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燒錢、虧損 是資本的遊戲還是為了更大的佈局

今天不講互金、不講P2P,講講科普君看到的一篇文章,聊聊一些想法。

最近,科普君看到了一篇《燒錢22億元的瑞幸咖啡赴美融資1億美元 將不考慮盈利繼續補貼》的文章,對於一家企業來說,上市肯定是最大的事情了。但是科普君看到的是,為何這些企業都在虧損;為何虧了這麼多,還能活很久;虧的錢到哪裡去了;他們一直虧,那又怎麼能發的出工資,從而維持正常運轉的?

融資、燒錢、虧損  是資本的遊戲還是為了更大的佈局

從瑞幸咖啡這個個案出發,我們來討論一下融資、上市的一些事情,其實可以看到的是每一家融資、燒錢、虧損企業謀求上市的背後,都是一群人在“翡翠賭石”,等到泡沫破裂的時候,才知道,是真的玉還是隻是一塊石頭而已。

用別人的錢 實現自己的夢想

資源總是稀缺的,尤其是市場上的消費者,更是稀缺的,任何一家企業的發展,都需要持續的鞏固市場,“討好”消費者,壟斷行業除外。

對於面向C端的企業來說,尤其需要從一開始就為了爭奪用戶而“大打出手”,佔領市場的過程,自然是是相當燒錢,從一些數據就可以看的很清楚了。

優信上市融資大約16億元,上市融資的前兩年已經虧損49億;

瓜子二手車一家融資超過16億美元(超過100億人民幣),虧損也差不多10億上下;

滴滴成立至今獲得1300億融資,2018年虧損109億;

B站將上市融資4億美金,2017年收入近25億元淨虧損1億;2018年的淨收入為8.4億元人民幣,淨虧損16.2億元人民幣;

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淨收入為4.8億元人民幣,淨虧損5.5億元人民幣。值得注意的是,在試運營之前的2017年,瑞幸咖啡淨虧損5637萬元,也就是說,成立不足兩年的瑞幸,累計虧損金額已超過22億元。

以上只是舉了幾個例子,其實有太多太多的公司,在這樣的虧損中,最後消失於無形。

這些老闆們真的會自己掏這麼多錢來創業麼,也許會拿出一些來,但是一個人拿出幾十億去投一家公司,相信老闆也不傻,在這些虧損企業的背後,是眾多的風投機構,這些老闆們用風投機構、用投資人的錢,在實現著自己的夢想。

錢去哪裡了 誰來為虧損買單?

其實這麼多錢,真的都是燒掉了,有的是用來高薪挖團隊、有的是燒廣告、有的是買設備等等。

真的花掉了。

既然已經虧損了,那麼怎麼還有錢可以支出呢?

這就是風險投資的營收邏輯了,也就是——退出。

融資、燒錢、虧損  是資本的遊戲還是為了更大的佈局

風投機構才不會傻乎乎的從第一輪跟到最後一輪呢,那麼為何要有天使輪、A輪、B輪等等,搞這麼多步驟,可以看作是一次接力賽,任何一家優秀企業的孵化,都不可能是1年2年,但是很多機構不想跟著熬那麼久,被投企業也希望有新的資金能夠進來,所以一輪又一輪,之前的風投機構退出了,在退出之前做高估值,這樣就可以賺“接盤”的錢,“接盤”的再推高估值,讓後面的去“接”,有人說這是一場“擊鼓傳花”的遊戲,也有人說這是一場“接力賽”,讓優秀的企業在“接力”的過程中可以獲得持續的資金,從而找到盈利模式,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所以,這些虧損企業,通過出讓股權的方式,獲得資金,獲得融資,他們是虧損了,但是不代表沒有現金流,不代表賬面上沒有錢,因為有新的資金補充進來了。

在一級市場上,這些機構開始推高估值,那麼問題來了,最後一個“接盤”的是誰?

只有散戶。

為何小米最後一定要上市,因為都融到F輪了,再不上市,這股票要怎麼賣?只能是最後一輪的機構投資者,在被投企業上市了以後,股票從一級市場轉到二級市場,草根們進場了,之前的投資者也終於可以變現抽身了。

失敗的例子就是,樂視網1800億泡沫覆滅,30萬股民無處可逃。如果算市值最高點,差不多30萬股民,一個要賠60萬左右。

真正為虧損買單的,應該是企業,雖然從小發展到大,企業必須要通過融資才能渡過難關,但一直在讓投資者出錢,只能說這家企業還沒有找到穩定的盈利點,不利於長期發展,唯有企業用賺來的錢彌補虧損,才是最關鍵的,當然,企業如果盈利了,股東們也要分錢了,不知道老闆們願不願意去分。

好公司真的都不用上市麼?

到底是“擊鼓傳花”遊戲還是說大家真的在培養一家未來能夠佔有市場份額以及穩定盈利的企業,其實也有一定的賭的成分,對於這些投資機構來說,投100家企業,只要有1家能上市退出,或者中途退出,我就能盈虧平衡,有好幾家達到了預期,就能賺錢,也是一個概率。

融資、燒錢、虧損  是資本的遊戲還是為了更大的佈局

不可否認的是,在資本市場上,確實有很多好的公司,上不上市,科普君覺得只是評判一家公司好壞的標準之一,也不是決定性標準,真正判定一家公司的價值,還是其產品質量、銷售體系、盈利模式、管理團隊水平等等。

不上市的好公司,大家都知道是哪幾家,上市了的公司,A股、港股、美股也有不少能盈利、能引領市場的企業。

對於還沒有上市的企業,虧錢如果能融的到錢,倒還可以繼續,但是商業是殘酷的,也沒有任何的人情味,不能快速找到下一個投資者,不能自身造血,就是“死”的命;上市的公司,融到錢了,結果還是不能儘快盈利,那也只能是繼續講故事,燒錢,尋找新的商業機會,靠資本市場不停“輸血”才能存活的企業,最後有幾個給了投資人滿意的回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