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戰,徐晃打敗關羽,為何排名不如於禁?

袁文翔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這個問題有點不嚴謹,因為“襄樊大戰”之後,于禁投降關羽,震驚曹營,在這種情況下,面對于禁這種變節之人,他在曹營那裡還有地位可談?

但是在我們的常識中,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將”和“八驃騎”。“五子良將”依次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頜、徐晃,“八驃騎”依次為曹仁,曹洪,曹真,曹純,曹休,夏侯敦,夏侯淵,夏侯尚 。

其實在真實的三國,曹操並沒有給五子良將排順序,因為這是不明智的做法,但是後人默認的五子良將排名是怎麼來的呢?

下面,小哥詳細分析。

五子良將排名始末

曹操並沒有排五子良將的順序,但是後人所講的五子良將是怎麼來的呢?這件事還得從陳壽編撰《三國志》說起。

陳壽在編撰《三國志》的時候,將關張馬黃趙並傳,又稱關羽和張飛是“世之虎臣”,於是有了五虎將的稱呼。而在評價曹魏武將時稱:“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於是後人稱他們為五子良將。

所以說,曹操的“五子良將”是對應蜀漢的“五虎將”,並且按照陳壽的觀點,蜀漢五虎將排名依次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而曹魏五子良將依次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頜、徐晃。



于禁、徐晃二人排名分析

按照陳壽的看法,于禁的排名是高於徐晃的,那麼,陳壽的依據是什麼呢?

我們詳細分析。

于禁

于禁很早就跟隨曹操南征北戰,他先是在鮑信手下討伐黃巾軍,後來鮑信投降曹操,于禁也一起加入曹操陣營,將軍王朗看于禁作戰能力很強,因此推薦給曹操,曹操封于禁為軍司馬。

于禁在曹操手下,跟隨曹操征戰沙場,多有戰功,從初平四年(193 年)開始,于禁先後參與攻打廣威(封縣臣都尉)、討伐濮陽呂布、平定張繡(封益壽亭侯)、官渡之戰(升任偏將軍)、平叛昌豨(升任虎威將軍)、天柱山大捷(于禁加食邑二百戶,張遼因功獲得假節)、助曹操奪朱靈軍權。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冊封為魏王,重賞三軍,于禁被升遷為左將軍,假節鉞。

建安第十四年(219年),于禁督領七軍開赴樊城助戰曹仁,關羽水淹七軍,于禁降,曹操聞言哀嘆良久:“于禁與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

後來,呂蒙破江陵,于禁從荊州獲釋至東吳。

曹丕即位,黃初二年(221年),孫權遣返于禁回魏國,被眾人嘲笑,隨後鬱鬱而終,被惡諡為厲候。

徐晃

徐晃最早在楊奉手下做騎都尉,楊奉被曹操擊敗後,徐晃轉投曹操,從此開啟了跟隨曹操征戰四方的歷程。

初平三年(192年),徐晃說服楊奉護送漢獻帝東入洛陽,保駕有功,被封為“都停候”。

建安元年(196年),楊奉投降曹操,徐晃加入曹操陣營。

建安二年(197年),楊奉叛變曹操,被曹軍大敗,徐晃順勢加入曹操陣營,從此被曹操器重。

徐晃投降曹操後,常嘆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常以功自效,何用私譽為!”終不廣交援。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徐晃見曹操有治世之才,同時又得曹操器重,所以他很感動,經常感嘆自己遇到了明主,發誓要效忠曹操一輩子,這和荀彧終身效忠漢室是不同的。

徐晃加入曹操陣營,盡心盡力,矜矜業業,先被曹操派去佔領了卷、原武兩地,封裨將軍,後來又戰呂布,和荀彧一起固守三座城池,讓曹操兵敗後有立足之地,更是阻止了曹操加入袁紹,為袁紹打下手的想法,這件事被曹操銘記在心,老年的時候回顧往事,摸著徐晃的揹回憶起這件事,大發感慨。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敗劉備,克白馬,敗文丑,官封偏將軍。

隨後在和袁紹的決戰中,徐晃率軍燒袁紹糧草,功居第一,封“都亭侯”。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打冀州,徐晃獻計,兵不血刃招降韓範、長梁岐,最後攻克冀州。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徐晃因功被封“橫野將軍”。

建安十三年(208年),隨曹操參加赤壁之戰,於亂軍之中救援曹操,功不可沒,後來討平中廬等地,與曹仁共擊東吳周瑜。

建安十五年(210年),徐晃隨夏侯淵平叛太原。

建安十六年(211 年),徐晃跟隨曹操征馬超、韓遂,徐晃多獻良謀,作戰勇猛,多有軍功。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派徐晃與夏侯淵平定隃麋、汧諸氐,在安定會師。

建安二十年(215年)七月,徐晃隨曹操征討張魯,徐晃因功升為平寇將軍。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徐晃大破劉備軍隊,斬首甚多,曹操非常高興,將指揮軍隊的符節交給徐晃,讓他全權指揮軍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派徐晃助力曹仁,共同抵抗關羽,等待曹操大軍一起出擊,解樊城之危。

這一戰徐晃大顯神威,出奇兵,聯合東吳呂蒙,大破關羽,在曹操大軍到來前,徐晃已經收復了郾城等地,曹操調集大軍還沒到達的時候,徐晃就已經解了樊城之危。曹操非常開心,在徐晃率軍凱旋的時候,曹操親自出城七里迎接,並且大加讚賞,認為徐晃此功可以和張遼的“合肥大戰”相提並論,張遼“合肥大戰”逼的孫權跳水逃亡,張遼止啼威震東吳,曹操將之相提並論,可見徐晃的功勞。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封徐晃為右將軍,進封逯鄉侯,十月,曹丕稱帝,徐晃進封楊候,隨後征戰上庸有功,加封楊平候。

黃初七年(226年),魏文帝去世,東吳乘機北伐,徐晃奉命抵擋東吳諸葛瑾,有功增食邑二百戶,前後共計三千一百戶。

太和元年(227年),徐晃去世,諡號壯候。

正始四年(243年),徐晃被塑像於曹操廟庭,享香火供奉。


通過上面的詳細資料,我們可以看出來,在於禁身處曹魏時期,因為他很早就跟隨曹操作戰,並且治軍極嚴,公私分明,深的曹操器重和依賴,而這個時候徐晃的戰績明顯不如於禁,但是在於禁叛節後,徐晃多次隨軍作戰,屢立戰功,並且對曹操忠貞不二,用實實在在的軍功一步步加官進爵,終身無汙點,被曹氏家族所尊敬,後來更是入曹操廟,享受香火供奉,他的諡號和賞賜都是非常多的。

所以說,陳壽排名五子良將,是按照于禁沒有兵敗荊州之前的戰績來做參考,而在曹操眼裡,有五子良將,但是並沒有高下之分。


古梁鏞


歷史上,因為于禁曾被關羽水淹七軍,投降關羽,再加上三國演義的渲染,被刻意貶低。實際上,除了這場敗仗,于禁打的多半是勝仗,要怪他投降,那關羽不是也投降過嗎?五子良將:張遼、樂進、張郃、于禁、徐晃,要講資格最老、軍中威望最高,實際上先是于禁、樂進二人。

一、于禁為什麼最初高於徐晃?其實,于禁不但該高於徐晃,同時該高於五子良將的其他幾個人,看他們的來歷和投奔曹操的時間有該清楚了

于禁泰山人,是曹操最好的朋友鮑信的老部下。鮑信是什麼人?是濟北相(相當於太守),是曹操能夠入主兗州的關鍵支持者,為了協助曹操平定青州黃巾,鮑信戰死沙場。不光如此,于禁的大將之才還得到了名聲很高的王朗(雖然三國演義裡說是孔明罵死了王朗,但這不是事實,王朗在曹操帳下是最有聲望的人物之一)的推薦。也就是說,最晚到曹操入主兗州時,于禁已經跟隨曹操了,是五子良將裡資格最老的人。此後,攻徐州、兗州爭奪戰呂布、平張超、攻袁術、攻張繡、擒呂布、戰官渡、平袁紹,于禁幾乎無戰不與,沒有看到過他有什麼敗績。

再看看其他幾人,張遼是在曹操平定呂布後才投入帳下的,張郃更晚,官渡之時才投曹操,而徐晃呢,大概比張遼要早兩年,在曹操挾天子的公元196年左右,從楊奉手下投入投入曹操帳下。而於禁,早在最遲193年,就已經在曹操帳下了,而且參加了曹操初起時最兇險的許多戰役。樂進投奔曹操的時間大致與于禁相當,但從歷史記載中,似乎于禁初期的戰功比樂進更突出。

建安十一年,曹操表彰三將功勞,于禁為虎威將軍,樂進為折衝將軍,張遼為蕩寇將軍,于禁是排在最前面的。

二、雖然史料記載,曹操視五人皆為良將,交替使用五人為前鋒,似乎五人的地位相同,但實際上,于禁、樂進的地位在曹操末年應該高於其他三人

因為在曹操晚年,于禁已經為左將軍,樂進為右將軍。而徐晃和張郃呢,直到曹丕繼位後,才分別代替因為戰敗投降而名聲盡毀的于禁,和已經在建安二十三年去世的樂進為左、右將軍。只有張遼的軍職有些奇怪,在曹操末年為徵東將軍,卻在曹丕繼位後轉為前將軍,按星火辰的理解,徵東的名號似乎還在前將軍之上。考慮到張遼後來再次出屯合肥防備孫權,難道是把後來的名號弄錯寫到了前面?或者,在那個時候,四徵將軍和前後左右將軍地位差不多?

不管怎麼說,在被水淹七軍之前,于禁無論是資歷,軍職,還是戰績,就是比徐晃更顯赫,這是不爭的事實。

三、其實,水淹七軍終究是天災的原因,對於禁的指責和貶低還是太過了

于禁被水淹七軍,或許有他紮營不當的過錯,但誰也難以判斷老天爺什麼時候會下暴雨,會下到哪個地方。作為軍事將領,不管再是名將,也難以保證百戰百勝。于禁的運氣可是糟糕透了,七軍被淹,被關羽強大的水軍趁機圍攻,無處可逃。北軍本來就不善水戰,何況于禁此時連個船都沒有,逃都沒法逃。要怪于禁投降,這也是有道理,畢竟事關一個氣節的問題。但問題在於,三國時候的許多名將都投降過,有的還不止投降一次,卻單單要苛責于禁。這也沒辦法,曹操自己就怪于禁:“于禁跟隨我一輩子,真麼到頭反倒不如龐德?”後來,于禁迴歸曹魏,曹丕乾脆畫出于禁屈膝投降的畫來羞辱他。這或許也是于禁活該,古人說殺降最不吉利,偏偏於禁做過這事。也只能這樣說了。

看五子良將的傳記,應該發現一個規律,到曹丕登基後還在的將領,大多事蹟記錄得很完善,甚至有故意拔高的成分。這點張遼、徐晃體現的很明顯。而在曹丕繼位之前去世的樂進、投降的于禁,要麼極為簡略,要麼更多是貶低,這恐怕不是巧合!至於說張郃,他的死或許和司馬懿的指揮失誤或者說故意指揮失誤有關係,因此有些東西也是語焉不詳。


星火辰


首先先說五子良將這個排名

這個排名是曹操遷都許昌後說的話,當時的徐晃和于禁的功績相比,于禁確實厲害點。

先說于禁:1,與呂布作戰,于禁在夏侯惇受傷後帶部隊和呂布對峙,直到勝利。

2,曹操徵青州,于禁跟隨征服青州,負責訓練青州悍卒。對破壞軍紀的青州兵嚴加懲處,青州兵對於禁信服。後來青州兵成為了曹操手下王牌部隊之一。

3,曹操坐騎驚,踩踏莊稼,于禁按軍規要斬首曹操,逼得曹操割發代首,軍紀執行得當得到曹操的讚許。

4,宛城之戰,曹操部隊敗亡,部將典韋,長子曹昂身亡,曹操自己也差點身亡,但是于禁卻帶著軍紀嚴明的青州軍替曹操擋住了張繡的西涼鐵騎。

而同時代的徐晃,除了挾天子以令諸侯時給曹操站過場子,還有就是官渡之戰和關羽殺了顏良,戰功真的比不過於禁。

而且徐晃因為謹慎,寧願無功也不冒險。

樊城之戰,曹仁被圍,于禁投降,徐晃奉命馳援。徐晃到達戰場後並沒有直接投入戰鬥,而是和關羽對峙起來,等待時機。

直到後來,朱富的其他五路兵馬趕到,關羽後方有變故時徐晃才開始進攻,一路銜尾追擊,最終擊敗關羽。

由此看出徐晃不不是無能,而是更有將帥之才。理由如下:1,曹仁被圍,貿然進軍肯定被關羽圍點打援一口口吃掉。

2,龐德戰死,于禁投降,打擊了曹軍士氣,此時進軍,說不定軍隊軍心不穩,容易潰逃,叛變,可能造成更大的慘敗。

3,對峙靜待援軍,可以暫避鋒芒,尋找戰機

4,銜尾追擊,讓敵人疲於應付,拖垮敵人,用最小的傷亡把敵人一次性吃掉。

所以,前期徐晃是比不上于禁,而後期于禁因為投降蜀漢,已經在曹魏沒有地位可言,沒可比性。

關於排名還是因為早期的曹操話語,而五子良將的排名是前期曹操定的,並不是襄樊大戰後定的,如果是襄樊大戰後定五子良將,徐晃肯定比于禁排名靠前。

如果放到北伐時期,指不定張郃才是五子之首呢。




三國全面戰爭


我一個人吃飯旅行旅行到處走走停停……

大家好,我就是那個有時呼之即來;有時不請自來;一直堅持原創和厚著臉皮求贊求關注的小小三國迷——暮雨夜行歸何處,大家也可以叫我歸何處!

襄樊之戰,徐晃打贏了關羽,為啥在曹營裡面的地位不如於禁呢?

很簡單啊,于禁的功績比徐晃的大多了。

不用說徐晃比不上于禁,威震逍遙津、差點兒殺了孫權的張遼,猛不猛?出不出名?那可是入選武廟六十四將的狠角色啊,就這樣的人在曹營中的地位都不如於禁,徐晃就更不用說了。



于禁可算是從曹操起家就一直跟著曹操東擋西殺的老部下了,治兵嚴謹,作戰勇猛,屢建功勳,是曹營重臣。也是曹營中,不是曹氏和夏侯氏宗親裡面唯一一個假節鉞的將軍,這個可是個無上的榮譽啊。

《三國演義》裡面的于禁被弱化了很多,雖然他自身有投降關羽的這個黑點,被後人詬病,但是我只想說,于禁真的是個很優秀的將領,在曹操事業的前期真的是幫曹操打了很多的勝仗,無愧於他所得到的榮譽。

至於他們之間繞不開的那個人——關羽!



于禁被關羽擒獲,而徐晃擊敗關羽。

就這件事兒表面而言,很多人都會得出徐晃比于禁強這個結論。但是啊,老話都說的好啊:不以一時成敗論英雄!

于禁打關羽的時候,正遇上秋雨連綿,進軍困難,被善水戰的關羽殺敗了;徐晃打關羽的時候,關羽圍困樊城許久,兵力不足,徐晃和曹仁兩面夾擊殺敗關羽。

一場勝利說明不了啥,只有一場又一場的勝利才能證明一個人的能力,于禁就是憑著一場又一場的勝利才得到了假節鉞的榮譽,這一點,徐晃是比不了的。

說的不好,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希望大家點一下關注,多多點贊,我會不定期的推送關於三國的小文章,謝謝!


暮雨夜行歸何處


徐晃比不上于禁的原因又以下幾點:

1、于禁從曹操起兵就跟隨在曹操身邊了,屬於親信嫡系;

而徐晃實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才出來的。

2、于禁跟隨征服青州,負責訓練青州悍卒。對破壞軍紀的青州兵嚴加懲處,青州兵對於禁信服;等於是為曹操打造了一支生力軍。

3、宛城之戰,曹操部隊敗亡,部將典韋,長子曹昂身亡。

是于禁帶著軍紀嚴明的青州軍替曹操擋住了張繡的鐵騎,救出了曹操。

所以說,不論戰功的大小,從是否嫡系這方面來說,徐晃的排名不可能超過於禁的!


夢迴樓蘭的蝸牛


武將單挑只是小說、故事情節,史書沒說徐晃單挑打敗了關羽,只說他在曹操指揮調度下,率軍擊退了關羽率領的五千軍隊。


沉140769451


在三國演義裡面,徐晃在曹營的地位只比于禁高,不會比他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