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創知產案件平均起訴標的額146萬元,上升70.76%

許多科創企業和科技工作者的知識產權時常被不法人員侵害,然而在被侵權後,被侵害權益的權利人在維權中又面臨著“舉證難、週期長、賠償低”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4月24日上午,上海知識產權法院(以下簡稱上海知產法院)和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在上海科學會堂聯合舉辦了涉科技創新知識產權案件審判情況通報暨科創企業和科技工作者知識產權保護座談會。

會議中,上海知產法院通報了2017-2018年專利案件和計算機軟件著作權案件審判情況以及典型案例。

審判白皮書顯示,2017-2018年,上海知產法院共受理專利案件1074件,比2015-2016年上升6%。其中,受理侵害專利權案件882件,佔專利案件總量的82%,職務發明糾紛明顯上升。計算機軟件著作權案件達702件,比2015-2016年增長13.04%。其中,合同類案件佔比達到81.74%,比前兩年上升近30個百分點,主要表現為計算機開發合同糾紛案件增長。

同時,計算機軟件著作權案件的涉案標的額也大幅上升,2017-2018年平均起訴標的額為146萬元,較前兩年上升70.76%,最高的一起案件起訴標的額達到9990萬元。

此外,審判白皮書還深入分析了涉案企業在專利管理、合同簽訂和履行、侵權風險防範以及訴訟權利意識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座談會上,科創企業和科技工作者代表交流了在創新創業過程中遇到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並認為法院通報的情況和發佈的典型案例有助於提升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意識、合同履行意識和風險防範意識,增強了對創新成果保護的信心。

上海知產法院則針對企業提出的各種問題給出對策建議,包括建議企業加強內部管理和合同履行,提升風險防範意識和能力,積極主動參與訴訟,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同時,上海知產法院還表示,針對被侵害權益的權利人在維權中會面臨“舉證難、週期長、賠償低”等問題,該院正在嘗試多措並舉,通過創新審判工作機制、強化司法保護力度來提升司法保護效果,從而改變“維權成本高、侵權代價低”的狀況。

上海知產法院院長陳亞娟表示,上海知產法院將始終立足審判職能作用的有效發揮,通過公正高效審理案件,深入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宣傳,更好發揮知識產權司法保護主導作用,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法治環境,讓廣大科創企業和科技工作者有更多獲得感。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馬興發則表示,服務科創企業和科技工作者是科協的宗旨,強化科技創新成果保護是服務的重要內容。市科協將與上海知產法院加強合作、攜手共推,用好知識產權司法鑑定、院士專家工作站、雙創科技信息服務、科技工作者職稱服務、法律諮詢服務等品牌項目,為科創企業發展和人才成長提供更精準的服務、更有力的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