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享受獨處嗎?

你能享受獨處嗎?

哲學家周國平說,“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和事務中抽身出來,回到了自己。這時候,我們獨自面對自己和上帝,開始了與自己的心靈以及與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對話。一切嚴格意義上的靈魂生活都是在獨處時展開的。

今天想講這個話題呢,是因為,

學生時代的我,總是害怕獨處。

吃飯、逛街、泡圖書館,甚至連上廁所的時候都一定要拉著別人一起。

沒有人陪在身邊時,往往就會變得很喪。

害怕一個人走在路上時,被人投來異樣的目光,那意味著:我性格孤僻、人緣差、沒朋友。

所以很多時候,我寧願在人群中喪失自我,進行一些無意義的活動,也不願獨處。

後來我才知道:

我誤解了“獨處”與“寂寞”的界限,因此將獨處與孤立無援、寂寞無助的狀態混為一談。

與自己相處是一種能力,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備。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擁有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標誌之一。

一個人想要找到好的生活狀態,並不依賴於他人的成全。

安頓好自己是一種能力,可以讓我們找回內在的力量,全新擁抱生活。

一個人時,反而能安靜而豐盛。

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就是酷愛獨處的人。他認為青年人首要學習的一課,就是承受孤獨,因為孤獨是幸福、安樂的源泉。據此可知,只有那些依靠自己,能從一切事物當中體會到自身的人才是處境最妙的人。所以,西塞羅說過,“一個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稱得上屬於他的東西都存在於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

除此之外,

一個人自身擁有越多,那麼別人能夠給以他的也就越少,正是這一自身充足感覺使具有內在豐富價值的人,不願為了與他人的交往而做出必要的犧牲,他們更不可能主動尋求這些交往而否定自我,叔本華的一生都是在獨處中度過的,他提倡人要獨處。他甚至說了這樣一句名言,人要麼獨處要麼庸俗。

叔本華認為誰要不愛獨處,那他也就不熱愛自由,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才是自由的,拘謹,掣肘不可避免的伴隨社交聚會。由於欠缺內在價值平庸的人喜歡與人相處喜歡遷就別人,這是因為他們忍受別人要比忍受他們自己更加容易,不喜歡獨處的人要通過一些感官上的刺激才能讓自己興奮起來,一旦缺少這種刺激,他們的思想就會在重負之下沉淪,最後陷入一種悲慘的渾噩之中。

你能享受獨處嗎?

劉若英是我很喜歡的歌手,她曾經這樣詮釋獨處。

她說,獨處是一種孤獨,但孤獨和寂寞是不一樣的。

孤獨是一種狀態,寂寞是一種負面情緒。

善於獨處的人,不大容易感到寂寞,自己會安排很多事情做,不會輕易被別人影響。

婚後的她寫了一本書,叫《我敢在你懷裡孤獨》。她寫到自己的婚姻:

有時候拍戲時,我們經常半個月不見面,沒必要天天黏在一起。

我們夫妻倆一起出門,去不同的電影院,看不同的電影。

兩人一起回家,進家門後一個往左,一個往右,因為兩人有獨立的臥室和書房。

她說,人的一生,不是在爭取自己的空間,就是在適應別人的空間。

獨處是將自己無限放大,相處則是儘可能地縮小,去適應別人空出來的位置。

而戀人間最好的狀態就是“窩在愛人懷裡孤獨”。

尤其我們女生更會恐懼孤獨,習慣將自己的安全感都寄託在另一半身上,在愛裡患得患失、失去自我。

但就像《千與千尋》中所說:“人生就像一班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

敢於在愛裡孤獨,是一種保持獨立的人格和心態,不在愛中迷失的生活方式。

周國平說過一句話:“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世界太過喧囂嘈雜,急於合群從眾的人往往容易迷失。

而一個人最好的狀態,無非是既能享受得了繁華,也能安頓一個人的時光。

在這些時光裡,願我們終將與孤獨握手言和,重新擁有對抗未知的勇氣。

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也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