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青果巷的前世今生,帶你360度逛江南名士第一巷!

墨香溫存,書不盡千年歷史。明磚清瓦,恍然間夢迴中吳。2019年4月29日,沉澱了五百年滄桑古樸,承載著幾代常州人家鄉情懷的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在闊別多年後,終於煥新歸來。

常州青果巷的前世今生,帶你360度逛江南名士第一巷!

文史專家談——青果巷為何會成群結隊走出名人

一條青果巷,半部常州史。隨著古建修繕不斷深入,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如何綿延常州文脈、展示常州情懷,成為市民遊客普遍關心的話題。

對此,青果巷歷史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蘇剛日前表示,文化是青果巷的根與魂,也是大運河文化帶獨特的IP資源,持續、系統地整理、研究和提煉IP資源,轉化為不同的成果形式,指導和服務於街區運營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一項長久的文化工程。

青果巷是常州的文脈之地,先後走出過百餘名進士和一大批名士大家,遍及文學、哲學、藝術、教育、醫學、政治、實業等各個領域。

為什麼會形成如此獨特的文化現象?

常州歷史文化名城地方文史專家組組長邵志強認為,或許正是應了“孟母三遷,擇鄰而居”的道理:“青果巷以文集居的傳統從唐代就開始了,刺史獨孤及在東下塘居住,因仰慕謝安,將寓所取名東山園;唐朝中期,刺史韋夏卿仰慕獨孤及,搬到了他的對岸、也就是青果巷內居住。到明朝,儒學大師、文學大家、抗倭英雄唐荊川遷居於此後,青果巷逐漸形成完整的街巷風貌。”

此後的青果巷走出了“成群結隊”的名人。邵志強介紹,以書畫家為例,惲南田、唐宇昭、唐於光等人的半園雅集,孕育出影響深遠的“沒骨畫法”與常州畫派;語言學家方面,三位年齡分別間隔7歲的語言學大家趙元任、瞿秋白、周有光,先後分別主持制定了三套經典漢語拼音方案;董康、張志讓、史良等,為我國的法制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精英薈萃,滋養出青果巷獨特的文態。即便身處鬧市,深宅老巷也始終流淌著一份文人的含蓄與清幽。街巷內豐富的文化遺存,特別是明清建築,不僅記錄下城市發展脈絡,也展示出古巷文化風貌:用料考究,細節豐富,藏而不露,與文人的低斂、雅緻相呼應。“就連‘青果’的名字,也與讀書苦、但咀嚼多了自有回甘的意趣相呼應。”邵志強說。

青果巷修復7個名人故居和展館4個即將開放,3個正在加緊布展

歷史、名人、建築、民俗……一條巷子綿延出無數話題。

為了整合更廣泛、更專業的研究力量挖掘青果巷文化內涵,充實街區文化展示內容,2016年,青果巷歷史文化研究院應運而生。

據介紹,研究院成立後首先制定了3年發展規劃,明確一批重大文化項目,包括編撰青果文叢、文物資料徵集、開展青果巷口述史、古建名宅調研、舉辦青果文筆會等文化活動。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助力街區打造“1+7+N”街區博物館群落。

群落中的“1”代表中心館青果巷文化記憶館。參與該館籌備的邵志強介紹說,這將是一個把許多人的情感聯繫到一起、溫暖而又娓娓道來的展館,館內除了有各界泰斗看青果、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全套模型等重磅內容,還有一個極其特別的設計——邀請出生在青果巷的名人、名人後裔、普通居民來講述他們的青果故事。據介紹,目前口述部分已經錄製60人,目標是300至500人,最終將形成口述青果巷記憶庫,結合現代技術展示給參觀者。

“7”指史良故居、周有光圖書館(周有光故居)、常州盟史館、唐荊川紀念館、趙元任藝術中心(趙元任故居)、劉國鈞紀念館、紅色青果館。其中,前4個展館已經就緒,後3個正在加緊推進。

與此同時,街區內還有“N”個散落的布點,與主要展館一起重現過往、串聯當下、展望未來。

依託博物館群落,街區還將打造集統一戰線、紅色教育、研學旅遊、法制教育、科普教育於一體的平臺,豐富文脈傳承方式。

明清兩代500多年間,我國每6個進士中就有一個是常州人,清代每10個狀元中就有一個是常州人

作為千載讀書地的常州,歷代文風鼎盛。昨天據有關方面介紹,明清兩代500多年間,我國每6個進士中就有一個是常州人;清代每10個狀元中就有一個是常州人。

特別是宋代大觀三年(1109年),常州中進士人數佔到全國1/6,令朝野震動。

縱觀隋大業二年(606年)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我國1300年的科舉考試歷史中,常州湧現出16名狀元、11名榜眼、16名探花、1947名進士。

常州歷史上還出現過父子同科、兄弟同榜、世代聯第等佳話,為頌揚其功名而建立的牌坊不勝枚舉,比如雙桂坊、椿桂坊、早科坊等等。

在常州,青果巷是人才輩出之地。對地方文史有著深入研究的張戩煒先生說,常州青果巷稱得上是江南名士第一巷。此前有多位文化名人也這樣表示。

青果巷共保留35戶原住民,燃氣、用電、給水、排水、排汙、電信、網絡等管線都埋入地下

生活在青果巷的原住民,是古巷變遷的見證者,也是市井生態的自然延續。為此,街區啟動修繕前就明確要保留原住民。

晉陵投資集團相關負責人昨天介紹,根據有獨立進出通道、產權私有、房屋建築符合一定歷史風貌等3個條件,青果巷最終保留下35戶原住民。對他們的住宅,修繕團隊立足保持風貌,提供修繕指導。家住雪洞巷的惲國強是其中之一。

惲國強今年63歲,他自出生就一直住在青果巷:“我小時候的這條巷,巷多弄多,幾乎戶戶通弄、弄弄通巷、巷巷通道、道通馬路。前後有院、家中有井的情況很常見。我們家就有一口井,在沒有冰箱的年代,水井就是保存剩飯剩菜的‘冰箱’。街坊鄰居到井邊取水,順便交流家長裡短,氣氛很好。”

在惲國強的印象中,那時青果巷的建築,門就是門,牆就是牆,清清爽爽。遺憾的是,時光流逝中,東開一扇門、西開一扇窗的情況慢慢出現;各種電線、各種違章改建讓青果巷在不知不覺中變了味道;再後來,不少房屋建築因年久失修變得岌岌可危。

啟動修繕前,惲國強家的屋面就是漏的:“本來想修一修就好。把屋面掀開才發現,木頭構架都已經被白蟻蛀爛。”

翻修老房子期間,惲國強常常回到青果巷,眼看著它一點一滴重新煥發出古巷韻味:“變化真大,但是和小時候的記憶越來越相符了。”

保留老街巷市井煙火氣的同時,青果巷建築群內的景觀環境得到了整體打造,並特別注意保留了一批古樹名木。例如貞和堂後院的國槐,已有100多年曆史,既有滄桑的歷史風貌,又有巍峨的文化氣象,成為深院古宅的生動點綴。又如梧桐,原本因生命力頑強,見水就長,對古建具有破壞力,並不特別適合歷史文化街區,但為了保留民居院落的原風貌,也只對部分進行了必要的清理。

在不改變街巷裡弄的寬度和街區整體風貌的前提下,街區配套基礎設施全面提升,燃氣、用電、給水、排水、排汙、電信、網絡等全部被埋入地下。據介紹,為在狹窄的巷弄之間滿足國家現行規範要求,管線施工前,相關部門商討不下50次,最窄的巷弄一直挖到了地下9米。

除此之外,青果巷還將對整體水系進行治理。今年上半年,街區重點與水利部門合作開展河道清淤,與建設部門合作進行截汙分流。下半年,要與高校合作,開展水生淨化植物培養。治理的目標是讓古巷依傍的南市河真正清澈起來,為打造宜居、和諧的街區生態環境加分。

未來——青果巷河道將有小船通行

作為大運河沿線城市中兼具古城形制、運河遺蹟、兩岸風貌以及名人文化等內涵的重要段落,青果巷還是我市大運河文化帶精品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依南市河這一大運河最古老的河段而興,青果巷曾是與運河並行、貫穿東西的古驛道,漕運繁盛,船舶雲集,河埠碼頭多達一百多個。

歲月流轉,當年的青果盛景雖已不再,但街巷依河而建、人家枕河而立的特色有幸留存,這成為此次街區修繕的一個重要方面。

青果巷現場工程負責人李青松說,修繕老禮和堂時,原本打算把河邊違建拆除後復建一排平屋,沒想到違建下面竟然藏著一個完整的河碼頭。設計團隊於是重新推敲了修繕方案,最終決定將其恢復。

除了修繕碼頭、整理駁岸,設計與修繕團隊還對街區範圍內的南市河兩岸做了照明亮化、景觀增補、欄杆修整等,並在河段東首按原形制復建了琢初橋。

據介紹,待南市河截汙分流工作全部完成後,河道兩岸將環通。未來,河道內還將有小船通行,使包括篦箕巷、西瀛裡、南市河歷史文化街區、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麻巷、天寧寺-艤舟亭在內的整個大運河文化帶精品段實現貫通,讓市民遊客更好地感受“深宅大院毗鄰,流水人家相映,小巷深處幽幽”。

青果巷業態:將嘗試引入文創、零售、民宿、輕餐等

修繕保護工作的推進,不僅改善了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的人居環境,也為一批古建和民居的功能再造提供了可能。據介紹,側重本土化、原創性與特色化,街區將試水文創、零售、民宿、輕餐等業態佈局,讓市民遊客有更多可體驗、可互動的項目。

省級非遺傳承人邢糧最近就一直在為選址青果巷的梳篦博物館忙碌:“在青果巷展示常州梳篦文化,是很多老梳篦人的情結。原來常州梳篦廠的老職工、老同事們聽說我有這個想法,紛紛拿出珍藏的老貨、老物件、老資料。師傅卜仲寬的管家去世前也特別交代親屬,把珍藏的一個有白象商標的盒子給我陳列到梳篦博物館,讓市民瞭解白象商標這段歷史。”

邢糧說,目前他已經蒐集到唐、宋、元、民國等時期的梳篦近500件,其中不乏骨梳等較為罕見的品種。除了實物與文字影像資料,他還準備了一套製作梳篦的小型機器,“鋸背、開齒、打磨,所有需要的步驟都在一張桌子上完成,方便活態傳承。”另外,他還以青果巷修繕時蒐集到的碎磚為原材料之一,設計了新產品“青果情結”,宣傳梳篦的同時展示青果巷印記。

其他相關業態也在陸續植入。據介紹,業態分佈總體堅持兩個原則:主巷兩側以靜為主、以文化互動為主;沿古村巷以動為主、以時尚體驗為主。佈局過程並非一步到位,而是預留了兩到三年的調整期,用來自我更新、優化與提升,使街區功能逐步滿足本地市民與外地遊客的共同需求。

今後,青果巷還將發掘常州本地元素開發獨有產品,舉辦特色活動,孵化自己的IP,在“活態保護”中,展示一個既有歷史厚重感又有現代新氣象的歷史文化街區,進一步擴大青果巷品牌影響力和吸引力。

下面,我們跟隨常州日報記者,一睹為快!

常州青果巷的前世今生,帶你360度逛江南名士第一巷!

青果巷俯瞰

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東起和平北路,西至晉陵中路,南臨黑牡丹老廠區,北依古村巷,規劃面積12.6公頃。本月29日起對外開放部分主體由約420米長的青果巷主巷構成,囊括了貞和堂、禮和堂、史良故居等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內最具代表性的精華部分。

常州青果巷的前世今生,帶你360度逛江南名士第一巷!

城隍廟戲樓

城隍廟戲樓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曾作為教學用房,現僅存一座戲樓及東西廂房。

牆面內嵌《陽湖縣增修城隍廟工記》碑,碑文詳細記錄了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城隍廟重新修繕的全過程。該石碑和嵌於外牆的紀念壯儒珍先生石碑都是在此次修復時發現的。石碑下方保留原始的四塊回字形鋪地。

戲樓大廳有大躍進時期為響應國家“深挖洞、廣積糧”號召修建的防空洞,另一端出口已被封堵,只留下這一端作為時代印記。

戲樓掛落、垂柱、木柱都按原狀保留。二樓東山牆的陶罐管道口,用來滿足後臺化妝、卸妝時的排水需要,獨具匠心。

常州青果巷的前世今生,帶你360度逛江南名士第一巷!

琢初橋

琢初橋坐落於青果巷東端,橫跨市河。過去,跨市河有一座石拱高橋,既高且陡,不方便行人車輛通行,尤其是老人或拖著重物的行人過橋十分困難。伍琢初(1864-1928)每天經過這裡,深感不便,便萌生了建一座平橋的想法,但他還沒來得及落實就因病去世。其子伍守箴、伍守謨謹遵父命,捐出父親遺產並籌集其他捐款,在橋旁建造了一座平橋。

1929年底,平橋順利竣工,橋闊22.5尺,長23尺。人們過橋如履平地,紛紛要求以伍老的名字命名該橋。現街區內琢初橋就是依照當年平橋形制所建。

常州青果巷的前世今生,帶你360度逛江南名士第一巷!

史良故居

史良故居建於清末,坐西朝東,東臨和平北路。1987年12月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原故居有兩進,現存第二進,面闊三間,進深八檁,為晚清磚木結構建築,同時帶有民國初期風格元素。中間以屏門相隔,廊下明間有落地長窗6扇,下鋪羅磚,兩邊為地板房,結構完好。史良出生於此,並度過少年時代。

史良(1900-1985),我國著名法學家、政治家,新中國司法部首任部長,抗日救國“七君子”中唯一的女傑,華東暨常州民盟創始人,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全國婦聯副主席,為新中國法律體系的建立和婦女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

故居內現佈置《史良生平事蹟展》,從“仁、智、義、勇、忠、潔”六個板塊全方位展示史良在人生各個階段為民族獨立、法治建設、婦女平權等方面作出的卓越貢獻。免費開放。

常州青果巷的前世今生,帶你360度逛江南名士第一巷!

明、清兩代路基遺蹟坑

街區修繕期間,結合市政管線敷設進行地下的考古性清理,發現了明、清時期的路基、房基、古井、排水溝等歷史遺蹟。這些遺蹟反映了青果巷不同歷史時期的遺存特色和演變,具有較大的價值,在注意鑑別的基礎上,製作了標牌說明,對該段區域予以保護和展示。

常州青果巷的前世今生,帶你360度逛江南名士第一巷!

進士坊、會元坊

進士坊由清代居住於青果巷的董氏族人為顯耀歷代家族中人獲取進士功名之多而豎立,為單簷二柱式結構,橫跨於青果巷的南北兩側,現僅留下南面一根高5米左右的花崗岩石柱。現按原形制復建進士坊,出於安全因素考慮,未在原殘端上覆建。

會元坊為明代為褒獎唐荊川得中會試第一、殿試二甲第一名傳臚而立,同樣也只留下了一根殘柱。新牌坊同樣是按原形制復建。

作為千載讀書地的常州,歷代文風鼎盛,自隋大業2年(606年)至清光緒31年(1905年)的近1300年科舉考試歷史中,常州湧現出16名狀元、11名榜眼、16名探花、1947名進士;明清兩代500多年間,每6個進士中,就有一個是常州人;清代每10個狀元中就有一位常州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大觀3年(1109年),常州府中進士人數佔到全國1/6,令朝野震動。

常州青果巷的前世今生,帶你360度逛江南名士第一巷!

常州青果巷的前世今生,帶你360度逛江南名士第一巷!

常州青果巷的前世今生,帶你360度逛江南名士第一巷!

周有光圖書館(周有光故居)

周有光圖書館(周有光故居)禮和堂分為老禮和堂和新禮和堂兩部分,老禮和堂原由唐荊川的叔祖、明代畫家唐世寧居住,後數易其主,最後為周氏所得。周氏購得後,於清代在老禮和堂的西側新建了新禮和堂。周有光出生在此,並生活到12歲。

周有光(1906-2017),是我國著名語言文字學家、經濟學家。年輕時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經濟,曾被新華銀行派往美國工作,新中國建立後回到祖國,受邀於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任教,並在新華銀行、人民銀行華東區行兼職。1955年,他應邀參加文字改革會議,後進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

現老禮和堂開闢為周有光圖書館。館內展示了周家變遷、周有光生平事蹟、學術貢獻、周有光立體雕像、周有光夫婦銅像,還有周有光書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房按照周有光在北京的書房原樣佈置,裡面所有書籍、物品都從北京運來,一桌一凳、一案一幾都是用了幾十年的舊物。

常州青果巷的前世今生,帶你360度逛江南名士第一巷!

常州青果巷的前世今生,帶你360度逛江南名士第一巷!

唐荊川紀念館(貞和堂)

唐荊川紀念館(貞和堂)是唐氏八宅中的主宅,唐家最早的宅邸,也是青果巷中保存最完整、規格最高、氣勢最恢弘的古建築,過去也叫保和堂。唐荊川外孫、明代著名書法家、官至禮部尚書的孫慎行為祝賀舅父唐鶴徵80大壽曾作《保和堂記》,廳東廊牆上現存四塊《保和堂記》石刻。

貞和堂前後共五進,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好的是第二進楠木廳,這也是常州保存下來最大最完整的楠木廳,建築內的木構件材質全都是採用楠木和紫檀木,其中不少木構件還是明朝遺留下來的。大廳冬瓜梁有80多釐米粗,上面的雲霧花木構件是典型的明代風格,保存相當完好。大梁上面的屋頂下方有雕花構件雀替,可縮短橫樑距離,防止屋頂變形,既有承重作用,也有裝飾作用。大梁下面是4根楠木柱,直徑45釐米,也是從明代流傳下來的。楠木柱頂端的木質雕花件形似伸開的紗帽,所以該廳也稱紗帽廳。從大廳建築規格與用材,可以想見唐家當年的繁盛。

康熙年間進士莊楷、狀元錢維城之弟錢維喬、晚清實業家張贊宸、著名法學家張志讓、中共早期領導人張太雷都曾在此生活。

貞和堂現開闢為唐荊川紀念館,分序廳、貞和堂、書房與書畫體驗、臥室與練功房、尾廳等幾個部分。

常州青果巷的前世今生,帶你360度逛江南名士第一巷!

常州青果巷的前世今生,帶你360度逛江南名士第一巷!

常州盟史館

新禮和堂開闢為常州盟史館。該館包含序廳、東廳、西廳、榮譽廳等部分,展陳主體分為“立盟為公,薪火相傳”“參政為民、凝心聚力”“社會服務、創新發展”等三個篇章,展示了中國民主同盟的發展歷程,常州民盟的自身發展、政治擔當、社會服務等。

常州民盟的歷史始於1947年。當時,常州私立方暉女中教師張允溪正式參加民盟,成為常州的第一位民盟盟員。1948年,史良在上海發展了史濟永、史濟厚兩兄弟,常州民盟逐漸壯大。1951年,常州民盟第一次盟員大會選舉產生了以張允溪為主任的第一屆委員會,民盟常州市委正式成立,當時有盟員55名。到2018年,我市已有盟員1800多名。來源:常州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