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這對夫妻返鄉創業,致富不忘眾鄉親

養豬 ,看上去是一個很傳統的產業,如果能夠把豬養好,其價值

不可小視。

恩施州這對夫妻返鄉創業,致富不忘眾鄉親

巴東縣金果坪鄉江家村有一對夫妻“豬倌”,他們養豬與別人不同,不僅讓豬住著樓房,還讓豬坐上了“電梯”,養出的生態豬也是暢銷省內外。

恩施州這對夫妻返鄉創業,致富不忘眾鄉親

在巴東縣金果坪鄉江家村8組的一處深山中,三棟清瓦白牆的別墅掩映在茂密的叢林中,如果不走進去,誰也不會想到,這裡竟是一處養豬場,這個養豬場的主人就是鄢仕俊夫婦。

鄢仕俊夫婦是金果坪鄉江家村人,2008年以前,夫妻倆一直在北京打工。為了照顧老人,方便女兒讀書,2009年他辭工回到家鄉,在大山裡辦起了養豬場。

恩施州這對夫妻返鄉創業,致富不忘眾鄉親

2011年,鄢仕俊藉助國家實施生豬獎扶政策,投入30多萬元,在金果坪鄉江家村8組大山裡建起了一棟標準化的“150”豬舍,一頭紮在深山裡,潛心鑽研生豬養殖技術,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養豬之路。

2013年,鄢仕俊見本地的肥豬銷路不好,市場暢銷瘦肉型豬,又投資10多萬元,建起第二棟豬舍,專門飼養從外地引進的36頭優質外三元良種母豬。

2016年,他又建起第三棟豬舍,養殖場達到年出欄800頭的規模。隨著養殖規模擴大,人手忙不過來,在北京服裝廠務工的妻子也辭工回家,夫妻二人足不出戶,在深山裡唱起了養豬“二人轉”。

然而養豬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次意外讓他損失了10多萬元。鄢仕俊:“我一個要好的夥伴在參觀豬場時,沒有換消毒的衣服鞋帽,豬感染了疫病,陸續死亡了百頭生豬”。

慘痛的教訓讓夫妻倆特別注重養豬場的疫病防控,對前來參觀取經的客人,也要督促穿戴好消毒的衣帽和鞋襪,客人走後,迅速消毒。為此,夫婦倆還學會了給生豬打預防針。

恩施州這對夫妻返鄉創業,致富不忘眾鄉親

規模養殖是個體力活,在修建第三棟豬舍時,頭腦靈光的鄢仕俊在充分考慮生豬疫病防控、飼料搬運、肥豬銷售等環節的基礎上,他把豬舍設計為上下兩層,底層堆放飼料,二層專門飼養育肥豬。他還購回捲揚機,自制成“電梯”,出欄的肥豬都是通過自制“電梯”直接上車,不僅減省了勞力,還減少了傳染。

恩施州這對夫妻返鄉創業,致富不忘眾鄉親

為了讓豬兒吃得好,長得快,鄢仕俊在每個豬棚都安裝了音箱,定時播放舒緩動聽的音樂;圈舍上方懸掛著溫度表,隨時可調控棚內的室溫。給每頭豬設置健康卡,定期記錄成長情況,就連糞便清洗和供水也是自動化。

為了避免養豬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鄢仕俊夫婦除了建化糞池、淨化池外,還鋪設管道引肥入田,在豬舍四周栽種茶樹、柑橘等經濟林,使整個場區掩映在山野綠蔭之中,讓整個飼養過程對外達到零排放、無臭味、無汙染。

恩施州這對夫妻返鄉創業,致富不忘眾鄉親

為把產業做大做強,鄢仕俊申請註冊了思源生態養豬專業合作社,吸引周邊50戶村民入會共同增收致富,在技術、銷售、信息等方面無償提供支持和幫助,還主動幫扶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讓他們到豬場務工,把母豬無償送給幫扶的貧困戶,並高價回收仔豬。

鄢仕俊:“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和幫助。我們周圍還有很多村民並不富裕,下一步,我們將採取與農戶簽訂‘訂單’的方式,免費向農戶提供幼豬、飼料及技術,帶動他們共同致富。”

鄢仕俊夫婦倆正是依託本地良好的生態環境,靠著勤勞的雙手,成就了自己的創業夢想,願這對“夫妻豬倌”的致富路越走越寬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