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

唐匯哲


一般的理解是水滸傳是一部講述叛亂,它的精髓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年輕人,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受到水滸傳的鼓舞,難免遇到點不順心的事,便想學著水滸傳一樣造反,因此少不讀水滸。而三國演義一般被認為是一部講述三國權謀,奇計的小說,老年人本來就經過幾十年的人生經驗,處事老辣,再讀三國,就容易老謀深算,因此說老不看三國。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理解,同樣也有道理。

對於古時候的底層人民而言,水滸傳裡面充斥著各種底層人民的無奈。楊志、武松、林沖等空有一身武藝,尚且報國無門。更何況一般的人民百姓,底層的人民向上的渠道基本上被堵死了。少年人本該是躊躇滿志,滿腔熱血,投身祖國美好河山建設中的時候,如果被水滸傳這種悲觀思想所渲染,喪失鬥志,鬱鬱寡歡,不思進取,更極端的就是落草為寇。因此少不讀水滸。

三國演義中的兩位主要的主人公便是劉備和諸葛亮。劉備早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直到赤壁之戰後才有半個荊州的立足之地,攻下益州和漢中的時候已是58歲高齡。然而情況急轉直下,荊州城破,關羽戰死,積累了大半輩子的家當,卻在夷陵之戰中輸了個精光,怎麼能不讓老年人潸然淚下呢。另外一個主人公諸葛亮同樣如此,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想以一己之力拯救大漢,然而出師未捷身先死。每次北伐,都是以各種原因功敗垂成,怎麼能不讓老年人心痛不已。因此老不看三國。


歷史之一粟


水滸傳主要描寫的是眾英雄被逼上梁山的故事。他們或因劫財惹禍,或因殺人獲罪,他們的結合憑的是江湖義氣。雖然豪氣干雲,卻是國家的不安定因素。有的人不分是非為朋友兩肋插刀,如李逵為宋江;也有的人為了攀附權貴,不惜謀害兄弟,如陸謙謀害林沖。還有的是色情故鄉,如西門慶調戲潘金蓮。這些章節不利於孩子們的成長,孩子分辨能力差,容易見樣學樣,走上犯罪的道路。

再來說說三國演義,它描述的是不僅有軍事家的鬥智鬥勇,還有官場上的勾心鬥角。最為典型的就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陰險,狡詐,隱忍,最後大權在握,曹魏政權名存實亡。

老年人上了年紀,應該面慈心善,頤享天年,不該學這些勾心鬥角的事情。


風輕雲淡75281


個人認為這句話道理是有些道理,但絕不是真理。

《水滸傳》的故事假如通過電視劇或者簡要文字版本來了解,情節能突出一個英雄豪傑勇鬥貪官汙吏的主題,但實際上無論是影視劇或者簡版的書都捨去了相當部分的醜陋行徑(至少現在人們這樣認為)。《三國演義》演的到是比較符合原著。

省去的有哪些?

比如梁山人的生存方式,梁山人馬的生存方式主要靠搶,規模小的時候搶劫過路客商,規模大的時候搶官府農莊,期間隨著底盤的擴大,水產、物資都佔為己有,周圍的百姓的生計遭受到了很大影響。咋不告官?官員一是不一定打的過樑山人馬,二是進行“征剿”前還得盤剝百姓。

(《水滸傳》影視劇宋江、吳用等)

梁山人中原來當差的人武將倒是看得出些許氣節,但是監獄節級戴宗,文吏宋江都不是什麼好官,雷橫和朱仝雖然有義氣,但畢竟還是違反法規。(不得不說一點,這是亂世中人們特有的生活方式,他們或許也沒辦法,或許只是一種選擇。但是假如認識不到這一點,那讀出來的味道則完全不同。)教書先生吳用不安分,潯陽江三霸那是徹底的惡霸,叫他好漢也只能說他們打架厲害。僅以現代的視角看,的確沒什麼好稱道的。

(《水滸傳》劇中楊志和牛二)

還比如一些行兇,行刑的文字也很血腥,畫面感很強,也算得上省去的細節。

所以有人說少不看《水滸》,說句實話,少年真的未必能看的那麼仔細,那些“不良”細節對於少年既枯燥又無用,很多人只看脈絡。對於這些粗讀的人來說,其實不影響什麼。

《三國》指的當然就是《三國演義》了。

《三國演義》又如何?

《三國演義》的側面有很多,其中一面便是陰謀詭計,這些勾心鬥角在書中的確非常生動,但是拿到現實中又未必完全奏效。我們我們喜歡的老年人要麼慈眉善目,要麼充滿智慧。但是估計沒有人喜歡勾心鬥角的老人,老人年紀一大,每天無所事事,假如就研究些算計的事,確實容易造成家庭不和。我覺得這可能是老不看《三國》的原因。

(《三國演義》劇中的關羽和張飛)

書裡面稍不留神兩個人就會打起來,不知道會不會激發老人的意氣,我趕覺這種可能性不大。

個人認為這句話道理是有些道理,但絕不是真理。


泊圖泊途


《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是兩部十分精彩的小說,小說情節渲染力十足,容易讓人身臨其境。這兩部小說刻畫了很多個性鮮明的人物,讀者讀完很容易對小說裡的一些優秀人物產生崇拜,從而刻意去模仿一些人物的行為。


少不讀水滸

《水滸傳》將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描寫的入木三分,梁山好漢忠義勇猛,血氣方剛。其中武松、林沖、魯智深等都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典型。青少年很容易受到書中人物的影響,從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

老不讀三國

《三國演義》將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場面再現,主要描寫了諸侯之間爾虞我詐互相算計。書中各種計謀層出不窮,一些軍師例如諸葛亮、司馬懿都已經成為了智慧的化身。老人讀了三國容易老奸巨猾,不再本分做人。

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滸。這句話不是說這兩部名著不好,而是說這兩部名著刻畫人物非常生動,容易讓人引起共鳴。


三分鐘歷史故事


所謂“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是一句在民間流傳的老話。中國是以孔孟之道為教人處世的禮義之邦,而《水滸》《三國演義》這兩部著名古典小說在故事編排、情節設計、人物塑造上各有特色,也各有侷限性。先說《水滸傳》。它是一部描寫草莽英雄在社會上打打殺殺的江湖風雲小說。小說中的所謂英雄好漢以殺人放火為榮,雖然反的是貪官汙吏,但其以所謂“義氣”為標準,而達到這一標準的手段就是“打”和“殺”,所謂為朋友“兩脅插刀”。而李達這樣人物更是毫無標準的殺人。野蠻、暴力、義氣至上,放蕩任性,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是所謂梁山好漢共同特點。青少年血氣方剛,易憤怒、易衝動,情緒強於理智,讀了這類書很容易獲得同感,於是模仿學習,於是把自己當做書中的“好漢”,於是在社會上橫衝直撞,於是老子天下第一,於是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這正是老年人所擔心的,於是有了“少不讀水滸”的說教。再說《三國演義》,它是一部描寫政治軍事鬥爭的歷史演義小說,非常成功的描寫了曹操、諸葛亮、劉備等一大批歷史英雄人物,也非常成功地寫了這一歷史時期諸多歷史事件。既然是寫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在歷史事件中的鬥爭策略、技巧、手段等等,自然人物之間的互鬥心機、巧沒機關以及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等等。老年人本來心機較重,又有處世經驗,於是人們就害怕老年人學了“三國”後會更加“老奸巨滑”。於是就有了“老不看三國”的說法。在筆者看來,這兩句話有很大的片面性。《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是兩部很好的歷史小說,很值得一讀。關鍵是讀者的立足點和看問題的方法。讀者有了正確的世界觀,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斷能力,無論老少多讀一點書總是好的。


藍天沃土成愛民


四大名著當屬《西遊記》最為深刻。所以沒有人生經歷讀不懂。

《西遊記》看光怪陸離,象是神話小說。還有人說《西遊記》為佛教備書,指桑罵道。其實不盡然。《西遊記》師徒五人,基本代表了中國的五種人生狀態。

唐僧。領袖級人物,本人沒啥本事,但是出身最好,前世是佛祖的大弟子,今世是唐王李世民的御弟。用通俗講,命好!即使命好,成大事也需經十足的磨礪。

悟空。出身不錯,是女媧補天遺石,但終究是妖。既然有大鬧天宮的本領,那麼遇到的麻煩也會最多,需要承擔的任務也會最重,也少不了被人後說長道短。

悟能。原是天逢元帥,犯罪投錯胎。人不人,妖不妖的。被唐僧收為徒弟,本事不大,想爭取存在感,好吃好色又懶,必須長張“八戒嘴”,時常說些大師兄的壞話。

悟淨。出身也好,原是捲簾大將,也就是玉皇大帝的待衛。犯罪打入下界為妖,被唐僧收為徒,自知沒有悟空的本事,也沒有悟能受寵,只好變得尖滑,見機行事。

白龍馬。沒有法號。出身端正,原是玉龍三太子。身份和本領自然不能跟三位師兄相提並論,於是只有埋頭苦幹的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偶爾顯身,也無濟於事。

大家想想,每個人在社會上大致都可以對標這五類人。好在吳承恩在《西遊記》給大家一個暗示:只要您受足磨難,有機會成佛、成菩薩或是金剛菩提。


庸人良品


之所以會有這種觀點,無外手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水滸傳》主要是寫草莽英雄,作者在書中,對武松等人物的刻畫,著重於渲染其江湖義氣的行俠仗義,容易使年青人刻意模仿而誤入岐途,而書裡過於血醒的打鬥場面,以及潘金蓮等女性的風流韻事,更不利於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宋公明領導的梁山,從最初的替天行道最終變成了朝廷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過分強調了忠君思想,不利於少年兒童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第二,老年人一般都是為人父母甚至祖父母,他們應該多教育後代與人為善,不要去和別人勾心鬥角。而《三國演義》恰恰相反,書中通過諸葛亮和周瑜司馬懿等人的鬥智,三十六計輪番上演,為了擊敗對手,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這些放到現實生活中,簡直就是為老不尊。以上是我個人之見,希望網友似各抒己見,有苟同者點個贊,不勝感謝!


童146569245


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是俗語,世上沒有不可讀不可看的書,只有讀不懂看不會的人。在民間由於文化水平低,對書中內容不正把握而產生的此語。

《水滸》是表面上反映強人傳記,不懼怕官好打報不平,這樣易貪官司。在中國古代老百姓懼怕打官司,這部書與百姓的價值觀相違背,因此少年不能正確認識,不讓少年產生英雄主義的思想。

《三國》是表面上用計來代人的本領的,中國古人崇尚質樸,對於善用計的人心中很討厭,對那些搞陰謀鬼計的人為反派。然書中曹操與孔明給後世的留下的多是計殺他人,因此人們不讓老人成為老而奸詐之輩。

英雄待有英雄出,強人背後有強人。對別人攻擊力大的人,回報也是更強的攻擊力。計上計,計中計,善用計的人得長壽的有幾人。人算不可能大過天,故人算不如天算。所以說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智慧。


儒釋道緣


《水滸傳》裡梁山的那些都是些敢作敢為的人物,在那個時代可稱是扶弱懲惡的英雄好漢。是"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的行俠仗義人物。年少之人夲耒就處於血氣方剛的年華,如再學學那些英雄人物脾氣性格,那等於火上交油,會產生不利於少年的效果,物極必反,使他變成一個遇事不理智,喜歡打打拼拼、兇狠狡詐的人物。這種影響對青少年的成長、心理健康極為不利。

巜三國演義》裡都是些老滑頭,陰險狡詐,做事狠毒之人。講的是大謀略,機關祘盡。人老了,夲耒就精練了,不必再學那些。再者《三國演義》的後期看後使人很悲涼、沮喪。使人消極悲觀,對一切大失所望,失去信心。特別是看了蜀國的衰亡,令人興嘆!年老的人夲耒就鬥志不旺甚至沒了鬥志,看了這些會產生更大的負面影響,對一切失去信心,沒了積極性,消極悲觀。所以老的看巜三國演\\義》,如把握不住,不能自撥,那對他們耒說,影響是極大的!

老的看《三國演義》有兩種消極影響。


手機用戶68063485589


看書是為了增長知識和見識!“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水滸結局悲慘,英雄好漢不得善終,確實不適合青少年看!三國裡面的人物大多陰險狡詐,兇殘血腥好鬥,年長的人不看為好!兩個都是名著:一個是虛構;另一個是歷史確實存在的,結局都不一樣!《水滸傳》寫的是:宋朝當局黑暗腐敗,一百零八位好漢不服反抗而被逼上梁山,後在首領宋江的帶領下又被招安歸順朝庭而不得善終的故事!;《三國演義》寫的是:曹操、劉備、孫權三股勢力平分天下,被譽為“三國鼎立”!為了得天下,吾奸爾詐,在那個朝代想弄個一官半職,如果沒有點真本事和過人頭腦和心機,隨時都會被算計掉腦袋,就是當個平民百姓也不容易,戰爭年代,最無辜可憐的就是平民百姓,妻離子算,無家可歸!希望世界遠離戰爭,永久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