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临海战,清军36条命换了英法1000多条命

这场临海战,清军36条命换了英法1000多条命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原创授权自zhihu.com/question/276739577/answer/504130023

没错,

真的是牺牲36人,

干掉上千人。

01

说的就是1859年6月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这一次清军以区区36人的伤亡,把英法联军打爆了,造成了十多倍,甚至可能造成多达上千人的伤亡(据英国学者考证),而且都是白人。

第一次鸦片战争,大清军队简直成了英夷的刷分包,因为咱大清军人还活在过去的战争中。

第二次鸦片战争,咱长进还不大,刚开篇,广州又让对手刷了去,两广总督叶大人干脆被英夷请去出国旅游,过了一回“海上苏武”的瘾。

大沽口是海上进京门户,直隶总督谭廷襄开始还在这摆足了架子,又是阅兵,又是巡海。

完事了,英法舰队上来,舰炮齐轰,又让一个老派官僚领教了啥叫天外有天,谭大人果然吓得扔下炮台,坐着轿子跑路。

这场临海战,清军36条命换了英法1000多条命

​大沽口老照片

02

而第二次大沽口开打,双方却心理易位了。

清军终于走出了历史,活在了现实里,放下了天朝的身段,吸取教训,精心改建了炮台,研究了射程,角度,方位,测算了对手的火力。

算是把英夷当成五千年之未遇之强敌在对付了。

战术上,一改过去的不切实际的高调,转为主动的对敌示弱,麻痹对手。

而英法舰队这一次却活在了过去的胜利中,还用老眼光看对手。

摆着“定行接仗”的傲娇姿态要打这去北京“换约”。

去北京管清朝皇帝要银子要地,吃香的喝辣的,顺带着再拿大沽口当沙袋练练手,抖抖威风,不也是挺惬意?

清军将士在炮台上偃旗息鼓,放它们先进来,像老猎人一样,耐心的把它们引到最利于发挥火力的海滩。

所以,忍受着对手的气焰,眼睁睁看他们目中无人,一层层破坏海里的阻船铁链。

铁链子断了,洋鬼子又拔拦海铁桩,但是钉得太牢,几个人下海凫水,用绳子系到铁桩上,然后启动洋火轮,一下子把铁戗拉倒十多架。

清兵那个窝火啊,但没办法,为了后面的爽,现在还得继续忍着。

03

用统帅者僧格林沁(说心里话,僧格林沁蛮饭桶的)的话说,"以恣该夷之骄,而蓄我之怒"。

其实老僧虽说一切准备就蓄,但到了最后一刻,彻底掀桌子还是没决心,就又派了手下去持信求和,希望英军听劝,改由北塘入京换约,而不要采取这种打天朝的脸的刚性姿态。

可英国佬作死心切,不但拒绝清使靠近,反而全舰队“蜂拥直上,冲至第二座炮台,直撞铁链”。

同时,英军还向岸上炮台开炮轰击。

既然如此,忍无可忍便无须再忍。

随着一声令下,所有被稻草捆子,帘子掩护严实的炮口一起掀开阻碍,用炮弹好好招待这些“客人”。

就这样劈头盖脸的一通下去…...

要知道,过去的剧本是英法舰队隔着老远,在洋面上向大沽口输送炮弹,因为有射程优势,你够得到我,我却够不到你。

所以放个几轮炮,派陆战队登陆去收割现成的战果就成了。

可这次不同,清军有意把英法鬼子引到自己精心测算好的炮口底下再开打。

那一轮轮炮弹简直是弹弹见肉,刚才还在嚣张跳脚的英法联军,成了活靶子。

那滋味叫一酸爽,不用过多描述,看看边上吃瓜的沙俄那反应就行了,对沙俄来说,克里米亚战争被英法打痛的记忆才过去短短四年,没想到在中国看到这一幕。

此时此刻,沙俄的大概表情应该是这样:

这场临海战,清军36条命换了英法1000多条命

​沙俄外交官A.布克斯盖夫登男爵,就忍不住在他那本破书里兴灾乐祸——“英国得到很好的教训”。

这场临海战,清军36条命换了英法1000多条命

​大沽口老照片

​​04

清军为自己先前的周密准备,为自己的隐忍,索取了近乎奢侈的回报。

英国远东海军遭到了奇耻大辱,派来的十三艘战舰,四艘被击沉和击瘫搁浅,旗舰“鸻鸟”号被打成火狱,舰长毙命,船上四十名水手只有一人跳水逃脱。

另有两艘被重创遗弃,成了清军战利品,其余的先后被重创,等于全军覆没。

海军司令贺布也被打成重伤,副手毙命。

贺布负伤逃上法国战舰,大概是气昏了头,剧本还可以这么演?

不甘心啊,大英帝国的颜面往哪搁?

不顾一切了,让陆战队抢滩登陆,玩阵前“猪突”,强行向没受到火力压制的炮台仰攻!

结果当然是送给正打得上瘾的清军又一场胖揍盛宴。

对陆战队来说,在岸滩上迎着清军的炮火强突已经够喝一壶了,没想还有更大的“魔鬼”在等着它们。

因为贺布要求他们登陆的是大沽口南岸炮台,这片炮台的外滩是一片泥泞地,还有三道宽深的大水壕阻挡着。

英国陆战队还没接近水壕,就陷在烂泥塘里,太多的人在没膝的烂泥里挣扎,被炮台上的清军用落后的鸟枪、抬枪像打活靶一样。

烂滩上一片狼籍,不可一世的英军所依恃的来复枪因被泥浆塞满,已经跟讨饭棍一样无用。

这场临海战,清军36条命换了英法1000多条命

​大沽口老照片

​​05

据后来的洋报纸《中国邮报》登载的幸存者的回忆,一千多个登陆兵只有十分之一的接近了第一道水壕,在翻越水濠的过程中,只有20几人的步枪、弹药没被弄湿,尚可一用。

当它们最终奇迹般的翻越第三道壕沟来到炮台底下时,不仅枪没有几条可用,连随带的野战用梯也只剩一把。

仅存的十几个强盗就扛着这架梯子“奋勇登城”,分分钟便在清军的火力、弓箭下被教做人,大半被歼。

剩下的蜷缩在墙角。

而他们身后的伙伴在纷纷溃逃中遭受更大的灾难,这些强盗遭到背后清军无情的集射,清兵们打肉靶子打得不亦乐乎,竟成了一场活射泥猪的搞笑游戏。

看惯了落后武器抗击帝国主义炮舰的悲壮画风,谁想得到突然变成这个囧相?

此时天色已暗,对于成片伏在泥地上,或者藏匿在芦苇丛中的英法联军,攻虽不成,逃却是好时候。

但清军对于黑暗视线条件下的保卫工作,早有准备。

"我军以火弹筒御之,每火光一亮,瞥见该夷,即排施枪炮,对准敌人“。

这种”火弹筒“,是当时清军掌握的一种类似今天夜间照明弹的武器,这种武器让侵略者无所遁形。

所以,历来对战事内容记载不对盘的清英双方,在这种无可辩驳的一边倒的较量中,罕见的一致了。

中国称,火弹筒下,“该夷术穷力尽,不敢恋战,向船逃窜"

英军幸存者回忆:“中国人只要放出烟火就能知道我们这些蹒跚而行,筋疲力尽的人在什么地方,所以就像打鸟一样把他们一个个打死”。

——《中国邮报》

最终只有少数人幸存,回到舰船上。

这场临海战,清军36条命换了英法1000多条命

​大沽口老照片

06

这一仗,登陆队的英国军官四分之三被消灭。

惨败的贺布,在十天后才向英国海军部提交了伤亡报告,很可能出于掩盖自己的无能,报告上只写着英军阵亡89人,伤345人,共计434人。

但据其他记载,岸滩上除了英军拉走的,光遗下的尸体就有上百具。

近年,英国女汉学家蓝诗玲所著的《鸦片战争》一书中,对一系列战役沿续着西方传统看法,包括嘲笑一场打死英军不过5人的三元里之战,清人把战果吹到300甚至800人。

认为中国人抵抗力不过尔尔,很难给英军造成有质量的打击。

但唯独对第二次大沽口战役,她考证出一个惊人的数字:"英国水兵和步兵519人阵亡,456人受伤"。

如果这个数字真实,再加上法军以及助战的美国人的伤亡,那么联军的损失将超过一千。

这场临海战,清军36条命换了英法1000多条命

​大沽口老照片

07

36:1000,这样的交换比是个什么概念?

我们以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失败最惨的八里桥之战为例,2万蒙古骑兵和满洲护军激战一天,不敌英法火力,大败溃逃,从此通向北京的道路畅通无阻。

英法联军声称的清军伤亡不过1200人,也就是说,清军实际伤亡极可能低于1000以下,只有数百人。

而英法方面尚有5人阵亡,40多人负伤,一共近50人伤亡。

交换比大致是1000:50 。

这等于说,清军在大沽口打出的伤亡比,优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的伤亡比。

以屈辱、惨败著称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伤亡比最好看的纪录,竟然是清军创造并保持的!

这说明近代的中国军队,即使极度腐朽、落后,但在一次次失败的历练中,在不断蹒跚的走向进步和成熟,而且进步的速度是惊人的。

中国人的天赋,加上中国人只要肯认真,即使面对一个世纪、两个世纪才能追上去的差距,仍然完全可以创造奇迹。

最后,用一位英国上校的话结束本文,在这场大沽奇迹之后,英法联军终究凭借更雄厚的力量,在两个月后攻占了大沽口。(只是这次改从北岸炮台突破,再不敢去南岸炮台触霉头了)。

战斗结束后,这名英国军官写下了自己的心情:”工事是我们的了,大家都打得极其勇敢,的确,很难说英国人、法国人或者中国佬,谁最配获得最高的荣誉。而我宁愿为最后一种人而鼓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