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見字如面”到“天涯咫尺”

1949年10月1日,我們偉大祖國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上冉冉升起,轟隆隆的禮炮聲伴隨著新中國成立的祝福,一起升上了新中國的天空,從此,四萬萬人民終於可以當家做主,中華民族終於可以找回自我尊嚴,偉岸的祖國終於可以幡然覺醒!1949年到2019年,時間悄然越過一個甲子,回顧偉大祖國七十年“彎道超車”的奇蹟,擘畫“兩個一百年”的復興藍圖,新中國的每一天都擁有令人欣喜的變化。特別的,通訊方式的日益革新使得中華兒女彼此之間越來越近。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這是木心先生的一首詩歌,同時也描繪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廣大人民的生活狀態:交通閉塞、聯繫不便,及時的通信常常對人們來說是一種奢望。還記得兒時姥爺常和我講:“那時的生活非常艱苦,書信是人們最主要的通訊手段,拍電報很是金貴,而打電話更是不敢想。一個土黃色的信封,幾張白紙,承載著人們的思念與情誼,跋山涉水到鄉政府郵局,貼上花花綠綠的郵票,分分撿撿的蓋章寄出。若想等到回信,一來二去,怕是幾個月的時間就過去了。” 那時的人們,收到一封書信,懷揣著迫不及待的興奮,拆開信封觸摸字裡行間的思念與溫情。那一摞摞小小的信封,承載著無數人的各色人生,記錄著祖國的歲月變遷。雖然這種見字如面的美好是任何通訊方式都替代不了的,但書信通訊不及時卻是一直難以克服的難題。

改革開放初期,“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這是大家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那時候家裡若是有一個電話,是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固定電話悄然地普及到每一個家庭,成為了彼此聯繫的重要紐帶。還記得家裡那個紅色方形的固定電話,那是我和父母聯繫的“情感渠道”。小時候父母都在外地上班,除了寒暑假在一起,其他時候只能通過這一根小小的電話線來傳遞我們彼此的思念,同時,它也記錄了我第一次在國旗下演講、第一次短跑冠軍、第一次不寫作業等等的成長經歷,雖然父母不在我身邊,但是有了這個小小的電話,我們的心是靠近的,他們也在陪伴著我一起長大。我感謝電話的出現,感謝科技的進步,讓我的父母沒有缺席我的童年。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節奏的加快,固定電話已經日漸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移動電話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這是國家進步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必然規律。我家的第一部手機是諾基亞3310,對於當時的我而言簡直新奇的不得了,可以不用找公共電話亭就能隨時隨地的聯繫別人,方便快捷。進入21世紀,互聯網逐漸發展起來,相對應的手機也從摺疊式手機、滑蓋手機,到自動對焦攝像頭手機、觸屏手機,從黑白屏到彩屏,再到智能手機。除了重量和體積越來越小外,現代的手機功能也越來越多。除了最基本的通話功能,智能手機還可以視頻通話、網上購物、移動支付等,科技越來越發達,各種先進設計層出不窮,花樣繁多,功能強大,拓展了人們的視野,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新中國的這七十年是砥礪前行的七十年,通信工具的變化折射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升。在今後的發展中,我們必須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艱苦創業,為夢想的實現奠定雄厚物質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