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南洋水师为何不增援北洋水师?

川军团机枪手迷龙


甲午一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但当时大清的海军不止北洋一支,除了北洋舰队之外还有南洋和福建等水师。福建水师早在十年前就因遭遇法军偷袭而全军覆没,但南洋水师仍可一战,并且从实力来讲,南洋舰队仅次于北洋舰队。如果南北洋联合,则与日交战鹿死谁手还很难说,那么南洋舰队为什么要坐视北洋孤战,而不施以援手呢?

海军是一类耗资极大的军种,能够同时保持多支海军力量的国家不多,而且这些各个舰队之间也并非绝对平均。晚清时期朝廷的主要威胁已经从北部草原转移到了东部海疆,组建海军刻不容缓。但即便是如大清国这样财力雄厚的金主也无法同时供养多支舰队,所以按照李鸿章的计划,起初根本没有南洋、福建等水师的事儿。

然而最终拍板的还是太后,慈禧是个弄权的高手,深谙平衡之术,所以不可能把筹码都放在李鸿章一个人身上。这样一来在北洋水师之外,就必须筹备其他几支舰队,这才有了南洋和福建水师。无奈的是用以筹备海军的军费有限,很多时候这些舰队之间不得不靠明争暗斗、相互拆台才能多分一些份额,久而久之这也就造成了舰队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福建水师覆没较早,且实力远不及南洋和北洋,在此不多赘述,我们主要了解一下南北洋之间的瓜葛。北洋舰队的创办者为李鸿章,南洋舰队则为左宗棠和沈葆桢,这些人虽然同朝为官,但互为政敌,尤其在涉及自身势力上更是寸步不让。随着来自列强的海外威胁愈加严重,拱卫京畿成为当务之急,再加上李鸿章在朝廷内部的地位无人可以匹敌,北洋水师逐渐成为大清实力最强的舰队。

1894年日本不宣而战,在黄海大东沟一带袭击清廷运兵船“高升号”,甲午战争爆发。尽管平日里私怨较重,但如果以朝廷的名义命双方合力抗敌,这些晚清重臣未必不会捐弃前嫌,但最终依旧是北洋一家独木难支,而南洋却置身事外。其实,南洋并非尽是挟公器而泄私愤之徒,黄海海战一共持续五个小时,北洋舰队即全军覆没,南洋舰队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

正是因为前期隔阂较重,双方往来甚少,所以在战前没有相关配合的预案和计划。再者从李鸿章的角度出发,这位中堂大人一开始就没有与日军决死一拼的打算,而是竭力“避战保舰”,自然也就不会主动要求南洋水师北上支援。

日方在前期的战争准备当中着力甚多,所购军舰多为快速灵活的新式战舰,消灭北洋舰队之后自身实力几乎没有损伤,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南洋水师再北上寻仇,无疑羊入虎口。种种因素使然,最终甲午一役彻底打破洋务运动进程,也改写了晚清的历史走向!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1895年二月十一日,在日寇海路军的联合围攻下,北洋水师陷入绝境。面对弹尽粮绝,援兵不至,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绝望中自杀。随之,号称当时‘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但令人费解的是,号称‘晚清第二舰队’的南洋水师却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按兵不动作壁上观,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战歌认为首先在于南洋水师的建设滞后:

同治十四年(1875年),清廷任命李鸿章督办北洋海军,沈葆桢督办南洋海军。为了保证两支海军的建立,清廷从海关税收中拿出一部分,又从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广东六省的厘金中抽出一部分,合计四百万两作为两支海军的建设费用。

本来这笔费用是由北洋水师与南洋水师平分的,但是沈葆桢却认为‘分之则为力薄而成功缓’,于是就将四百万两统统给了北洋水师。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同时开始建立的两支水师,在两年的时间里,南洋水师却只得到了福州船政局制造的两艘木制炮舰。而得到了全部建设费用的北洋水师也因为经费被挪用,在两年的时间里也不曾购得一艘铁甲舰。

所以从1878年开始,沈葆桢不再将经费让给北洋。但不幸的是,刚想有所作为的沈葆桢却在一年后卒于任上。

接任的刘坤一、曾国荃、左宗棠、张之洞等,虽然都很重视海防的建设,但却无一例外的对于铁甲舰很是排斥。所以到甲午战争前,南洋水师只有两艘铁甲舰和三艘铁肋木壳船能勉强用于作战。

以这样的实力,即便南洋水师倾巢而出北上参战,情况也只是稍微好一点。但在战歌看来,真正造成北洋水师孤军作战的主因还是晚清舰队中的派系问题。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就先后有袁世凯和驻英公使龚照瑗提出建议,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合并为一支。如此一来,虽然在舰船质量上很日寇有差距,但却能在舰艇数量和吨位上实现碾压。就连当时的日寇方面也认为,如果清朝四大水师能够实现集结,则‘胜败之数难以预料’。

对于这一点李鸿章不可能不清楚,但是他却以‘南省兵轮不中用,岂能吓倭。’为由拒绝了调遣南洋水师主力来援的建议。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拒绝了调遣南洋水师主力来援的建议后,李鸿章却将北上参加水师检阅的广东水师三艘木壳巡洋舰给留了下来。因为此时北洋水师能跟日寇一战的也只有‘八远’舰,兵力严重不足。所以归根结底,导致晚清四大水师无法形成合力的还是派系问题。即使战争即将到来,李鸿章还是对于湘系的南洋水师心存疑虑。

可是令李鸿章没有想到的是,大东沟一战,北洋水师就损失五艘战舰。这时急需补充兵力的李鸿章才想起了南洋水师,于是紧急奏请,希望能掉南洋水师主力前来助战。

如果在战前南洋水师就与北洋水师会合,那么在北洋水师铁甲舰的掩护下,南洋水师的铁肋木壳舰还能与日寇一战。但在北洋水师战败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若南洋水师主力冒泡北上无异于抱薪救火。所以在接到朝廷调令后,不论是两江总督刘坤一还是两洋大臣张之洞都找借口婉拒。

恰在此时,清廷中有人提出了‘潜师’计划,意图偷袭国内空虚的日寇来实现‘围魏救赵’。面对这样的建议,张之洞以‘船薄行迟,炮无新式,将弁难求,实无大用’为借口拒绝实行。直到在美国的容闳建议‘我国速向英伦商借一千五百万圆,以购铁甲舰三四艘,雇佣外兵五千,由太平洋抄袭日寇之后,使其首尾不能兼顾。’张之洞对此建议十分赞赏,于是就连忙派容闳去伦敦借钱。

奈何远水解不了近渴,还没赶到伦敦的容闳就收到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甲午战败的消息,此议也就不了了之了!

就这样,调南洋水师增援北洋水师的计划彻底搁浅。随后南洋水师在1909年被并入长江水师,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玺言春秋


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除了沉没的五艘军舰外,其余军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急需修理后方可作战,总得来说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下降不少。尤其在掩护定远、镇远装甲舰的巡洋舰上倍感缺乏,于是李鸿章便想让南洋水师的一千吨以上的巡洋舰(4艘)北上,暂时加入北洋水师。


李鸿章在黄海海战(9.17日)发生后不久即奏请朝廷请求南洋水师北上,以济眉急。朝廷也于9月29日即批准该请求。然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回电“东南各省为财富重地,饷源所在,必须格外严防,要求免派”。朝廷也左右为难,南洋水师北上之事也暂时搁置了。

11月7日,大连湾失守,李鸿章致电朝廷“由于北洋水师舰只仅修好6支,力量单薄,遂未敢轻进”。朝廷看局势愈见危机,再次电令南洋派四艘军舰北上支援。南洋大臣张之洞虽同意派遣军舰北上,但要求北洋水师派军官和水兵亲自来驾驶这四艘巡洋舰北上,理由是南洋水师的官兵操作不精炼,连基本的安全行驶至威海卫基地都不能保证!


张之洞这一理由非常牵强,这四艘巡洋舰并非新舰,官兵已经操练已久,就算不能同敌海战,至少也能驾驶军舰到达威海卫军港吧。北洋水师丁汝昌当即回电到:“且不说南洋水师到底缺乏各种人才方可出海,从北洋水师派人到南洋再驾驶到北洋,往返时日太多,恐延续战机。期望由南洋水师官兵先行驾驶四舰到威海卫军港,然后再派遣北洋水师官兵上舰,以达到海战水平”。就这样在双方就这一问题争执数日,此时旅顺口也危在旦夕,最终张之洞拒绝派舰北上,而北洋水师也由于实力不足而不敢前出保护旅顺口军港。


在朝廷筹办海军之初,左宗棠就曾担心“若划为三洋,各专责成,恐各自为战,不能统筹全局而延误战机。”最终不幸被他延误,在中日海军决战之际,南洋水师为一已之利,拒绝北上援助北洋水师,使之不能合兵一处同日本舰队再次进行决战,最终北洋水师困守威海卫军港全军覆没!


战略论


(1)中法战争中北洋没有支援南洋,甲午战争南洋为何要支援北洋

中国海军当时分成四大块儿,南洋、北洋、福建、广东水师,在1883年到1884年的中法战争中,北洋水师没有支援南洋水师,所以到了甲午战争中,日本人吃准了,南洋水师一定不会支援北洋水师,靠北洋水师孤军奋战,日本海军是有胜算的,否则难有把握。

(2)李鸿章排斥异己,南洋水师发展缓慢

由于清政府财政拮据,资金支持有限,加之南洋大臣沈葆桢的去世,李鸿章掌握海军实权,排斥异己,南洋海军一直发展缓慢,实力远落户于北洋海军,南洋一直对北洋有意见。

(3)党争亡国

当时的朝廷,君臣各有算盘,好些大臣就想看李鸿章热闹,这几年朝廷把钱都给淮军了,关键时候当然要靠淮军了,就等着看李鸿章笑话,清朝末年也是党争派系最复杂最严重的时刻,后党和帝党,淮系和湘系,帝党借外争夺权,后党保护既得利益而求稳,湘淮二系则不顾外敌压境,窝里横,在用人大仗上甚至到了赌气的地步。

所以当大东沟一战,,北洋水师惨败,李鸿章奏请南洋水师调南瑞、开济、寰泰、三船迅速北来助剿,刘坤一以“东南各省为财富重地”,需要保护为由拒绝,旅顺陷落前,张之洞一面经济表态,舍此四轮,在所不惜,一面自贬南洋“全无用处,全归糜烂而已”,自始至终,都没派舰增援。


一枚蜻蜓


1894年,日本联合舰队不宣而战,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水师护航舰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面对强大的日本联合舰队,北洋水师显得独木难支。

张之洞当时虽然拒绝派遣舰船北上,却也没闲着。他一方面下令积极备战,一面多方购买舰船。同时,也在思索如何救援被日本联合舰队围困在威海卫的北洋水师。

当时,南洋和北洋水师的关系很不好。南洋一直是湘系的地盘,北洋是淮系的地盘。清廷因为政治需要,也乐意给他们两个对着干。李鸿章当年私心重,把原来拨给南洋的经费给弄走了,导致清末新建海军,南洋的经费只有北洋的一个零头。当年刘坤一对李鸿章的不满之处也在这里。

等左宗棠征新疆拜相,后面因为各种原因,让其当了南洋大臣,此时南洋水师的情况开始好转。本来左宗棠也想大干一场,可他没多久就去世了。后面刘坤一回来,他成了湘系的头头,可明显是不是李鸿章的对手。

虽然刘坤一和李鸿章有矛盾,但他在甲午时候可没给李鸿章下绊子。他们两平时吵架,战时合作还是不错。不像那些清流巴不得搞死李鸿章。之后刘坤一率领关内主力北上抗日,淮系急需的军需他也抠了一部分出来,支援给了淮军。南洋水师不上去支援北洋,主要原因有几点:

  1. 舰老旧,性能又垃圾。
  2. 水师的防区很大,不只要防守长三角,还得协防台湾。
  3. 低速炮船去也是飞蛾扑火,主力中有三条木壳船就是上不了台面,而两条德国的老式巡洋舰是铁皮船。

实力摆在那,如果直接前去援救,南洋水师势必如飞蛾扑火,有去无回。因此,有人提出建议,这次日本联合舰队倾巢而出,国内空虚。不如趁此机会,派遣南洋水师直捣日本老巢,或许能逼迫日本联合舰队回救。

可是,就在清廷大小官员对“围魏救赵”计策议论纷纷之际,北洋水师已经在威海卫之战中全军覆没,成为千古绝唱。


夜话青史


实际上已经支援了,黄海海战和丰岛海战参战的军舰中,广甲号和广乙号都是原本隶属于南洋水师。因为北方的战备较紧,所以划拨被北洋水师使用。

而关于为什么没有更多增援,因为黄海海战是突然爆发的遭遇战,原本北洋水师的任务是护送陆军去增援朝鲜。在返航中遭遇日本联合舰队。即使战争爆发后,南洋水师立即驰援也来不及。更何况南洋水师的实力大大不如北洋水师。从黄海海战的战况来看,几艘弱舰在开战初期很快就被重创,超勇号沉,扬威号沉,广甲号沉,广乙在丰岛海战就沉了。而2艘最强的军舰,定远和镇远身中弹无数但无一被穿透装甲。而南洋水师的几艘主力舰都是福州船政局造的国产货,也就和广甲号一个水平,和北洋水师大部从英国购买的战舰是不无法相比的。


Buskybozar


南洋水师不归李鸿章这个北洋大臣管,清朝官场同僚之间互相碾压,像仇人一样,统治者是希望手下人是这个样子的,乐见其成。这是腐朽、没落的清朝统治又一个鲜明的事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