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先手棋”走好創新路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安徽視察,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三年來,作為省會城市,合肥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自覺把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作為行動指南,把“一大目標、五個紮實”作為落實重點,把總書記的巨大關懷和鼓舞化作強大的前進動力,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在下好創新“先手棋”上一馬當先,在安徽勇闖領跑之路的行動中當好“排頭兵”。近三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速保持在8.5%以上,財政收入增速保持在1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快於經濟增長,全社會研發投入保持在3.1%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對全市工業增長貢獻率從2016年的41.4%提升到2018年的76.9%。正是創新,讓合肥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實現了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在高質量發展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牢記殷殷囑託提高政治站位

——緊緊圍繞“解放思想、真抓實幹、開拓創新”,牢記“再接再厲、不驕不躁、奮力拼搏”,堅決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安徽期間,殷切期望安徽“敢於做一些領跑的事情”,指出安徽在科技、教育、人才方面有自己的優勢,要用好這一優勢,下好創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發展。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總書記對科技人員說:“合肥這個地方是‘養人’的,培養出了這麼多優秀人才,是創新的天地。希望大家再接再厲、更上層樓。祝大家創新愉快。”三年來,合肥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勇於擔當,主動作為。

最深層的變化,是創新理念深入人心。堅持發揮創新優勢,把創新發展作為闖出合肥發展新路、為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作貢獻的戰略選擇。今天的合肥,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社會組織,無論是企業管理人員還是產業技術工人,無論是高科技人才還是大學畢業生,創新的意識越來越強,凡事講創新、謀創新、贊創新,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創新,已經成為合肥的最大優勢、最優品牌和最好形象。

最有力的行動,是創新基礎不斷夯實。2017年1月,合肥成為三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標誌著合肥在全國創新大格局中佔據重要地位,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力量。兩年多來,合肥堅持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龍頭,創新平臺梯次推進,產業升級續寫新篇,創新人才近悅遠來,以創新、產業、開放、人才為指向的“四個高地”建設形成新局面。在英國《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數”全球科研城市50強評選中,合肥列榜單第27位。最突出的成效,是創新成果亮點紛呈。三年來,創新高地名至實歸。熱核聚變、量子信息等一批國際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中電科38所自主研發的“魂芯二號A”信號處理芯片單核性能超過國際同類芯片,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中國科大18個量子比特糾纏刷新世界紀錄,首款國產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在肥誕生,共有22項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了很多突破、填補了很多空白,從“芯屏器合”到“集中聲智”,從緊缺型高端產業到引領型高端產業,合肥產業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把握戰略導向致力科技創新

——緊緊圍繞“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牢記“奮起直追、迎頭趕上”,高水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從“2+8+N+3”施工圖的繪製,到合肥濱湖科學城成立;從“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建設,到“一室一中心”建設;從2018年初的“科技五會”,到首屆世界製造業大會成功舉辦、安徽創新館開館,圍繞創新發展,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動,各方面積極參與,合肥市不遺餘力,保證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各項建設任務得到了高起點高標準落實,取得豐碩成果。

加快重大戰略平臺建設佈局。瞄準國家創新戰略,推進建設大科學裝置以及重大創新平臺,持續強化基礎和前沿研究。全超導託卡馬克、穩態強磁場、同步輻射等現有大科學裝置功能持續提升,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落戶並開工建設,先進光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等大科學裝置啟動預研,合肥成為全國大科學裝置最密集地區之一。 “一城(濱湖科學城)、一館(安徽創新館)、一島(科學島)、一谷(中國聲谷)”以及量子創新研究院、離子醫學中心、天地一體化網絡合肥中心、類腦實驗室等重大基礎工程平臺建設穩步推進。

深化高校院所緊密合作。合作共建新型協同創新平臺,推進“高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鏈協同聯動,與中國科大、清華、北大、哈工大等高校院所共建合作平臺23個。中國科大先研院累計建設聯合實驗室52家,孵化企業233家,匯聚各類創新創業人才602人;中科院創新院成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清華公共安全院承擔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1項,建成運行城市生命線一期項目;北航科學城完成首批研究生招錄,推進首款重油兩座飛機前期研發;合工大智能院累計培育企業60餘家;安大綠色產業創新研究院即將揭牌。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建設安徽聯合產權技術交易所,開通網上技術交易平臺,與40餘家單位簽署技術資源信息共享協議,建立技術項目資源庫,收集並整理各類交易項目300餘宗。支持企業購買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肥轉移轉化。三年來,全市技術合同交易額年均增長22.3%,2018年達191.85億元。拓寬科技成果合作渠道,面向全國與大院大所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突出科技成果“展示、轉化、服務”功能定位,高標準建設安徽創新館,打造永不落幕的科技大市場。

推動產業創新轉換髮展動能

——緊緊圍繞“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發展”,牢記“再接再厲、更上層樓”,努力打造以先進製造業為主引擎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合肥堅持不懈主攻產業鏈核心環節和價值鏈高端環節,為解決國家“卡脖子”難題、服務科技強國戰略貢獻合肥力量。近三年,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翻了一番,達2110戶。2018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7%,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1%。

新興產業加速集群化。按照“龍頭企業—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思路,加快打造全國性產業創新中心,著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以京東方、康寧、彩虹、維信諾等為代表的新型顯示產業完成“從沙子到整機”的整體佈局,實現從跟跑、並跑到領跑;光伏新能源產業形成以通威、晶澳、陽光電源等為龍頭的完整產業鏈條,產業和應用規模均居全國前列;以江淮大眾、江汽蔚來、國軒高科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總量16.3萬輛,推廣應用完成率全國第一;“中國聲谷”聚集企業400多家,較2014年初建時增長了14倍,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保持國內領先水平,躋身全國人工智能“五強”城市。

“卡脖子”技術加速國產化。依託合肥科教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聚焦“卡脖子”技術開展集中攻關。近三年來,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等67個項目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圍繞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實施69項省級科技重大專項,組織實施74個市級關鍵技術重大研發類項目,帶動企業研發投入超過2億元。京東方10.5代線順利投產,站上全球平板顯示制高點;彩虹實現G8.5代液晶玻璃基板國產化“零”的突破;晶合12英寸晶圓一期成功量產,驅動芯片實現“合肥芯”“合肥造”;集成電路產業突破一系列“卡脖子”關鍵技術,設計領域複合增長率全國第一。傳統產業加速高端化。深入實施製造業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推進長安整車二期、合肥海爾工業園智能化升級及海爾(合肥)創新產業園等重大項目,推動傳統產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同時,積極支持產品升級迭代,目前合肥白色家電年產量超過7000萬臺套,全國每3臺冰箱、每4臺洗衣機、每5臺空調就有1臺是“合肥造”,這其中格力、美菱、海爾、晶弘的高端產品比重均超三成。

優化創新生態打造“養人”之城

——緊緊圍繞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牢記“擴大戰果、積累成果”,為創新驅動提供全方位要素保障

三年來,合肥堅持用優越的創新環境、就業環境、人文環境、生活環境、生態環境“養人”,積極構建集技術研發、平臺支撐、金融創新、成果轉化、政策支持、創新文化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於一體的創新生態系統,“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各類人才在合肥安居樂業、創新創業、愉快興業。

堅持政策制度改革創新。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主戰略,將創新型城市目標任務分解到30多個部門和縣(市)區、開發區,形成了全市自主創新工作目標體系。市委、市政府先後出臺《創新驅動發展工程實施方案》《合肥市五大發展行動計劃》《合肥市科技創新發展十三五規劃》《關於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的實施意見》等一批重要文件。加強人才工作,完善激勵機制,營造創新創業環境。在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評選中,合肥連續兩年位居第三,僅次於上海、北京。

不斷完善科技金融服務。加大科技金融服務創新力度,引導和促進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金融機構等各類資本有效支持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融資發展。推行創新貸、科技小額貸等科技金融產品,為科技企業提供基準利率貸款,截至2018年底,創新貸累計放貸4.86億元,科技小額貸放貸9400萬元。推進企業開展專利質押融資,促進專利與企業、金融的深度融合,2018年,151家企業辦理專利質押貸款189筆、獲得銀行貸款18.7億元。鼓勵企業通過境內外上市再融資、新三板掛牌、銀行間債券市場發債等方式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對直接融資、併購重組、再融資等給予相關獎勵。面向科技型小微企業,推廣創業創新服務券等政策,1102家企業共計領取3306萬元電子券,有效降低企業創新投入成本。

推進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深化與“一帶一路”、長三角區域、長江中游城市群創新合作,加入G60科創走廊,開闢多元化創新合作渠道。廣泛利用國際科技資源,發展“項目—人才—基地”戰略體系,積極引進“微軟物聯網與人工智能實驗室”,加快推進建設中俄超導質子聯合研究中心、中德(合肥)智能製造國際創新園、中德教育合作示範基地等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和項目。全市省級以上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達到58家。改造升級大型儀器共享平臺,引導高校院所科技資源對外開放。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合肥以“二線城市、一流科研”的獨特現象,以“追趕發展、領跑創新”的不懈追求,以“加快發展、轉型發展”的雙重收效,生動實踐著“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的重大命題。新時代新徵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合肥市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創新高地、產業高地、開放高地、人才高地,把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兩篇大文章做得更大更好,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為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中共合肥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