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

唐汇哲


一般的理解是水浒传是一部讲述叛乱,它的精髓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年轻人,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受到水浒传的鼓舞,难免遇到点不顺心的事,便想学着水浒传一样造反,因此少不读水浒。而三国演义一般被认为是一部讲述三国权谋,奇计的小说,老年人本来就经过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处事老辣,再读三国,就容易老谋深算,因此说老不看三国。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理解,同样也有道理。

对于古时候的底层人民而言,水浒传里面充斥着各种底层人民的无奈。杨志、武松、林冲等空有一身武艺,尚且报国无门。更何况一般的人民百姓,底层的人民向上的渠道基本上被堵死了。少年人本该是踌躇满志,满腔热血,投身祖国美好河山建设中的时候,如果被水浒传这种悲观思想所渲染,丧失斗志,郁郁寡欢,不思进取,更极端的就是落草为寇。因此少不读水浒。

三国演义中的两位主要的主人公便是刘备和诸葛亮。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直到赤壁之战后才有半个荆州的立足之地,攻下益州和汉中的时候已是58岁高龄。然而情况急转直下,荆州城破,关羽战死,积累了大半辈子的家当,却在夷陵之战中输了个精光,怎么能不让老年人潸然泪下呢。另外一个主人公诸葛亮同样如此,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想以一己之力拯救大汉,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每次北伐,都是以各种原因功败垂成,怎么能不让老年人心痛不已。因此老不看三国。


历史之一粟


水浒传主要描写的是众英雄被逼上梁山的故事。他们或因劫财惹祸,或因杀人获罪,他们的结合凭的是江湖义气。虽然豪气干云,却是国家的不安定因素。有的人不分是非为朋友两肋插刀,如李逵为宋江;也有的人为了攀附权贵,不惜谋害兄弟,如陆谦谋害林冲。还有的是色情故乡,如西门庆调戏潘金莲。这些章节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孩子分辨能力差,容易见样学样,走上犯罪的道路。

再来说说三国演义,它描述的是不仅有军事家的斗智斗勇,还有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最为典型的就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阴险,狡诈,隐忍,最后大权在握,曹魏政权名存实亡。

老年人上了年纪,应该面慈心善,颐享天年,不该学这些勾心斗角的事情。


风轻云淡75281


个人认为这句话道理是有些道理,但绝不是真理。

《水浒传》的故事假如通过电视剧或者简要文字版本来了解,情节能突出一个英雄豪杰勇斗贪官污吏的主题,但实际上无论是影视剧或者简版的书都舍去了相当部分的丑陋行径(至少现在人们这样认为)。《三国演义》演的到是比较符合原著。

省去的有哪些?

比如梁山人的生存方式,梁山人马的生存方式主要靠抢,规模小的时候抢劫过路客商,规模大的时候抢官府农庄,期间随着底盘的扩大,水产、物资都占为己有,周围的百姓的生计遭受到了很大影响。咋不告官?官员一是不一定打的过梁山人马,二是进行“征剿”前还得盘剥百姓。

(《水浒传》影视剧宋江、吴用等)

梁山人中原来当差的人武将倒是看得出些许气节,但是监狱节级戴宗,文吏宋江都不是什么好官,雷横和朱仝虽然有义气,但毕竟还是违反法规。(不得不说一点,这是乱世中人们特有的生活方式,他们或许也没办法,或许只是一种选择。但是假如认识不到这一点,那读出来的味道则完全不同。)教书先生吴用不安分,浔阳江三霸那是彻底的恶霸,叫他好汉也只能说他们打架厉害。仅以现代的视角看,的确没什么好称道的。

(《水浒传》剧中杨志和牛二)

还比如一些行凶,行刑的文字也很血腥,画面感很强,也算得上省去的细节。

所以有人说少不看《水浒》,说句实话,少年真的未必能看的那么仔细,那些“不良”细节对于少年既枯燥又无用,很多人只看脉络。对于这些粗读的人来说,其实不影响什么。

《三国》指的当然就是《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又如何?

《三国演义》的侧面有很多,其中一面便是阴谋诡计,这些勾心斗角在书中的确非常生动,但是拿到现实中又未必完全奏效。我们我们喜欢的老年人要么慈眉善目,要么充满智慧。但是估计没有人喜欢勾心斗角的老人,老人年纪一大,每天无所事事,假如就研究些算计的事,确实容易造成家庭不和。我觉得这可能是老不看《三国》的原因。

(《三国演义》剧中的关羽和张飞)

书里面稍不留神两个人就会打起来,不知道会不会激发老人的意气,我赶觉这种可能性不大。

个人认为这句话道理是有些道理,但绝不是真理。


泊图泊途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两部十分精彩的小说,小说情节渲染力十足,容易让人身临其境。这两部小说刻画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读者读完很容易对小说里的一些优秀人物产生崇拜,从而刻意去模仿一些人物的行为。


少不读水浒

《水浒传》将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描写的入木三分,梁山好汉忠义勇猛,血气方刚。其中武松、林冲、鲁智深等都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典型。青少年很容易受到书中人物的影响,从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老不读三国

《三国演义》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场面再现,主要描写了诸侯之间尔虞我诈互相算计。书中各种计谋层出不穷,一些军师例如诸葛亮、司马懿都已经成为了智慧的化身。老人读了三国容易老奸巨猾,不再本分做人。

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这句话不是说这两部名著不好,而是说这两部名著刻画人物非常生动,容易让人引起共鸣。


三分钟历史故事


所谓“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是一句在民间流传的老话。中国是以孔孟之道为教人处世的礼义之邦,而《水浒》《三国演义》这两部著名古典小说在故事编排、情节设计、人物塑造上各有特色,也各有局限性。先说《水浒传》。它是一部描写草莽英雄在社会上打打杀杀的江湖风云小说。小说中的所谓英雄好汉以杀人放火为荣,虽然反的是贪官污吏,但其以所谓“义气”为标准,而达到这一标准的手段就是“打”和“杀”,所谓为朋友“两胁插刀”。而李達这样人物更是毫无标准的杀人。野蛮、暴力、义气至上,放荡任性,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所谓梁山好汉共同特点。青少年血气方刚,易愤怒、易冲动,情绪强于理智,读了这类书很容易获得同感,于是模仿学习,于是把自己当做书中的“好汉”,于是在社会上横冲直撞,于是老子天下第一,于是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正是老年人所担心的,于是有了“少不读水浒”的说教。再说《三国演义》,它是一部描写政治军事斗争的历史演义小说,非常成功的描写了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一大批历史英雄人物,也非常成功地写了这一历史时期诸多历史事件。既然是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斗争策略、技巧、手段等等,自然人物之间的互斗心机、巧没机关以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等。老年人本来心机较重,又有处世经验,于是人们就害怕老年人学了“三国”后会更加“老奸巨滑”。于是就有了“老不看三国”的说法。在笔者看来,这两句话有很大的片面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两部很好的历史小说,很值得一读。关键是读者的立足点和看问题的方法。读者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无论老少多读一点书总是好的。


蓝天沃土成爱民


四大名著当属《西游记》最为深刻。所以没有人生经历读不懂。

《西游记》看光怪陆离,象是神话小说。还有人说《西游记》为佛教备书,指桑骂道。其实不尽然。《西游记》师徒五人,基本代表了中国的五种人生状态。

唐僧。领袖级人物,本人没啥本事,但是出身最好,前世是佛祖的大弟子,今世是唐王李世民的御弟。用通俗讲,命好!即使命好,成大事也需经十足的磨砺。

悟空。出身不错,是女娲补天遗石,但终究是妖。既然有大闹天宫的本领,那么遇到的麻烦也会最多,需要承担的任务也会最重,也少不了被人后说长道短。

悟能。原是天逢元帅,犯罪投错胎。人不人,妖不妖的。被唐僧收为徒弟,本事不大,想争取存在感,好吃好色又懒,必须长张“八戒嘴”,时常说些大师兄的坏话。

悟净。出身也好,原是卷帘大将,也就是玉皇大帝的待卫。犯罪打入下界为妖,被唐僧收为徒,自知没有悟空的本事,也没有悟能受宠,只好变得尖滑,见机行事。

白龙马。没有法号。出身端正,原是玉龙三太子。身份和本领自然不能跟三位师兄相提并论,于是只有埋头苦干的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偶尔显身,也无济于事。

大家想想,每个人在社会上大致都可以对标这五类人。好在吴承恩在《西游记》给大家一个暗示:只要您受足磨难,有机会成佛、成菩萨或是金刚菩提。


庸人良品


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无外手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水浒传》主要是写草莽英雄,作者在书中,对武松等人物的刻画,着重于渲染其江湖义气的行侠仗义,容易使年青人刻意模仿而误入岐途,而书里过于血醒的打斗场面,以及潘金莲等女性的风流韵事,更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宋公明领导的梁山,从最初的替天行道最终变成了朝廷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过分强调了忠君思想,不利于少年儿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第二,老年人一般都是为人父母甚至祖父母,他们应该多教育后代与人为善,不要去和别人勾心斗角。而《三国演义》恰恰相反,书中通过诸葛亮和周瑜司马懿等人的斗智,三十六计轮番上演,为了击败对手,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这些放到现实生活中,简直就是为老不尊。以上是我个人之见,希望网友似各抒己见,有苟同者点个赞,不胜感谢!


童146569245


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是俗语,世上没有不可读不可看的书,只有读不懂看不会的人。在民间由于文化水平低,对书中内容不正把握而产生的此语。

《水浒》是表面上反映强人传记,不惧怕官好打报不平,这样易贪官司。在中国古代老百姓惧怕打官司,这部书与百姓的价值观相违背,因此少年不能正确认识,不让少年产生英雄主义的思想。

《三国》是表面上用计来代人的本领的,中国古人崇尚质朴,对于善用计的人心中很讨厌,对那些搞阴谋鬼计的人为反派。然书中曹操与孔明给后世的留下的多是计杀他人,因此人们不让老人成为老而奸诈之辈。

英雄待有英雄出,强人背后有强人。对别人攻击力大的人,回报也是更强的攻击力。计上计,计中计,善用计的人得长寿的有几人。人算不可能大过天,故人算不如天算。所以说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智慧。


儒释道缘


《水浒传》里梁山的那些都是些敢作敢为的人物,在那个时代可称是扶弱惩恶的英雄好汉。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行侠仗义人物。年少之人夲耒就处于血气方刚的年华,如再学学那些英雄人物脾气性格,那等于火上交油,会产生不利于少年的效果,物极必反,使他变成一个遇事不理智,喜欢打打拼拼、凶狠狡诈的人物。这种影响对青少年的成长、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巜三国演义》里都是些老滑头,阴险狡诈,做事狠毒之人。讲的是大谋略,机关祘尽。人老了,夲耒就精练了,不必再学那些。再者《三国演义》的后期看后使人很悲凉、沮丧。使人消极悲观,对一切大失所望,失去信心。特别是看了蜀国的衰亡,令人兴叹!年老的人夲耒就斗志不旺甚至没了斗志,看了这些会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对一切失去信心,沒了积极性,消极悲观。所以老的看巜三国演\\义》,如把握不住,不能自拨,那对他们耒说,影响是极大的!

老的看《三国演义》有两种消极影响。


手机用户68063485589


看书是为了增长知识和见识!“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水浒结局悲惨,英雄好汉不得善终,确实不适合青少年看!三国里面的人物大多阴险狡诈,凶残血腥好斗,年长的人不看为好!两个都是名著:一个是虚构;另一个是历史确实存在的,结局都不一样!《水浒传》写的是:宋朝当局黑暗腐败,一百零八位好汉不服反抗而被逼上梁山,后在首领宋江的带领下又被招安归顺朝庭而不得善终的故事!;《三国演义》写的是: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势力平分天下,被誉为“三国鼎立”!为了得天下,吾奸尔诈,在那个朝代想弄个一官半职,如果没有点真本事和过人头脑和心机,随时都会被算计掉脑袋,就是当个平民百姓也不容易,战争年代,最无辜可怜的就是平民百姓,妻离子算,无家可归!希望世界远离战争,永久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