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心跡】蘇小小(上)

【美人心跡】蘇小小(上)

杭州西湖西泠橋頭有“錢塘蘇小小墓”。

傳說蘇小小是南北朝時期南朝齊(479—502)時倡女,但史籍並無記載,生卒無所考。傳說的依據是《玉臺新詠》有《錢塘蘇小小歌》。歷來認為《玉臺新詠》是徐陵在南朝梁(502—557)中葉時所編,收錄上至西漢、下迄南朝梁的詩歌,《錢塘蘇小小歌》被認為是南齊民歌。所以,《樂府廣題》雲:“蘇小小,錢塘名倡也,蓋南齊時人。”其實不然。

現今流傳的蘇小小故事,多源自清代古吳墨浪子《西湖佳話》卷六《西泠韻跡》(康熙十二年,1673)。但故事所涉人物阮鬱及其父國相阮道、鮑仁等,均不見於史。況西湖在東漢時方與江海隔斷而成為內湖,其西湖之名最早始於唐代,之前在三國兩晉南朝時有明聖湖、金牛湖之稱。因此,《西泠韻跡》是杜撰而來的文學作品,且故事多有穿鑿附會,關於蘇小小的出身和她悽美絕倫的愛情故事是不足為信的。

【美人心跡】蘇小小(上)

蘇小小墓及慕才亭,約攝於清末

【美人心跡】蘇小小(上)

蘇小小墓及慕才亭,拍攝時間不詳

【美人心跡】蘇小小(上)

蘇小小墓及慕才亭,約攝於民國初年

史上到底有沒有蘇小小,生平又如何?還要從她的墓說起。

至晚在唐代,杭州就有蘇小小墓。如李賀(790—816)有《蘇小小墓》一詩:

幽蘭露,如啼眼。

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蓋。

風為裳,水為佩。

油壁車,久相待。

冷翠燭,勞光彩。

西陵下,風吹雨。

此詩應該李賀813年南遊吳越時而作,賭墓思人,用情極深,幾近淚下,想必他是仰慕蘇小小之名專程前往拜祭。蘇小小墓的位置,即在“西陵”。這個地方當時叫做西村,是一個渡口,叫西村喚渡處。因蘇小小墓在此,故李賀稱之為西陵。822年,白居易(772—846)到杭州作刺史後,筑西湖湖堤,即白堤。西村不再是渡口,而是以橋連接,稱作西林橋、西陵橋,即現今西泠橋(南宋《武林舊事》卷五:西陵橋,又名西村)。由此可見,蘇小小墓自8世紀初以來一直在西泠橋現在的位置。

【美人心跡】蘇小小(上)

今杭州西湖西泠橋與蘇小小墓

【美人心跡】蘇小小(上)

今杭州西湖西泠橋與蘇小小墓

李賀對蘇小小用情極深,在另一首《七夕》中他極盡相思,詩曰: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螢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又值一年秋。

可以想見,那時蘇小小在杭州是個象徵性的名字。白居易的詩中也曾提到蘇小小,這是距離李賀到杭州大約十年後的事。當時白堤已經建成,白居易作《杭州春望》一首,所寫景色皆目光所及,重在一個“望”字,詩云: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詩中“伍員廟”即現今伍公廟,又名忠清廟,在西湖吳山。白居易之前,杭州刺史盧元輔於元和十年(815)重修該廟,作《胥山銘序》,其曰:“有吳行人,伍子胥,倍吳之職,得死直言,千五百年廟貌不改。”“蘇小家”,可能是代指青樓,也可能是指蘇小小墓,或者蘇小小的家?

蘇小小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讓文人墨客魂牽夢繫、念念不忘?無非風姿卓絕、柔情婉轉、伎藝獨倫、才華橫溢。亦如《琵琶行》所記,此紅顏知己足令詩人於動情處不能自已、無法自拔,不求同生,但求共死。可惜,白居易無緣見到傳說中令人心曠神怡的蘇小小,只能於西湖之上遠眺那無法釋懷的柳色春煙。我寧願相信,那首《錢塘蘇小小歌》,是白居易用蘇小小的口吻寫下的:

妾乘油壁車,郎跨青驄馬。

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

西陵源自李賀《蘇小小墓》,若在南齊,則不會有西陵之說。《錢塘蘇小小歌》不可能是南北朝時民歌。所謂油壁車,又稱油壁、油壁香車、油壁輕車,或謂油軿,一種車壁、車帷用油塗飾的華貴車子。《晉書•輿服志》:“公主、王太妃、王妃,皆油軿車,駕兩馬,右騑。”《南齊書•鄱陽王鏘傳》:“制局監謝粲說鏘及隨王子隆曰:殿下但乘油壁車入宮,出天子置朝堂。”蘇小小若是一個倡女,在南齊時代是不能乘坐油壁車的,更不可能使人去造一輛油壁車來坐。

蘇小小是一個歌伎或倡女,是可以得到印證的。

範攄(約877年前後在世)《云溪友議》卷六:“ 真娘者,吳國之佳人也,時人比於錢塘蘇小小,死葬吳宮之側,行客慕其華麗,競為詩題於墓樹。”真娘,唐代蘇州名伎,死後葬於蘇州虎丘,多有詩人於墓前寫詩憑弔,如白居易、劉禹錫(772—842)。白居易在寶曆元年(825)任蘇州刺史,期間寫下《真娘墓》一詩:

真娘墓,虎丘道。

不識真娘鏡中面,唯見真娘牆頭草。

霜摧桃李風折蓮,真娘死時猶少年。

脂膚荑手不牢固,世間尤物難留連。

難留連,易銷歇,塞北花,江南雪。

劉禹錫看了白居易的這首詩,作了一首《和樂天題真娘墓》:

薝蔔林中黃土堆,羅襦繡黛已成灰。

芳魂雖死人不怕,蔓草逢春花自開。

幡蓋向風疑舞袖,鏡燈臨曉似妝臺。

吳王嬌女墳相近,一片行雲應往來。

同時代詩人李紳(772—846)與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也作了一首《真娘墓》:

一株繁豔春城盡,雙樹慈門忍草生。

愁態自隨風燭滅,愛心難逐雨花輕。

黛消波月空蟾影,歌息梁塵有梵聲。

還似錢塘蘇小小,只應回首是卿卿。

“時人(將真娘)比於錢塘蘇小小”的說法,或許就出自這首詩。李紳做這首《真娘墓》受到了白居易的影響,而且他是去過杭州的,對蘇小小也有了解,否則不會將兩個人做比。李紳還有個小朋友叫溫庭筠(801?—866),可能聽李紳說起過蘇小小,於是也寫了一首《蘇小小歌》:

買蓮莫破券,買酒莫解金。

酒裡春容抱離恨,水中蓮子懷芳心。

吳宮女兒腰似束,家在錢唐小江曲。

一自檀郎逐便風,門前春水年年綠。

從白居易到李紳,約略勾勒出真娘與蘇小小是同時代人,有著類似的處境和命運,並因相同的遭遇而在青春年少時香消玉殞,留給世人莫名的惆悵寄情詩篇。她們的遭遇並非追求自由的愛情,而是不甘屈服聲色,希望以自己的才情換得一生的清白。蘇小小在幽怨中等待下一個知己,也將眾多名利之徒、苟且之人拒之門外。

有人對此深有體會。他叫張祜(782—852),也是與白居易同時代的詩人,早年寓居蘇州,豪俠遊歷,常往來於揚州、杭州,寫過一首《蘇小小歌》:

車輪不可遮,馬足不可絆。

長怨十字街,使郎心四散。

想必他是見過蘇小小的。或許也正是此詩,令後來的李賀對蘇小小神交已久。或許李賀到杭州時,蘇小小剛剛死去,帶給詩人難以名狀的哀婉與失落,甚至幻想蘇小小從墓中復生與他相會。

如果真娘在安史之亂(755—763)流落蘇州,她在白居易幼年(780年之前)就已死去。對照張祜(782—852)和李賀(790—816)的生平,蘇小小大約與他們年紀相仿,其生卒年月大約在790年—810年。李紳將真娘與蘇小小作比,蓋因蘇小小對他有著更加生動和現實的印象。

到了宋代,蘇小小再次出現在有據可查的文本中,印證了她是唐代時人,而非南齊。

【美人心跡】蘇小小(上)

情況怎麼講?

請聽下回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