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教育,需要的不是課改表演,而是教學“流水線”!

我們的教育,需要的不是課改表演,而是教學“流水線”!

有很多人批判衡水模式,認為是悲催,嚴重摧殘孩子們的天性,是應試教育的悲哀。作為一名教師,我切身體驗過那種“衡水”模式,也切身體會過“杜郎口”課改模式,也能夠理解當下私立學校日益火爆日益奢華一年收費動則數萬卻依然一位難求的現象。私立學校收費昂貴家長們卻還是趨之若鶩,這不是私立學校的不仁不義,恰恰是公辦教育的悲哀,公辦辦的好還免費,誰願意傾家蕩產送孩子上私立學校?

我們的教育,需要的不是課改表演,而是教學“流水線”!

中國現在需要的不是那些譁眾取寵華而不實的課改表演,需要的正是衡水這種模式。杜郎口的神話成為了泡影,某某某(教育同仁你懂的)等一票教育專家們成為了表演藝術家,掙夠了撈足了漸漸退出舞臺,但衡水還在,而且還健在!其他地方不需要像衡水那樣太過緊湊,起床早操時間要晚一點,六點半,中午要注意一會兒,下午兩點半上課,晚上九點或九點半下晚自習然後十點前休息。能做到這樣的,學校必定也是名校。

我們的教育,需要的不是課改表演,而是教學“流水線”!

以前在懷仁教過幾年書,懷仁就是山西版的衡水,緊張有序快節奏,當時在學校裡看著孩子們學習非常辛苦,當然成績也是其他地方學習無法比擬甚至不敢想象的,作為老師,每天殫精竭慮為提高成績絞盡腦汁,雖然工資收入基本是當地公辦學校的兩倍,但確實辛苦,週末放假留在教研組判作業批作文是家常便飯。老師們之間交流也都說自己有了孩子絕不會送進這樣的學校,軍事化管理限制了孩子們的行動和思維。

我們的教育,需要的不是課改表演,而是教學“流水線”!

我去的那年,正是大學畢業的時候,三月底四月初應聘筆試面試講課,五一節後我就去開始跟上老教師實習了。入校時,從六百多應聘者中選拔出三十二人,本來是七月畢業,五一假期後我就離開大學到了懷仁的一所中學任教,記得當時的校長曾說過,能在這裡留下教書的老師,以後即使走出去,到了哪裡也是實打實的好老師!

我們的教育,需要的不是課改表演,而是教學“流水線”!

後來,事實勝於雄辯,不少老師考了公辦教師,都成為了當地的骨幹教師,社會反響很好。自己也在幾年拼搏後終感身如浮萍漂泊無依,雖然工資待遇可觀社會地位可以(懷仁當地教育已經成為產業,老百姓不排外,對老師們很尊重,這也是為什麼懷仁是個小縣城,卻經濟繁榮的原因),但始終覺得心裡空落落的沒有根,所以後來和老婆都離開了懷仁,考了村官又老了其他單位,我後來進了公辦學校教書,我常和老婆說,我說我在這裡付出的辛苦是在懷仁時的五分之一,但我在這裡已經是最好的老師了,當初在懷仁時我竭盡全力也是個中等,最好時候也只考過第四第五(全年級十六個班),這已經足以說明公辦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差距了!

我們的教育,需要的不是課改表演,而是教學“流水線”!

我老婆在懷仁是個傳奇存在,她教的是歷史,滿分75,他的班中考下來均分能上73、74,班裡幾乎都是滿分,當時的我對她佩服的五體投地。後來當你離開私立學校,到了公立學校,看著男老師們每天喝的東倒西歪,女老師們每天打毛衣玩手機,你就又會覺得,自己有個孩子,還是送到私立學校會更好一些!當初自己教過的那些被關在籠子裡的學生們,大部分都考上了很不錯的大學,和自己後來在公辦學校教出來的學生差距明顯,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當時那些被禁錮的學生們,一個個生龍活虎古靈精怪的,也沒見他們哪一個成為了喪失天性失去本真的悲催產物,反倒是公立學校的那些孩子們,真的讓人無奈讓人為他們遭受而又無法改變的一切深感悲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