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臨海戰,清軍36條命換了英法1000多條命

這場臨海戰,清軍36條命換了英法1000多條命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原創授權自zhihu.com/question/276739577/answer/504130023

沒錯,

真的是犧牲36人,

幹掉上千人。

01

說的就是1859年6月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這一次清軍以區區36人的傷亡,把英法聯軍打爆了,造成了十多倍,甚至可能造成多達上千人的傷亡(據英國學者考證),而且都是白人。

第一次鴉片戰爭,大清軍隊簡直成了英夷的刷分包,因為咱大清軍人還活在過去的戰爭中。

第二次鴉片戰爭,咱長進還不大,剛開篇,廣州又讓對手刷了去,兩廣總督葉大人乾脆被英夷請去出國旅遊,過了一回“海上蘇武”的癮。

大沽口是海上進京門戶,直隸總督譚廷襄開始還在這擺足了架子,又是閱兵,又是巡海。

完事了,英法艦隊上來,艦炮齊轟,又讓一個老派官僚領教了啥叫天外有天,譚大人果然嚇得扔下炮臺,坐著轎子跑路。

這場臨海戰,清軍36條命換了英法1000多條命

​大沽口老照片

02

而第二次大沽口開打,雙方卻心理易位了。

清軍終於走出了歷史,活在了現實裡,放下了天朝的身段,吸取教訓,精心改建了炮臺,研究了射程,角度,方位,測算了對手的火力。

算是把英夷當成五千年之未遇之強敵在對付了。

戰術上,一改過去的不切實際的高調,轉為主動的對敵示弱,麻痺對手。

而英法艦隊這一次卻活在了過去的勝利中,還用老眼光看對手。

擺著“定行接仗”的傲嬌姿態要打這去北京“換約”。

去北京管清朝皇帝要銀子要地,吃香的喝辣的,順帶著再拿大沽口當沙袋練練手,抖抖威風,不也是挺愜意?

清軍將士在炮臺上偃旗息鼓,放它們先進來,像老獵人一樣,耐心的把它們引到最利於發揮火力的海灘。

所以,忍受著對手的氣焰,眼睜睜看他們目中無人,一層層破壞海里的阻船鐵鏈。

鐵鏈子斷了,洋鬼子又拔攔海鐵樁,但是釘得太牢,幾個人下海鳧水,用繩子繫到鐵樁上,然後啟動洋火輪,一下子把鐵戧拉倒十多架。

清兵那個窩火啊,但沒辦法,為了後面的爽,現在還得繼續忍著。

03

用統帥者僧格林沁(說心裡話,僧格林沁蠻飯桶的)的話說,"以恣該夷之驕,而蓄我之怒"。

其實老僧雖說一切準備就蓄,但到了最後一刻,徹底掀桌子還是沒決心,就又派了手下去持信求和,希望英軍聽勸,改由北塘入京換約,而不要採取這種打天朝的臉的剛性姿態。

可英國佬作死心切,不但拒絕清使靠近,反而全艦隊“蜂擁直上,衝至第二座炮臺,直撞鐵鏈”。

同時,英軍還向岸上炮臺開炮轟擊。

既然如此,忍無可忍便無須再忍。

隨著一聲令下,所有被稻草捆子,簾子掩護嚴實的炮口一起掀開阻礙,用炮彈好好招待這些“客人”。

就這樣劈頭蓋臉的一通下去…...

要知道,過去的劇本是英法艦隊隔著老遠,在洋麵上向大沽口輸送炮彈,因為有射程優勢,你夠得到我,我卻夠不到你。

所以放個幾輪炮,派陸戰隊登陸去收割現成的戰果就成了。

可這次不同,清軍有意把英法鬼子引到自己精心測算好的炮口底下再開打。

那一輪輪炮彈簡直是彈彈見肉,剛才還在囂張跳腳的英法聯軍,成了活靶子。

那滋味叫一酸爽,不用過多描述,看看邊上吃瓜的沙俄那反應就行了,對沙俄來說,克里米亞戰爭被英法打痛的記憶才過去短短四年,沒想到在中國看到這一幕。

此時此刻,沙俄的大概表情應該是這樣:

這場臨海戰,清軍36條命換了英法1000多條命

​沙俄外交官A.布克斯蓋夫登男爵,就忍不住在他那本破書裡興災樂禍——“英國得到很好的教訓”。

這場臨海戰,清軍36條命換了英法1000多條命

​大沽口老照片

​​04

清軍為自己先前的周密準備,為自己的隱忍,索取了近乎奢侈的回報。

英國遠東海軍遭到了奇恥大辱,派來的十三艘戰艦,四艘被擊沉和擊癱擱淺,旗艦“鴴鳥”號被打成火獄,艦長斃命,船上四十名水手只有一人跳水逃脫。

另有兩艘被重創遺棄,成了清軍戰利品,其餘的先後被重創,等於全軍覆沒。

海軍司令賀布也被打成重傷,副手斃命。

賀布負傷逃上法國戰艦,大概是氣昏了頭,劇本還可以這麼演?

不甘心啊,大英帝國的顏面往哪擱?

不顧一切了,讓陸戰隊搶灘登陸,玩陣前“豬突”,強行向沒受到火力壓制的炮臺仰攻!

結果當然是送給正打得上癮的清軍又一場胖揍盛宴。

對陸戰隊來說,在岸灘上迎著清軍的炮火強突已經夠喝一壺了,沒想還有更大的“魔鬼”在等著它們。

因為賀布要求他們登陸的是大沽口南岸炮臺,這片炮臺的外灘是一片泥濘地,還有三道寬深的大水壕阻擋著。

英國陸戰隊還沒接近水壕,就陷在爛泥塘裡,太多的人在沒膝的爛泥裡掙扎,被炮臺上的清軍用落後的鳥槍、抬槍像打活靶一樣。

爛灘上一片狼籍,不可一世的英軍所依恃的來復槍因被泥漿塞滿,已經跟討飯棍一樣無用。

這場臨海戰,清軍36條命換了英法1000多條命

​大沽口老照片

​​05

據後來的洋報紙《中國郵報》登載的倖存者的回憶,一千多個登陸兵只有十分之一的接近了第一道水壕,在翻越水濠的過程中,只有20幾人的步槍、彈藥沒被弄溼,尚可一用。

當它們最終奇蹟般的翻越第三道壕溝來到炮臺底下時,不僅槍沒有幾條可用,連隨帶的野戰用梯也只剩一把。

僅存的十幾個強盜就扛著這架梯子“奮勇登城”,分分鐘便在清軍的火力、弓箭下被教做人,大半被殲。

剩下的蜷縮在牆角。

而他們身後的夥伴在紛紛潰逃中遭受更大的災難,這些強盜遭到背後清軍無情的集射,清兵們打肉靶子打得不亦樂乎,竟成了一場活射泥豬的搞笑遊戲。

看慣了落後武器抗擊帝國主義炮艦的悲壯畫風,誰想得到突然變成這個囧相?

此時天色已暗,對於成片伏在泥地上,或者藏匿在蘆葦叢中的英法聯軍,攻雖不成,逃卻是好時候。

但清軍對於黑暗視線條件下的保衛工作,早有準備。

"我軍以火彈筒御之,每火光一亮,瞥見該夷,即排施槍炮,對準敵人“。

這種”火彈筒“,是當時清軍掌握的一種類似今天夜間照明彈的武器,這種武器讓侵略者無所遁形。

所以,歷來對戰事內容記載不對盤的清英雙方,在這種無可辯駁的一邊倒的較量中,罕見的一致了。

中國稱,火彈筒下,“該夷術窮力盡,不敢戀戰,向船逃竄"

英軍倖存者回憶:“中國人只要放出煙火就能知道我們這些蹣跚而行,筋疲力盡的人在什麼地方,所以就像打鳥一樣把他們一個個打死”。

——《中國郵報》

最終只有少數人倖存,回到艦船上。

這場臨海戰,清軍36條命換了英法1000多條命

​大沽口老照片

06

這一仗,登陸隊的英國軍官四分之三被消滅。

慘敗的賀布,在十天後才向英國海軍部提交了傷亡報告,很可能出於掩蓋自己的無能,報告上只寫著英軍陣亡89人,傷345人,共計434人。

但據其他記載,岸灘上除了英軍拉走的,光遺下的屍體就有上百具。

近年,英國女漢學家藍詩玲所著的《鴉片戰爭》一書中,對一系列戰役沿續著西方傳統看法,包括嘲笑一場打死英軍不過5人的三元里之戰,清人把戰果吹到300甚至800人。

認為中國人抵抗力不過爾爾,很難給英軍造成有質量的打擊。

但唯獨對第二次大沽口戰役,她考證出一個驚人的數字:"英國水兵和步兵519人陣亡,456人受傷"。

如果這個數字真實,再加上法軍以及助戰的美國人的傷亡,那麼聯軍的損失將超過一千。

這場臨海戰,清軍36條命換了英法1000多條命

​大沽口老照片

07

36:1000,這樣的交換比是個什麼概念?

我們以第二次鴉片戰爭清軍失敗最慘的八里橋之戰為例,2萬蒙古騎兵和滿洲護軍激戰一天,不敵英法火力,大敗潰逃,從此通向北京的道路暢通無阻。

英法聯軍聲稱的清軍傷亡不過1200人,也就是說,清軍實際傷亡極可能低於1000以下,只有數百人。

而英法方面尚有5人陣亡,40多人負傷,一共近50人傷亡。

交換比大致是1000:50 。

這等於說,清軍在大沽口打出的傷亡比,優於英法聯軍在八里橋的傷亡比。

以屈辱、慘敗著稱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傷亡比最好看的紀錄,竟然是清軍創造並保持的!

這說明近代的中國軍隊,即使極度腐朽、落後,但在一次次失敗的歷練中,在不斷蹣跚的走向進步和成熟,而且進步的速度是驚人的。

中國人的天賦,加上中國人只要肯認真,即使面對一個世紀、兩個世紀才能追上去的差距,仍然完全可以創造奇蹟。

最後,用一位英國上校的話結束本文,在這場大沽奇蹟之後,英法聯軍終究憑藉更雄厚的力量,在兩個月後攻佔了大沽口。(只是這次改從北岸炮臺突破,再不敢去南岸炮臺觸黴頭了)。

戰鬥結束後,這名英國軍官寫下了自己的心情:”工事是我們的了,大家都打得極其勇敢,的確,很難說英國人、法國人或者中國佬,誰最配獲得最高的榮譽。而我寧願為最後一種人而鼓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