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宋沒有幽雲能存在164年,而明朝僅僅失去遼東就滅了?

漢秉威信總率萬國


因為雙方的差距和國際背景很不一樣啊。

北宋雖然從開始就沒有完整的佔據幽州,但是它在當時是一個強大的新興王朝,至少在宋太祖和宋太宗時期有著強大的軍隊。雖然真宗之後,北宋的軍隊一天不如一天,但是自保尚可。更何況宋軍也不全是垃圾,西夏反叛之後,北宋在西北常年安置的西軍,因為長期受到戰爭的洗禮,那戰鬥力也不是蓋的。再者說,宋遼達成澶淵之盟北方邊境大致就變得安穩多了,宋遼之間幾乎沒有戰爭,也就不會說誰滅了誰。


再看大明,失去遼東的時候已經日暮西山,整個國家能打的軍隊早後,就在三大徵中消耗大半。當後金興起之後,孱弱的明軍沒有選擇依城守衛,而是主動出擊,結果就把明朝當時的精銳部隊都給耗盡了。之後雖然明軍又不斷訓練出新的軍隊,但是和八旗軍相比戰鬥力還是差距很大。在長期的拉鋸戰中,以及內部農民軍的“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明朝最終還是耗盡了自己的精銳軍事力量。


此外,明朝和宋朝在對外政策上也有著極大的不同。北宋在澶州和遼軍持平之後,想到的不是繼續和遼軍硬碰,而是退後一步,希望和遼國議和。而遼國也是有所打算,故而澶淵之盟達成後,兩國百年之內幾乎相安無事,還互通貿易。

明朝和後金則不然,即使是在大明經濟將要崩潰的時候,朝廷依然是鄙視議和的,從1627年開始,皇太極就一直希望可以喝大明議和,重現一個南北朝局面。但是自始至終大部分明朝官員還是把大清看做反叛勢力,而朝廷又怎麼可以和叛臣媾和呢。所以明清之間就一直這麼幹耗著,打也打不過人家,還不議和,白白消耗著國庫,以至於最後被榨乾。



總政治角度分析,宋朝的政治富有活力,其本身並沒有什麼敗像,國家的財政雖然經常赤字,但是很快就能補上,總的來北宋的朝廷可以充分的運用民間的資產來維繫國家的穩定,並保持自己的生命活力。而明末時大明的政治形式已經幾近崩潰,財政受到藩王、衛所軍官和大貴族以及很多地主的投機取巧的損害,已經很難在發揮作用。腐敗的官員比比皆是,嚴苛的吏治壓得百姓喘不過氣來。從農民起義上就可以看出,宋代的農民起義雖然多,但基本上都是小地方鬧騰,掀不起全國之勢。而明朝的農民起義一鬧就是幾個省連成一片的那種,讓國家應接不暇。



最後說一下自然問題,整個北宋,大部分時間氣候還是較為溫和的,沒什麼太過分的連續性天災。但是整個明末都處在一個小冰期階段,好天氣一共沒幾年,天天不是旱災、嚴寒就是蝗災瘟疫的,直接影響了北方老百姓的生活,加劇了國家的衰敗。


火器工坊


一個政權的生死存亡涉及到經濟、政治、軍事、制度、價值觀等等諸多方面。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這裡試著對比一下北宋和明朝的幾點不同之處:



一、北宋富而明朝窮。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北宋是中國古代最富有的一個朝代,北宋初年的財政收入有1600萬兩,到了王安石變法時達到了6000萬兩,而到了南宋時期更是竄到了驚人的1.2億兩。對比明朝的財政收入,最好的時期在張居正變法的萬曆十年,周寺積金400萬兩。再對比清朝,到了清朝末年洋務運動那一會兒,財政收入才8000萬兩。對比一下,宋朝就是當時的超級大國,真的不缺錢。大家知道,戰爭是需要錢的,而北宋就像一棟鋼筋混凝土建成的大樓,在災難面前,花錢的地方總能夠撐得住。宋朝先是打平了遼國,又聯手蒙古滅了金國,最後又和蒙古死扛了近百年,沒有錢是絕對做不到的。反觀明朝,在對抗後金、對抗李自成起義的時候,崇禎窮的只差沒把自己的黃袍拿出去當了。



宋朝有多富,看一下司馬光的說法,絲綢衣服在盛唐只有有錢人家才捨得穿,而北宋時期的一線城市,販夫走卒穿絲綢的比比皆是。就拿拿包拯來說,他一年的俸祿加上補貼,摺合現在人民幣一千萬元左右,試想當今有哪一位公務員的陽光收入在1000萬?在漢唐時期,是全民免費勞役,到了宋朝,國家工程全是政府花錢僱人幹。


放眼世界,當時北宋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5%,到了南宋一度達到了51%,今天中國佔全世界的16.7%美國佔22%,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宋朝有多麼富。

宋朝為何如此富有?1、宋朝趙匡胤從後周郭威、柴榮手裡接過的就是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在陳橋驛兵變,和平街班後,這一切都歸了宋朝,後來趙匡胤、趙光義哥倆攻取南唐、巴蜀之地,也是穩定發展了幾十年的經濟區域。宋朝開國之初,重要的幾個經濟帶中原、南唐、巴蜀都沒有經過戰火的過度摧殘,幾乎是和平交接給北宋王朝。這不像唐朝開國之初的滿目瘡痍,也不想像明朝開國之初的餓殍遍地。底子厚,發展起來自然迅猛

2、宋朝建立了完備而又嚴密的稅收制度。中央有三司,地方上有轉運司、提舉司,還有大大小小的監管,各個部門猶如一支強大的網,嚴密運轉有相互監督,使國家該拿的錢,一分不少。宋朝還有有一個特點是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兩翼齊飛,大力發展商業,發展海外貿易,在王安石時代,誕生了人類第一部海外貿易法——《元豐法》,海外貿易就像一臺吸金機器,吸收著全世界的財富。


宋朝的財富主要來自由商業稅,北宋初年佔25%,到了宋真宗時期,商業稅站到了75%,並且整個宋朝,對田賦的徵收都維持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逢年過節,中央還要減田賦。與其說宋朝是一個農業國,還不如說是一個活脫脫的商業帝國。

反觀明朝,不光是海禁,該收的錢他沒收上來。朱元璋為了讓後世子孫衣食無憂,規定免稅,甚至到了晚明時期,富戶人家只要給收稅的人一點錢,交多少稅自己看著辦。在崇禎一朝,聽信東林黨人建議,免除了南方富有工商業者的稅,加到了北方農民的田賦裡面。當時北方蝗災、旱災不斷,吃飯都成問題還要繳稅,老百姓自然要造反,這也是孫傳庭說“李自成可以失敗無數次,而我只能失敗一次”的原因。



二,文官集團對待皇帝的態度取決於皇帝對待文臣的態度。終宋一朝,自趙匡胤開始,歷代皇帝都有一個祖訓“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宋朝是對士大夫階層最好的一個朝代,趙匡胤從唐朝、五代十國的亂像中總結出了一個經驗,重文抑武。只要不是謀反,皇帝不能殺士大夫,犯了錯,頂多就是下放到地方上歷練,說不定過幾年又重新啟用。士為知己者死,“君王予我國土,我以國土視之。”皇帝和士大夫階層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甚至為了君王,為了國家,我可以連自己的名聲都不要。



北宋南遷之後,士大夫階層依然擁戴康王趙構,南宋末年,他們同樣擁戴南宋幼主,即使和皇帝一起跳海也要榮辱與共。知恩圖報,這也是文天祥寧願選擇死也不投降忽必烈的原因。

這種精神在明朝末年有沒有?沒有。朱元璋建立明朝開始,歷任君王對文官集團都極為苛刻,不僅是俸祿低,補貼沒有,更要命的是隻允許你成功,不允許你失敗,一單戰敗,後果很慘,哪怕是言論不當,重則殺頭,輕則梃仗。皇帝待大臣如豬狗,大臣自然要離心離德,大難臨頭各自飛。明末崇禎想要南遷,左中允李明睿大力支持,但是當在朝堂上議論時,群臣激憤,說是有辱國家顏面,有辱列祖列宗,就這樣東林黨人把挽救大明王朝最後的一點希望給噴沒了。在他們看來,天下是老朱家的,與他們沒有多大關係,大不了換個主子另作高官,但是李自成沒有給他們這個機會,在搜刮了7000萬兩白銀之後,斬首。

三,北宋的滅亡只是一個偶然,而明朝滅亡是油盡燈沽的必然結果。北宋滅亡是在建國百餘年之後,制度的潛力和慣性遠沒有結束。而明朝自萬曆十五年開始,所有的改革陷於停滯,隨之而來的黨爭耗盡了大明王朝最後一點生機。在內憂外患下,再也沒有人可以擋得住八旗騎兵。

在國家危亡之際,再險要的關口也有淪陷的那一天,只有人心才是最堅固的長城。


品讀春秋001


北宋之所以在沒有幽雲十六州的情況下存在164年,關鍵在於“澶淵之盟”的簽訂,1004年遼國大舉南下,北宋皇帝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堅持下御駕親征,宋軍將士士氣高昂,在澶州城下射殺遼軍統帥蕭撻覽,一鼓作氣擊潰遼軍,此戰以後,遼國蕭太后認為遼國無力滅宋,此時遼宋軍事實力基本達到平衡狀態,雙方均未形成對對方的壓倒性優勢,於是雙方均有意議和,從而促成了澶淵之盟的簽訂,“澶淵之盟”的簽訂後,雙方約為兄弟之國,互不攻伐,至此遼宋百年無戰事,獲得了100多年的和平。


反觀明朝,並不是失去遼東就滅亡了,明之亡亡於天災人禍,由於天災關中和河南大飢,流民四起,明軍是因為在遼東戰場上多次失敗,導致精銳盡失,後來隨著孫傳庭在潼關的失敗,明朝已經沒有能力抽出更多的精力鎮壓農民起義了,農民軍完全控制了陝西,並一度進逼京師。遼東戰場,由於崇禎皇帝急功近利,集中全國11萬大軍,想一舉解決遼東問題,進而集中兵力對付李自成的農民軍,崇禎在不瞭解戰局的情況下,催促洪承疇出兵,結果明軍慘敗,洪承疇、祖大壽降,吳三桂退守山海關一線,至此,明朝政府在內線和外線全面潰敗。

明軍再也沒有做出像樣的抵抗,李自成的農民軍所到之處,官軍皆望風而降。1644年三月農民軍攻佔北京,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崇禎皇帝的死,很突然,由於崇禎事先沒有準備好後事,也沒有將太子送往南京監國,導致後來各路藩王互相自立,互相攻伐,最終在清軍的絞殺下相繼滅亡。


大飛哥愛歷史


這個從長程來看,兩漢之後,帝國崩潰,經過四百年大分裂的過渡,到唐宋時期,終於完成了帝國的再建,政治上的三省六部,社會上的士族衰落,平民地主崛起,完成了從士族貴族社會到平民社會的過渡,文化上理學完成了儒學的再生。

如果說隋唐是這個過渡的末期,到北宋則完全完成了這個社會轉型,所以從整體上看北宋處於帝國再建後的上升期和成熟期,各方面都達到了頂峰,而明末則處於帝國的衰落期,各種問題叢生。

從北方遊牧政權來說,也有區別,遼和金並不以征服北宋為最終目的,獲取經濟利益仍是主要訴求,所以北宋的歲幣外交正是一拍即和的事情,都滿足了雙方的需要。而蒙古則是以征服土地和人民為主要訴求的,因而宋蒙之間沒有達成類似的和平,而有了蒙古的先例,後金只會比蒙元更進一步。

具體來說,北宋的政策更開明,皇帝的平均素質要高過明代,士大夫內部更加團結,黨爭還沒有後來嚴重,也沒有明代的宦官之禍,官僚集團也是人才輩出。商業發展的氛圍更加寬鬆,商業和對外貿易稅收遠遠超過了農業賦稅,為兩宋政權提供了強大的財政支持。而明代主要還是一個農耕國家,實行海禁,限制對外貿易,農業賦稅不足以支持帝國後期的運轉,明代中後期的皇帝更是各種奇葩,官僚集團內部,官僚和宦官之間鬥爭激烈殘酷,內部秩序不穩。多重因素作用之下,明代可以說是速亡,而宋代則是打不死的小強一樣。


由豫之海


說一下我個人的看法和觀點。


北宋在宋太祖和宋太宗時期多次出兵想要奪取幽雲十六州,甚至有幾次非常好的機會,但是最後都是失敗了,這和當時的軍事力量對比是沒有多大關係的,遼宋金三朝,無論是大遼時期還是金時期,單純的軍事實力是完全沒有辦法和兩宋並列的,甚至金滅遼時僅僅擁有數萬軍隊而已,更不要提經濟情況了,所以遼金是沒有完全吞併兩宋的實力的,兩宋最大的問題在於皇帝,重文輕武和遙控指揮的方式讓兩宋的武將十分受累,這也是總打敗仗的原因。至於,兩宋沒有幽雲十六州而依舊存在的原因除了遼金實力不行以外還有就是兩宋懂得委曲求全,年年歲貢,稱弟稱臣稱侄的,遼金也就做了順水人情。


至於大明,失去遼東並不是導致大明滅亡的原因,可以搞不客氣的說如果沒有土地兼併和大明內部的黨爭,滿清僅僅佔有遼東是毫無機會的,明末遼東的重要性並沒有滿清形容的那麼重要,不要被滿清的自我抬高而迷惑。大明王朝實際亡於大順,也就是闖王李自成的手底下,闖王是自西而來的農民起義軍,造成農民起義的原因除了小冰河時期的天災以外就是土地兼併了,被闖王不費多大力氣攻破北京城的原因更多的在於明朝時期的黨爭。黨爭之禍,禍國殃民。


所以,明朝並沒僅僅失去遼東才滅亡的,明亡於大順,亡於土地兼併,亡於黨爭,非亡於滿清!


歷史小迷哥


大家好!我是燕月閣!

如有不對,煩請指正。若有不同,恭聽君言。


那我就簡單點說吧。北宋之所以在失去幽雲十六州這一天然屏障後,又極度缺乏戰馬,軍事力量下降的情況下,依然能存在很久,就與以下幾點離不開了。

  1. 北宋初期乃至中期,軍事力量仍然較強(除了騎兵),軍事科技水平(如床子弩、火器等)和軍隊戰鬥力都較強。

  2. 北宋經濟繁榮,商業發達(北宋交子瞭解一下),對外貿易也相當繁榮(海上絲綢之路瞭解一下),有強有力的經濟支撐。(注意,“有錢”,這倆字劃重點,很重要)

  3. 北宋統治者能屈能伸,可以議和就絕不硬剛。(檀淵之盟,保持了幾十近百年的和平)

  4. 宋朝重文輕武(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呀),文官待遇極好,有非叛不殺的說法,所以士大夫集團更團結,更忠誠於皇帝,黨爭程度遠低於明朝,還沒有宦官干政(出現文天祥,文人跳海殉國也不足為奇了。)。

  5. 北宋皇帝相比之下,更加靠譜。換句話說,都更像皇帝,因此北宋的農民暴動更少,且聲勢較小。

所以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北宋依然在積弱的情況下,依然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存在著。而明朝在失去遼東時候,面臨的問題,又與北宋不一樣。此時明朝在經歷了角鬥士皇帝(正德帝朱厚照)、道士皇帝(嘉靖帝朱厚熜)、色魔皇帝(隆慶帝朱載垕)、怠工皇帝(萬曆帝朱翊鈞)、春藥皇帝(泰昌帝朱常洛)、木匠皇帝(天啟帝朱由校)後早已內部問題重重,即便是勞模皇帝(崇禎帝朱由檢)也挽救不了大明的命運。那麼在明後期,究竟面臨著什麼問題呢?

  1. 明朝後期土地兼併嚴重,階級矛盾嚴重,農民起義多,且聲勢浩大遠超北宋。
  2. 明朝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卻受到了遏制,商品經濟比重很低。加之,小農經濟受到摧殘,國家經濟支撐不夠。又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對外貿易迅速衰落,也阻止了外界的交流,使之跟不上時代潮流。對國內商業經濟也是一種打擊,更喪失了海關稅收。一個字,窮。
  3. 政治黑暗,貪汙腐敗,黨爭及其嚴重,又有宦官之禍,國本早已動搖。
  4. 明朝後期軍隊戰鬥力低。除了部分地區,大多在經過長期的太平,以及官員的腐化後,戰鬥力低下。
  5. 士大夫階層不團結於皇帝,對皇帝不夠忠誠。明朝對文官相對苛刻,且興文字獄,導致向心力弱。在國家存亡時刻,大臣有錢,崇禎帝卻沒錢給軍餉。
  6. 明朝後期皇帝不靠譜,也是局勢不穩的一個重要原因。
  7. 明朝皇帝就是剛,始終認定後金是叛賊,絕不議和。即錯失緩和休養的機會,又逼迫後金繼續戰爭,更不南逃遷都。
  8. 清朝正處於強勢崛起時期,軍隊戰鬥力較強。


有這些原因,明朝想不滅亡都可能。尤其是明末貪腐嚴重,民不聊生,農民運動十分浩大,導致明朝最終被農民起義軍大順軍攻破首都,勞模皇帝也在煤山自掛東南枝了。至此,綿延了276年(1368-1644)的大明王朝滅亡。



燕月閣


北宋和遼國時期,防禦技術進步快於攻擊技術進步。

騎兵裝備重甲,在野戰中就有決定性優勢;

堅固城牆結合床弩,在守城戰中就有決定性優勢。

南宋和蒙古時期,火藥技術大量應用於戰場,火砲攻城效率大增,平原城池一旦斷絕補給難以固守。

南宋只能退守長江至江南水網一線,在蒙古無水軍之前,尚可憑水路維持城池補給。

最終蒙古未亡於兄弟爭位之內鬥,南宋先亡於劉整叛國、水軍投敵、長江防線崩盤。

明清時期,火炮技術已非常發達。

袁崇煥守遼時,後金有騎兵優勢野戰無敵;明軍則可以憑堅城加紅夷大炮射程和威力優勢,固守城池。

崇禎殺袁崇煥後,反而與孫元化重用皮島兵匪,提拔掌控明末戰略火箭軍——葡式訓練紅夷火炮部隊。隨3順漢奸降清,變相為滿清輸送時東亞最先進的火炮技術!打破了明清脆弱的軍事攻守平衡,清軍綜合實力遠超明軍之上。

松錦之戰時,清軍圍點打援。待崇禎催戰,明軍陷入清軍包圍後,清軍迅速截斷明軍糧道,同時搬出3倍於明軍的紅夷大炮圍殲明軍。

滿清入關時,裝備大小火炮900門,其中紅夷大炮不下60門。精銳騎兵可野戰決勝;集中使用紅夷大炮,則可攻克華夏任何一座城池。

一盤散沙的大順、大西、各路南明,在此時的清軍面前,猶如排隊碰石頭的一籃子雞蛋,等著清軍集中兵力一一攻克。

國之重器,交於匪手!

用人失察,豎子成名!

變相資敵,天下危亡!

崇禎生剮袁崇煥,3分關寧鐵騎,自毀明軍機動打擊能力!崇禎重用皮島兵匪,變相輸送重型火炮技術於滿清!崇禎,實為華夏淪亡之罪魁禍首!!!


白馬非馬1001


明軍主力都在遼東長城一線 遼東是屏護京師的要地 明朝後期最精銳的遼東軍 打完倭寇就北上的浙軍即戚家軍和關寧軍都在這裡駐紮 遼東地區和京畿地區又缺乏戰略縱深 明軍主力關內關外反覆來回作戰最主要的是幾十年的拉鋸戰把這些主力部隊特別是最後一次松錦戰役都消耗殆盡 也就很快被勢如破竹 但南明還是堅持了幾十年 北宋就沒收復過幽燕地區 統治核心區又是無險可守的河南平原 至於能存在那麼久 一個原因是因為初期北宋和遼國誰也吃不掉誰 北宋幾次北伐失敗 遼國幾次南下也沒佔到什麼便宜 而且宋朝主動花錢買和平 雙方就沒爆發什麼大沖突了 可西夏崛起 北宋屢戰屢敗 只能不斷從北線抽調兵力去西線防西夏 最後金國入侵的時候一觸即潰 汴梁陷落


風來的時候


北宋是在後周沒有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前提下,被趙匡胤篡位後建立的、在當時相對來說還比較強盛的一個國家。後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榮,都是比較厲害的角色。當時後周世宗柴榮,向北打敗了北漢政權和契丹,連下霸、雄、易三州,已經接近了幽州(因世宗忽然病故);向南先後打敗了後蜀和南唐,奪得了後蜀的秦、鳳、階、成四州,迫使南唐割讓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以北廣大中原地區的後周王朝其時已經具備了一統天下的條件。趙匡胤在後周的基礎上,先後徹底消滅了北方的北漢和南方的南唐、南平、後蜀、南漢、吳越和楚政權,建立了一個相對統一的王朝,結束了唐末以來中國的戰亂局面。但是北宋的周邊仍然有遼(契丹)、西夏、吐蕃、大理等少數民族政權;不過,這些少數民族政權暫時已不具備和北宋抗衡的實力,遼也不例外。

明朝在失去遼東的時候,正是明朝日益衰弱而清朝強勢崛起之際。明朝失去了遼東,等於完全失去了山海關以外的東北地區,一旦山海關失陷,則京師已無險可守。

這就是原因之所在。


亦喻之


這個不能這樣比較的,情形是不一樣的,相比較宋內部問題比小,敵方沒能力滅宋,明是內部崩盤,才導致滿清撿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