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南洋水師為何不增援北洋水師?

川軍團機槍手迷龍


甲午一役,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當時大清的海軍不止北洋一支,除了北洋艦隊之外還有南洋和福建等水師。福建水師早在十年前就因遭遇法軍偷襲而全軍覆沒,但南洋水師仍可一戰,並且從實力來講,南洋艦隊僅次於北洋艦隊。如果南北洋聯合,則與日交戰鹿死誰手還很難說,那麼南洋艦隊為什麼要坐視北洋孤戰,而不施以援手呢?

海軍是一類耗資極大的軍種,能夠同時保持多支海軍力量的國家不多,而且這些各個艦隊之間也並非絕對平均。晚清時期朝廷的主要威脅已經從北部草原轉移到了東部海疆,組建海軍刻不容緩。但即便是如大清國這樣財力雄厚的金主也無法同時供養多支艦隊,所以按照李鴻章的計劃,起初根本沒有南洋、福建等水師的事兒。

然而最終拍板的還是太后,慈禧是個弄權的高手,深諳平衡之術,所以不可能把籌碼都放在李鴻章一個人身上。這樣一來在北洋水師之外,就必須籌備其他幾支艦隊,這才有了南洋和福建水師。無奈的是用以籌備海軍的軍費有限,很多時候這些艦隊之間不得不靠明爭暗鬥、相互拆臺才能多分一些份額,久而久之這也就造成了艦隊之間的隔閡和矛盾。

福建水師覆沒較早,且實力遠不及南洋和北洋,在此不多贅述,我們主要了解一下南北洋之間的瓜葛。北洋艦隊的創辦者為李鴻章,南洋艦隊則為左宗棠和沈葆楨,這些人雖然同朝為官,但互為政敵,尤其在涉及自身勢力上更是寸步不讓。隨著來自列強的海外威脅愈加嚴重,拱衛京畿成為當務之急,再加上李鴻章在朝廷內部的地位無人可以匹敵,北洋水師逐漸成為大清實力最強的艦隊。

1894年日本不宣而戰,在黃海大東溝一帶襲擊清廷運兵船“高升號”,甲午戰爭爆發。儘管平日裡私怨較重,但如果以朝廷的名義命雙方合力抗敵,這些晚清重臣未必不會捐棄前嫌,但最終依舊是北洋一家獨木難支,而南洋卻置身事外。其實,南洋並非盡是挾公器而洩私憤之徒,黃海海戰一共持續五個小時,北洋艦隊即全軍覆沒,南洋艦隊根本沒有反應的時間。

正是因為前期隔閡較重,雙方往來甚少,所以在戰前沒有相關配合的預案和計劃。再者從李鴻章的角度出發,這位中堂大人一開始就沒有與日軍決死一拼的打算,而是竭力“避戰保艦”,自然也就不會主動要求南洋水師北上支援。

日方在前期的戰爭準備當中著力甚多,所購軍艦多為快速靈活的新式戰艦,消滅北洋艦隊之後自身實力幾乎沒有損傷,在這種條件下如果南洋水師再北上尋仇,無疑羊入虎口。種種因素使然,最終甲午一役徹底打破洋務運動進程,也改寫了晚清的歷史走向!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1895年二月十一日,在日寇海路軍的聯合圍攻下,北洋水師陷入絕境。面對彈盡糧絕,援兵不至,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在絕望中自殺。隨之,號稱當時‘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令人費解的是,號稱‘晚清第二艦隊’的南洋水師卻在整個甲午戰爭中按兵不動作壁上觀,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戰歌認為首先在於南洋水師的建設滯後:

同治十四年(1875年),清廷任命李鴻章督辦北洋海軍,沈葆楨督辦南洋海軍。為了保證兩支海軍的建立,清廷從海關稅收中拿出一部分,又從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北、廣東六省的厘金中抽出一部分,合計四百萬兩作為兩支海軍的建設費用。

本來這筆費用是由北洋水師與南洋水師平分的,但是沈葆楨卻認為‘分之則為力薄而成功緩’,於是就將四百萬兩統統給了北洋水師。這樣一來的結果就是,同時開始建立的兩支水師,在兩年的時間裡,南洋水師卻只得到了福州船政局製造的兩艘木製炮艦。而得到了全部建設費用的北洋水師也因為經費被挪用,在兩年的時間裡也不曾購得一艘鐵甲艦。

所以從1878年開始,沈葆楨不再將經費讓給北洋。但不幸的是,剛想有所作為的沈葆楨卻在一年後卒於任上。

接任的劉坤一、曾國荃、左宗棠、張之洞等,雖然都很重視海防的建設,但卻無一例外的對於鐵甲艦很是排斥。所以到甲午戰爭前,南洋水師只有兩艘鐵甲艦和三艘鐵肋木殼船能勉強用於作戰。

以這樣的實力,即便南洋水師傾巢而出北上參戰,情況也只是稍微好一點。但在戰歌看來,真正造成北洋水師孤軍作戰的主因還是晚清艦隊中的派系問題。

在甲午戰爭爆發前,就先後有袁世凱和駐英公使龔照瑗提出建議,將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福建水師、廣東水師合併為一支。如此一來,雖然在艦船質量上很日寇有差距,但卻能在艦艇數量和噸位上實現碾壓。就連當時的日寇方面也認為,如果清朝四大水師能夠實現集結,則‘勝敗之數難以預料’。

對於這一點李鴻章不可能不清楚,但是他卻以‘南省兵輪不中用,豈能嚇倭。’為由拒絕了調遣南洋水師主力來援的建議。然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拒絕了調遣南洋水師主力來援的建議後,李鴻章卻將北上參加水師檢閱的廣東水師三艘木殼巡洋艦給留了下來。因為此時北洋水師能跟日寇一戰的也只有‘八遠’艦,兵力嚴重不足。所以歸根結底,導致晚清四大水師無法形成合力的還是派系問題。即使戰爭即將到來,李鴻章還是對於湘系的南洋水師心存疑慮。

可是令李鴻章沒有想到的是,大東溝一戰,北洋水師就損失五艘戰艦。這時急需補充兵力的李鴻章才想起了南洋水師,於是緊急奏請,希望能掉南洋水師主力前來助戰。

如果在戰前南洋水師就與北洋水師會合,那麼在北洋水師鐵甲艦的掩護下,南洋水師的鐵肋木殼艦還能與日寇一戰。但在北洋水師戰敗損失慘重的情況下,若南洋水師主力冒泡北上無異於抱薪救火。所以在接到朝廷調令後,不論是兩江總督劉坤一還是兩洋大臣張之洞都找藉口婉拒。

恰在此時,清廷中有人提出了‘潛師’計劃,意圖偷襲國內空虛的日寇來實現‘圍魏救趙’。面對這樣的建議,張之洞以‘船薄行遲,炮無新式,將弁難求,實無大用’為藉口拒絕實行。直到在美國的容閎建議‘我國速向英倫商借一千五百萬圓,以購鐵甲艦三四艘,僱傭外兵五千,由太平洋抄襲日寇之後,使其首尾不能兼顧。’張之洞對此建議十分讚賞,於是就連忙派容閎去倫敦借錢。

奈何遠水解不了近渴,還沒趕到倫敦的容閎就收到了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甲午戰敗的消息,此議也就不了了之了!

就這樣,調南洋水師增援北洋水師的計劃徹底擱淺。隨後南洋水師在1909年被併入長江水師,結束了自己的使命。


璽言春秋


黃海海戰後,北洋艦隊除了沉沒的五艘軍艦外,其餘軍艦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急需修理後方可作戰,總得來說北洋水師的實力也下降不少。尤其在掩護定遠、鎮遠裝甲艦的巡洋艦上倍感缺乏,於是李鴻章便想讓南洋水師的一千噸以上的巡洋艦(4艘)北上,暫時加入北洋水師。


李鴻章在黃海海戰(9.17日)發生後不久即奏請朝廷請求南洋水師北上,以濟眉急。朝廷也於9月29日即批准該請求。然當時的兩江總督劉坤回電“東南各省為財富重地,餉源所在,必須格外嚴防,要求免派”。朝廷也左右為難,南洋水師北上之事也暫時擱置了。

11月7日,大連灣失守,李鴻章致電朝廷“由於北洋水師艦隻僅修好6支,力量單薄,遂未敢輕進”。朝廷看局勢愈見危機,再次電令南洋派四艘軍艦北上支援。南洋大臣張之洞雖同意派遣軍艦北上,但要求北洋水師派軍官和水兵親自來駕駛這四艘巡洋艦北上,理由是南洋水師的官兵操作不精煉,連基本的安全行駛至威海衛基地都不能保證!


張之洞這一理由非常牽強,這四艘巡洋艦並非新艦,官兵已經操練已久,就算不能同敵海戰,至少也能駕駛軍艦到達威海衛軍港吧。北洋水師丁汝昌當即回電到:“且不說南洋水師到底缺乏各種人才方可出海,從北洋水師派人到南洋再駕駛到北洋,往返時日太多,恐延續戰機。期望由南洋水師官兵先行駕駛四艦到威海衛軍港,然後再派遣北洋水師官兵上艦,以達到海戰水平”。就這樣在雙方就這一問題爭執數日,此時旅順口也危在旦夕,最終張之洞拒絕派艦北上,而北洋水師也由於實力不足而不敢前出保護旅順口軍港。


在朝廷籌辦海軍之初,左宗棠就曾擔心“若劃為三洋,各專責成,恐各自為戰,不能統籌全局而延誤戰機。”最終不幸被他延誤,在中日海軍決戰之際,南洋水師為一已之利,拒絕北上援助北洋水師,使之不能合兵一處同日本艦隊再次進行決戰,最終北洋水師困守威海衛軍港全軍覆沒!


戰略論


(1)中法戰爭中北洋沒有支援南洋,甲午戰爭南洋為何要支援北洋

中國海軍當時分成四大塊兒,南洋、北洋、福建、廣東水師,在1883年到1884年的中法戰爭中,北洋水師沒有支援南洋水師,所以到了甲午戰爭中,日本人吃準了,南洋水師一定不會支援北洋水師,靠北洋水師孤軍奮戰,日本海軍是有勝算的,否則難有把握。

(2)李鴻章排斥異己,南洋水師發展緩慢

由於清政府財政拮据,資金支持有限,加之南洋大臣沈葆楨的去世,李鴻章掌握海軍實權,排斥異己,南洋海軍一直髮展緩慢,實力遠落戶於北洋海軍,南洋一直對北洋有意見。

(3)黨爭亡國

當時的朝廷,君臣各有算盤,好些大臣就想看李鴻章熱鬧,這幾年朝廷把錢都給淮軍了,關鍵時候當然要靠淮軍了,就等著看李鴻章笑話,清朝末年也是黨爭派系最複雜最嚴重的時刻,後黨和帝黨,淮系和湘系,帝黨借外爭奪權,後黨保護既得利益而求穩,湘淮二系則不顧外敵壓境,窩裡橫,在用人大仗上甚至到了賭氣的地步。

所以當大東溝一戰,,北洋水師慘敗,李鴻章奏請南洋水師調南瑞、開濟、寰泰、三船迅速北來助剿,劉坤一以“東南各省為財富重地”,需要保護為由拒絕,旅順陷落前,張之洞一面經濟表態,舍此四輪,在所不惜,一面自貶南洋“全無用處,全歸糜爛而已”,自始至終,都沒派艦增援。


一枚蜻蜓


1894年,日本聯合艦隊不宣而戰,在豐島海域突然襲擊北洋水師護航艦隊,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面對強大的日本聯合艦隊,北洋水師顯得獨木難支。

張之洞當時雖然拒絕派遣艦船北上,卻也沒閒著。他一方面下令積極備戰,一面多方購買艦船。同時,也在思索如何救援被日本聯合艦隊圍困在威海衛的北洋水師。

當時,南洋和北洋水師的關係很不好。南洋一直是湘系的地盤,北洋是淮系的地盤。清廷因為政治需要,也樂意給他們兩個對著幹。李鴻章當年私心重,把原來撥給南洋的經費給弄走了,導致清末新建海軍,南洋的經費只有北洋的一個零頭。當年劉坤一對李鴻章的不滿之處也在這裡。

等左宗棠徵新疆拜相,後面因為各種原因,讓其當了南洋大臣,此時南洋水師的情況開始好轉。本來左宗棠也想大幹一場,可他沒多久就去世了。後面劉坤一回來,他成了湘系的頭頭,可明顯是不是李鴻章的對手。

雖然劉坤一和李鴻章有矛盾,但他在甲午時候可沒給李鴻章下絆子。他們兩平時吵架,戰時合作還是不錯。不像那些清流巴不得搞死李鴻章。之後劉坤一率領關內主力北上抗日,淮系急需的軍需他也摳了一部分出來,支援給了淮軍。南洋水師不上去支援北洋,主要原因有幾點:

  1. 艦老舊,性能又垃圾。
  2. 水師的防區很大,不只要防守長三角,還得協防颱灣。
  3. 低速炮船去也是飛蛾撲火,主力中有三條木殼船就是上不了檯面,而兩條德國的老式巡洋艦是鐵皮船。

實力擺在那,如果直接前去援救,南洋水師勢必如飛蛾撲火,有去無回。因此,有人提出建議,這次日本聯合艦隊傾巢而出,國內空虛。不如趁此機會,派遣南洋水師直搗日本老巢,或許能逼迫日本聯合艦隊回救。

可是,就在清廷大小官員對“圍魏救趙”計策議論紛紛之際,北洋水師已經在威海衛之戰中全軍覆沒,成為千古絕唱。


夜話青史


實際上已經支援了,黃海海戰和豐島海戰參戰的軍艦中,廣甲號和廣乙號都是原本隸屬於南洋水師。因為北方的戰備較緊,所以劃撥被北洋水師使用。

而關於為什麼沒有更多增援,因為黃海海戰是突然爆發的遭遇戰,原本北洋水師的任務是護送陸軍去增援朝鮮。在返航中遭遇日本聯合艦隊。即使戰爭爆發後,南洋水師立即馳援也來不及。更何況南洋水師的實力大大不如北洋水師。從黃海海戰的戰況來看,幾艘弱艦在開戰初期很快就被重創,超勇號沉,揚威號沉,廣甲號沉,廣乙在豐島海戰就沉了。而2艘最強的軍艦,定遠和鎮遠身中彈無數但無一被穿透裝甲。而南洋水師的幾艘主力艦都是福州船政局造的國產貨,也就和廣甲號一個水平,和北洋水師大部從英國購買的戰艦是不無法相比的。


Buskybozar


南洋水師不歸李鴻章這個北洋大臣管,清朝官場同僚之間互相碾壓,像仇人一樣,統治者是希望手下人是這個樣子的,樂見其成。這是腐朽、沒落的清朝統治又一個鮮明的事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