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期间,炸碉堡究竟有多难?

军武视界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要看是什么战争。

一战期间,各国一线步兵缺乏可以跟随步兵及时移动的火炮,又没有其他摧毁碉堡的武器。

在敌人碉堡,尤其是暗堡中的重机枪火力面前,一战的步兵被杀的血流成河。


到了二战,情况就有一定改变。

首先是空军有所发展,俯冲轰炸机必要时候可以做战术轰炸,摧毁坚固的碉堡工事。

其次,步兵炮和山炮的更多。比如日军的92步兵炮,可以拆卸跟随步兵前进。遭遇敌人碉堡,就及时将步兵炮组装起来,对抗碉堡,一炮一个。

再次,步兵反碉堡武器也多了一些,比如无坐力炮、火箭筒。比如美军的m18无后坐力炮,在冲绳战役摧毁了大量日军碉堡,缺点是射程比较近,使用很危险。

但如果缺乏足够的武器,炸毁碉堡很困难。

就拿朝鲜战争志愿军来说,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比如黄继光为什么堵枪眼?

如果他有火箭筒、无坐力炮等远程反碉堡武器,一炮就轰掉了。

但黄继光只有手榴弹,投掷后却并没有炸毁碉堡又受了重伤。



到了二战以后,情况很大变化。

一是空中打击更为厉害,随着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可以战术打击摧毁碉堡。

二是火炮的准确度更高,即便火炮在后方数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也具备精确摧毁碉堡工事的能力。

三是装甲武器众多,坦克、装甲车等支援型武器大多配属步兵一通作战,可以有效对付带包。

四是步兵反工事武器越来越多。

火箭筒和无坐力炮性能大为提高。比如卡尔古斯塔夫M2-550型无坐力炮,炮弹有效射程高达700米,最大射程2300米,可以有效压制碉堡。

另外,出现了诸如反坦克导弹之类的远程精确摧毁型武器,缺点是造价较高,但总不会比人命要贵。

时至今日,死守碉堡的敌人基本都是傻蛋,基本就是死路一条。


萨沙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这也是需要分情况来看的,主要是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还有就是碉堡的质量可靠性。按照建造程度不同,可以分为野战临时性碉堡和永久性碉堡。前者遭遇一发75毫米口径的炮弹基本上就可以被摧毁掉,后者由于建造的时候用料讲究,钢筋混疑土结构,强度较大。一般火炮还很难摧毁它,那种150毫米以上的重炮打掉它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但是重型榴弹炮的精度还是欠缺了,无法直瞄发射炮弹。

二战的时候,德军步兵师火力非常强大。按照1939年德军步兵师的编制,师级单位配备一个榴弹炮团。炮兵团拥有36门火炮,其中24门105毫米榴弹炮,12门150毫米榴弹炮。团级作战单位就可以呼叫师属炮兵团进行支援,营级部队也拥有75毫米步兵炮。对于一个小小的临时性碉堡打掉它,还不是很简单的事情。至于永久性碉堡则可以呼叫炮兵集群或者空中轰炸机群。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基层部队主要重火力就是九二式步兵炮。这款火炮既可以作为曲射炮使用,又可以当作平射炮使用。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精确度高,火力还比较猛。国府军队修建的工事大部分质量差,日军攻坚的时候,这款火炮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九二式步兵炮面前,国府军队修建的碉堡或者地堡经常容易被轰掉。

谈到炸碉堡最难的还是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日军为了剿灭八路军,大力执行囚笼政策。在华北地区到处修碉堡,也就是所谓的炮楼。日军也就是欺负八路军缺乏重火力,换成是德军的话,日军修的碉堡起不到啥作用。当时我军连迫击炮都非常缺乏,就更不要说十分珍贵的火炮了。有些团级单位都没有一门75毫米山炮,只有靠缴获才能获得火炮。那么炮楼怎么打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拿血肉之躯去打掉日军的炮楼。


兵说


1948年5月在河北隆化的攻坚战斗中,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第32师班长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成为新中国100位“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前几年还有某杂志质疑此事结果被诉败北,这帮人也不经过大脑想一想,在军纪森严的战争年代,能得到聂荣臻和朱老总两位元帅嘉勉题字的战斗英雄事迹,怎么可能是谎报军情?



《董存瑞》剧照


炸碉堡难与不难其实是相对的,在我国近代军事史上,大规模使用“碉堡政策”有两个时期,第一次是江西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国民党军队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下,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法,每推进一定距离就大肆修筑碉堡,既能保护自身不被围歼,也限制了红军的战术机动,还是很有作用的,红军被迫开始长征与此也有一定关系。

第二次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华北方面军为对付八路军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在华北平原、山东山西等地推行“囚笼政策”,修建了大批碉堡,抗日军民通称其为“炮楼”。尤其是冈村宁次到任以后,这一做法达到高潮,推行“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的反游击战法,华北地区的碉堡密度恐怕是后无来者了,端炮楼成为八路军比较困难的作战日常。



(董存瑞)


这两次碉堡政策的共性,是敌人基于了解我军火力之贫弱,尤其是缺乏重武器而采取的有针对性举措,也由此说明碉堡的功效是要看作战对象的,红军时期在“洋顾问”李德不切实际的指挥下,广昌战役中居然也在阵地上修建碉堡,结果在国民党军队的重炮轰击下 整营整连被埋在碉堡废墟里,伤亡很大。抗日时期《亮剑》李云龙一个独立团,就拥有二门“意大利炮”肯定是不真实的。


相反,同一时期侵华日军在湖南、江西等正面战场主要交战区,就不敢使用碉堡政策,无它,国民党中央军还是装备了相当数量步兵炮、战车防御炮等攻坚武器的,在此类直瞄火炮面前,碉堡就是个“活棺材”,所以日本人不敢用,双方对战的主要手段是构筑野战工事。

(李德)


总结来说,红军和八路军对付敌人碉堡比较困难的因素有三:


其一是缺乏直瞄火炮,不能一击致敌。当时的我军只有少量的迫击炮,这种曲射小炮对碉堡没有直接杀伤力,我军著名“神炮手”赵章成将军曾在无奈之下发明了迫击炮平射的方法,但操作难度非常之高,并非人人可以掌握。这个办法在近年的抗日神剧比如《雪豹》《炮神》也有体现,但实际上能操作的炮手有限,没有普及性。


所以曲平两用的日军九二式步兵炮就成为敌我争夺的焦点,日军每次损失该炮后一定拼死来抢,他们也清楚步兵炮对碉堡和据点的威胁,诸如《永不磨灭的番号》里,李大本事只要把九二步兵炮朝那一摆,炮楼里的伪军就吓得投降,大家都是明白人。




其二是严重缺乏威力足够的黄色炸药,我军没有专业的炸药制造工厂,也没有充足的制作原料,所以炸药的质量低下,炸药包的威力太小,如果像二战美军那样TNT炸药管够,日本鬼子早就不敢在华北耀武扬威了。这一情况在解放战争中期得到扭转,东北产的黄色炸药源源不断,所以解放军敢于攻击敌人的坚固碉堡甚至重兵设防的大城市了。


其三是在炸碉堡的过程中接敌比较困难,敌军一般会扫清碉堡周围的射界,无遮无拦无隐蔽,即便有了炸药包,如何送上去也是大问题。我军攻坚战斗一般要分掩护组、火力组和爆破组,其中牺牲最大的就是爆破组:如何通过敌人火力封锁把炸药包安放好,以及拉火后如何安全撤下来,既需要技术还需要勇气,所以爆破手的牺牲率很高。




什么凉水浸棉被蒙身上之类的土办法,究竟有多大的可靠度很难说,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坦克冲上去两炮搞定,可惜打鬼子时我们不具备这个条件。平津战役中,四野为什么可以在29个小时内解放重兵把守的天津?火炮数量多、炸药包有的是、还有野战军战车师的伴随进攻,一切碉堡工事都是浮云,当然摧枯拉朽。

二战的欧洲战场,除“大西洋壁垒”这样的沿海工事外,碉堡战法很少应用,双方的大兵团作战时火炮数量动则五位数起,口径大品种全,什么样的碉堡也抗不住。


度度狼gg


看碉堡类型,碉堡有大有小!正常来说小碉堡好打,这种小碉堡都是由砖土石块堆砌起来的,一枚迫击炮炮弹或者一枚手榴弹就能够炸塌,用重机枪也可以把这种碉堡给打爆掉,只是因为当时的我们缺乏这种所谓的重火力才没能把他们干掉。在欧洲以及太平洋战场的话这种小碉堡基本上没用,只要被暴露出火力点的位置那么就会马上被对方的炮火覆盖然后灰飞烟灭。对欧美工业国家来说,炮弹是相当不值钱的。在炮弹的饱和攻击之下不会有任何幸免的防御工事。因此,在当时便有了所谓的机动堡概念,就是只挖好阵地,却没有布防装备。在二战后期,由机动堡催生了自行火炮,这种火炮是以装甲车作为载体的,能够一定程度上防弹,然后也可以实现打一炮换一个地方,让敌人不知道火炮在哪里。

而大碉堡即便到现在也非常难打。这种大碉堡都是永备工事,这种东西都是挖到地下几十米深,然后用钢筋混凝土灌筑起来,整个堡垒十分牢固,扔个手榴弹进去也只是啃破一个皮而已。比如在硫磺岛血战的时候,美军攻岛士兵都是把日军的碉堡位置发送给舰队,由舰队用舰炮来解决问题。到了现代则是由战机发射空地导弹或者激光制导炸弹来解决。


优己


“男儿当志存高远”,大家好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一个人——董存瑞,相信很多人可能给我一样都想到了他。

《董存瑞》这部老电影让很多人记忆深刻,电影中的主角用生命在战斗,手托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碉堡,同时也显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

什么是碉堡

碉堡在军事上是防守用的坚固的建筑物,正常都是钢筋混泥土造成的,而碉堡在每个国家的作用都是不同的,在德国是避难所,在苏联是储物间,在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则是军事堡垒。

碉堡初见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接着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常使用,同时在冷战时期苏联也设立了大量的碉堡。而美国有一家碉堡公司,美国碉堡公司是专门生产新型的碉堡,并称之为多用途平台,应用十分广泛。

炸碉堡要怎么炸?

碉堡里面的敌人火力一般都是很猛的,一般在碉堡中都是重机枪,所以炸碉堡很多人认为是一件很难的事。在相对比较下,炸碉堡是十分困难的,大家基本可以想象的到,碉堡四周一般都没有遮掩的物体,而碉堡一般都是能直接打外面,在没有掩体的情况下炸碉堡是拿着生命在冲锋。

如果是用坦克炸碉堡,或者其他先进武器炸碉堡,可能就十分轻松了。历史中苏联在塞瓦斯托波尔深入地下30米设置了钢筋混泥土的碉堡,但是德国人使用一发古斯塔夫的巨型炮弹就给解决了。

战争期间,炸碉堡究竟有多难?

前文中有提到,碉堡是一种坚固的军事建筑物,能够应对轻武器的进攻,但是在重武器面前,是很难起到军事威胁作用的,大口径的火炮分分钟就能炸掉碉堡,例如在冲绳岛海战的时候,日本曾其死守他们的碉堡,明着的暗着的,各种火力点,但是美军直接使用大口径的舰炮和数百公斤的炸弹,一顿乱炸,最后所存无几。

而碉堡最害怕的不是大口径火炮,而是火焰喷射器。(锡纸包上鸡,再用土把锡纸包上,然后放火上烤)在火焰喷射器面前,碉堡是就像敌人已经给自己做好的坟一样。

到了现代战争,高科技武器层出不穷。1999年5月8日上午,美国出动了B-2轰炸机对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进行了轰炸,当场死了三名记者。当时投下的炸弹是叫做“杰达姆”炸弹,这是一种钻地弹。当时这个炸弹足足穿过了五个楼层才在地下室爆炸。所以在现代战争中,碉堡这种设施在强大的武器面前变的不堪一击。哪怕是建在地底深处也都不行。美国的“宝石路”钻地弹能够穿透6米的钢筋混泥土,能穿透40米的普通泥土层。美国曾用这种炸弹炸了伊拉克很多地下碉堡。

上图美军GBU-39小口径钻地弹。

美军新研制的MOP钻地弹能够穿透60米钢筋混泥土。

我国也有钻地弹:东风-15C钻地弹

总的来说火力占优势一方,炸碉堡还是很轻松的。

火力不行,炸碉堡有多难?

如果是只有小米加步枪的装备,炸碉堡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说是送死也不为过。如果是拿着炸药包炸碉堡也是很难做到的,首先把手榴弹扔过去肯定是不可能,手榴弹是炸不掉碉堡的,只能让人带着炸药包过去炸,在带着炸药包去碉堡的路上有一定的风险,其次及时到了碉堡地下,想炸掉碉堡也需要一定的操作的,董存瑞当时死是因为没有“三角支架”只能用手托着炸药包,炸了碉堡。

而通常炸碉堡是爆破组所做的事情, 炸一座碉堡不难,但是风险却是很大的,所以在战争期间,爆破人员锐减。

向抗战英烈致敬。


四十五度军报


炸敌人碉堡真的太难了!我在参加两山轮战时进攻越军阵地,越南人的狙击手和高射机枪会重点打击我们的八二无后坐力炮手和火焰喷射手,而且越军碉堡的防炮和防爆性都很好。炸越军碉堡,需要有人佯攻吸引敌人火力,机枪封锁射口压制敌人火力,爆破手在躲过敌人的狙击手和高射机枪,还有迫击炮,地雷,抵近碉堡后先向射口内扔一颗手榴弹,制造烟尘和混乱,再将爆破筒投进去。这样操作是因为爆破筒延时较长,越军会反投出来,如果等到爆破筒即将爆炸时再投,那么自己就没有躲避的时间了。之所以先扔手榴弹,是因为越军会用沙袋甚至人体压制手榴弹的爆炸力,趁着手榴弹爆炸给敌人造成的短时间混乱我们再投入爆破筒,敌人就反应不过来了。


铸鐤者


我是军武奇兵,下面由我做答!

“碉堡”这个词放在二战还是比较有杀伤力的产物,放在现在那就是一个等死的靶子而已,现代的高科技精确武器可以轻而易举的将各种碉堡送天上去,而且进攻部队也可以直接无视碉堡,绕开它。

大名鼎鼎的马奇诺防线最后落下一个被“无视”的下场,法国耗时耗力的产物在战争中毫无作为

二战期间炸碉堡的难易要看在什么位置哪种战场,欧洲战场以大西洋堡垒为例,钢筋混凝土三防碉堡,几米厚,能抗的住战列舰直接炮击,当然了里面的能不能受的了那另说。在对付没有重武器袭扰的游击队碉堡也是比较强的存在。

强大的大西洋堡垒,给盟军登陆造成极大损失

碉堡发挥战力最高的也就是我们东方战场了,鬼子欺负我们缺乏重武器在这片土地上作威作福,仅通过碉堡和炮楼就制造骇人听闻的华北无人区。这要是在欧洲或苏联大地上还不够重炮覆盖的。所以在苏德战争的巷战中也很少看到有专门的碉堡,而都是根据房屋环境直接布置火力点。

斯大林之锤,为巷战提供一条龙服务

所以抗战期间我们的军民拔掉敌人火力点或者炸掉一个碉堡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的队伍缺乏重武器,即便是老蒋的中央军也缺乏足够的火炮,而整个抗日战场由如此之大,重火力只能集中使用。

被八路军敌后队伍拔掉的日军碉堡,从他们的装备来看这应该是战争后期,中前期我们的敌后队伍没有这种装备,也很少敢攻打日军的这种火力点。

并且一个主堡附近通常还会有两个小的碉堡,它们会形成交叉火力点,也能相互照应,依靠人力用炸药包炸碉堡绝对不是一个明智的举动,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碉堡内部瓦解敌人。为此战争期间为了各种任务不得不炸碉堡我们牺牲了许多勇敢的战士。

鬼子投降以后碉堡的作用就开始越来越小了,光头的长江防线,各种明暗机枪碉堡群在美制105毫米榴弹炮面前根纸糊的一样。

最后向所有抗战老兵敬礼!你们都是英雄!

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军武奇兵




纳粹德国出镜率最高的攻坚战武器 “卡尔”600㎜臼炮,边上是使用坦克底盘改装的炮弹装填车,好几吨的炮弹仅靠人力根本装填不了…“卡尔600”炮参加的战役次数远高于800㎜口径的“古斯塔夫800”巨炮,虽然它也很笨重,但是它可以在大多数欧洲地域机动作战,这要比仅能铁路机动的“古斯塔夫800”好得多!而它首次参战就是到塞瓦斯托波尔战役轰击苏军坚固的堡垒!

炸碉堡这个事情到了现在仍然需要巨大的勇气去实施,因为碉堡不但坚固并且火力也非常强大,就拿营连级永备型碉堡来说,都是使用500号水泥浆灌注而成,并且在水泥浆内要加上坚硬的石块增加碉堡的厚度,通常情况下连排级永备型碉堡的胸墙厚度都在0.5米以上,明显厚于普通楼房墙体的厚度,这样的厚度要保证大口径机枪子弹在500米距离不能穿透,而团营级永备型碉堡则会更厚实,82毫米迫击炮榴弹打在上面根本不起左右,只能是105㎜口径的火炮直瞄射击才行!并且除了碉堡内有多挺机枪外,还会得到后方阵地的炮火支援,在没有重火器的条件下,需要三四倍的兵力才能攻克碉堡。



被“卡尔600”巨炮击毁的苏军部署在塞瓦斯托波尔港外,碉堡群制高点上的苏军三联装战列舰舰炮。

塞瓦斯托波尔早在沙俄时期就是著名的军港,为了防止其它列强的觊觎,在环军港四周都山地构筑了大量的永备型碉堡群!到了苏联时代,又将这些碉堡群进行了强化,并且加固岸炮台和增添了更大口径的岸防炮。1941.10.31日曼施坦因上将率领的德军、意大利…等国的轴心国军队对这里实施在围城攻坚战,由于苏军碉堡过于坚固在久攻不克、伤亡巨大的情况下,曼施坦因上将请求希特勒把“古斯塔夫800”炮和“卡尔600”炮调集前线…两炮抵达前线后经过紧张的发射阵地构筑,开始轰击塞瓦斯托波尔碉堡群内的苏军,其中“古斯塔夫800炮”的一枚7吨重的穿甲弹击中了苏军地下30米的弹药库,并且引爆了库内的弹药;“卡尔600炮”轰击塞瓦斯托波尔的外围核心碉堡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战果!正是由于两门巨炮的参与才打破了攻城战的僵局,否则仅靠德军一般口径的火炮和轰炸机将很难夺取“塞瓦斯托波尔军港”。
“卡尔600炮”还参加过镇压“华沙起义”,图片上就是一发榴弹将整座高楼摧毁,可见其威力巨大!

我军历史上也进行过多次的碉堡攻坚战斗,涌现出许多英雄连队和个人!我军建国之后消灭的最坚固的堡垒,就是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炸毁了凉山外围的所谓“法国炮台山”核心碉堡。
“法国炮台”的残垣断壁,从爆破后的残迹来看,整座碉堡是墙体非常坚固,厚度在2.5~3米,根据资料显示“炮台山”是法国人在1940年初构筑的,分上下三层,其中两层埋在地下(山体内)长度在120米、宽度60米,碉堡墙体厚度1.5~3米,据说顶层有300多个射孔…整个碉堡可以容纳1000人,这样厚实的碉堡我军“40火箭筒”和“82无”根本不起作用…而同登是凉山的门户,不歼灭这里的敌人就夺取不了凉山!




我军在扫清了“炮台山”外围后,越军一个残团的兵力退守到“炮台山”负隅顽抗,劝降无果后在当年被迫参与修建“炮台山”的老民兵的指引下,将2吨炸药和数吨汽油灌进“炮台山”的通气孔,最后实施大爆破将整座碉堡炸塌…守敌除一人外全部被歼灭!



唯一从“炮台山”逃出来的敌军被我军俘虏,据他供称,碉堡内约1000人被我军歼灭。

时间进入到了199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单兵装备越来越先进,对于坚固的堡垒可以使用反坦克导弹去打击,“叙利亚内战”当中由于外国势利的支持,反坦克导弹在叙利亚达到了泛滥的地步,双方都使用反坦克导弹打击对方的坚固工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美军正在使用M777型155㎜榴弹炮进行直瞄射击…在2000米内可以击毁主战坦克和击毁3米厚度的碉堡。

这种“大炮上刺刀”的战法我军早在解放战争期间就已经使用了,这种战法效果非常明显,并且要比反坦克导弹便宜的多。

随着航空兵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各种重量打击碉堡的航弹也应运而生,精确制导航弹重量在227公斤~10吨,根据不同碉堡而使用,最重的十吨级别的航弹可以打击地下60米的碉堡,“炮台山”那样的工事一枚下去就成为齑粉!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碉堡这个有上千年历史和让历代军事家头疼的障碍物,最终会被先进的武器轻松消灭!


皇家橡树1972


碉堡作为战争工事,是在二战期间最最具备杀伤力永备工事之一。

碉堡

小学教科书中,董存瑞炸碉堡这个故事。

董存瑞炸碉堡

深深的写在了我们的脑海之中,让我们感知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勇之举,同时在我们的脑海中,埋下了深深的炸碉堡难的印记。在我们的战斗英雄序列里,黄继光也是因碉堡牺牲,飞夺泸定桥攻克之艰难也是因为碉堡,报告成为了一个规避不了的话题。

炸碉堡难是因为碉堡具备的几个属性,造成了炸碉堡难。

一是隐蔽,难发现。

碉堡是军事上重要的防守工事,通常隐蔽设置,采取地下或半地下构筑,或者部分埋在地下,以防御炮火袭击和敌侦察,提高生存能力,并作为自卫基地,一般设置在关键道路,重要隘口和军事要点上。

我们所熟知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堵枪眼、飞夺泸定桥等等故事,都是我军进攻发展顺利的时候,猛然间出现的一个暗堡,阻滞了我军发展进攻,影响了整个战争进程,因此,隐蔽性是炸碉堡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坚固,难摧毁。

碉堡是军事上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一般由地堡、暗堡、三角堡、菱形堡组成,相互之间用交通壕连接,可以单一设置,也可以联合设置,是防御重要工事,多用砖、石、钢筋混凝土等建成。一般被设计称圆形或者三角形,被减少火力受弹面,增加了碉堡被炸毁的难度。

碉堡是一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相互较量的产物,在整个二战中,大部分的兵力伤亡,都是由于碉堡造成的。翻开二战历史,重要的战争,都是有碉堡的描述,被法国人推崇的马奇诺防线,就是一个典型的以碉堡为中心构筑的防御体系,强大的希特勒军队没有办法,只能绕过了马其诺防线。坚固是炸碉堡难的第二因素。

三是火力大,杀伤力强,难接近。

碉堡的设置要求是一般设置在军事防御关键点上,道路重要隘口上,重要军事目标上,是战争的关键点,二战期间,一般配备重机枪,配上重机枪的碉堡,一般情况下,可以达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碉堡的前方一般是在比较空旷的地域,没有遮蔽物,且碉堡的周围都是重点防御的位置,兵力部署都比较密集,因此接近起来非常的困难。这就是为什么董存瑞,黄继光等等革命英烈死的原因。



四是炸毁碉堡的工具比较缺乏,难被炸毁。

由于碉堡是混凝土工事,在整个二战期,能对混凝土碉堡有摧毁力和杀伤力的,主要一下武器,坦克、大口径火炮(8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单兵使用的炸药包、爆破筒以上四种武器,可以对碉堡进行摧毁式打击,由于二战时,基础工业并不发达,坦克、大口径火炮生产数量极其少,集中在重要的几个发达国家,很多国家不具备生产坦克、大口径火炮的能力,中国就是一个不能生产这些武器的国家,对中国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死伤是比较惨烈的。有首诗: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形象的描述了我军武器装备在抗日战争夺取的途径。

因为武器性能,对碉堡造成不了杀伤,所以造成了炸碉堡极其困难,尤其对于步兵。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工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尤其军事工业带来高速的发展,现在对付碉堡的武器琳琅满目,有坦克,导弹、反坦克武器、步兵战车等等,弹药发展上,也出现了专门针对碉堡的弹药,云爆弹,侵彻弹,攻坚弹,混凝土攻坚弹、穿甲弹等等弹,专门对付碉堡。

综上所述,炸碉堡是整个二战期间所有军队面临的类似于噩梦一样的难题,各国军事专家都想了很多的办法,中国出了几个舍身炸碉堡英雄而外,没有几个成功的例子,可见炸碉堡有多难。


少华聊史


碉堡这种战场上常见的防御工事,对单兵来说攻打的难度主要取决于单兵的武器装备是否完善。在现代战争中,地面小型作战分队在对付碉堡时。有多种选择,可以呼叫空中进行精确打击,也可以利用自携带的反坦克导弹武器进行远程打击,还能利用便携式的火箭弹来准确摧毁。自动榴弹发射器也能起来对碉堡武器有效封锁的效果。

但是在过去没有制导武器的情况下,单兵对付碉堡则非常困难。如果碉堡的位置再过于险要,地形有利,基本上利用机枪就能封锁很大一片区域。没有远距离的直瞄武器话,确实在白天想在有效快速的摧毁,难度非常高。

在单兵装备只有枪械及简单的手榴弹武器的情况下,摧毁碉堡已经不是最难的问题。而如何靠近碉堡才是最困难的。有机枪或是手榴弹的话,弹药量充足还可以用密集火力压制碉堡的火力,掩护炸碉堡的人去接近。如果都没有机枪火力的掩护,那么这个任务就很难完成了。另外只用手榴弹来摧毁碉堡也很困难,爆炸威力有限,早年都是用爆破筒。但是有个缺点就是要抵近塞进碉堡才可以。

总体来说,装备有先进的单兵装备的情况下,比如反坦克导弹,单兵攻坚火箭弹,榴弹发射器,无人战斗平台的话,搞碉堡都不是事儿。但是只有枪械与手榴弹的话,这活儿就很难干了。如果再没有空中支援的话,还是能躲就碰吧~~当然如果单兵的防护手段强悍的话,搞碉堡也是很简单的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