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莊邊萍湖村,風水寶地人文鼎盛

萍湖村亦稱瓢湖村、薸湖村,位於莆城北廣業山區東南部,東毗鄰前埔村、霞溪村(今白沙鎮廣山村),西接莊邊洋(今莊邊鎮莊邊村),南面越山,山頂一寨,名越王臺,山麓一寺,名南峰寺,寺西側一書堂,名南峰書堂,是宋宣和元年(1119年)霞溪村大儒鄭樵與弟鄭槱結廬讀書之處,此處因鄭樵父國器卜葬于越王峰下,兄弟結廬護墓,閉門誦讀。

村的南面越山山下坡地在唐五代前無人居住,算是未開發之地。村的北面湖山,屬丘陵山巒之地,巒後層峰,峰巔有五穀仙神洞,巒左有一片杜楦林,巒下田園旱地,有稀少居然。在越山、湖山之間,有一條溪流自莊邊溪轉折向東南與霞溪村霞溪相匯,此溪係為萩蘆溪上游。在兩溪匯合處西北部逆莊邊溪約一里處有一鄭樵創建的永貴橋。

湖山西部低窪之處,有一瓢形湖,由湖山的坑水注入而成,面積約數畝,湖面生長薸草,故村名曰薸湖,因湖形似瓢,又曰瓢湖,後因墾耕,面積變小,又植荷花,漸被稱蓮池至今。因莆田方言“瓢”與“萍上”同音,故亦曰萍湖。

涵江莊邊萍湖村,風水寶地人文鼎盛

唐五代光州固始人南來僻地,卜居瓢湖,有陳姓居湖山西部井後頂,胡姓、易姓居湖山東部後洋山和下畲山,人口不多,居民靠開荒墾田生活,其中陳姓人口較多,且有文化,是開發興村的創始人,瓢湖村得以揚名。

宋代瓢湖陳鑄,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歷知汝、潮、澄三州,累官至光祿卿,後治居於連江裡(今仙遊楓亭鎮),有的族人及家屬隨之遷居。四十年後,瓢湖陳靖,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進士,贈尚書左卜射,知婺州,後治居於郡城之陳宅巷,有的族人及家屬也隨之遷居。因瓢湖出了光祿卿陳鑄、尚書陳靖,瓢湖村名氣大焉。

涵江莊邊萍湖村,風水寶地人文鼎盛

宋代廣業下溪村,南湖鄭氏十二世大儒鄭樵的胞叔太學生鄭毅(與鄭樵曾同居溪西故宅)因與瓢湖尚書陳靖的朋友關係,攜眷移居瓢湖,次子吉善一家隨住,後鄭樵的堂侄,鄭毅的長孫鄭邦榮,娶尚書陳靖孫女,定居瓢湖,為瓢湖鄭氏始祖。乃教書種田,教民生產建設,拓建山村,則全村居民人口、生活、經濟、文化不斷改善,勤謹發展瓢湖村。

瓢湖鄭氏閱六世,即南湖鄭氏十九世,鄉進士鄭球,寧海教諭,學習創造水車,築陂車水,灌溉高地農田方法。回到家鄉築鄭僱陂,聖鍾潭陂,後洋陂,利用水車駕水灌溉農田,興功受益,鄰縣莆、仙、永、福、惠等縣前來瓢湖爭相仿效,名氣遠播矣。

明成祖永樂十五年(1417年),鄭球在瓢湖西部湖山之麓建一座二進七間廂大厝,加上二重護厝,稱祖厝,聚族而居。地卜螃蟲解穴乃吉兆開族發達之處。祖厝迄今七百餘年,保留較為完整,列為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據傳,因祖厝風水而發跡,人口增加,加之重視教育,有世代名登科甲一名或二名,最高進士,最低秀才。

涵江莊邊萍湖村,風水寶地人文鼎盛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瓢湖鄭氏十四世,即南湖鄭氏二十七世鄉進士鄭焜,知蘇州。在家鄉祖厝右邊山坡頂建一座三進七間廂大厝,加上二重護厝,稱頂厝,至今保留保整。後又在頂厝西邊蓋一座大廳祠堂,稱頂祠堂。祠中奉祀南湖鄭氏莊公派下歷代鄉賢,廳堂正中壁頂,懸掛一長方形楠木匣,內藏詔勅蘇州府鄭焜聖旨一道。可惜是文革期間,祠拆碑毀,聖旨焚燒,文物無存。

涵江莊邊萍湖村,風水寶地人文鼎盛

當地有“瓢湖不算山裡,田尾不算城裡”之說,萍湖祖宮在當地負有盛名。《福建興化縣誌》載:“萍湖卓氏公習巫術得密法, 一日闔家瘍歿, 鄉人曾受其惠, 擇地葬立廟祀之, 廟名曰瓢湖祖廟;因卓蔭佑梓里, 每當災厄時, 禱之無不應驗::朝廷聞之, 敕封卓公為忠順聖候”,香火盛極一時。後來人們源於對吳聖天妃的尊崇敬仰,與卓公忠順聖侯、吉祥大將等列聖一齊供奉,並改家廟為宮, 曰:“萍湖宮”。

涵江莊邊萍湖村,風水寶地人文鼎盛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後期,萍湖宮被闢為政府糧倉,儲糧幾千擔,為莆田山區最大糧倉。1949年初,為迎接全國解放,閩中游擊隊夜襲萍湖宮,發動數千群眾搶糧。2010年因修建向莆鐵路萍湖祖宮被拆遷至西潭古灣邊,建築保留原來形制,宏偉壯觀。

祖宮面對越王螺峰山,俯視碧波萍水,湖光山色,風景秀麗,有名家作宮聯:“萍水有靈澤越峰聖地,湖山長秀映廣業聖宮”,可謂實至名歸。是年,又從祖宮分出一宮,建於樓下洋,名萍湖宮,轄佑萍湖村。(來源:《萍湖村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