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口區鐵牛農業服務站的困境與突破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大武口区铁牛农业服务站的困境与突破

建設美麗新寧夏 共圓偉大中國夢

這些天一大早,石嘴山市大武口區長興街道辦事處興民村村民、鐵牛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站站長吳彥海就開著自家的大馬力拖拉機,去給村民們提供耕地服務。妻子魏進也早早起床給孩子們做早點,趕在8時前開車把他們一一送到學校,再回到服務站加工石磨麵粉。

服務站的院子中,擺滿了各種馬力的拖拉機、旋耕機、播種機、收割機、脫粒機等大型農機具,是夫妻倆15年來打拼的全部家當。從搶抓市場空白點,到告別單打獨鬥,聯合農機具散戶成立鐵牛農機合作社,再到建立集農機服務、農資配送、信息化管理、技能培訓等為一體的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站,他們不斷突破困境,又面臨新的困難,期待新的突破。

瞅準商機 首單賺了3萬元

2004年,20歲的魏進經人介紹認識了23歲的吳彥海,從平羅縣高莊鄉幸福村嫁到了大武口區興民村 “起初他在外跑運輸,我在家幹活照顧老人,日子過得緊巴巴,好不容易攢下了4萬元錢。”魏進回憶。

當時大武口區的農戶大多采用“各自為戰”傳統耕種方式,種植面積多則十來畝少則幾分,覺得購置現代化農機具不划算。吳彥海小兩口從中發現了商機。夫妻倆買了一臺30馬力的拖拉機,幫村民代種小麥和玉米,憑此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嚐到“甜頭”後,兩人合計,得擴大規模,買一臺60馬力的拖拉機,可是差2萬元錢。魏進找到當地農村信用合作社申請貸款,因沒有抵押物和擔保人,被拒之門外。小兩口到同村有錢的親戚家借錢,承諾:“我們給你支付利息,就借2元。”親戚質疑他們的償還能力,將他們禮送出門。無奈,他倆只得購買一臺50馬力的拖拉機。

“當時各家各戶的耕種方式很傳統,下種和施肥要分開進行,既增加勞動量,下種量也不精準,直接影響收益。”魏進說。對於新出現的高效省力的機械化作業,當地農戶認可度較低。 他們捨近求遠跑到平羅縣攬活。結果第一單生意就賺到了3萬元。大型農機具機械化作業,大幅度節省了勞動力,而且一次性作業,精準度高,逐步受到村民歡迎。吳彥海不愁“訂單”,“從早上6時開始忙乎,一直到晚上9時,機器不得閒,每天最多能犁50畝地,一畝能掙40元錢。”有限的設備能力漸漸跟不上生產需求。夫妻倆決定再次升級換代,先後買了70馬力的中型拖拉機、旋耕機、深犁機。以往十幾個小時才能犁50畝地,現在只需五六個小時,每天可以多犁50畝。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大武口区铁牛农业服务站的困境与突破

拓寬領域 成立農業服務站

2007年,夫妻倆接了個急活兒,村裡讓他們兩天犁完300畝地。時間緊、任務重,兩人第一次意識到,無論設備如何更新換代,靠單打獨鬥,遠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2009年,夫妻倆動員附近農機具散戶,成立了鐵牛農機具合作社,併購置了旋耕機、深犁機等。抱團發展不僅解決了以往“家家買農機、戶戶小而全、常年閒在家”的尷尬局面,也有效破解了農村土地耕作人手少的問題。效率提高,質量提升,村民們不再擔心誤了農事,合作社的業務蒸蒸日上。2010年以後,國家加大土地流轉政策推進力度,當地湧現出了許多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機具服務市場發展迅猛,拿到上百畝的大單,是鐵牛合作社常有的事。2011年,合作社購買聯合收割機後,曾創下10天賺7萬元的紀錄。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大武口区铁牛农业服务站的困境与突破

隨著土地改革的不斷深化,單純的農機服務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大型農場需要包括代耕、代種、代收的產前、產中、產後一條龍服務。農機具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稍稍下手慢了,就會被別人搶去生意。必須拓寬合作社的服務領域,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夫妻倆敏銳地感受到了農機服務市場的變化,打算將合作社升級為專業化、社會化的農業綜合服務站。他們將興民村一處5畝大的垃圾場租下來,出錢填平用作建設場地。然而購買新設備錢從何來?“當時我們手頭積蓄有40萬元,但購買大型農機具需要56萬元。”身邊的親戚朋友日子過得緊巴,無力資助他們。吳彥海跟農機供銷商磨破嘴皮子,終於賒購到了一些大型農機具。此後,夫妻倆通過滾動式投入,先後購置了激光平地儀、脫粒機、配肥機等,並投入50萬元進行場地、庫棚、車間、農資配送、信息化辦公建設。

2016年,鐵牛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站終於建了起來,滿足了現代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需求。高峰期,夫妻倆的業務延伸到內蒙古,最多一年收入70萬元。“別看掙得多,都是實打實的辛苦錢。”吳彥海搓著乾裂的手說。春耕秋收時節最忙,他每天早上不到6時就起床,已有村民在他家門口守候。魏進把午飯送到地裡,吳彥海也顧不上停下機器吃一口。晚上10時回到家中,吳彥海放下碗筷就趕緊保養轟鳴了一天的農機具。“鐵牛服務站每畝旋耕費、播種費、深犁費都比市場價低10元到20元。大型農機具齊全,專業化服務水平又高。地裡的活兒交給他們幹,每畝農作物收益能高出300元,我們省心又省力。”大武口區隆湖東籬家庭農場負責人楊林說。憑藉著好口碑和優惠價,鐵牛農業服務站作業面積由起初的4萬畝一度提高到10萬畝,服務對象由過去四五十戶增加到上千戶,帶動當地機械化耕作率由40%提高至90%。

競爭激烈 發展艱難謀轉型

近兩年來,現代農業種植模式不斷更新,新成立的一些大規模農業公司瞄準供港蔬菜、脫水蔬菜、大棚蔬菜,項目動輒佔地數千畝。它們的資金實力雄厚,大型專業農機具齊全。鐵牛農業服務站的生存空間被擠壓,在當地的作業面積縮減了1萬餘畝。“現在傳統農作物種植收益率低,作業面積下滑,種植戶一再壓低我們的服務價格,錢越來越難掙了……”吳彥海說。

夫妻倆算了筆賬:“這十幾年買農機具前前後後投了200多萬元,平均每年收益30萬元,扣除機械折舊費後,實際收入也就20萬元左右。”魏進坦言,掙的錢不斷滾雪球投入到更新設備和擴大規模上,“雖說年年掙錢,卻一直捉襟見肘。” 如今夫妻倆的銀行存摺上只有20萬元積蓄。這些錢怎麼用?是繼續投入到服務站以小搏大和大公司競爭?還是見勢就收及時轉型?夫妻倆有些騎虎難下。“我們倆都是初中文化水平,也沒經過專業的培訓。這些年來經營上遇到問題都靠自己瞎琢磨。起先,別人不干我先幹;後來,別人也幹我幹優;如今,別人趕上我轉型。”吳彥海笑言,靠著這摸排滾打總結出來的“發展理念”,夫妻倆的生意才一路做到今天。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大武口区铁牛农业服务站的困境与突破

對未來,吳彥海有新的打算。“現在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村民的地不少都閒置了。我想通過土地託管的方式,從他們手中完全接管。這是我以前就有的想法,從代理部分農活的‘半托管’模式變為從種到收的‘全託管’模式。” 但吳彥海顧慮也不小,遲遲不敢下決心:一次性接手上萬畝土地進行規模化種植,萬一產值效益不理想、農產品價格不穩定怎麼辦? 除此,吳彥海還有擔憂。“大規模經營土地得要大量的勞動力。比如,平整1萬畝土地至少需要上百人,可平日農忙時想僱一個熟練的農機具操作員都很難,更別說這麼大的用工需求了。”現在高科技在農業領域開始廣泛應用,如智慧農業、無人機噴灑農藥、農業物聯網、智能化田間管理等,這對吳彥海夫妻倆而言,都是一道道不低的門檻。“說到底,很大程度上還是資金限制了發展。”魏進說,從2004年創業至今,因為沒有房產和擔保人,夫妻倆無法從銀行貸款,所有投入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掙來的辛苦錢。

“如果銀行能把土地流轉經營權、大型農機具、服務站固定資產作為抵押,給我們貸款扶持,就能很大程度上緩解資金壓力,也能給我們繼續堅持下去增加一些信心。”魏進滿懷憧憬。“發展規模化經營、高產出高收益的現代農業,是我們轉型的突破口。”吳彥海說,只要追求上進不掉隊,辦法總比困難多。為增加創收渠道,夫妻倆嘗試流轉200畝土地成立了家庭農場,平均每年都有近10萬元收益。有一年因為沒有及時灌水,造成玉米出現大面積歉收,加上當年收購價偏低,他們賠了4萬元。農業種植的高風險和低收益如影隨形,一不小心,就會賠錢。夫妻倆已學會坦然面對。

吳彥海從大武口區農機站技術推廣中心瞭解到,大武口區土壤硒元素含量為0.2-0.4毫克/公斤,屬於國家硒元素標準0.04-0.3毫克/公斤範圍的足硒、富硒水平。特別是沿賀蘭山山坡一帶土壤硒含量大於0.5毫克/公斤,富硒土壤面積近3萬畝,非常適於規模化發展富硒農業。 眼見不少農業公司主打富硒品牌,在當地種植富硒大米、富硒瓜果等特色農產品,去年,魏進把家庭農場200畝地全部種上了有機小麥,並投資20萬元購置了石磨麵粉加工生產線,利用自產小麥加工富硒石磨麵粉,註冊商標,定製包裝,對外銷售。“石磨麵粉生產設備是在低溫下運行,能保證小麥不被熟化鎖住營養,這符合現在的市場需求。但我們設備有限,一小時只能生產40公斤。”魏進說。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大武口区铁牛农业服务站的困境与突破

產品怎麼銷?又讓魏進犯了難。他們的產品沒有經過嚴格的食品生產衛生認證,無法進入各大商超。兩人又不懂電子商務,沒辦法打開網絡銷售渠道。通過聯繫在甘肅武威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時結識的朋友,魏進外銷了7000多公斤石磨麵粉,親戚朋友幫著宣傳推銷了5000多公斤,她騎三輪車走街串巷賣掉8000多公斤。“雖說賣得辛苦,但回頭客不少,給了我們不少信心。不過,靠這樣零打碎敲的方式銷售,終究不是個事。”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大武口区铁牛农业服务站的困境与突破

路在何方 亟待政策來扶持

像吳彥海夫妻倆這樣的農業服務站,大武口區共有3個,都面臨著類似的生存難題。大武口區農機站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盛海說:“農業服務站發展的最大瓶頸,就是資金限制。” 盛海告訴記者,自治區和石嘴山市先後出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系列利好政策,農機站將積極為農業服務站爭取農業補貼和扶持資金。同時,通過公開招標、協議委託、以獎代補等多種幫扶方式,農機管理部門正大力培育扶持農業服務站、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快速融入到農業產業化當中。他認為:“持續推進土地承包抵押貸款,加大貼息貸款額度,目前來看是破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難、貸款貴的最有效途徑。”

“農業生產經營目前還遇到一大難題,就是農村年輕勞動力的流失。許多年輕人不願在家務農,紛紛湧向城市,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農村技能型人才出現斷層。”盛海說,目前政府主導實施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已將重點放在了農機推廣、農機裝備等專業技能培訓等方面,重視“土專家”“田秀才”的示範作用,通過把他們培養成農村經濟人、鄉村工匠,帶動和幫扶更多的年輕人不僅“能上馬”,還要“走遠路”。盛海坦言,像吳彥海這樣的作坊式生產方式,想要做強做大,確實困難不小。“政府層面要積極引進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建立龍頭企業帶動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產銷聯合體系,形成‘企業+合作社+農戶’產銷一體化模式,解決農產品銷路,暢通農業創新發展的堵點難點。”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大武口区铁牛农业服务站的困境与突破

審核 : 馬 娟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大武口区铁牛农业服务站的困境与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