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享受独处吗?

你能享受独处吗?

哲学家周国平说,“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

今天想讲这个话题呢,是因为,

学生时代的我,总是害怕独处。

吃饭、逛街、泡图书馆,甚至连上厕所的时候都一定要拉着别人一起。

没有人陪在身边时,往往就会变得很丧。

害怕一个人走在路上时,被人投来异样的目光,那意味着:我性格孤僻、人缘差、没朋友。

所以很多时候,我宁愿在人群中丧失自我,进行一些无意义的活动,也不愿独处。

后来我才知道:

我误解了“独处”与“寂寞”的界限,因此将独处与孤立无援、寂寞无助的状态混为一谈。

与自己相处是一种能力,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拥有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一个人想要找到好的生活状态,并不依赖于他人的成全。

安顿好自己是一种能力,可以让我们找回内在的力量,全新拥抱生活。

一个人时,反而能安静而丰盛。

独处,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期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就是酷爱独处的人。他认为青年人首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据此可知,只有那些依靠自己,能从一切事物当中体会到自身的人才是处境最妙的人。所以,西塞罗说过,“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

除此之外,

一个人自身拥有越多,那么别人能够给以他的也就越少,正是这一自身充足感觉使具有内在丰富价值的人,不愿为了与他人的交往而做出必要的牺牲,他们更不可能主动寻求这些交往而否定自我,叔本华的一生都是在独处中度过的,他提倡人要独处。他甚至说了这样一句名言,人要么独处要么庸俗。

叔本华认为谁要不爱独处,那他也就不热爱自由,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才是自由的,拘谨,掣肘不可避免的伴随社交聚会。由于欠缺内在价值平庸的人喜欢与人相处喜欢迁就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忍受别人要比忍受他们自己更加容易,不喜欢独处的人要通过一些感官上的刺激才能让自己兴奋起来,一旦缺少这种刺激,他们的思想就会在重负之下沉沦,最后陷入一种悲惨的浑噩之中。

你能享受独处吗?

刘若英是我很喜欢的歌手,她曾经这样诠释独处。

她说,独处是一种孤独,但孤独和寂寞是不一样的。

孤独是一种状态,寂寞是一种负面情绪。

善于独处的人,不大容易感到寂寞,自己会安排很多事情做,不会轻易被别人影响。

婚后的她写了一本书,叫《我敢在你怀里孤独》。她写到自己的婚姻:

有时候拍戏时,我们经常半个月不见面,没必要天天黏在一起。

我们夫妻俩一起出门,去不同的电影院,看不同的电影。

两人一起回家,进家门后一个往左,一个往右,因为两人有独立的卧室和书房。

她说,人的一生,不是在争取自己的空间,就是在适应别人的空间。

独处是将自己无限放大,相处则是尽可能地缩小,去适应别人空出来的位置。

而恋人间最好的状态就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

尤其我们女生更会恐惧孤独,习惯将自己的安全感都寄托在另一半身上,在爱里患得患失、失去自我。

但就像《千与千寻》中所说:“人生就像一班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

敢于在爱里孤独,是一种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心态,不在爱中迷失的生活方式。

周国平说过一句话:“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世界太过喧嚣嘈杂,急于合群从众的人往往容易迷失。

而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无非是既能享受得了繁华,也能安顿一个人的时光。

在这些时光里,愿我们终将与孤独握手言和,重新拥有对抗未知的勇气。

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也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