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到底是誰燒燬的?

黃鐳石間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衝進圓明園,他們燒殺搶掠,搬空了圓明園能搬走的所有寶物,搬不走的就燒燬,三天三夜的大火使圓明園變成一片廢墟,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從此蕩然無存。

圓明園是我們心中永遠的痛,然而惡有惡報,三年後燒燬圓明園的罪魁禍首在印度因雷劈房子著火而葬身火海,可謂是大快人心。

圓明園是亞洲文明的縮影,它的毀滅不僅是中華文明的巨大損失,還是世界文明的缺失。而火燒圓明園的始作俑者就是額爾金詹姆斯布魯斯,出身應該貴族——額爾金家族,而他的父親同樣臭名昭著,曾放火毀滅了希臘雅典的帕特農神廟。

詹姆斯布魯斯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個罪行累累的竊賊和強盜。他畢業於牛津大學,然而名牌大學並沒有培養出他基本的文明,畢業後額爾金被派到中國擔任專使。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還沒等戰爭結束,咸豐皇帝聞聽英法聯軍已向京城逼近,頓感不妙,驚慌失措,急忙帶著慈禧,慈安及皇子等,由圓明園出長春園大門後向東而行,如喪家之犬般倉皇地逃出京城,撤入承德避暑山莊。

沒有皇帝和太后坐鎮,一時間北京城陷入群龍無首之地,軍隊全部癱瘓,幾千英法聯軍更加肆無忌憚,就像進入無人之境一樣。

攻破北京之後,額爾金及其部下直接奔著圓明園進行掠奪,英法美俄如強盜一般,他們在圓明園的正大光明殿開完分贓大會就開始搬運財寶,圓明園就這樣被洗劫一空。這些凝聚著中國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珍寶,成為英法聯軍的“戰利品”,有的被拍賣,有的進獻給英法兩國帝王,有的則輾轉流落到歐洲各大博物館。

據記載,就連一個士兵私藏的財寶都足以夠他不工作安享晚年,更別提整個軍隊掠奪的財富。掠奪後,額爾金認為單單拿走還不夠,他認為只有徹底損毀圓明園才算震驚中國。於是藉口英法被俘“僑民”受到大清朝廷的“戕害”,公然聲稱“只有焚燬圓明園一法,最為可行”,此舉足以使中國及其皇帝產生極大的震動。

於是在搬完之後,額爾金詹姆斯布魯斯第一個下令,火燒圓明園!古人留下來的智慧結晶就這樣毀於一旦。其他國家看到英國這麼做也一一效仿,圓明園的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在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

額爾金得意忘形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放火的主謀竟把這種行徑看作了不起的“業績”,額爾金可恥到如此地步,令國人憤慨。 額爾金回到國內後,還真的受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的嘉獎。

善惡到頭終有報,後來額爾金在印度擔任總督,1863年時天降正義,房子因被雷劈意外著火,額爾金突發心臟病,來不及逃生,葬身火海,真的是人在做天在看,讓我國我幾句老話都得到了應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多行不義必自斃”、“玩火者必自焚”!


刀墓手札


巴黎聖母院因雨果的長篇小說而舉世聞名,一場大火再次讓她響遍全球。但除了中華民族,誰又能記得160年前雨果盛譽的“理想與藝術的典範”,被世界公認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的圓明園呢?他又該向誰哭泣,對誰喊冤呢?

如果說第二次鴉片戰爭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有多深很多人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但如果說到了圓明園,又有幾人能說出其中的心酸,以及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踐踏呢?“火燒圓明園”除了英法聯軍的殘忍和貪婪,再無其他嗎?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說到“火燒圓明園”就不得不說鴉片戰爭時期最出名的二鬼子龔橙。說龔橙大家可能不瞭解,但他的父親是大家熟悉的晚清時期憂國憂民,受人敬仰的龔自珍。

龔橙聰明、風流、性格孤僻獨行,會多國語言。用一個字形容當時的他就是“酷”。後自號“半倫”,“半倫者無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而尚嬖一妾,故曰半倫。”

據《清朝野史大觀》,《圓明園殘毀考》等記載,龔半倫隨英艦北上,為逼迫清政府在不平等條約上簽字,龔半倫獻策搶燒皇家園林圓明園,隨後引聯軍進入圓明園,然後就有了那場震驚中外的大火。但正史上從未有龔半倫引英法聯軍搶燒圓明園的記載。

“名父之子多敗德”。龔自珍父子一個名垂千史,一個遺臭萬年。據史載龔半倫最後因精神失常發狂而死。因此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漢奸”“賣國賊”,但就是清流的譴責,世人的目光也能將他壓垮呀!

龔半倫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帶路圓明園,並慫恿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嗎?我根據所能收集的資料,提供觀點,請大家談談個人的看法。

1860年10月7日上午,先到圓明園的是法軍,英軍因為迷路第二天才到,如果龔半倫領路的話,不可能有迷路一說,而且應該是英軍先到才對。而且搶圓明園的最開始是法軍,而後英軍跟著搶奪,若有人引路,英軍會如此的高尚和紳士嗎?

《清史大觀》卷一記載:“焚圓明園,半倫實與同往。橙單騎先入,取金玉重器而歸。”

咸豐十八年癸亥諭:“該夷去國萬里,原為流通貨物而來,全由刁惡漢奸百端唆使,以致如此決裂。”

英法聯軍將圓明園洗劫一空後,迫使清政府談判。龔半倫作為英國公使的翻譯,代表英國與恭親王談判,百般刁難。恭親王怒道:“你等世受國恩,卻為虎作倀甘做漢奸!”龔半倫說:“今你罵我是漢奸,我卻看你是國賊。”

龔半論師從英國人大衛·渣旬學習英文和法文,後成為英國聯軍的翻譯。這是不爭的事實,也坐實了他“漢奸、二鬼子、賣國賊”之名。

其實,不管龔半倫是不是真的帶領英法聯軍搶燒圓明園。但比起“寧與外邦,不與家奴”的最大賣國賊慈禧,比起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城時,夾道跪迎毫無民族骨氣的清軍士兵,比起先是觀者如市,後又尾隨英法聯軍哄搶圓明園,麻木不仁的北京市民相比。龔半倫反倒顯得真實可愛的多了。

我個人認為龔半倫雖聰明,有才,但毫無民族骨氣和大義。“漢奸、賣國賊”當沒有太多的汙衊,但說他帶路圓明園,就有點牽強富貴了。因為他父親龔自珍是諍臣名人,他的高調乞食外邦,對於滿清政權、漢臣清流,是絕不可接受的。當朝庭的顏面掃地尊嚴無存是,必須有替罪羊去平息朝野之口,轉移民眾注意力,而龔半倫是最佳人選。因此揹負如此大的罪名,也是大勢所趨,形勢所逼。

至與真實的歷史細節還重要嗎?龔半倫作為漢奸賣國賊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明天我會繼續說火燒圓明園背後另外的故事,敬請賞讀!


歷史中的往事


圓明園所遭遇的劫難一直被認為是西方列強和帝國主義摧殘中華文明的滔天罪行。中國與西方的時人記錄和學術研究都表明,圓明園焚燬於英法聯軍。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進入攻入北京城,10月5日,英法聯軍佔領海淀,6日闖進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他們不僅洗劫了圓明園,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燒。在焚燒之前,英軍司令格蘭特致書法軍司令孟託邦,聲稱為了打擊、報復清廷,必須把圓明園及附近宮苑建築全部焚燬。該建議獲得了法方的認可。10月18日清晨,格蘭特命英軍密克爾一隊和騎兵團一大隊,竄入圓明園到處縱火,頓時,全園變成一片火海,大火焚燒兩晝夜不息。就這樣,這座凝結著中國人民智慧和血汗的一代名園——圓明園以及附近的暢春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都被英國侵略者燒成一片廢城了。

儘管1900年八國聯軍再次進入北京城,但是此時慘遭劫難地是紫禁城、三海和頤和園等地,而早已荒蕪的圓明園已經被聯軍拋棄了。


老照片


小時候,教材書告訴我們,是英法聯軍毀了圓明園,正是他們為了掩蓋自己的滔天罪行,才將這座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的“萬園之園”焚燬於一旦。

長大後,看了諸多的歷史資料,恍然發現,顯然這是說出了圓明園被毀的部分原因,造就我們現在看到的“圓明園遺址”正正淒冷景象的還有一部分因素卻並不是那麼好宣之於口的,因為其中還牽涉到了我們一些難以啟齒的過往以及隱藏在人性陰暗角落的國民劣根性。

1860年10月18日是圓明園開始被焚燬的日子,作為一段難以忘懷的國恥,很是有必要來回顧下這個“歷史上的今天。”

滿人入主中原後,皇帝們對於紫禁城的氣候很是不適應,於是,從康熙初年,便開始修建園林,位置就選在北京的西北郊。修建中的園林,其中有一座名字叫做暢春園,是康熙皇帝經常去的地方。約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皇帝將暢春園北面的的一座園林賜給了第四子愛新覺羅·胤禛。

這座園林,由康熙皇帝親自命名的,取得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之義,故而命名為“圓明園”。當時的圓明園規模並不大,建制上當然也是不能超過康熙皇帝的暢春園。

康熙死後,由胤禛繼位,即雍正皇帝,新一任皇帝對當年先皇賜給自己的這座園林情有獨鍾,在登基後的第二年,即雍正二年(1724年),對圓明園進行了擴建。擴建工程,在雍正在位期間,一直進行著,經過擴建後,圓明園的南面修建起了仿照紫禁城的宮廷區,北、東、西三面構築起了曲水島渚、亭榭樓閣,並還修建了福海及其周圍配置的建築組群,當時的圓明園佔地面積達到3000畝,已經是很有氣派的皇家園林。

雍正之後,乾隆繼位,對於圓明園,進行了再次擴建,除調整園林景觀,增添建築組群外,又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起了兩座標誌性建築長春園和綺春園,圓明三園的格局就此基本形成。之後,嘉慶在位時期,又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道光時,雖然國力衰弱,還是對圓明三園進行了改建和裝飾。歷經清朝幾代帝王,150多年的傾情傾力經營,咸豐皇帝時期的圓明園,擁有主要園林建築約達600座,可以說是古今中外皇家園林中的頂級建築。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國和法國充當了急吼吼地打手角色。1860年10月6日,法軍因錯誤收到情報咸豐皇帝在圓明園,而於當天傍晚襲入圓明園大宮門,在清除一些抵抗後,法軍以當晚全面佔領圓明園,並開始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

10月7日,英軍到達,加入了搶劫財物的行列,園內珍貴文物被搶掠一空,多處建築損毀嚴重。10月8日,英軍和談代表巴夏禮等人獲釋,事後英軍得知,有部分英國談判代表被清軍殺死,英軍決定報復,提議燒燬圓明園全園。

10月11日,英軍再次派出部隊,洗劫了圓明園。10月18日,英軍侵華頭目額爾金·格蘭特,下令英軍縱火焚燬圓明園。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圓明三園內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閣及廟宇、官門、值房等建築倖存,其它都被燒成一片廢墟,就連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都受到大火波及損失極其慘重。

如上所述,英法聯軍共同參與了搶劫和破壞圓明園的行動,然而法軍並沒有參與焚燬圓明園的行動,真正將圓明園焚燬的是英軍,但事情並不是到此就結束,據更多資料的揭示,內中緣由牽扯到的眾多方面也絕非只有英法聯軍這麼簡單。

首先,英法聯軍之所以能夠順利進入圓明園,是有人帶路的。據《圓明園殘毀考》記載:“及英兵北犯,龔為嚮導曰:清之精華在圓明園。及京師陷,故英法直趨圓明園。”這個“龔”,名字叫做龔孝拱,清朝大詩人龔自珍的兒子。據說原因就是,他因父親的死,對朝廷心懷不滿,所以成了帶路的。當然的,中國人口眾多,出幾個內奸也是正常的事,不能容忍的事還不只這些。

10月6日法軍進入圓明園,當時,附近的中國百姓們也開始翻牆進入圓明園搶劫,因為是怕外國軍隊,他們只能是在周邊搶掠,在之後的幾天裡,他們一直樂此不疲地做著這件“搶皇帝東西”的事。據隨軍傳教士回憶,為數不少的中國人,加入了搶劫隊伍,在英法軍隊檢查時候發現,清朝百姓們的籃子和包裹裡,裝滿了瓷器、氈毯和粗布的棉衣。起初時,圓明園內發生了小規模的縱火行為,清朝百姓們也參與到了其中,但當時的破壞性並不是很大。

清代王湘綺所作筆記《圓明園詞》以及李慈銘《越縵堂日記》都有過相關記載:“及夷人出,而貴族窮者,倡率奸民,假夷為名,遂先縱火,夷人還,而大掠矣。”

10月16日焚園之前,額爾金曾發過一個公告,大意是說,這次焚燒圓明園主要是為了報復清政府違反合約,不守承諾,與清朝的廣大老百姓無關,因而百姓們不會受到傷害。這個公告的發佈,更是助長了圓明園附近的中國百姓們的氣焰,趁著圓明園即將焚燬之際,他們再次來到園內,大肆劫掠。

更為令人出離憤怒的,據晚清汪康年所著《記英法聯軍焚劫圓明園事》記載,當英軍縱火時,“各軍並無火器,惟有水桶、水鍋而已”,清朝百姓們倒是熱情的很,“海淀華人暨華役,將攜來之火線、秫秸一切引火之物齊集以待”,更是“到處引火延燒”,幫著英軍掩蓋罪行的同時,也及時將自己的罪行掩蓋了。

實質上,圓明園很大,有一部分還是水景建築,樹木也較多,英軍並不能做到全部焚燬,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查驗,園內還存有建築13處,部分寶物事後還被追回了一些,後來清政府也進行過稍微修繕,因資金有限而終止。火燒圓明園只是一個起點,是圓明園經歷的“四劫”中的第一劫,之後的三劫,才將圓明園變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

英法聯軍走後,周圍聞訊後的清朝百姓們又跑到圓明園中,如篩子般又毫無遺漏地篩了一遍,以致使圓明園再次遭到了破壞。

1900年八國聯軍入京,西郊的園林又一次遭到破壞,而當時清政府對圓明園已經無力掌控,土匪地痞以及當地的老百姓夢更是有恃無恐進入到圓明園中搶掠。這次做得更為過分,圓明園內的建築、木橋的柱子被鋸斷,大大小小的古樹被砍伐以及其他木質材料被帶走,以至於當時圓明園內的木材幾乎殆盡,而園內竟然建起了眾多的炭廠,木材被用來燒炭出賣賺錢。繼上次火劫之後,這次木劫對圓明園內的樹木造成了直接性毀滅。

到了宣統末年,當地的旗人已經在圓明園的宮殿舊址上築屋蓋房,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但這還不算完。清朝玩完後,民國來了,屬於軍閥官僚的時代到來。這些新起的“軍事政治暴發戶”,直接把圓明園當作了建築原料場,凡是能夠做為建築材料的石料被他們搜刮乾淨。當時的東北軍閥頭子張作霖就從圓明園拉走了很多石料,用來修築個人陵墓。這次“石劫”過後,圓明園基本上也就徹底給“廢”了。

最後一劫,名為“土劫”。1940年後,圓明園內就出現了平山填湖開田種稻的活動,原本不多的遺址再次受到侵蝕。60、70年代,各種運動瘋狂進行,平山、填湖、造地、砍樹、拆遺址、蓋房子,將圓明園當成了大的改造場,隨著大量人口的湧入,各種廠房、機關、單位也被建造起來,圓明園的生態環境被破環得無以復加,歷經浩劫僅存的幾處遺蹟也是再也不復存在,至此,圓明園再也“無力迴天”,成為歷史。

所以說,圓明園的毀滅,起自於英法聯軍,然後我們接手了,然後就沒有然後,成了現在。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夜狼文史工作室


圓明園是英國人燒的。10月17日,英國首席代表額爾金以清政府“不講道義,不顧國際法”,將捕獲的英法“僑民”十八人虐待致死為口實,同時,照會清政府:“圓明園者,英法僑民所受痛心疾首慘刑而死之地也。(英國)誓必毀為平地。”10月18日,英軍向圓明園進發,將北京西北郊的五園(即圓明園、暢春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三山(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家園林焚為灰燼。暗紅的火光映照在往來忙碌的士兵臉上,使他們活像一群魔鬼,正在為舉世無雙的珍寶的毀滅而歡呼雀躍。”恭親王在北京附近的一處小山丘上目睹了這一幕痛哭流涕。

英國公使巴夏禮的傳記作者斯坦利萊恩-波爾認為:“從藝術的角度看,這是毀滅文化的勾當;從成熟的政治角度看,這是一個政治家的大手筆。”而法國聯軍瓦蘭(杜潘上校)則認為“毀滅圓明園是一次殘酷的行動,但也是一次必不可少的行動,最終締結和約,就應該歸功於這次行動。我的看法是,英國人看得準,幹得好”。因為這些軍人視這一行動為報復行動。

火燒圓明園事件起因

1860年9月,英國外交官巴夏禮和額爾金的私人秘書洛奇打著停戰的白旗前往通縣和清政府談判,被載垣、僧格林沁逮捕,和此前被伏擊活捉的一小隊英法聯軍士兵一起押到北京,監禁了一個多月。英法方面,造謠說,監禁期間,這些人被百般拷打,肆意凌辱,39名囚犯中,有20人(有說18人)在監禁中死去。拘禁、虐殺英法外交官的行徑,不僅在額爾金勳爵看來違反西方的國際法,也同樣違反中國自古以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行為準則。 額爾金決意報復。

事實上,英軍戰俘被害,僅是英國人焚燬圓明園的藉口。查閱中文史料,未見有關清政府在圓明園內虐待英法戰俘的記載。據《咸豐朝籌辦夷務始末》記載,僧格林沁拘禁巴夏禮等人是9月18日(九月初四日),清刑部曾上奏說:巴夏禮因“系夷酋要犯,傷令官人嚴加防範,並令提牢廳早晚飲食,均令其適意,不可稍加凌辱”。然而巴夏禮“桀驁不馴,驕厚性成,輒敢在監與官人生氣,不肯飲食”。9月20日,巴夏禮“忽患腹痛之疾”,刑部官員“即趕緊傷傳官醫生,診脈用藥”。後來,清廷官員為其另置房間,“並加意開導,始食公長粥如常”。10月2日,清廷將巴夏禮、洛克等從刑部提出,“於德勝門內高廟暫住仍以禮相待”。10月4日,巴夏禮給額爾金的信中也說:“現在中國官員,以禮相待”。10月8日,清廷已將巴夏禮等英法戰俘送還。不知後來18名戰俘是如何死亡的,但他們終究死在中國的土地上。

燒燬圓明園另有深意

一開始額爾金準備燒燬紫禁城,後來他經過幾天深思熟慮,選擇了圓明園為報復行動的目標。 圓明園當時並非僅是清帝的遊樂行宮,而是清廷的另一政治統治中心。其宮廷區內,有大宮門、金水橋、二宮門(出入賢良門)、正大光明殿、勤政親賢殿及各部院衙門和朝房等。清帝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此處理政務。道光三十年(1850年),軍機大臣、大學士祁雋藻擬定的軍機處章程九條規定:“軍機冊檔二份,一存(清宮)方略館,一存圓明園”。如軍機章京在宮內值班,則由圓明園八旗值宿官兵“小心守護”。咸豐帝的圓明園寢殿內存放著“1858年額爾金爵士(與清政府)簽訂的條約和其他文書”,“堆積著去年頒佈的上諭”。由此可見,圓明園是清帝的一個統治中樞,其重要性在某種意義上,甚至超過北京城內的清宮。在額爾金看來,焚燬圓明園,是一個既可“赫然嚴厲”地打擊清政府,又不至於因焚燬北京城內清宮而可能嚇跑恭親王,從而失去勒索、訛詐對象的做法,因此是“最無瑕疵的”選擇。

另外,紫禁城是中國政府所在地(當時英法正與清政府方談判《北京條約》),他們焚燬圓明園最直接的原因是要迫使清政府儘快地接受他們提出的條件,簽訂和約,以便他們能夠按原定的計劃從北京撤出。英法聯軍從香港出發的時候,還是春天,他們的軍官和士兵,身著春裝,但是北京到了11月天氣就冷了,天氣寒冷對英法軍隊是很不利的,所以英法聯軍在出發的時候就定下了撤軍的日期,在11月1號以前,要撤離北京。但是他們提出的條件非常苛刻,恭親王不敢接受,額爾金認為焚燬圓明園可以對清統治者產生震懾作用。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受此打擊,恭親王完全接受了英法提出的一切條件。在10月24日,25日,分別和英國公使額爾金,法國公使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的批准書,並且訂立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多知事


對歷史有了解的都知道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但落實到人可能這個問題才會有點意思。

這個人就是英國對華全權專使詹姆斯·布魯斯。

他先是藉口中國將英國談判代表巴夏禮一行人扣押於圓明園,提出以焚燬圓明園為談判條件。

需要說明的是清政府不僅沒有現代外交禮儀,連中國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傳統都沒有遵循,巴夏禮一行一共39人放還的時候只剩18人,並且死者有些是被肢解的。

在攻入圓明園後進行劫掠後為掩飾罪行

他又以“圓明園乃清帝最寵愛的行宮,只有焚燬圓明園一法,最為可行,此舉足以使中國及其皇帝產生極大的震動!”為藉口下令英軍焚燬圓明園,後法軍也加入進來。

天譴

當然天道輪迴,禍害終究不可能長命。詹姆斯·布魯斯在鴉片戰爭結束後出任印度總督的第二年就被雷劈而死。


歷史小知


關於圓明園大家一直存在一個口誤: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種籠統的說法來源於我們的教科書。但是具體來說,燒和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燒屬於毀的概念之下。如果說毀的話,無疑是英法聯軍。他們對圓明園進行了洗劫,這是無可辯駁的。但是單說燒的話,那只有英國人。法國不但沒有參與放火,還對英國的放火行為表示了反對。因為法國人認為,既然清政府同意簽訂條約了,那麼焚燒圓明園並沒有什麼意義。

關於英國人為什麼非要燒掉圓明園,有人說是為了消滅證據。持這種說法的,很有可能是受一些影片、小說的影響。在藝術創作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太監或宮女監守自盜之後,放一把火消滅痕跡。當然真實的歷史中也存在這樣的行為。但是太監宮女的偷盜行為怎麼能跟英法洗劫圓明園的行為相提並論。英法聯軍公開洗劫圓明園三天,銷燬證據是一個完全沒有必要的行為。也有人說是為了報復清政府在圓明園的殺俘行為。但是史料證明,清政府一共抓了39個人,最後21個人死了。這些人有的是在前線被殺,有的在監獄裡面被虐待致死。關於英國為什麼一定要燒掉圓明園,還是英國人自己說出了真實的原因。英軍總帥的說法比較可靠:“因為清政府對於所捕獲的英人大半加以殺害,額爾金爵士和我都覺得必須對清帝加以嚴厲的責罰,並且留些報復的痕跡才行。”額爾金的私人秘書也講:“徹底焚燬圓明園,不但可以留一不易泯滅、永久保存在人們腦海的痕跡,而且可以證明聯軍已經旗開得勝,耀武揚威地佔領了北京。”


國家人文歷史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7452341996178687779, "vid": "v02004f50000bchggno858lvukrjqjbg\

知史局


英法聯軍唄,但如果您要問所有參與者的姓名,那就難於回答了。


覃仕勇說史


一、中國軍民的抵抗引來了英法聯軍

1860 年,英法聯軍再次從天津大沽口一帶登陸,親王僧格林沁率領的3萬蒙古騎兵在八里橋與英法聯軍展開決戰。但是中世紀的騎兵戰法對抗19世紀但是我西方火器, 這幾乎等同於自殺。雖然這些蒙古騎兵英勇無畏、拼死向前,但是在聯軍的密集火力之下紛紛倒下,最後這支軍隊幾乎全軍覆沒。而此時的咸豐皇帝,這位清朝皇室 的大帥哥呢?他已經帶著後宮嬪妃和文武大臣逃亡了承德避暑山莊。在逃跑之前他讓他的弟弟奕?留守北京,一旦北京城破,準備讓他這個弟弟同洋人們談判。

此 時的北京防禦已經非常薄弱,咸豐皇帝讓奕?留在北京完全是有可能借洋人的手除掉他這個最大的政敵。咸豐皇帝自己的身體情況並不好,而他唯一的兒子才只有幾 歲而已,一旦他撒手人寰,他這個能力超強的弟弟很有可能幹出什麼事情。但是他的算盤打錯了,英法聯軍的目標是他而不是他的弟弟。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城郊的時 候,對一些村鎮進行了騷擾,這使村民非常反感,他們開始襲擊小股的英法軍隊。英法聯軍把他們當成了清軍的潰兵,於是對他們展開了追擊。這些村民也抵抗不了 西方的槍炮,開始紛紛逃散。往哪裡逃呢?自己的村莊?不那會把洋鬼子引過去,當然是逃進皇帝的園林啦,那裡建築多樹木多,十分方便隱藏。同時那是皇帝的東西,打壞了也不心疼。

二、英法聯軍誤以為咸豐皇帝在圓明園

由 於這些村民逃往了圓明園,而西方軍隊把他們當成了清朝的“游擊隊”,所以,英法軍隊認為咸豐皇帝就在圓明園指揮。只是標準的西方邏輯,一般來說皇帝不在皇 宮,就是在自己的私人園林。如果能抓找清朝的皇帝,那麼將來在談判桌上將會得到很多的利益,那皇帝要挾那些貴族們不怕他們不同意。這個想法很好,也很讓人 興奮,可惜他們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這位清朝的咸豐皇帝很沒有國家觀念和君主應有的風度,這是已經跑到幾百裡之外了。圓明園裡除了幾個看管的官員以 外,再也沒有任何人。

首先進入圓明園的是法國軍隊,這是英國軍隊還在路上。由於法國軍隊是第一次來帶中國,對於什麼東西值錢什麼東西不值錢 完全搞不懂,所以他們找了一大群當地的居民來幫忙,也就是所謂的“漢奸”。不得不說當時的人真毒,也確實沒有國家觀念,他們一直認為這些東西是皇帝的,而 不是國家的,不過鑑於當時人民的觀念也不能怪他們。不過有一點就很坑爹了,他們給法國軍隊推薦的都是好東西,什麼值錢讓法國人拿什麼,最後自己再拿一點不 值錢的。事情發展到了最後,圓明園周圍的居民幾乎個個的包裡都鼓鼓囊囊的,有的人甚至推來了推車。當然大部分好東西還是在他們的推薦下,讓法國人拿走了, 此時可憐的英國人還在路上(不得不說很命苦)。

三、英國軍隊為了報復清軍燒燬了圓明園

可 以說在英國軍隊到了之前,圓明園已經被法國人和他們的助手“中國人”搬的乾乾淨淨。英國人到來時,圓明園除了建築和樹木,幾乎什麼也沒有剩下。這時英國人 生氣了,自己辛辛苦苦忙一場卻什麼得到。為了發洩心中的怒火和報復清軍,英國人決定燒燬這座圓林。原來早在中英談判期間,由於英國代表的態度蠻橫,惹怒了 親王僧格林沁。僧格林沁將這群英方代表一共26人全部扣押並進行了殘酷的虐待,等待將這些人釋放時,26個人死了一半。可見清朝的官員真沒有文化,連兩國 交戰不斬來使都不懂。

最後英國人決定燒燬這座園林,但是法國人提出了強烈的反對,因為如此精美的建築英國保留,真是標準的得了便宜還賣乖。最後的情況是法國人帶著大批的珍寶滿載 而歸,而兩手空空的英國人放了一把火。這也是現在法國是儲藏中國文物最多的歐洲國家的原因,這是法國人犯下的罪行。但是摧毀圓明園的那些英國人,這一點從 當時法軍將領的日記、傳教士的筆記甚至英軍將領自己的筆記都可以得到證實,確實是法國人搶東西離開以後,英國人緊接著放火燒燬了圓明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