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州這個山區小鎮大量歷史遺存讓人驚歎!

暖泉,一個人口不到2萬的山區鄉鎮,卻是歷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才輩出,是蓋州東部一個歷史文化名鎮。

暖泉鎮是蓋州市轄區的一小部分,其地面古建築、古寺院遺存及其人物也僅是蓋州的一小部分,但它折射的文化卻非常廣泛、深遠。

“清泉寺”遺留馱碑贔屓,此贔屓被遺棄於村頭河邊一土坑內,整體完好無損,惜碑身碑頭不知去向。清泉寺位於前暖泉村(舊為暖泉村),何時建不詳,原光緒十九年《清泉寺碑》記載:“舊有佛寺一所,供奉釋迦牟尼佛、菩薩、關聖帝君、龍王尊神諸聖。於康熙四年九月經本村陳公諱壽昆同合村人等捐資重修。”後幾經復修。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清泉寺改為蓋平縣村立第五十二小學校,其後寺廟逐漸被毀,寺碑不知去向,馱碑贔屓被丟棄河邊。

後暖泉村陳氏古民居,陳氏古民居位於後暖泉村街中。始建於清光緒年間,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原硬山頂灰瓦披面,簷前有金柱4根,簷柱4根,古式門窗。解放後改為平房,門窗被換成玻璃款式。前山牆兩側裡牆壁仍保留原楷書磚雕,左為“忠厚傳家遠”,右為“詩書繼世長”。字體厚重蒼勁,突彰古宅當年風貌。此宅整體保存完好,現為村民孫長敏所有。方屯村永安寺遺址,永安寺位於方屯村方家山南坡。山突兀高聳,形如巨椅。永安寺巍然坐落於巨椅正中。其寺何時建不詳,俗傳始建於唐朝初期。故老言,唐初唐太宗李世民派一藩王東征高句麗。藩王途經此地,突見一胖大頭佗屹立此山,周身佛光環繞,金光閃爍。藩王翻騎跪拜,叩曰此行勝則直搗高句麗,敗則帶發皈依,永隨佛祖。結果兵敗,退軍此地後出家。此寺初名頭陀寺,後改為永安寺。永安寺依山而建,規模浩大,建築宏偉,整座寺院由山門、鐘鼓亭、大雄寶殿、東西配殿、山神、土地、城隍殿等組成,佔地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左右。山門殿。山門殿建在花崗岩石基上,前後門,硬山頂建築,闊三間,進深兩間。殿內供奉,四大天王。山門左右各施角門,緊依角門為圍牆,山門階下左右各立高約20米左右旗杆一個。鐘鼓亭。鐘鼓亭築於石砌高臺上,鍾在左,鼓位右,亭樓式建築。花崗岩石柱,四角高翹,內置鐵築大鐘和牛皮大鼓。鐘樓大鐘後被移於蓋州鐘樓上。鍾為鐵製,高約1.2米,寬約0.75米,上鐫永安寺重修時間及捐資人名單,鐫文曰“大清國盛京奉天府蓋平縣城東方家屯,永安寺住持僧圓頗,徒通學、通克、通經,乾隆伍年吉造。”大鼓後不知去向。韋陀樓。位於鐘鼓兩亭之間,是一座類似城樓的建築,下有城門洞,順著城牆西側的臺階上去,樓上建有一座歇山頂建築,面闊一間,正面供奉彌勒佛,背面供奉韋陀菩薩。大雄寶殿。大木架廡殿頂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角垂簷高翹,殿周綠柏橫遮。殿內供奉,中為釋迦牟尼佛,左為阿彌陀佛,右為藥師佛,東西兩側為十八羅漢。東西配殿。大木架歇山頂建築,各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寺院內有二十餘株直徑1米左右,高10米左右的柏樹,六株直徑1米左右,高15米左右的國槐。廡殿頂建築,古代屬宮廷或皇家寺院規格,其大木結構,斜坡,舉架,柱樑、翼角等營造方式同其它營造方式不一樣,國家有嚴格限制。一般地方,縣鄉很少。既使有,也屬皇戚勳族所有。永安寺大雄寶殿為廡殿頂極為罕見,可見該寺廟地位之高,等級之特殊,值得考古及歷史工作者去探索研究和挖掘。永安寺解放初圮毀,遺址現僅存清乾隆鐵鐘(今蓋州鐘鼓樓)、清道光三年重修碑、碑身、碑頭、託碑贔屓殘首、三棵古槐及部分建築臺基、石階、青磚、瓦當、脊獸等建築殘件。暖泉村公所舊址,該村公所舊址位於方屯村3組原方屯小學東鄰。始建於1936年,為偽滿洲國時期偽滿政權所建,是管轄暖泉境內16個屯的村級行政機構所在地。暖泉村公所總佔地面積約為1600平方米,原由正房、東西廂房、門房組成,現僅存正房。正房坐北朝南,東西長約22米,南北寬約7.6米,高約5.9米,建築面積約為167平方米,是典型民國建築,併兼具一定的日式風格。主體為青磚條石砌築,面闊7間,進深2間,屋頂為硬山式,面覆水泥瓦。檁端伸出牆外,並施以風板。整體保存完好,現為方屯村村民郭慶鑫所有。

方屯村郭希鵬故居,郭希鵬(1890~1969),字鼎九,蓋州城東方家屯人。民國四年(1915年)畢業於蓋平縣中學,考入東三省講武堂騎兵科,畢業後任陸軍第二十七師一○六團中尉排長。民國八年(1919年)任東三省陸軍講武堂騎兵科上尉區隊長、軍官團隊長。民國十一年(1922年)去日本千葉騎兵學校學習。民國十四年(1925年)畢業回國,任東北軍騎兵第八旅二團上校團長。1927年6月後,任少將旅長兼護理綏遠都統、察哈爾察西鎮守使、東北軍騎兵第一旅旅長、陸軍騎兵第四旅旅長、晉北警備司令。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戍守邊隘。翌年率部駐大名,兼第七警備區司令。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後,歷任騎兵第四師中將師長、第一軍團騎兵指揮、騎兵第二軍副軍長、騎兵第三軍軍長、第三集團軍副總司令。1946年任胡宗南部中將參議,不久回北平養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北平開辦利華消火泡沫廠任副廠長。1957年任遼寧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室副主任、遼寧省政協常委、遼寧省民革委員。郭希鵬舊居,硬山頂建築,現存9間正房,三間西門房;整體建築保持完好,屋頂、簷柱、門窗、室內走廊、間壁、門扇、雕飾、傢俱等也基本是老樣子。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屋垛間部分磚雕仍保持如新,很有研究價值。惜東門房被毀改建。西門房也以殘毀,門洞早已不存。龍王廟村董氏將領故居,董氏將領故居位於暖泉鎮龍王廟村。始建於清乾隆初期,為清嘉慶、道光年間兩位八旗將領依勒通阿、德克精額故居。依勒通阿(漢名董永傑)曾任奉天右翼漢軍協領及署理蓋平、遼陽等處城守尉。協領,清代各省駐防將軍屬官,為駐防各旗所設職務,正三品,位在副都統之下,佐領之上。負其駐防旗一旗之軍政諸務。在東北地區,協領有獨處一城或一旗之軍事駐防權力。城守尉,清官名,清代八旗駐防將領,正三品。負責重要府州及軍事要地防衛。屬駐防將軍,或副都統管轄。時全國共設防守尉衙門16個。蓋州為其之一,可見蓋州戍地之重要。城守尉所轄軍兵一般為數百人,少者百人,多者千人。德克精額(漢名董連環),歷任岫巖、復州城守尉、金州協領,牛莊、熊嶽防守尉,熊嶽副都統(正二品)。防守尉,清官名。駐防旗兵將領,正四品。屬將軍或都統、副都統兼轄,亦或獨自率兵駐防。副都統,清官名,正二品,受將軍節制。依勒通阿、德克精額故居,現由董氏後人董恩陽所有。故居現存正房五間,原為硬山頂,解放前改為囤頂。整座房屋保存完好,建築形式為大木架結構,前出廊簷。簷柱6根,金柱6根,東二間開門,老式門窗。東西山牆,後牆為青磚對縫砌築。室內佈局有序,衣櫃、被櫥、門斗為實木安裝,排叉欞格、門斗皆施雕刻。圖案分為吉祥有魚、五蝠臨門等,總體保持了清代原始風貌。

董店村董氏故居門房“皇恩浩蕩”門簪,董氏故居原為清盛京巨流河防守尉(正三品)吉勒通阿(漢名董永言)的故居。原有正房五間,硬山頂。始建於清道光年間,現以改為倒置平房。故居現尚存一間門房。花崗岩條石,青磚砌築。牆壁,木製大門,長方型門楣及原雕刻門簪仍保持原貌。尤為珍貴的是四個楷書“皇恩浩蕩”木雕門簪,高懸門楣,完好如初。古代,朝野上下不管是文巨武將或是巨閥大佬,住宅門庭門宅懸有或雕鑿有“皇恩浩蕩”字眼的是不多見的。特別是清代,規定之嚴格,限制之具體尤為強烈。從董氏門房雕鑿的“皇恩浩蕩”門簪看,董家先祖董永傑(滿名吉勒通阿)當年是有“大功”的。即為國家或地方做出了巨大貢獻,不然朝廷是不會允許其門楣鐫刻“皇恩浩蕩”字跡的,否則,將“犯禁”,惹怒朝廷,滿門抄斬。董氏門房門簪“皇恩浩蕩”四字為楷書,書法大氣,端整,筆力蒼勁有力,非一般民間書家書寫。從字跡、筆力看,應為是時朝野重臣或高層官宦所書。門簪簪周雕鑿為捲雲紋,刀工鐫永藝術,依稀還可看出橙蘭黃赤彩繪,彰顯當年住宅主人的顯赫。可惜,其正房被毀,難窺全貌,不然其遺存將會更有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