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前,為什麼別的都不說,卻一定要說“馬謖不可大用?

歷史好奇怪


要明白劉備說這些話的意義,就得回到歷史的真實場景裡,去看看劉備為何要說這些話。

《三國志-馬謖傳》裡記錄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叮囑:

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那麼劉備為什麼要給馬謖這個評價呢?我們來看看馬謖之前的履歷。

馬謖是馬良的弟弟,在劉備手下一開始做的是荊州從事,也就是秘書之類的官。劉備入川的時候是把馬謖帶在身邊的,益州平定後把他放出去做了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這樣的地方郡守級別的官。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領導秘書外放地方的案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劉備能看出來問題,偏偏他諸葛亮就看不出來問題呢?

原因很簡單——馬謖一直跟著劉備,基本就沒和諸葛亮打過深層次的交道。

作為領導秘書,馬謖和後保部長諸葛亮之間的關係應該起初是不深的,尤其是劉備初入川的時候諸葛亮還在荊州留守,兩人關係就談不上多麼親密。諸葛亮成為益州的當家人以後,馬謖又去做地方官了。因此,兩者工作上的關係多於私人方面的聯繫。

那麼問題又來了,《三國志》說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在諸葛亮徵南中的時候,馬謖也提出了“攻心為上”的戰略,事後也通過諸葛亮的實踐被證明是正確的。那為什麼劉備還是認為他不可大用呢?

其實這個也很好理解——馬謖是一個優秀的參謀長,卻並不能獨當一面。

劉備死後,馬謖被任命為丞相府參軍,也就是他的參謀長。他在出點子方面應該是不錯的,但是在街亭之戰的時候,諸葛亮力排眾議,讓馬謖而沒讓魏延親自帶兵鎮守街亭,就鑄成了大錯。

歷史上,這種參謀類的人才不適合領兵,已經被多次證實了。遠的不說,諸葛亮自己就是個例子——他被認為是三國時期最頂級的政治家,卻並不是一個特別優秀的軍事家。而他的參謀長,也和他有同樣的毛病。

因此,馬謖被殺以後,諸葛亮痛哭流涕。這眼淚裡,不止有對老部下和朋友的痛惜,也有對先主遺訓未能遵守的悔恨,更有為了嚴明軍紀和法紀而不得不痛下殺手的無奈。

不得不承認,作為一個政治家,諸葛亮真的做到了極致。



青言論史


劉備這一生,因為自稱是漢家後人,因此成為諸多復興漢室的遺老的首寵。

其實,劉備的才能很平平無奇,但以拙樸忠厚贏得了關羽、張飛、趙雲等的認可,也獲得了民眾的好感。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終究無法挽救漢室將傾的局面,司馬代曹魏之後,首先滅的是西蜀,再是東吳。

但劉備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待人以誠,識人以明。

待人以誠,他把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攬於麾下,將孔明、徐庶、龐統等智囊謀士納入囊中,創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識人以明,他對馬謖的誇誇其談,確有先見之明,可惜諸葛亮未曾察覺到,街亭之敗,致使六出歧山北伐,一敗塗地。

不僅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亦然。誇誇其談的人,不瞭解客觀實際的人,其實不可真信,至少要多問個為什麼。戰國時期的趙括,紙上談兵,被白起一個長平之戰,死傷二十多萬人,被坑俘虜四十萬,曾經是戰國七雄的魏國,從此被抹去。

所以,《三國演義》也好,《三國志》也好,對劉備的識人之明都給予了肯定。



一夫82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東漢末年天下,黃巾起義震動了大漢的根基,各地豪強並起,天下陷入紛爭戰亂,亂世出英雄,而劉備就是這麼一位英雄。劉玄德一生經歷了無數次的敗仗,但是屢敗屢戰,從沒忘記匡扶漢室的目標,最終三分天下。

劉備能三分天下,就是擁有一幫得力的文成戰將,其中關羽張飛更是從劉備起家開始,一直到死,從沒有說拋棄劉備,即使在劉備最落魄的時候,關羽也是千里走單騎的尋訪劉備。為什麼關羽張飛等人會如此死心塌地的跟隨劉備,也是劉備會選擇人的結果,作為三國的三大主公,劉備看人用人的手段不比曹操差,所以他看出馬謖不能用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劉備為什麼會料到諸葛亮會重用馬謖,原因有三:

第一,諸葛亮和馬謖的哥哥,馬良關係很好,並且馬良確實有真才實學,但是馬良去世的很早,所以諸葛亮順帶提拔馬謖也是正常之舉;

第二。諸葛亮和馬謖同屬於荊州集團,諸葛亮將馬謖作為荊州集團的種子選手進行培養,所以必然會重用馬謖;

第三,馬謖講道理頭頭是道,符合諸葛亮的用兵用正兵不用奇兵的原則,所以馬謖講到諸葛亮心坎上去了,怎麼有不用之理。

劉備料定諸葛亮會啟用馬謖,所以會特意向諸葛亮交代不可重要馬謖的話,可惜諸葛亮沒有聽進去,最終錯失街亭,良成大錯。


帝國烽火


劉備在軍事才能等方面可能不及曹操,但是在整個三國中,識人能力,堪稱第一。

為什麼劉備說馬謖不可重用?我們來看看劉備的經歷,一生顛沛流離,吃過的敗仗比誰都要多,受過的屈辱也是一般人難以承受,一直寄人籬下,這種逆境中的經歷,鍛煉出了劉備變態級別的識人用人能力。劉備與馬謖之間是有一段時間的,在這個時間裡,劉備不可能不知道馬謖的缺點。

另外,劉備的軍事能力與馬謖的軍事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劉備是在實戰中成長起來的,而馬謖是典型的理論派。所以,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是有自己的理由的。

同時,劉備雖然以大義為主,以仁待人,但是劉備實際上是一個極為現實的領導。現實的人,對於一些誇誇其談,活在理想中的人難免會有一些看法,恰好馬謖就是這樣的人,理論能力強,實際經驗少,所以,劉備說馬謖不可重用是能理解的。


尚德未央


《三國演義》裡這一段我還記得比較清楚。當馬稷失守街亭,諸葛亮將其斬首之後,曾經感嘆劉備識人,而自己沒有聽從劉備,以致此次北伐失敗。

馬氏兄弟有五人,其中白眉最良,馬稷是最小的一個。都言馬稷只會紙上談兵,像當年趙括一樣。劉備是蜀國(當時的國號應該為漢)的開創者,絕對不會像《三國演義》裡的那樣看起來沒有過人之處,全靠隊友帶飛。他知人善任,察覺到馬稷言過其實,而諸葛亮較為器重他,所以才會叮囑孔明。

有其它意見,歡迎評論,一起討論。


WCH120


這就說明劉備看人入骨三分,因為他素知馬謖一向言過其實,誇誇其談,若沒有長時間細心觀察,是無法知道馬謖的評論可信去率。

應該說馬謖的口才表達能力十分優秀,連心細的諸葛亮都看走眼,因為馬謖也曾熟讀《孫子兵法》,以及其他兵書,對於一些普通的戰前平估和作戰策略他可以說得頭頭是道,但劉備在兵法上也有一定的見解,馬謖的一些提議他並未採納,結果才暗幸沒有照他說的去做。

劉備雖然知馬謖沒用,但也沒有嫌棄,仍留其任文職,但將死之前也很擔心諸葛亮會被馬謖的口才所騙。

但終究還是走這條不歸路,“置之死地而後生”,馬謖斷章取義地對兵法生搬硬套,街亭一失,才知是紙上談兵。


知足常樂6144539457


以前看三國喜歡諸葛亮:神機妙算、口若燦蓮,文采斐然,能行軍打仗、治國安邦,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簡直無所不能無所不曉啊!不喜歡劉備,因為喜歡哭,膽小怕事。現在再看三國,到是反過來了!

劉備能三分天下建立蜀國當上皇帝,諸葛亮功不可沒。劉備臨終只說“馬謖不可大用”,結果諸葛亮用了,馬謖只要按諸葛亮說的去做則可成,事與願違結局慘敗!這句話明是顯得劉備的英明,實是為諸葛亮後來揮淚斬馬謖,突出諸葛亮治軍嚴明、大公無私的人物形象埋下伏筆。

縱觀三國演義,好像所有的人物故事都是為諸葛亮做陪襯,突出諸葛亮“神”一樣的人物形象!上面講諸葛亮無所不能,無所不曉,但是仔細讀來又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諸葛亮的大計,好像沒有成功的,這又很耐人尋味!諸葛亮胸有大志,算無遺漏,卻又屢遭挫折,與勝利失之交臂,這是為何?

歡迎討論☕️☕️



傾聽歷史的聲音


劉備作為一代梟雄,常年帶領部下征戰,作為蜀國的老闆,管理部下收買人心並不次於曹阿瞞。初期馬氏家族是跟隨劉備入蜀的有功之臣,馬良,馬謖的四哥,其當時人稱,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因馬良有白眉,也叫馬白眉,論其才學勝於馬謖,也只不過是在荊州做了關羽的參謀一類職務。而馬謖初期入蜀被劉備安排做過地方縣令,最大也只是太守,雖然當時人稱讚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但蜀國老闆劉備安排卻是文官該乾的事情,沒有軍官的活。後期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損失慘重,白帝城託孤時單單對諸葛亮重點提出馬謖不可大用還有兩種可能。

雖說馬謖熟讀兵書,但是缺乏的是實戰,劉備常年征戰深知一個好的將軍,不僅理論要紮實,更多是從一次次的實戰中打出來的,戰場上瞬息萬變,完全按照理論來去打仗,打仗最忌諱的就是不會靈活運用戰術,奇正相謀,或許給馬謖時間,只要不死,多打上十幾場仗,未必不是個好的將軍,但是!劉備兵敗,蜀國損失慘重,也折騰不起啊!那可是要死人的,蜀國人山啊!!

再其次劉備死後託孤諸葛亮,雖然諸葛亮是個好部下,萬一重用馬謖,馬謖練出了真本領,必然對諸葛亮死心塌地,那就是諸葛亮的家臣,劉備的兒子劉禪,劉備深知論才學沒法說,即時將來諸葛亮不願意做皇帝,但是其部下未必沒有擁龍之意啊!這也是劉備叮囑諸葛亮馬謖不可大用之外,還另外安排了另外託孤重臣李嚴,劉備的帝王御下之術並非泛泛之輩啊!!


騎驢爬樹


如果真實客觀的去看待三國演義,那麼可以基本下一個定論,作者其實是明褒暗貶諸葛孔明的,只不過手法巧妙,矇住了大多數讀者的眼睛而已。把一個人,捧之近妖,卻又始終不得成功,就是最成功的鄙視。在講究所謂“正統”的封建時代,也許是迫於無奈吧。(諸葛孔明,不過是一個大號的陰險狡詐,嫉賢妒能,極端刻薄惡毒的嶽不群罷了)


壹貳叄4674


歷史上劉備是不是真的說過這句話我們不得而知,現在我們就當劉備真的說過這句話吧!可以說,劉備作為一個君主,還是有相當的智慧的,對於諸葛亮喜歡用誰自然是很清楚的。馬謖是不是有才,可不可以使用,劉備有自己的看法。在劉備看來,馬謖就是一個理論型的人才,搞搞研究可以,但真讓馬謖這種人去掌握實權去幹實事,很大可能會壞事,所以在看到諸葛亮對馬謖很看重,才特意提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