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經理帶著老婆去養豬到底是為了啥

五渡鎮勝利村是省定的貧困村,距離樂山市峨邊縣城約60公里。從縣城到村全是山路,彎多,路窄,崎嶇不平,開車至少需要一個半小時。聽村裡人講,若是在兩年前,汽車還只能開到鎮上,進村必須步行。

潘利,原為工商銀行四川分行樂山峨邊縣支行的客戶經理,這位從未在農村生活過的工行人被選派到勝利村擔任精準扶貧“第一書記”一待就是三年。讓我們更沒想到的是,潘利的妻子陳蓉,一位樸實、賢惠、細心的女人,在得知丈夫的決定後,主動放棄城裡的工作,陪伴著丈夫在村裡度過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幫襯著他為村民們辦實事,大家都親切地稱他們為扶貧“夫妻檔”,稱呼陳蓉為“第二書記”。如今,潘利被評為樂山市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四川銀監局2017年度扶貧工作先進個人,他說“軍功章”有她(陳蓉)的一半

工行經理帶著老婆去養豬到底是為了啥


一大早,潘利(右)陳蓉(左)兩口子在村委會前商量一天的工作

養豬場遭遇疫情 通宵達旦照顧生豬

勝利村地處偏遠山區,因土壤結構差異較大,經濟作物不能大規模發展。少量的種植、養殖和外出打工成為當地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全村共有163戶541人,耕地面積2664.3畝,林地面積9319畝,貧困戶35戶106人。通過調查分析,該村貧困戶致貧的主要原因是“老、弱、病、殘”、缺資金、缺勞動力

為幫助村民脫貧致富,潘利用了一個月入戶調查,並逐戶制定了脫貧計劃,先後組織對35戶106人貧困戶開展結對幫扶,引導村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因地制宜,鼓勵大家重點種植魔芋、人頭芋、羊角菜、牛尾筍等,同時開展林下養雞和生豬養殖,多思路開源。

勝利村是傳統養豬大村,該村規模在100頭以上的養殖戶有10戶,300頭以上的養殖戶有4戶,500頭以上的養殖戶有1戶。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傳統養殖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求,潘利全方位市場考察和調研後,最終選擇了瘦肉率為65%的加拿大新加系3G種豬,該豬適應四川氣候,尤其適合山區養殖,通過科學繁育和技術指導,產仔率可達99%以上。

為推動項目實施。他先後組織村幹部和村民到峨邊其他鄉鎮、五通牛華、成都崇州等地考察,學習先進地區的生豬標準化養殖經驗和技術。2016年6月,工行樂山分行員工捐資21萬餘元,為勝利村建設了生態養豬場。截至2018年4月,在育種豬29頭,存欄528頭,實現銷售收入20多萬元,盈利5萬多元。“2017年,我們的豬場為大家分紅了38760元,其中非貧困戶每人30元,貧困戶則按脫貧時間不同,最低每人分到317.5元,最高每人分到了550元。”說起這些,潘利如數家珍。

生態養豬場就建在村委會對面的一個小山坡上,我們去的10天前,這裡剛剛迎來了一批新客人--10多隻小豬仔誕生了。在豬圈裡,我們見到了這幫小可愛,它們一個個都長得很精神,圍在豬媽媽身邊吃奶。潘利抓了兩隻起來,抱在手臂裡,樂呵呵地看著,如同在照顧自己的孩子。

工行經理帶著老婆去養豬到底是為了啥


潘利在養豬場幫手

2017年4月,村裡的生豬出現大面積疫情。若處理不及時,大量生豬就必須被掩埋,建成不久的生態養殖場面臨“關閉”危險。潘利夫婦看在眼裡,急在心頭,為儘量降低損失,保住生豬,夫妻倆一面組織大家給豬圈定時沖水、消毒、上烤燈,一方面為生豬用藥;晚上,夫妻倆還得輪流值班,隨時監測豬圈態勢,每天向縣裡彙報死亡數量。村民都打趣地說,潘書記成了“豬老倌”了

潘利說,那段日子真像打仗一樣,稍有不慎就可能帶來更大損失。據說,每天給豬用藥、上烤燈,費用都在300元左右,村裡費用緊張,工行峨邊縣支行還特別支持了5000元。

夫唱婦隨 三年時光紮根農村扶貧

潘利和陳蓉都沒有農村生活的經歷。三年前,當潘利被選中出任勝利村“第一書記”後,二

人就一直在這個村子住著,只有節假日會進城。

清晨,窗外的鳥叫聲把夫妻二人喚醒。他們早早起床,洗漱完畢後,便來到隔壁會議室打掃衛生,整理材料,準備著一天的工作。潘利告訴我們,農村的生活比較單調,尤其到了夜晚,黑燈瞎火,聽得最多的就是蛙叫蟲鳴,剛來那幾天,的確有點不適應,腦海裡一度閃過打退堂鼓的念頭。可作為一名黨員,一名軍人,一名工行老員工,他真心想為村民做點實事,“決定留下來。”

陳蓉說,當初聽說老公要去農村任“第一書記”,便主動辭了工作,沒有太多想法,更談不上怨言,“既然組織信任,就盡力去把工作做好”,尊重他的決定,來村裡也是為了能在生活中多照顧一下,“他身體不是太好。”

工行經理帶著老婆去養豬到底是為了啥


潘利、陳蓉兩口子在村上的家

工行峨邊縣支行行長徐名稱陳蓉這次是“全隨軍”,而勝利村的村民們則親切地稱呼她為“第二書記”。2018年1月,陳蓉收到了一封峨邊縣委、縣政府寄來的感謝信信,信中講到,作為勝利村的“第二書記”,陳蓉與潘利真蹲實駐,深深紮根這片熱土為民辦實事,深受鄉親們尊重和愛戴,對她的這份理解與默默付出表示感謝

潘利勤奮,肯吃苦,這是村裡人公認的。村幹部楊尚蓉說,潘書記在勝利村這三年,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精準扶貧工作取得的成績與他密不可分

記得2017年初的一個晚上,飼料公司為村裡養殖戶拉了一車飼料到村委會,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為了不讓飼料被雨淋,潘利帶頭搶運,每包飼料重80斤,搬運中不小心扭了腰,他堅持忍痛待在房裡休息,直到天亮才在陳蓉陪同下去醫院理療。

還有一次,潘利因太過操勞病倒了。在縣城住院時,18位農戶自發地帶著自家的雞和蛋來醫院探望他,連醫院的醫生、護士見到這場景都非常感動。出院後,醫生叮囑他臥床休息7天,可潘利只休息了2天就返回村裡上班了。

再堅強的人也有脆弱的一面。採訪中我們從村幹部口中獲悉,2017年1月,潘利88歲的父親不小心摔傷了腿,但這個消息並沒有第一時間告訴他,直到幾天後夫妻倆才從親戚那裡得知,經入院檢查是股骨鑲嵌骨折10毫米。即便這樣,老父親還主動安慰他,“沒事兒,臥床靜養一下就好了,你幹好工作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回想起這件事,潘利心裡充滿內疚,坐在記者面前的他,眼神裡透著一絲傷感。潘利告訴我們,打這以後,他和妻子會盡量擠出時間在週末回城裡看望一下雙方父母,“陳蓉的母親身體也不好,我們就樂山、峨邊兩頭跑。”

今年,潘利的孩子大學畢業了。聽說兒子想去考空乘,夫妻倆也沒過問太多,“孩子大了,看他自己,我們也太忙,沒更多精力照顧。”

工行經理帶著老婆去養豬到底是為了啥


飯後的散步是兩口子最休閒、最溫情的一幕


建圖書室和放映室 豐富村民生活

在村委會會議室的隔壁,有一間房。房間不太大,在陳蓉的精心打理下,這裡已變成了勝利村村民的圖書室。

潘利認為,單純從經濟上扶貧是不夠的,還要“扶智”和“扶志”。為此,他向工行峨邊縣支行爭取,每年出錢給村裡訂報、買書,主要涉及農業種養殖和科普方面的,引導、帶領村民們主動學習,工行樂山分行也捐贈了兩臺電腦及2000多元的書籍資料。

陳蓉說,她本人屬於追求完美型,做事“有點一根筋”,為此沒少和潘利鬥嘴。看著這麼多書報,為了方便村民們借閱,她便想辦法去弄了兩個書架,將其嚴格分類,整齊擺放好。我們在圖書室見到,所有書都被分類規整,上下四層,每一類都做了特別標註。

工行經理帶著老婆去養豬到底是為了啥


陳蓉在整理圖書

夜幕降臨,整個村子漸漸安靜下來,偶爾能聽見狗吠、蛙叫。此時的村委會會議室突然變得熱鬧起來,原來今天放電影,附近的村民們都陸續從家中趕來,有老人,有小孩,他們中有的還穿著彝族的民族服裝。據介紹,除了邀請村民們看電影,村委會還會定期組織黨員學習,這臺放映機派上了大用場。

工行經理帶著老婆去養豬到底是為了啥


電影進行時

當村民們正在開開心心看電影時,陳蓉已悄悄回到了辦公室。她打開電腦,調出當天沒做完的工作,繼續敲打著鍵盤。潘利告訴我們,妻子以前在城裡的那家企業是市場部經理,對電腦使用及各種報告表格相對比較熟悉,“這方面,我全靠了她。”

聊到興起時,我們突然才想起他們還沒吃晚飯。陳蓉說,來村裡後生活經常沒規律,不像在城裡,“昨天晚上因為開會整理材料,又忙到11點多,只能隨便吃點牛奶、麥片兌付一下。”或許正是因為吃飯不規律,潘利在2017年11月,還曾因膽結石入院。

工行峨邊縣支行行長徐名直誇陳蓉是位賢內助,“從生活到工作,她幫了潘利不少,但從未主動要求過什麼。”說起潘利,他更是開玩笑說,“他一頭紮在勝利村工作中,工行業務全放下了,等他回到工行,恐怕要重新上崗培訓了。”

講到未來的打算,潘利坦言,就想安安心心把“第一書記”這份工作幹好,幹踏實。採訪中,他特別委託我們能好好宣傳一下,說村裡有一個魚塘,引用的山上溪水流水養魚,生態魚很多,景色也很美,歡迎大家來旅遊垂釣。“去年全村每個人都平均分到了2斤多魚”,他希望藉此打造一個農家樂,從發展旅遊角度為村裡創收,“去年我就組織戰友、朋友們來體驗過。”

潘利說,村裡還有大量白筍、牛尾筍、苦筍等農產品,每年產量都在5萬斤左右,如果有機會,也希望能和別人合作,把這些筍子賣出去,儘可能為村裡多創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