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災之年緣何無“大災”?——從抗雪救災看我省應急救援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自2018年12月28日以來,我省受冷空氣強襲,造成部分地區出現強降雪,尤以玉樹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最為嚴重,造成不同程度雪災,道路被封,牲畜死亡,三江源地區生產生活遭受創傷。

記者從3月29日召開的省政府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雪災造成玉樹、果洛、海東三市(州)13個縣(市)67個鄉鎮281個村(牧)委會共5.3萬戶21.01萬人受災,轉移安置受災牧戶2862戶9652人,轉移牲畜22.33萬頭(只、匹),197.33萬頭(只、匹)牲畜一度覓食困難,因災死亡牲畜5.79萬頭(只、匹),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92億元。

此次雪災主要呈現三個特點:一是降雪量為歷史同期最多,災區連續遭受強降雪,共出現大雪以上天氣23站次、中雪48站次,局部地區積雪厚度達45釐米,是1961年以來我省遭受的最嚴重雪災。二是積雪範圍廣時間長,玉樹、果洛大部分地區出現55天以上的積雪覆蓋,部分地區積雪覆蓋超過75天。三是抗災救災措施有力,因災損失有效減少,反映出我省防災減災整體水平和抗災救災能力等方面的明顯提升。

時間追溯到2008年1月24日,玉樹州受強寒潮天氣影響,普降大雪並伴有低溫冰凍天氣,積雪長期不化,造成全州不同程度雪災,其中雜多縣、稱多縣災情較重。

今年玉樹州雪災,與2008年相比,持續時間更長,雜多縣出現最大積雪深度相比2018年更厚,稱多縣清水河鎮出現的最大積雪深度相比2008年持平,因此,不難看出,今年玉樹雪災的災情更為嚴重,但是相比牛羊損失,今年玉樹雪災造成的損失要比2008年少得多。

自然災害是對一個地方應急救援能力的檢驗和考驗。面對這次近60年來最嚴重的雪災,我省取得“大災之年無‘大災’”的成果,主要得益於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動草地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堅持走集約化發展之路;得益於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青南草地畜牧業設施建設,抗災能力大幅提升;得益於多年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農牧區道路通訊等設施不斷完善;得益於各級黨委政府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受災群眾一道守望相助、眾志成城、奮勇抗雪救災;彰顯出我省應急救援能力的顯著提升。

搶通“生命線”,確保救援道路暢通無阻

發生雪災,路是救援“生命線”,路不通草畜不能見面,一切都是白搭,路通全通步步活。因此,道路通暢是抗雪救災的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環節。為搶通“生命線”,我省下大決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玉樹州、果洛州冰封道路被搶通,集中力量辦大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抗雪救災中得到了詮釋。

災情發生後,2月18日,應急管理部門針對玉樹雪災啟動國家Ⅳ級救災應急響應、我省啟動省級Ⅲ級救災應急響應、玉樹州啟動州Ⅰ級救災應急響應,3月7日,果洛州啟動州Ⅲ級救災應急響應,互助縣及時下撥救災資金,對因災生活困難群眾給予救助。

記者在玉樹、果洛採訪時看到,抗雪保畜的生命線上,清雪車在前清雪,飼料車緊隨其後,交通主幹道始終保持暢通,從一個方面反映出我省防災減災整體水平和抗災救災能力的提升。

黑青的臉色,發紫的嘴唇,眉毛和鬍子上結了一層冰碴,棉帽上蓋了一層薄雪,遇上一陣風,眼睛直接睜不開。2月20日,記者在共玉高速瑪多至清水河段228公里的公路段上,看到養路工人的艱辛,他們每天都在4500多米的高海拔地區,肩負著除雪保通職責。

“大年初一的中午,我們接到求救電話,有一輛飼料運輸車被困查拉坪,我們緊急出動,到達現場後清理積雪,拖車拉出被困車輛,一直到凌晨6時多才回到宿舍,睡了一個多小時後,又出發去巡護路段,清理積雪。”養路工人昝仁增氣喘吁吁地說。

此次雪災,造成玉樹州連接災區的5條高速公路、8條國道、4條省道、28個鄉鎮99條農村公路因雪災道路受阻;果洛州連接災區的1條高速公路、3條國道、1條省道、44個鄉鎮49條農村公路因雪災道路受阻。

災情發生後,省交通運輸廳根據我省國省幹線公路路網布局,以玉樹公路總段、果洛公路總段為主,安排省公路局公路養護應急保障中心,海東、湟源、海西、格爾木等4個公路總段及省公路建設總公司的機械設備和人員組成救援隊伍,調集保通人員83人,機械設備54臺,於2月3日、4日、9日分批趕赴受災地區,投入國省幹線公路的搶險保通工作。

截至3月25日,省交通運輸廳投入災區國省幹線公路搶險保通機械設備累計4097臺班,共出動救災人員315人,累計15246工日,鋪灑融雪劑2079.5噸、防滑料13944.6立方米,除雪、冰里程約12281公里,清除路面積雪、積冰286萬立方米。

據統計,自雪災發生後,省交通運輸廳已投入應急搶險保通資金約5699萬元,預計至雪災結束(5月底)和後期應對次生病害所需應急搶險保通費用9001萬元。

雪災面前,眾志成城,齊心協力保通“生命線”,為我省抗雪救災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為抗雪救災鬥爭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

送去“救命草”,全力減少群眾牛羊損失

“四斤四兩牛,一斤一兩羊”,這是在雜多縣扎青鄉黨委政府門口牆上的一句宣傳語,科學合理引導牧民群眾投餵飼草料和顆粒飼料,避免牲畜飢餓過度,暴食導致脹死。

飼草料及時運達災區,分發到了牧民手中,這就是這次雪災與以往雪災相比,降雪量最大經濟損失卻最小的主要原因,這也是我省應急救援保障能力提升的又一直觀體現。

災情發生後,省農業農村廳緊急部署救援工作,啟動“牧災農救、牧損農補”行動,動員牧戶加大牲畜出欄力度,積極與西寧、海東兩市農牧部門溝通銜接,鼓勵農區牛羊養殖場、屠宰加工企業踴躍到受災地區收購牛羊。

此外,省農業農村廳派相關領導和救援人員趕赴災區瞭解災情、指導救災,重點加大飼草料調運力度,先後給玉樹、果洛州安排抗災保畜專項資金3700萬元,兩州累計調運貯備飼草料5.68萬噸。同時,發出捐草捐料倡議,民間個人組織、飼草料加工企業積極響應、捐草捐料,目前已捐草捐料5024噸,全部運往災區。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支持,申請救災資金8000萬元。

一輛輛滿載飼草料的大貨車從四面八方駛向災區,他們為災區牲畜送去了“救命草”,也為災區群眾送去了新的希望。

黨委政府有決心,牧民群眾有信心,我省應急救援保障能力提升的同時,群眾自救意識不斷增強。飼草料供給中,除了依託黨委政府的救援,牧民群眾也積極開展自救自保,用“土辦法”解決了牲畜“溫飽”問題。

進入雪災重災區的路上,飼草料運輸車隊接連不斷,群眾用自家車拉運飼草料的場景隨處可見,有的把轎車座位去掉在車廂裡裝滿飼草,有的把草料直接綁在車頂,更有甚者,直接用人力背,場景熱火朝天。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應急救援保障能力提升的又一表現,聞“雪”而動,保障“三糧”供給,民政部門緊急調撥災害補助資金115萬元,下達2019年中央自然災害生活補助資金900萬元,財政部、應急管理部向我省下撥1億元中央救災資金。

擰緊防疫“安全閘”,保證大災之後無大疫

俗話說“大災之後有大疫”,為杜絕重大動物疫情,省衛生健康委安排衛生應急處置專項經費10萬元,調撥10萬元藥品物資,玉樹州組建60個巡迴醫療隊,巡診就診,發放藥品折價200餘萬元,果洛州組建31個巡迴醫療隊,派出醫務人員434人次,入戶696戶。

災情發生後,保險理賠部門啟動死亡牲畜保險賠付程序,及時安排協保員開展賠付工作,截至3月29日,已理賠3.7萬頭只,理賠金額達6171.55萬元。

保險理賠完成後,就是牲畜屍體無害化處理,尚不具備無害化處理條件的情況下,玉樹州開展牲畜屍體集中收集工作,做到集中收集、集中看管,嚴防死畜肉製品流入市場,徹底擰緊防疫“安全閘”。

玉樹州各市縣畜牧獸醫部門抽調人員,深入基層,同鄉鎮獸醫站、村社防疫員一同摸查牲畜防疫情況,並對死亡牲畜進行消毒和無害化處理。

2月24日,在雜多縣扎青鄉地青村牧民白瑪家門口,記者看到雜多縣畜牧獸醫站站長汪永州一行十幾人,他們當中有縣畜牧獸醫站工作人員、扎青鄉獸醫所獸醫、扎青鄉各村防疫員,“為了防止牲畜和野生動物死亡後發生疫情,雪災發生後,我們第一時間組織鄉鎮獸醫和村社防疫員,收集野生動物屍體,統一集中銷燬。”汪永州看著野生動物的屍體說。

“待會兒,挖掘機來後,我們要在遠離水源、遠離公路、遠離居住區的地方,挖一個4米多的深坑,撒上石灰和消毒粉,對收集的野生動物屍體進行集中填埋。”汪永州指著遠處的一塊空地說。

另一邊,地青村防疫員曲增和達傑,噴霧器中裝滿了水,兌上幾瓶蓋消毒液,在白瑪家中的院子裡消毒,院子裡堆放著白瑪家死掉的牲畜,對院子裡消毒後,曲增和達傑又對白瑪家的畜棚進行了消毒。

果洛州組織畜牧獸醫人員深入一線,教育牧民重點保母畜、羔羊、種畜等生產畜,加大動物防疫力度,防止牲畜傳染疫病的發生和流行,及時對病死牛羊屍體進行收集和無害化處理,配合公安和市場監督嚴厲打擊收購、販賣、加工病死牛羊肉產品現象。

大災之後的疫情防治能力,是體現一個地方應急救援保障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鍵的一環節。目前,玉樹果洛已收集處理死亡牲畜屍體20686頭(只),災區未發生動物疫情,畜牧業秩序穩定,這是對應急救援保障能力提升的最好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