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期間,炸碉堡究竟有多難?

軍武視界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要看是什麼戰爭。

一戰期間,各國一線步兵缺乏可以跟隨步兵及時移動的火炮,又沒有其他摧毀碉堡的武器。

在敵人碉堡,尤其是暗堡中的重機槍火力面前,一戰的步兵被殺的血流成河。


到了二戰,情況就有一定改變。

首先是空軍有所發展,俯衝轟炸機必要時候可以做戰術轟炸,摧毀堅固的碉堡工事。

其次,步兵炮和山炮的更多。比如日軍的92步兵炮,可以拆卸跟隨步兵前進。遭遇敵人碉堡,就及時將步兵炮組裝起來,對抗碉堡,一炮一個。

再次,步兵反碉堡武器也多了一些,比如無坐力炮、火箭筒。比如美軍的m18無後坐力炮,在沖繩戰役摧毀了大量日軍碉堡,缺點是射程比較近,使用很危險。

但如果缺乏足夠的武器,炸燬碉堡很困難。

就拿朝鮮戰爭志願軍來說,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比如黃繼光為什麼堵槍眼?

如果他有火箭筒、無坐力炮等遠程反碉堡武器,一炮就轟掉了。

但黃繼光只有手榴彈,投擲後卻並沒有炸燬碉堡又受了重傷。



到了二戰以後,情況很大變化。

一是空中打擊更為厲害,隨著精確制導武器的出現,可以戰術打擊摧毀碉堡。

二是火炮的準確度更高,即便火炮在後方數公里甚至十幾公里外,也具備精確摧毀碉堡工事的能力。

三是裝甲武器眾多,坦克、裝甲車等支援型武器大多配屬步兵一通作戰,可以有效對付帶包。

四是步兵反工事武器越來越多。

火箭筒和無坐力炮性能大為提高。比如卡爾古斯塔夫M2-550型無坐力炮,炮彈有效射程高達700米,最大射程2300米,可以有效壓制碉堡。

另外,出現了諸如反坦克導彈之類的遠程精確摧毀型武器,缺點是造價較高,但總不會比人命要貴。

時至今日,死守碉堡的敵人基本都是傻蛋,基本就是死路一條。


薩沙


分享專業知識,奉獻原創精品。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這也是需要分情況來看的,主要是軍隊的武器裝備水平,還有就是碉堡的質量可靠性。按照建造程度不同,可以分為野戰臨時性碉堡和永久性碉堡。前者遭遇一發75毫米口徑的炮彈基本上就可以被摧毀掉,後者由於建造的時候用料講究,鋼筋混疑土結構,強度較大。一般火炮還很難摧毀它,那種150毫米以上的重炮打掉它就是分分鐘的事情。但是重型榴彈炮的精度還是欠缺了,無法直瞄發射炮彈。

二戰的時候,德軍步兵師火力非常強大。按照1939年德軍步兵師的編制,師級單位配備一個榴彈炮團。炮兵團擁有36門火炮,其中24門105毫米榴彈炮,12門150毫米榴彈炮。團級作戰單位就可以呼叫師屬炮兵團進行支援,營級部隊也擁有75毫米步兵炮。對於一個小小的臨時性碉堡打掉它,還不是很簡單的事情。至於永久性碉堡則可以呼叫炮兵集群或者空中轟炸機群。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基層部隊主要重火力就是九二式步兵炮。這款火炮既可以作為曲射炮使用,又可以當作平射炮使用。日軍的九二式步兵炮精確度高,火力還比較猛。國府軍隊修建的工事大部分質量差,日軍攻堅的時候,這款火炮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在九二式步兵炮面前,國府軍隊修建的碉堡或者地堡經常容易被轟掉。

談到炸碉堡最難的還是抗日戰爭的敵後戰場。日軍為了剿滅八路軍,大力執行囚籠政策。在華北地區到處修碉堡,也就是所謂的炮樓。日軍也就是欺負八路軍缺乏重火力,換成是德軍的話,日軍修的碉堡起不到啥作用。當時我軍連迫擊炮都非常缺乏,就更不要說十分珍貴的火炮了。有些團級單位都沒有一門75毫米山炮,只有靠繳獲才能獲得火炮。那麼炮樓怎麼打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拿血肉之軀去打掉日軍的炮樓。


兵說


1948年5月在河北隆化的攻堅戰鬥中,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第32師班長董存瑞“捨身炸碉堡”,成為新中國100位“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前幾年還有某雜誌質疑此事結果被訴敗北,這幫人也不經過大腦想一想,在軍紀森嚴的戰爭年代,能得到聶榮臻和朱老總兩位元帥嘉勉題字的戰鬥英雄事蹟,怎麼可能是謊報軍情?



《董存瑞》劇照


炸碉堡難與不難其實是相對的,在我國近代軍事史上,大規模使用“碉堡政策”有兩個時期,第一次是江西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期間,國民黨軍隊在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下,採取穩紮穩打的戰法,每推進一定距離就大肆修築碉堡,既能保護自身不被圍殲,也限制了紅軍的戰術機動,還是很有作用的,紅軍被迫開始長征與此也有一定關係。

第二次是抗日戰爭時期,日寇華北方面軍為對付八路軍的游擊戰和運動戰,在華北平原、山東山西等地推行“囚籠政策”,修建了大批碉堡,抗日軍民通稱其為“炮樓”。尤其是岡村寧次到任以後,這一做法達到高潮,推行“以鐵路為柱、以公路為鏈、以碉堡為鎖”的反游擊戰法,華北地區的碉堡密度恐怕是後無來者了,端炮樓成為八路軍比較困難的作戰日常。



(董存瑞)


這兩次碉堡政策的共性,是敵人基於瞭解我軍火力之貧弱,尤其是缺乏重武器而採取的有針對性舉措,也由此說明碉堡的功效是要看作戰對象的,紅軍時期在“洋顧問”李德不切實際的指揮下,廣昌戰役中居然也在陣地上修建碉堡,結果在國民黨軍隊的重炮轟擊下 整營整連被埋在碉堡廢墟里,傷亡很大。抗日時期《亮劍》李雲龍一個獨立團,就擁有二門“意大利炮”肯定是不真實的。


相反,同一時期侵華日軍在湖南、江西等正面戰場主要交戰區,就不敢使用碉堡政策,無它,國民黨中央軍還是裝備了相當數量步兵炮、戰車防禦炮等攻堅武器的,在此類直瞄火炮面前,碉堡就是個“活棺材”,所以日本人不敢用,雙方對戰的主要手段是構築野戰工事。

(李德)


總結來說,紅軍和八路軍對付敵人碉堡比較困難的因素有三:


其一是缺乏直瞄火炮,不能一擊致敵。當時的我軍只有少量的迫擊炮,這種曲射小炮對碉堡沒有直接殺傷力,我軍著名“神炮手”趙章成將軍曾在無奈之下發明瞭迫擊炮平射的方法,但操作難度非常之高,並非人人可以掌握。這個辦法在近年的抗日神劇比如《雪豹》《炮神》也有體現,但實際上能操作的炮手有限,沒有普及性。


所以曲平兩用的日軍九二式步兵炮就成為敵我爭奪的焦點,日軍每次損失該炮後一定拼死來搶,他們也清楚步兵炮對碉堡和據點的威脅,諸如《永不磨滅的番號》裡,李大本事只要把九二步兵炮朝那一擺,炮樓裡的偽軍就嚇得投降,大家都是明白人。




其二是嚴重缺乏威力足夠的黃色炸藥,我軍沒有專業的炸藥製造工廠,也沒有充足的製作原料,所以炸藥的質量低下,炸藥包的威力太小,如果像二戰美軍那樣TNT炸藥管夠,日本鬼子早就不敢在華北耀武揚威了。這一情況在解放戰爭中期得到扭轉,東北產的黃色炸藥源源不斷,所以解放軍敢於攻擊敵人的堅固碉堡甚至重兵設防的大城市了。


其三是在炸碉堡的過程中接敵比較困難,敵軍一般會掃清碉堡周圍的射界,無遮無攔無隱蔽,即便有了炸藥包,如何送上去也是大問題。我軍攻堅戰鬥一般要分掩護組、火力組和爆破組,其中犧牲最大的就是爆破組:如何通過敵人火力封鎖把炸藥包安放好,以及拉火後如何安全撤下來,既需要技術還需要勇氣,所以爆破手的犧牲率很高。




什麼涼水浸棉被蒙身上之類的土辦法,究竟有多大的可靠度很難說,最好的辦法自然是坦克衝上去兩炮搞定,可惜打鬼子時我們不具備這個條件。平津戰役中,四野為什麼可以在29個小時內解放重兵把守的天津?火炮數量多、炸藥包有的是、還有野戰軍戰車師的伴隨進攻,一切碉堡工事都是浮雲,當然摧枯拉朽。

二戰的歐洲戰場,除“大西洋壁壘”這樣的沿海工事外,碉堡戰法很少應用,雙方的大兵團作戰時火炮數量動則五位數起,口徑大品種全,什麼樣的碉堡也抗不住。


度度狼gg


看碉堡類型,碉堡有大有小!正常來說小碉堡好打,這種小碉堡都是由磚土石塊堆砌起來的,一枚迫擊炮炮彈或者一枚手榴彈就能夠炸塌,用重機槍也可以把這種碉堡給打爆掉,只是因為當時的我們缺乏這種所謂的重火力才沒能把他們幹掉。在歐洲以及太平洋戰場的話這種小碉堡基本上沒用,只要被暴露出火力點的位置那麼就會馬上被對方的炮火覆蓋然後灰飛煙滅。對歐美工業國家來說,炮彈是相當不值錢的。在炮彈的飽和攻擊之下不會有任何倖免的防禦工事。因此,在當時便有了所謂的機動堡概念,就是隻挖好陣地,卻沒有佈防裝備。在二戰後期,由機動堡催生了自行火炮,這種火炮是以裝甲車作為載體的,能夠一定程度上防彈,然後也可以實現打一炮換一個地方,讓敵人不知道火炮在哪裡。

而大碉堡即便到現在也非常難打。這種大碉堡都是永備工事,這種東西都是挖到地下幾十米深,然後用鋼筋混凝土灌築起來,整個堡壘十分牢固,扔個手榴彈進去也只是啃破一個皮而已。比如在硫磺島血戰的時候,美軍攻島士兵都是把日軍的碉堡位置發送給艦隊,由艦隊用艦炮來解決問題。到了現代則是由戰機發射空地導彈或者激光制導炸彈來解決。


優己


“男兒當志存高遠”,大家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看到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一個人——董存瑞,相信很多人可能給我一樣都想到了他。

《董存瑞》這部老電影讓很多人記憶深刻,電影中的主角用生命在戰鬥,手託炸藥包,炸燬了敵人的碉堡,同時也顯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他的英雄事蹟廣為流傳。

什麼是碉堡

碉堡在軍事上是防守用的堅固的建築物,正常都是鋼筋混泥土造成的,而碉堡在每個國家的作用都是不同的,在德國是避難所,在蘇聯是儲物間,在日本和其他一些國家則是軍事堡壘。

碉堡初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接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常使用,同時在冷戰時期蘇聯也設立了大量的碉堡。而美國有一家碉堡公司,美國碉堡公司是專門生產新型的碉堡,並稱之為多用途平臺,應用十分廣泛。

炸碉堡要怎麼炸?

碉堡裡面的敵人火力一般都是很猛的,一般在碉堡中都是重機槍,所以炸碉堡很多人認為是一件很難的事。在相對比較下,炸碉堡是十分困難的,大家基本可以想象的到,碉堡四周一般都沒有遮掩的物體,而碉堡一般都是能直接打外面,在沒有掩體的情況下炸碉堡是拿著生命在衝鋒。

如果是用坦克炸碉堡,或者其他先進武器炸碉堡,可能就十分輕鬆了。歷史中蘇聯在塞瓦斯托波爾深入地下30米設置了鋼筋混泥土的碉堡,但是德國人使用一發古斯塔夫的巨型炮彈就給解決了。

戰爭期間,炸碉堡究竟有多難?

前文中有提到,碉堡是一種堅固的軍事建築物,能夠應對輕武器的進攻,但是在重武器面前,是很難起到軍事威脅作用的,大口徑的火炮分分鐘就能炸掉碉堡,例如在沖繩島海戰的時候,日本曾其死守他們的碉堡,明著的暗著的,各種火力點,但是美軍直接使用大口徑的艦炮和數百公斤的炸彈,一頓亂炸,最後所存無幾。

而碉堡最害怕的不是大口徑火炮,而是火焰噴射器。(錫紙包上雞,再用土把錫紙包上,然後放火上烤)在火焰噴射器面前,碉堡是就像敵人已經給自己做好的墳一樣。

到了現代戰爭,高科技武器層出不窮。1999年5月8日上午,美國出動了B-2轟炸機對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進行了轟炸,當場死了三名記者。當時投下的炸彈是叫做“傑達姆”炸彈,這是一種鑽地彈。當時這個炸彈足足穿過了五個樓層才在地下室爆炸。所以在現代戰爭中,碉堡這種設施在強大的武器面前變的不堪一擊。哪怕是建在地底深處也都不行。美國的“寶石路”鑽地彈能夠穿透6米的鋼筋混泥土,能穿透40米的普通泥土層。美國曾用這種炸彈炸了伊拉克很多地下碉堡。

上圖美軍GBU-39小口徑鑽地彈。

美軍新研製的MOP鑽地彈能夠穿透60米鋼筋混泥土。

我國也有鑽地彈:東風-15C鑽地彈

總的來說火力佔優勢一方,炸碉堡還是很輕鬆的。

火力不行,炸碉堡有多難?

如果是隻有小米加步槍的裝備,炸碉堡是件很困難的事情,說是送死也不為過。如果是拿著炸藥包炸碉堡也是很難做到的,首先把手榴彈扔過去肯定是不可能,手榴彈是炸不掉碉堡的,只能讓人帶著炸藥包過去炸,在帶著炸藥包去碉堡的路上有一定的風險,其次及時到了碉堡地下,想炸掉碉堡也需要一定的操作的,董存瑞當時死是因為沒有“三角支架”只能用手託著炸藥包,炸了碉堡。

而通常炸碉堡是爆破組所做的事情, 炸一座碉堡不難,但是風險卻是很大的,所以在戰爭期間,爆破人員銳減。

向抗戰英烈致敬。


四十五度軍報


炸敵人碉堡真的太難了!我在參加兩山輪戰時進攻越軍陣地,越南人的狙擊手和高射機槍會重點打擊我們的八二無後坐力炮手和火焰噴射手,而且越軍碉堡的防炮和防爆性都很好。炸越軍碉堡,需要有人佯攻吸引敵人火力,機槍封鎖射口壓制敵人火力,爆破手在躲過敵人的狙擊手和高射機槍,還有迫擊炮,地雷,抵近碉堡後先向射口內扔一顆手榴彈,製造煙塵和混亂,再將爆破筒投進去。這樣操作是因為爆破筒延時較長,越軍會反投出來,如果等到爆破筒即將爆炸時再投,那麼自己就沒有躲避的時間了。之所以先扔手榴彈,是因為越軍會用沙袋甚至人體壓制手榴彈的爆炸力,趁著手榴彈爆炸給敵人造成的短時間混亂我們再投入爆破筒,敵人就反應不過來了。


鑄鐤者


我是軍武奇兵,下面由我做答!

“碉堡”這個詞放在二戰還是比較有殺傷力的產物,放在現在那就是一個等死的靶子而已,現代的高科技精確武器可以輕而易舉的將各種碉堡送天上去,而且進攻部隊也可以直接無視碉堡,繞開它。

大名鼎鼎的馬奇諾防線最後落下一個被“無視”的下場,法國耗時耗力的產物在戰爭中毫無作為

二戰期間炸碉堡的難易要看在什麼位置哪種戰場,歐洲戰場以大西洋堡壘為例,鋼筋混凝土三防碉堡,幾米厚,能抗的住戰列艦直接炮擊,當然了裡面的能不能受的了那另說。在對付沒有重武器襲擾的游擊隊碉堡也是比較強的存在。

強大的大西洋堡壘,給盟軍登陸造成極大損失

碉堡發揮戰力最高的也就是我們東方戰場了,鬼子欺負我們缺乏重武器在這片土地上作威作福,僅通過碉堡和炮樓就製造駭人聽聞的華北無人區。這要是在歐洲或蘇聯大地上還不夠重炮覆蓋的。所以在蘇德戰爭的巷戰中也很少看到有專門的碉堡,而都是根據房屋環境直接佈置火力點。

斯大林之錘,為巷戰提供一條龍服務

所以抗戰期間我們的軍民拔掉敵人火力點或者炸掉一個碉堡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的隊伍缺乏重武器,即便是老蔣的中央軍也缺乏足夠的火炮,而整個抗日戰場由如此之大,重火力只能集中使用。

被八路軍敵後隊伍拔掉的日軍碉堡,從他們的裝備來看這應該是戰爭後期,中前期我們的敵後隊伍沒有這種裝備,也很少敢攻打日軍的這種火力點。

並且一個主堡附近通常還會有兩個小的碉堡,它們會形成交叉火力點,也能相互照應,依靠人力用炸藥包炸碉堡絕對不是一個明智的舉動,最好的辦法就是從碉堡內部瓦解敵人。為此戰爭期間為了各種任務不得不炸碉堡我們犧牲了許多勇敢的戰士。

鬼子投降以後碉堡的作用就開始越來越小了,光頭的長江防線,各種明暗機槍碉堡群在美製105毫米榴彈炮面前根紙糊的一樣。

最後向所有抗戰老兵敬禮!你們都是英雄!

歡迎大家分享交流!


軍武奇兵




納粹德國出鏡率最高的攻堅戰武器 “卡爾”600㎜臼炮,邊上是使用坦克底盤改裝的炮彈裝填車,好幾噸的炮彈僅靠人力根本裝填不了…“卡爾600”炮參加的戰役次數遠高於800㎜口徑的“古斯塔夫800”巨炮,雖然它也很笨重,但是它可以在大多數歐洲地域機動作戰,這要比僅能鐵路機動的“古斯塔夫800”好得多!而它首次參戰就是到塞瓦斯托波爾戰役轟擊蘇軍堅固的堡壘!

炸碉堡這個事情到了現在仍然需要巨大的勇氣去實施,因為碉堡不但堅固並且火力也非常強大,就拿營連級永備型碉堡來說,都是使用500號水泥漿灌注而成,並且在水泥漿內要加上堅硬的石塊增加碉堡的厚度,通常情況下連排級永備型碉堡的胸牆厚度都在0.5米以上,明顯厚於普通樓房牆體的厚度,這樣的厚度要保證大口徑機槍子彈在500米距離不能穿透,而團營級永備型碉堡則會更厚實,82毫米迫擊炮榴彈打在上面根本不起左右,只能是105㎜口徑的火炮直瞄射擊才行!並且除了碉堡內有多挺機槍外,還會得到後方陣地的炮火支援,在沒有重火器的條件下,需要三四倍的兵力才能攻克碉堡。



被“卡爾600”巨炮擊毀的蘇軍部署在塞瓦斯托波爾港外,碉堡群制高點上的蘇軍三聯裝戰列艦艦炮。

塞瓦斯托波爾早在沙俄時期就是著名的軍港,為了防止其它列強的覬覦,在環軍港四周都山地構築了大量的永備型碉堡群!到了蘇聯時代,又將這些碉堡群進行了強化,並且加固岸炮臺和增添了更大口徑的岸防炮。1941.10.31日曼施坦因上將率領的德軍、意大利…等國的軸心國軍隊對這裡實施在圍城攻堅戰,由於蘇軍碉堡過於堅固在久攻不克、傷亡巨大的情況下,曼施坦因上將請求希特勒把“古斯塔夫800”炮和“卡爾600”炮調集前線…兩炮抵達前線後經過緊張的發射陣地構築,開始轟擊塞瓦斯托波爾碉堡群內的蘇軍,其中“古斯塔夫800炮”的一枚7噸重的穿甲彈擊中了蘇軍地下30米的彈藥庫,並且引爆了庫內的彈藥;“卡爾600炮”轟擊塞瓦斯托波爾的外圍核心碉堡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戰果!正是由於兩門巨炮的參與才打破了攻城戰的僵局,否則僅靠德軍一般口徑的火炮和轟炸機將很難奪取“塞瓦斯托波爾軍港”。
“卡爾600炮”還參加過鎮壓“華沙起義”,圖片上就是一發榴彈將整座高樓摧毀,可見其威力巨大!

我軍歷史上也進行過多次的碉堡攻堅戰鬥,湧現出許多英雄連隊和個人!我軍建國之後消滅的最堅固的堡壘,就是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炸燬了涼山外圍的所謂“法國炮臺山”核心碉堡。
“法國炮臺”的殘垣斷壁,從爆破後的殘跡來看,整座碉堡是牆體非常堅固,厚度在2.5~3米,根據資料顯示“炮臺山”是法國人在1940年初構築的,分上下三層,其中兩層埋在地下(山體內)長度在120米、寬度60米,碉堡牆體厚度1.5~3米,據說頂層有300多個射孔…整個碉堡可以容納1000人,這樣厚實的碉堡我軍“40火箭筒”和“82無”根本不起作用…而同登是涼山的門戶,不殲滅這裡的敵人就奪取不了涼山!




我軍在掃清了“炮臺山”外圍後,越軍一個殘團的兵力退守到“炮臺山”負隅頑抗,勸降無果後在當年被迫參與修建“炮臺山”的老民兵的指引下,將2噸炸藥和數噸汽油灌進“炮臺山”的通氣孔,最後實施大爆破將整座碉堡炸塌…守敵除一人外全部被殲滅!



唯一從“炮臺山”逃出來的敵軍被我軍俘虜,據他供稱,碉堡內約1000人被我軍殲滅。

時間進入到了1990年代隨著科技的進步,單兵裝備越來越先進,對於堅固的堡壘可以使用反坦克導彈去打擊,“敘利亞內戰”當中由於外國勢利的支持,反坦克導彈在敘利亞達到了氾濫的地步,雙方都使用反坦克導彈打擊對方的堅固工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美軍正在使用M777型155㎜榴彈炮進行直瞄射擊…在2000米內可以擊毀主戰坦克和擊毀3米厚度的碉堡。

這種“大炮上刺刀”的戰法我軍早在解放戰爭期間就已經使用了,這種戰法效果非常明顯,並且要比反坦克導彈便宜的多。

隨著航空兵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各種重量打擊碉堡的航彈也應運而生,精確制導航彈重量在227公斤~10噸,根據不同碉堡而使用,最重的十噸級別的航彈可以打擊地下60米的碉堡,“炮臺山”那樣的工事一枚下去就成為齏粉!

總之隨著科技的發展,碉堡這個有上千年曆史和讓歷代軍事家頭疼的障礙物,最終會被先進的武器輕鬆消滅!


皇家橡樹1972


碉堡作為戰爭工事,是在二戰期間最最具備殺傷力永備工事之一。

碉堡

小學教科書中,董存瑞炸碉堡這個故事。

董存瑞炸碉堡

深深的寫在了我們的腦海之中,讓我們感知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英勇之舉,同時在我們的腦海中,埋下了深深的炸碉堡難的印記。在我們的戰鬥英雄序列裡,黃繼光也是因碉堡犧牲,飛奪瀘定橋攻克之艱難也是因為碉堡,報告成為了一個規避不了的話題。

炸碉堡難是因為碉堡具備的幾個屬性,造成了炸碉堡難。

一是隱蔽,難發現。

碉堡是軍事上重要的防守工事,通常隱蔽設置,採取地下或半地下構築,或者部分埋在地下,以防禦炮火襲擊和敵偵察,提高生存能力,並作為自衛基地,一般設置在關鍵道路,重要隘口和軍事要點上。

我們所熟知的董存瑞捨身炸碉堡、黃繼光堵槍眼、飛奪瀘定橋等等故事,都是我軍進攻發展順利的時候,猛然間出現的一個暗堡,阻滯了我軍發展進攻,影響了整個戰爭進程,因此,隱蔽性是炸碉堡難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是堅固,難摧毀。

碉堡是軍事上防守用的堅固建築物,一般由地堡、暗堡、三角堡、菱形堡組成,相互之間用交通壕連接,可以單一設置,也可以聯合設置,是防禦重要工事,多用磚、石、鋼筋混凝土等建成。一般被設計稱圓形或者三角形,被減少火力受彈面,增加了碉堡被炸燬的難度。

碉堡是一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相互較量的產物,在整個二戰中,大部分的兵力傷亡,都是由於碉堡造成的。翻開二戰歷史,重要的戰爭,都是有碉堡的描述,被法國人推崇的馬奇諾防線,就是一個典型的以碉堡為中心構築的防禦體系,強大的希特勒軍隊沒有辦法,只能繞過了馬其諾防線。堅固是炸碉堡難的第二因素。

三是火力大,殺傷力強,難接近。

碉堡的設置要求是一般設置在軍事防禦關鍵點上,道路重要隘口上,重要軍事目標上,是戰爭的關鍵點,二戰期間,一般配備重機槍,配上重機槍的碉堡,一般情況下,可以達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碉堡的前方一般是在比較空曠的地域,沒有遮蔽物,且碉堡的周圍都是重點防禦的位置,兵力部署都比較密集,因此接近起來非常的困難。這就是為什麼董存瑞,黃繼光等等革命英烈死的原因。



四是炸燬碉堡的工具比較缺乏,難被炸燬。

由於碉堡是混凝土工事,在整個二戰期,能對混凝土碉堡有摧毀力和殺傷力的,主要一下武器,坦克、大口徑火炮(8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單兵使用的炸藥包、爆破筒以上四種武器,可以對碉堡進行摧毀式打擊,由於二戰時,基礎工業並不發達,坦克、大口徑火炮生產數量極其少,集中在重要的幾個發達國家,很多國家不具備生產坦克、大口徑火炮的能力,中國就是一個不能生產這些武器的國家,對中國在整個抗日戰爭過程中,死傷是比較慘烈的。有首詩: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形象的描述了我軍武器裝備在抗日戰爭奪取的途徑。

因為武器性能,對碉堡造成不了殺傷,所以造成了炸碉堡極其困難,尤其對於步兵。

二戰結束之後,世界工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尤其軍事工業帶來高速的發展,現在對付碉堡的武器琳琅滿目,有坦克,導彈、反坦克武器、步兵戰車等等,彈藥發展上,也出現了專門針對碉堡的彈藥,雲爆彈,侵徹彈,攻堅彈,混凝土攻堅彈、穿甲彈等等彈,專門對付碉堡。

綜上所述,炸碉堡是整個二戰期間所有軍隊面臨的類似於噩夢一樣的難題,各國軍事專家都想了很多的辦法,中國出了幾個捨身炸碉堡英雄而外,沒有幾個成功的例子,可見炸碉堡有多難。


少華聊史


碉堡這種戰場上常見的防禦工事,對單兵來說攻打的難度主要取決於單兵的武器裝備是否完善。在現代戰爭中,地面小型作戰分隊在對付碉堡時。有多種選擇,可以呼叫空中進行精確打擊,也可以利用自攜帶的反坦克導彈武器進行遠程打擊,還能利用便攜式的火箭彈來準確摧毀。自動榴彈發射器也能起來對碉堡武器有效封鎖的效果。

但是在過去沒有制導武器的情況下,單兵對付碉堡則非常困難。如果碉堡的位置再過於險要,地形有利,基本上利用機槍就能封鎖很大一片區域。沒有遠距離的直瞄武器話,確實在白天想在有效快速的摧毀,難度非常高。

在單兵裝備只有槍械及簡單的手榴彈武器的情況下,摧毀碉堡已經不是最難的問題。而如何靠近碉堡才是最困難的。有機槍或是手榴彈的話,彈藥量充足還可以用密集火力壓制碉堡的火力,掩護炸碉堡的人去接近。如果都沒有機槍火力的掩護,那麼這個任務就很難完成了。另外只用手榴彈來摧毀碉堡也很困難,爆炸威力有限,早年都是用爆破筒。但是有個缺點就是要抵近塞進碉堡才可以。

總體來說,裝備有先進的單兵裝備的情況下,比如反坦克導彈,單兵攻堅火箭彈,榴彈發射器,無人戰鬥平臺的話,搞碉堡都不是事兒。但是隻有槍械與手榴彈的話,這活兒就很難幹了。如果再沒有空中支援的話,還是能躲就碰吧~~當然如果單兵的防護手段強悍的話,搞碉堡也是很簡單的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