤禛和胤禵。人之常情來說,首先自己心裡喜歡這個兒子才能考慮他繼承自己。康熙是很賞識胤禵的。不要以為只有胤禩謀求皇位,胤禵也一樣。胤禩曾經令馬齊為他奔走,胤禵更厲害,找的是李光地。胤禵也一樣希望能獲得士紳官僚的喜歡,當時也廣為流傳說“十四爺虛賢下士”,這和胤禩有什麼區別?但康熙對胤禵就很寬容,不僅不打擊他,還超授王爵,並任命為撫遠大將軍。連胤禵的哥哥們從胤禩等人都沒有封王。這種異常的待遇不能不說胤禵在康熙心裡是有特殊地位的。

胤禛肯定也在康熙繼承人的考慮範圍之內,這一對父子的私交及私下感情很不錯。胤禛把自己經營成一個仁孝的長兄、懂得孝悌之道的兒子,又用詩書耕讀來表示自己並不熱衷於權勢,這是吸取了胤禩的孝訓,不要引起父親的警戒和防範。

康熙晚年常到胤禛的圓明園遊玩。很有可能就是在這些過程中和胤禛有了更多放鬆狀態下的交往和了解,而且這種瞭解更全面、更真實,包括對胤禛的兒子弘曆等。這讓康熙覺得這個近在自己身邊的兒子比遠在西北的另一個兒子胤禵更適合做自己的接班人。


沅汰


要說前期的話,那肯定是太子胤礽,畢竟康熙在他身上花了太多的心血,但他確實不是仁君之選。後期,在兩廢太子之後,實際上,他心中的接班人人選只有皇四子胤禛。歷史上,對於雍正的繼位不正說辭甚多,但羽菱君認為,正如二月河小說拍成的電視劇《雍正王朝》所說那樣,他的繼位是光明正大的,康熙心裡的接班人就是他。



康熙盛世聲名早定,但康熙的盛世之名大多是建立在武功之上的,擒鰲拜、平三藩、驅沙俄、收復臺灣、三徵葛爾丹,每一件都是能讓他流傳千古的功績,維護了領土的統一,讓國家生產的恢復與發展有了一個安定的環境,也讓他有了受稱“千古一帝”的資本。但他的文治方面,繼承了順治朝的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不過隨著他的武功煌煌,他開始倦政,也是為了培養太子,把國事都交給了太子,致使吏治腐敗,弊政叢生,再加上幾次大戰和下江南的開銷,國庫空虛,康熙後期的大清,實際上就是個爛攤子。等康熙醒悟過來的時候,已是病入膏肓,想要延續空存盛世之名的大清,只有鐵腕治理,從根本上去改革弊政,康熙是鐵了心要改革的,但無奈諸皇子的奪嫡之爭,耗費了他的太多精力,他不得不把這個擔子留給新君,留給他的接班人。因此,他所選擇的接班人,必定是能克守他的遺志,有能力去擔當改革重任的皇子。



康熙雖然有三十幾個兒子,但在兩廢太子之後,他所能選擇的接班人其實並不多。大阿哥早在第一次廢太子之後就被圈了,剩下有能力或者說有機會的就只有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還有就是十三子胤祥和十四子胤禵,老八的跟班老九和老十是不可能進入康熙法眼的,其他的不是早殤就都尚小。



胤祉在康熙的眼裡是個文人,雖然才華出眾,康熙也對他多有讚賞,但康熙需要的接班人是要有雷霆手段,鐵血改革的剛毅之子,對於老三來說,他過於軟弱。老五胤祺他是最有自知之明的,他也沒有介入奪嫡之爭,雖然他的母妃宜妃很受寵,康熙也說他心善為人敦厚,他跟老三和老四是同時被晉封為親王的,但他只願意做個安樂王爺,而且他的能力一般,不是康熙理想的接班人,不過懂得明哲保身的他反而是最有大智慧的,相比於他的親弟弟老九,他富貴一生。老七胤祐有腿疾,老十三也是腿部生有惡瘡,一直在養病,身體素質不好,二月河寫他被康熙圈禁十年是屬於杜撰,他們倆也是不符合康熙的標準。



老八和老十四是看似最有機會而且比較有實力的,但他們都不是康熙心中的人選。老八雖然頗有賢名,但康熙很不喜歡他,可能是他太過聰明瞭,聰明反被聰明誤,他的幾件事情都犯了康熙的大忌。第一次太子被廢后,利用張明德相面為自己立嗣的行為讓康熙深惡痛絕,雖然這是大阿哥胤禔的禍水東引之舉,但卻使他在康熙心裡形象大損,康熙斷定他覬覦太子之位,特別是在朝中重臣保舉他為新太子之後,想復立太子的康熙對他更加厭惡。可以說從這裡開始他就與康熙心中的接班人無緣了,康熙即使不復立太子,老八也不可能成為儲君。發生“斃鷹事件”的時候,康熙對他的態度就非常明顯,說就是因為他才無奈復立太子,可見康熙對他的防備有多嚴重,因此,老八是最先掉出人選的人。

康熙直斥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聽相面人張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覓人謀殺二阿哥,舉國皆知。伊殺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朕前患病,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無奈,將不可冊立之胤礽放出,數載之內,極其鬱悶。胤禩仍望遂其初念,與亂臣賊子結成黨羽,密行險奸,謂朕年已老邁,歲月無多,及至不諱,伊曾為人所保,誰敢爭執?遂自謂可保無虞矣。”

老十四是被人傳得最委屈的,所有的雍正篡位、改康熙傳位詔書的對象都是他,好像他才是康熙最理想的接班人一樣。但所有的野史謠言都沒有成立的基礎,先不要說康熙的傳位詔書是否真偽,但從雍正繼位之初,是完全沒有說雍正繼位不正的,出現那些野史陰謀篡位的說法是在雍正推行新政,施行改革之後,官紳文人受到新政影響,破壞了他們的既得利益,怨言四起,特別是老八老九被流放的家奴,一路誹謗,才讓無知百姓誤信謠言,這裡比較出名的就是“曾靜案”了。實際上這只是奪嫡之爭的延續,奪嫡失敗勢力對雍正的汙衊而已。說回老十四,假如康熙確實把他選定為自己的接班人,那為何還要在他晚年把他派往西北用兵。如果說是為了讓他去鍍金水,讓他有繼位的聲名,那在他西北大捷,為他立功德碑之後,按理說目的已經達到了,卻為何在自己病重大限將至的時候還不把他召回。因此,最大的原因,之所以康熙把他遠方西北,就是讓老十四遠離權力中心,為自己心中的接班人胤禛順利繼位排除障礙。



事實上,也只有老四胤禛才是康熙心裡的接班人。康熙登基六十週年大慶,胤禛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冬至時遵命代康熙帝南郊祭天。次年又秉命冬至祭天。祭天是天子的職責,康熙連續兩年命胤禛代他祭天,很明顯就是說明胤禛就是新的儲君,就是他的接班人。特別是在康熙病重期間,一直得以在康熙身邊侍候的皇子就是胤禛。相信這段時間,就是康熙跟胤禛交代後事,特別是為政之事的時期,因此,雍正繼位,在穩定政局之後才會迫不及待的就開展他的改革大計,這當中就是為了克承康熙遺志。



雍正也確實不負康熙所託,在他在位的十三年中,他不留餘力的去實行改革,推行新政,為大清盛世的延續嘔心瀝血,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在他的努力下,中國出現了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高峰,為國家統一、政權穩定、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是羽菱君,個人觀點,為你解惑,不正之處,敬請指出,洗耳恭聽,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在康熙心裡沒有理想的接班人,只有符合他理想條件的接班人,康熙大帝在位時候大清江山不僅進如最鼎盛時期還擴了不少版圖,這樣一個雄才偉略的人,在他心裡他的接班人雖然可以不像他這樣雄才偉略但至少能守住江山。在康熙這麼多的兒子中,康熙不希望自己的任何一位兒子當了皇帝之後就對其他的兄弟痛下殺手。

很多達人回答都把康熙因為喜歡他孫子乾隆而把位置傳給雍正首先我不這麼認為,乾隆小時候聰明活潑可愛而且很會講話,身邊有這樣的一個小孩隔誰誰不喜歡?這也就說明雍正的厲害之處了,用乾隆的聰明在康熙面前獲得寵愛,自己也就能讓他老爸多看兩眼。

老大胤褆,19歲時候就隨康熙徵葛二丹後來滅了葛二丹在康熙面前可是大紅人非常受寵,因為居功自傲設計謀殺太子沒有成功,被康熙監禁起來了。老二胤礽,他是所有皇子中最有可能當皇帝的一個因為他是太子,怪就怪在康熙在位的時間太長了,性子急了就坐不住了就想到謀反。第一次失敗了太子被廢,沒過多久後來又把太子位給他,結果又謀反又失敗了,後來爭皇位就沒他什麼事了。老三胤祉 只是個書呆子在康熙眼裡只有文學之力,沒有治國之才。老四胤禛就是雍正帝了,都知道歷史上的雍正在爭奪皇位時候是韜光養晦,比起其他皇子他本沒有任何優勢,表面上對爭皇位沒有想法,在康熙晚年時候時常陪伴康熙左右照顧康熙,讓康熙看到雍正的孝順,所謂百善孝為先,想必只有這個兒子才不會對他的兄弟痛下殺手,也正式符合康熙的對雍正的認可<strong>。老五胤祺就是跟著老八胤禩一起算計別的兄弟,如果要是老八或者老五當了皇帝肯定會對別的兄弟痛下殺手的。十四胤禵這個跟老四是同母兄弟,只知道領兵打仗,沒有治國才能顯然不是康熙的傳位人選。

也正是因為雍正長期照顧康熙,所以對康熙的想法瞭如指掌。揣測出了他老子的心所以當了皇帝,康熙的眼光確實沒有錯雍正並沒有對他的兄弟痛下殺手,楚了老八老九之外,別的兄弟最後都善終了。


楚長親


問題: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誰?

還記得那句電視裡出現的民間話嗎?“康熙,康熙,吃糠拉稀。”當然這個是玩笑話。康熙的心中的接班人,就讓我想起了一句咱們小時候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我們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各位領導我已經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了30多年了,隨時準備好了接班,請問你們誰讓我接一下唄?

我們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那麼誰是康熙的接班人呢?那是雍正皇帝,至於是不是康熙心目中的呢?這個咱們得要問康熙他老人家了。他老人家怎麼想的,請原諒我一介草民,實在不敢多加揣摩。如果一定要猜測是誰的話?那麼我想一定就是雍正,畢竟他接了皇位(不考慮怎麼接的班哈)。

至於那些被電視劇胡亂編寫的故事情節,我表示有點擾亂了我的歷史觀點。用雍正爺說一句話就是:他繼承的光明正大,康熙爺心裡的接班人就是他。至於那些狗血電視劇,搞出來的那麼多的是非,我只能說:請尊重歷史,請尊重教育。就像有些遊戲裡,把荊軻做成了刺客,還是個女刺客,讓咱們的後代第一認知就是荊軻是個女的。要是沒有正確的歷史引導,估計已經荊軻會被氣得“從墳堆裡跳出來,放一個大,通通收拾掉,才會甘心吧!”

說到康熙(愛新覺羅·玄燁),我真的是非常的欽佩他,從1662年至1722年,共做了六十一年的皇帝,牢牢地把皇位抓在手中,猶如穩坐釣魚臺一樣。是咱們中國歷史上在當皇帝時間最長的一個,簡直無敵。

所以真要說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誰?那隻能是雍正爺啦,因為他是皇帝,至於其他的皇子可能康熙爺很看重,確不一定就是他心中理想的接班人吧!你們怎麼看吶?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哈。


歷史扛把子


屬意於誰真是無從考查,但是傳位與雍正是肯定的。

康熙之死

1、康熙身體病情惡化

1722年康熙皇帝年紀已經69了,按照舊例他要前往南苑進行秋狩,在這次的秋狩途中,康熙漸感不適,所以在當年十一月初七回到了北京,然後一直在暢春園療養。到了十二日,康熙自己覺得身體有所恢復,這讓宮中的所有人都鬆了口氣。但是第二天,康熙健康狀況再次惡化,當天八位皇子奉召入宮,其中包括雍正。(康熙戎裝狩獵圖)

2、是雍正害死了父親康熙皇帝?

正是這一天晚上康熙駕崩,遺詔中康熙將皇四子胤禛列為自己的繼承人,也就是日後的雍正。雍正即位後,民間傳言康熙是被雍正害死的,在雍正時期有個文人名叫曾靜的就說,康熙病重前,雍正進了一碗參湯,然後康熙將駕崩了。

也有研究清史的學者認為康熙當年的病情並(康熙帝)

不嚴重,為何突然死亡,的確讓人生疑。而且當時一名康熙身邊的意大利籍傳教士馬國賢也說康熙死的時候痛苦萬分,即便不是被毒殺,想必也是發生了重大的變故。所以民間也傳言康熙是死在雍正聯合隆科多、年羹堯等人的陰謀之下。

3、正常死亡?

但是也有人認為雍正的繼位是合理的,這是康熙苦心安排的,而且康熙年近古稀,身體因傷寒引起併發症也是正常的,而且十二日的好轉也有可能是迴光返照,因此康熙應該是正常死亡。但是康熙之死離我們也有300多年了,當年揭不開的真相,我們後人也無法揣測,但是康熙之死,知道的人心裡肯定明白是怎麼回事。


康熙死前密詔到底傳位給誰?

1、雍正改了遺詔?

(九子奪嫡)

康熙生前九子奪嫡,但是死後最有爭議的就是皇四子和皇十四子究竟哪個人才是康熙的繼承人?後世傳言是胤禛勾結了隆科多篡改了康熙的遺詔,其實篡改一說並不成立。因為清朝時滿族人建立的政權,當遇到重要詔命的時候是以滿文為正本的,漢文只是副本,滿文中將十四皇子改為四皇子是不成立的,滿文不像漢文可以輕易的改動。(雍正皇帝)

康熙遺詔又被稱為《康熙皇帝遺詔》,它一共一式四份,分別被藏在了不同的地方,一個是位於臺灣的臺灣故宮,一個被放在了大陸,是在大陸的第一歷史檔案館內,最後一個地址是在遼寧的檔案館。

2、雍正即位密詔是在雍正登基後才昭告天下的

(吳奇隆飾演的雍正)

康熙帝在逝世之後,他的遺詔被頒佈於天下,以此來告示天下。但是因為這個遺詔是雍正帝登基之後他臨擬然後頒佈於天下,所以這並不是康熙的真跡,也不能單單憑藉這個遺詔說明雍正帝是否有篡位之嫌。在西方的1725年的時候,出現了歷史上最早的而且是完整英文版本的康熙遺詔,它是由康熙身邊的傳教士馬國賢帶回,然後途徑倫敦時進行了出版。

(倫敦出版的《康熙遺詔》英文版)

3、密詔寫明讓雍親王(雍正)繼位?

康熙帝的遺詔是用漢字和滿文這兩種文字去書寫同樣的一個內容。在遺詔的內容之中,寫有雍親王的皇四子胤禛,說他的人品很是貴重,肯定可以繼承大統,去繼承皇帝之位。這裡說的皇四子是胤禛,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雍正。雍正登上皇位之後,開始秘密臨擬定立儲君,把遺詔封藏在盒子內,放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的匾額後面,等到康熙帝逝世後取出來,並以此昭告天下。(康熙遺詔)

博物館的康熙遺詔

康熙帝的遺詔在首次亮相是在遼寧省檔案館。在遼寧省檔案館所收藏的“康熙遺詔”,他是用漢滿這個兩個民族的兩種文字去寫同一個內容。這一珍貴的歷史資料對於後來研究清朝歷史有很大的作用,提供寶貴的實物資料。



明明說歷史


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是誰,咱們可以排除看一下。

康熙活下來的兒子一共二十四個,其中有的年幼,有的無心政治,真正參與到奪位之爭的只有九個,所以通常稱為“九龍奪嫡”。

這九龍分別為: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

大阿哥,一直跟二阿哥太子胤礽爭鬥不休,認為自己是長子,廢了胤礽就是自己上位。然而用力過猛,居然想殺手足,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於是被厭惡乃至廢除。

二阿哥,赫舍裡皇后之子,嫡出,清朝近三百年唯一的太子。康熙一開始確實想傳位給他,所以被廢之後,不到一年仍舊復了他的位。可惜,作為太子目標太大,飽受諸皇子攻擊,胤礽也確實爛泥扶不上牆,康熙實在失望,於是再次被廢。



三阿哥,優秀的學者,曾率人編纂《古今圖書集成》,保存了大量古籍,可謂功在千秋。然而,一個太沉迷學問的人書生氣太重,是不適合當領導的。加上跟太子走的太近,康熙自然也不會屬意他。

八阿哥,素有賢名,待人寬厚,在朝中素有名望。但是,因為一直以“賢”示人,待人太過放縱。康熙自己就以“寬”待人,所以導致晚年吏治腐敗,國庫虧空,僅存銀七百萬兩。再這樣寬縱下去,官商富得流油,老百姓吃不上飯,大清就完了,更不會屬意八阿哥了。

十四阿哥,通常認為康熙是想讓他繼位的,還封大將軍王,西北帶兵。傳說中雍正即位就是把“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但如果真想讓他繼位,怎麼會不讓他留在京城,而派去西北呢?並且康熙晚年,十四阿哥幾次上書要求回京,都被康熙駁回。還封了個“大將軍王”,這樣王不是王,大將軍不是大將軍,不倫不類的稱呼。

九阿哥、十阿哥黨附八阿哥,十三阿哥黨附四阿哥,不是統帥的料,本來就不想作皇帝,康熙自然不會選他們。

所以,最屬意的當然只有鐵面無私,打擊權貴的四阿哥胤禛了。


待我施為地煞變


康熙九子奪嫡,他也受不了了。但是,老四家的兒子他非常喜歡,讓老四把弘曆送到自己身邊帶著。

這也是胤禛故意的,讓老頭看看孫子,如果能喜歡這孩子,這也是在老頭子面前放了一個棋子。果然,弘曆聰明過人,老頭子很喜歡,就留在身邊讀書。

如果說康熙沒有對雍正有想法的話,就不會把他的兒子放身邊讀書。這也是一種政治眼光和政治投資。康熙一生削三藩平蒙古打新疆收復臺灣,簽訂尼布楚條約,奠定今天中國的大版圖,可子孫都是一幫孫子給弄丟了。他做不到的就是雍正的政策攤丁入畝,這是相當於國家的經濟改革,動搖的是八旗的利益,但對國家發展是有利的。

放眼看一下,老大廢物;老二作死被廢了兩次,看都不想看了;老三書生一個;老四胤禛實幹家,但是下手太狠太黑,但喜歡他兒子;其餘的老五老六老九這些玩意跟著老八混,裝著仁義道德實則都是繡花枕頭;老十三跟老四一夥,打仗行,行政不行;老十四戰功顯赫,跟老四是同母親兄弟,但不在一起長大,老四想奪嫡,老十四也想奪嫡;老十四要去打仗,老四假惺惺對老十四說全力支持他,但上奏說讓年羹堯給督辦糧草供給,屯兵在老十四身後,這等於攥著老十四的命呢。

康熙也知道老十四打仗有功,這十幾個兒子裡邊頂數他最能打,但不適合做接班人。試想,政治高手能左右一個大將而平定天下,一個大將可未必就適合做政治家。

何況老十四內朝無依靠,耍光桿司令,凱旋歸來,趕上康熙駕崩,一路被要求放棄兵權,好不容易到了京城,連爹的面都沒見到,多可憐,但誰讓你在外領兵呢。

胤禛是所有皇子中最務實也是隱藏最深的人,他想爭皇位,他想當皇帝,但他暗爭不明爭。康熙不是不知道,但康熙覺得,攤丁入畝的經濟改革會讓清朝恢復活力,會讓他的政治遺產得以保全,弘曆又是自己一手帶大的,這孩子是否具備一個帝王的資質,想必康熙心裡更有數。

所以,為了政治的延續,為了保證弘曆能當上皇帝以延續他的帝國,康熙選擇了胤禛就是雍正。事實證明,康熙打下了基石,雍正鞏固了基石,弘曆順理成章收割果實又毀了果實。


老夫會


《雍正王朝》裡說起康熙心中的接班人,那還真是相當複雜,相當曲折的,也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下面我們就簡單介紹一下。

首先胤礽肯定是康熙心目中的第一位接班人,他出身高貴,深得聖心,才滿週歲既被封為太子,並且這一狀況一直持續了三十多年,康熙對胤礽可謂是聖眷優渥,百般教誨,特意為胤礽請了名儒王澹作為老師,多次對胤礽委以監國重任,處處維護其太子的威嚴,真是操碎了心,怎奈胤礽雖本性善良但天性軟弱,胸無大志,貪小利而忘大義,沒有一點治國的本領,卻做出了很多大逆不道,匪夷所思的事來,刑場換死囚一案就是在他的傑作,他還多次與康熙的嬪妃私通亂倫,丟盡了皇家的顏面,在經歷了胤礽多次的倒行逆施之後,康熙不得不廢掉胤礽的太子位置,將目光轉到了別的皇子,特別是胤禛和胤禩的身上。


胤禛為人沉穩大氣,不苟言笑,而行事看似剛正不阿實則暗藏心機,尤其不喜結交朝臣,不涉朋黨,在朝野上下威望很高,很多人都怕他,有冷麵王的稱號,而胤禩則處事圓滑,行事內斂,不傷人臉面,凡事考慮周到,人稱八賢王,在朝中有眾多的追隨者,在百官裡威望極高。那麼康熙為什麼選擇了胤禛而沒有選擇胤禩呢,這同他們二人的所作所為是分不開的。第一件就是刑場換死囚案,在這個案子中烏先生告誡胤禛不要介入不要去摻合,以免扳倒太子傷及自身,所以胤禛就託病推掉了審理此案的機會,而胤禩在郡王爵位的誘惑下爭得了此職,並在主審此案後為迅速取得突破對涉案的肖國興採取了誘供的手段,謊稱只要肖國興能如實招供就會取得康熙的寬宥,從而成功取得了肖國興的口供並連夜進宮面呈康熙,事後康熙在得知胤禩審理此案取得口供的過程後大為震怒,連呼其心可誅,案件審結後胤禩如願得到了郡王的爵位,但事實上他已經從康熙心目中的太子人選名單中被劃掉了。


反觀胤禛,從黃河大水後的賑災到追討國庫欠款,數次充當了救火隊員的角色,雖不是每次都能做好,但最起碼給康熙留下了個一心為國的好印象,尤其是其子弘曆,深得康熙的喜愛,為胤禛的最後上位增色不少。換囚案審結後康熙心情大好,決定在熱河行宮舉辦秋獵大會,烏先生得知消息後利用給弘曆講課的時機特意給弘曆講了許多關於圍獵的事蹟典故,告訴他應該如何應答圍獵的道理,後來在圍場果然說到了圍獵的話題,弘曆此時果斷地站出來維護康熙,引經據典的說出了老師教給自己的大道理,並不忘吹捧康熙是大清的第一巴圖魯,一翻話說得康熙龍顏大悅,不但賞給了弘曆暗喻皇位繼承人的玉如意,並且下旨要胤禛把弘曆送入宮中,由自己親自調教培養,可以說此時胤禛實際上已經是康熙心目中的接班人了。


在彌留之際,康熙把承繼大統的重責大任交給了胤禛並明確地告訴胤禛傳位給他的原因,要求胤禛壙補自己的過失,整頓吏治,推行新政,富國強兵。應該說,康熙為胤禛的順利上位是費了翻心思的,而他的接班人是選對了。


微風山谷1381


九王奪嫡,其實也就四個人:太子、四爺、八爺、十四爺。

其實康熙還是很希望太子接班的,無奈太子太不爭氣。

八爺黨勢力太大,利弊參半,康熙如果是弱勢帝王,八爺還能成功。但康熙不容許皇子與朝臣結盟,老八出局。

四爺低調、隱忍,但卻是辦事的能臣。康熙晚年留老四在身邊,十四在外領兵,其實目的已經很明顯了。

康熙最後的選擇就是四爺。



心向青山


很多答案簡直風馬牛不相及的瞎分析……

說到康熙心中的接班人,那沒有別人,從頭到尾都是太子胤仍……老四、老八、老十三、老十四……基本上沒進入過排序,只是在最後時刻,才不得不矬子裡拔將軍,選中了老四胤禛……

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作為太子的胤仍都是接班人的最佳人選:天生貴胄、嫡長子,名正言順;坦白說這傢伙的個人能力也沒啥大問題;智囊團中也有老四、老十三這種鐵桿太子黨……

所以,即便是幾次廢立,但康熙對胤仍始終沒死心,一再給胤仍機會,就連讓“眾臣推選太子”實際上也是看能否再給胤仍個退路,結果沒想到,老八投機心切,眾臣玩出來個“八爺黨”,讓康熙爺惱羞成怒……反而把老八給坑了。

從這個細節也能看得出,康熙爺始終心心念唸的接班人,也就是胤仍一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