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軍事愛好者會相信蘇聯的鋼鐵洪流會一個星期毀滅西歐?

減肥者李德嘉


這個真扛不住

蘇聯在建國之初就非常崇尚大陸軍主義,而且由於當年德國的閃電戰給了蘇聯太過深刻地記憶,所以在二戰後蘇軍大力發展裝甲部隊,其中坦克是陸軍最為重視的武器,蘇聯在坦克方面沒少花錢。

自二戰之後,蘇聯相繼研製了T-54、T-64、T-72、T-80等主戰坦克,其中以T-72最為成功和知名,T-72是世界上首款使用複合防禦裝甲的量產坦克。

在複合裝甲出現之前,世界各國的坦克基本都是使用單一金屬材質製作裝甲,例如鋼製裝甲、鋁合金裝甲,這種裝甲被稱之為“均質裝甲”。如果想提高裝甲的防禦力,均質裝甲就只能一味地增加厚度。但裝甲厚度的增加必然會導致重量的上升,而坦克的能承受的重量是有限的,因此均質裝甲的厚度不能無限制的上漲,這就限制了坦克防禦力的提升。

但複合裝甲的出現就改變了這一切,複合裝甲是由多種不同材質疊加製成的裝甲,一般來說至少使用三種材料,做成三明治的結構,其每層材料都具有獨特的性能,層層阻截外部火力,終達到阻止敵方炮彈射流穿透的目的。

目前複合裝甲分為:金屬與金屬複合裝甲、金屬與非金屬複合裝甲以及間隔裝甲三種,它們均具有較強的綜合防護性能。而作為世界首款運用複合裝甲的坦克,T-72的出現直接震驚了西方軍界。

(如今的T-72幾經改款仍舊在俄軍中服役,並且還是主力坦克)

到80年代初,蘇軍擁有各式主戰坦克超過5萬輛,如果加上華約集團的坦克數目,這一數字將高達6萬輛。要知道當時北約在西歐的坦克總數才1萬兩,雖然現在西方坦克的是要遠遠領先於俄羅斯坦克,但是在冷戰時期,雙方的坦克差距沒有那麼大,反而是蘇聯在某些技術方面還佔有優勢。哪怕是以一敵五,北約坦克也擋不住蘇聯。

而其當時蘇軍就陳兵於東德前線,從東德到巴黎的可以說是近在咫尺,而且這片區域都是大平原,非常利於裝甲部隊作戰,當年納粹的軍就是利用坦克橫掃西歐,如今蘇聯的坦克數量遠勝於納粹,這讓西歐各國如何不膽寒!(當年除了核武器,北約似乎沒有什麼力量可以擋住蘇軍的入侵)

為了應對蘇軍的裝甲洪流,北約作了大量的應對方案,其中最主要的防禦措施就是使用小型戰術核武器應對。

首先要說明的是,無論是蘇聯還是北約都不願意爆發全面核戰爭,這對雙方都沒有好處。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在談判桌上得不到的利益,絕對不是為了同歸於盡。

北約所使用的核武器是一種小型核武器,可以用大炮進行發射的,甚至也可以用榴彈發射器作為投射武器。其威力遠大於一般的常規炮彈,能夠摧毀某一區域的所有坦克,並且這種小型核武器也能夠對方圓幾公里範圍內的區域造成核汙染,持續時間大約在一週左右,可以有效的阻止蘇軍的推進。(1955年美國在西德進行M65核炮彈訓練)

總體而言如果北約與華約爆發戰爭,那麼西歐估計就會成為一片焦土,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只有核武器才能拖住蘇軍,為美軍大部隊的到來爭取時間。不過在冷戰時期,即便是美軍的裝甲部隊規模也遠不及蘇聯。

但好在美國的工業能力極為恐怖,在戰時可以迅速擴大生產,只需要很短的時間美國就可以將大批坦克送往歐洲前線。


千佛山車神


一個星期確實不行,當時在1970年後對於北約來講,想要在美國陸軍抵達歐洲(兩三個月)前守住挪威乃至於西班牙都是幾乎不可能的。

主要原因是因為,蘇軍的機械化程度太高,即使在切斷補給的情況下仍然能保持較長時間的戰鬥力。同時,1966年法國退出北約,對北約的防務事物一體化造成了很多惡劣的影響。

先說法國吧,法國所處的位置很顯然是非常重要的,與德國一樣,它處於歐洲的中心位置,西南方就是西班牙,北面就是英國,而且面積還不小,這麼一個玩意退出北約了,說實話給蘇聯人省了很多事。

要知道,法國與蘇聯政府的關係其實一點都不差,甚至還有點好,畢竟高盧雄雞不願意給美國人當狗腿子。想想看,一旦開戰,法國中立,憑蘇聯的軍事實力,要平推西德乃至於南邊的意大利,這根本不是事。至於北歐?不都是蘇聯囊中之物嘛?

說完法國中立的問題,再說說蘇軍自己的實力。

我記得前幾年的時候還能經常看見一些人批評說:“蘇聯陸軍師的裝備比例太大了,人員出現損失就會造成裝備沒人用。”

能說出這句話,很顯然是不明白冷戰時期的軍事學背景。

大規模的裝甲集群快速推進面對的最大的問題,除開敵軍的抵抗以外,就是自己的補給了。所以坦克一定是搭配各種裝甲車,機械化的後勤體系一起用的。


(核武器並不是萬能的,戰術核武器對展開的機械化部隊的殺傷效果並不好,戰略核武器要好一些,但是捨不得丟前線,戰略核武器是炸後方戰略目標的)

在冷戰時期,美蘇的軍事研究在關於核武器對前線的影響上大概得出了這樣的結果:“考慮到大當量的戰略核武器在前線使用的效費比太低,前線作戰部隊要考慮的僅僅是戰術核武器的威脅,而一枚戰術核彈對於呈戰鬥隊形的部隊來講,只能覆蓋一個排或者連。並且,戰略核武器就算能夠對後方造成很大的損失,這種損失也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影響到前線部隊。如果前線部隊的裝備比例足夠高,機械化程度足夠高,能夠在斷絕補給的一段時間內維持完成戰鬥力,就能很大程度地抵消戰爭早期核武帶來的影響。


正是基於這個結論,蘇軍把陸軍部隊的裝備密度提升到了一個難以想象的水平。

即使是蘇軍最普通的步兵師,也擁有一個坦克團,共計94-96輛主戰坦克,同時蘇軍實現了全軍機械化,要注意是機械化不是摩托化,就是說蘇軍最普通的陸軍師的基層步兵,作戰都是坐著步兵戰車或者裝甲運兵車跟在坦克集群后面。同時全軍的地面車輛都擁有三防(核,生,化),主要不是直接處於核武器爆心內,根本不是事。

而北約無論是在陸軍規模,還是技術裝備數量上,都不及蘇軍。

一旦開戰,北約在歐洲地區的所有非一線部隊在核大戰的環境下,會喪失機動能力,只能原地堅守。而反觀蘇軍,即使是最基本的步兵師仍然保有自由機動的能力,能在沒有後勤補給的情況下保持1-2周的戰鬥力。

這張圖片裡的裝備規模,也就是一個蘇軍陸戰旅的水平,作戰-支援-後勤全機械化的部隊在核戰爭中的戰鬥力幾乎不受影響。


再看看空軍,誠然,北約在整個冷戰期間在空中力量上相比蘇軍都有一些優勢,但是這種優勢並不是特別大,細化到進行近地支援的前線航空兵,雙方的戰鬥力並不差太多,遠遠達不到靠空軍彌補陸軍劣勢的要求。

正是因為蘇軍保有著核戰環境下相比歐洲內陸地區北約軍隊的優勢,才讓北約不敢動手。不然,以資本家的作風,他們早就對蘇聯開戰了。

假如在1980年,這個蘇軍最為強盛的時期打響一次世界大戰,最有可能的發生的是:美蘇核彈互扔,蘇聯在付出一定損失之後控制住了歐洲,然後美國無奈和蘇聯簽訂停戰條約。


戰鬥機解說家


確實扛不住啊!坦克只是一回事,蘇聯的戰略轟炸機隊才可怕。巔峰蘇聯有3300架戰略轟炸機,按著蘇聯的編制是1000架為一個梯隊,每架轟炸機載彈在20~40噸之間,一個梯隊可以投彈30000~40000噸之間,就是兩個廣島原子彈的威力。蘇聯的3個轟炸機梯隊可以輪流起飛轟炸機,蘇聯當時庫存的彈藥量是800萬噸,可以,以5000噸彈藥炸平一個城市計算(常規炸彈的殺傷範圍比較大),這可以摧毀1600座城市。整個西歐也不過300萬平方公里,一星期之間被夷為平地並不奇怪,而這個時候蘇聯的鋼鐵洪流才開始出動,收拾那些被蘇聯戰略轟炸機遺漏的小嘎吱窩。這就是蘇聯的戰術,在絕對實力面前沒有任何可以倖存的僥倖。

除此之外,蘇聯還有各種戰鬥機16000架,而北約當時的戰機數量也不過9000架,數量上是2比1;而且當時的f22還沒出來,蘇聯的蘇27對比f15並不遜色,制空權也是蘇聯佔優。總之,在軍事領域,當時的蘇聯就是一個無敵的存在,能夠對抗蘇聯的只有蘇聯自己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才會破例給德國武裝核彈頭,也是非常時期非常做法。


優己


最近,俄羅斯舉行了建國來最大的軍演,出動了30萬人之多,其規模僅次於當年的西方81軍演。這也著實令歐洲嚇了一跳,為什麼那麼多軍迷會相信,蘇聯能夠一週毀滅西歐呢?專家說出了原因,被西方八一嚇壞了。那麼西方八一究竟有多嚇人呢,因為這代表著當時蘇聯最強大的軍事實力。

西方八一軍演,是蘇聯針對北約舉行的一場軍事演習,在這場軍事演習中,蘇聯出動的兵力達到了50萬人之多。而且,在這次軍演中,蘇聯還邀請了北約的觀察員一道觀察演習,就是要讓北約親眼看看自己是如何被鋼鐵洪流消滅的。

這次軍演,蘇聯出動了最先進的T64與T80坦克,這些坦克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坦克。而且,蘇聯不光坦克質量高,數量也十分龐大,當時一共擁有各型坦克達到了5萬餘輛之多,而當時美國坦克總量,才不過一萬餘量。歐洲唯一能與蘇聯坦克抗衡的德國豹2,也不過1000餘輛。

在這麼龐大的坦克集群面前,北約還真抵抗不了。而且,蘇聯還擁有大規模的空降師,這也就意味著蘇聯坦克在地面平推的同時,空降兵還能大規模實施敵後空降,這樣北約就陷入兩線作戰,想抵擋就更加難上加難了。

在這種情況下,北約只能靠美國前來救援或者使用核彈來反擊蘇聯,但蘇聯當時的核實力遠遠超過西歐各國,還沒等核彈落到蘇聯頭上,說不定就已經被蘇聯先滅了。就算想美國前來救援,由於美國與歐洲並不接壤,美國駐紮的歐洲那點兵力還不夠蘇聯吃的。等美國從本土增兵過來,歐洲早已經淪陷了。


楠竹一



可能有很多人以蘇聯折戟阿富汗作為理由來懷疑蘇聯的強大,要知道,蘇聯解決阿富汗,一次性空降了5000人到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幾個小時就佔領了阿富汗指揮中樞並擊斃了阿富汗總統阿明,不費吹灰之力顛覆了反蘇的阿富汗政權並逼迫阿富汗全國投降失陷。


這樣的實力戰術玩法,實際上比美國入侵伊拉克還漂亮、乾淨、徹底。之所以最後蘇聯折戟阿富汗,不是蘇軍不夠強大,而是全世界的強國、富國都集中力量一起挖蘇聯的牆角,通過鈍刀割肉的模式來消耗經濟上並不發達的蘇聯,從量變到質變,最後促使其內部信心出現動搖,才發生了蘇聯兵敗阿富汗的假象,最後政治改革失敗而崩潰的重大事件。


冷戰時期蘇聯到底有多強大?除了獨步天下的核武力量,蘇聯還有一個讓西歐恐懼的玩具——大規模重裝甲集群。蘇聯上萬輛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猶如一把懸在西方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隨時都有可能斬下。根據北約的估計,一旦戰爭爆發,蘇聯的大規模坦克集群一個禮拜就能推平歐洲。

要知道二戰中蘇聯就是憑藉大規模的坦克集群戰術打贏了不可一世的德國,又以摧枯拉朽之勢消滅了日軍不可一世的關東軍。冷戰開始後,在空軍和海軍尚無法抗衡北約的時候,蘇聯幾萬輛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就是除核武器之外能夠震懾對手的戰略武器,所以對於坦克的發展,蘇聯一直都不遺餘力。


經歷了戰火錘鍊的蘇聯設計師在坦克設計思想上已經爐火純青,結合了二戰大規模實戰經驗和戰後最新技術打造的新一代鋼鐵洪流——T-54/55坦克就在這種情況下誕生了。作為蘇聯二戰坦克技術的集大成者,T-54/55在火力、防護、機動上達到了完美的平衡,是當時最先進的坦克之一。不僅性能可靠,而且造價便宜,所以從50年代開始到70年代,整個T-54/55的產量高達10萬輛,由5對負重輪組成的坦克海成為北約揮之不去的噩夢。



雖然赫魯曉夫上臺後,作為導彈核武器的忠實信徒,對於一切常規武器都嗤之以鼻,一心痴迷於核潛艇和洲際導彈。但是蘇聯仍保持著5萬多輛坦克的規模,超過北約所有國家的總和。其中不僅有2萬多輛T-54/55,還有最新服役的T-62,作為世界上第一種使用滑膛炮的坦克,T-62上裝備的115mm滑膛炮開世界坦克先河。蘇聯在其後續坦克上不僅一直使用滑膛炮,而且將西方也帶上了滑膛坦克炮上發展之路。

赫魯曉夫時代,蘇聯在坦克數量上已經確立了對西方的絕對優勢,而這個優勢在勃列日涅夫時代將繼續擴大。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的國力軍力達到頂峰,大量先進坦克的服役不斷為鋼鐵洪流注入新鮮血液,T-64、T-72、T-80等新銳坦克相繼問世入列。尤其是1965年服役的T-64,是世界上第一種三代坦克,在同時期西方還在裝備二代坦克時,T-64無疑是跨時代的武器,其在火力防護機動上碾壓當時西方任何一種坦克,在1979年豹2沒出現前,沒有任何一種西方坦克能與之抗衡。蘇聯視為鎮國重器,嚴格保密,直到1970年才被公開,此時蘇聯已經在坦克的數量和質量上確立了對北約的雙重優勢。


1981年9月4日,蘇聯舉行了代號“西方-81”的軍事演習,這場演習最大的觀眾就是北約各國,大量西方國家受邀圍觀。在這場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中,蘇聯陸海空軍聯合出擊,參演總兵力達50萬人,淋漓盡致的演示了蘇聯大縱縱深裝甲集群突擊。西方-81演習了冷戰軍事對抗的巔峰,是蘇聯軍隊鼎盛時期的真實寫照,代表了機械化戰爭時代軍隊建設的最高水平。


看著演習中蘇聯鋼鐵洪流所向披靡的畫面,北約各國被嚇得面如死灰,美國總統里根說“如果蘇聯在1981年向我們發起進攻,美國將無力抵抗”。按照北約的估計,一旦蘇聯發動戰爭,1個禮拜之內就能佔領整個西歐,然後封鎖英吉利海峽,阻止美國遠征軍登陸。


所以,蘇聯的鋼鐵洪流一個星期碾壓、毀滅西歐,那不是軍事愛好者的危言聳聽,而是讓西歐國家肝膽俱裂的事實存在。當然,盛極必衰,蘇聯最終沒有開一槍一炮便解體了,這個消息讓整個西方陣營無不奔走相告、彈冠相慶,高懸於頭頂的達摩利克斯之劍終於被他們的上帝摘下了。


明德山人6998


怎麼會是想象呢?

戰爭當然是從從東德開始,這裡距離法國不過千多公里而已。

從常規力量來說,華約僅只有海軍遜色於北約集團,陸軍空軍則呈現壓倒性優勢。

1984年,華約一體化部隊有51個坦克師,142個摩托化步兵師(摩步師是機械化步兵師的蘇聯稱呼),7個空降師,10個空降突擊旅,16個方面軍炮兵師。合計擁有主戰坦克5.3萬,裝甲車6.3萬,100毫米口徑以上火炮2.9萬,對地導彈1570部。而北約在歐洲部分的主戰坦克只有2萬,10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9400門,短程導彈365部。

華約還有固定翼作戰飛機6800架(北約是3700架),防空導彈發射架9600,雷達7000部,都是雙倍數量壓倒北約。這還沒計算蘇聯本土2.8萬輛坦克與3000架固定翼作戰飛機。

當時蘇聯空陸軍裝備與美國沒有什麼代差,蘇27米格29比F15F16的早期型差嗎?

不使用核武器,華約真是的可以在3天內殲滅西德,7天內到達英吉利海峽。否則北約也不會從來都不宣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當時北約完全依靠靠美國核武器在保護。就如今天的俄羅斯一樣,常規力量萎縮得也只能靠核武器來保護自己。


四川達州


在蘇聯作戰規劃以及北約的預估裡面,蘇聯確實有這種實力,能夠在大概一兩個星期之內佔領整個西歐,當然在事實上是不是有這種能力咱們就不知道了!按照當時蘇聯公佈出來的數據,以及北約經過偵查得到的各種數據,蘇聯在中歐地區駐紮的軍隊足足有這個實力,而且加上東歐那些僕從國,蘇聯在歐洲常規武器方面佔據絕對優勢。在冷戰時期美國人非常害怕蘇聯發動突然襲擊,一旦美國駐紮的歐洲的軍隊以及歐州各國的軍隊不能抵擋蘇聯的話,歐洲就會整個陷落,那時候美國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狀態,打會付出巨大代價,不打蘇聯就會得寸進尺!

當然根據戰後公佈的數據,美國人是大大高估了蘇聯的軍事實力,蘇聯他們的數據裡面也把自己的真正軍事實力誇大了,實質上蘇聯當時在歐洲地區的軍力跟美國駐紮歐洲的軍隊加上歐洲的軍隊差不太多甚至還要稍弱一些,如果加上美國本土以及其他地方的軍事實力,蘇聯的軍隊幾乎就不算什麼了!而且因為蘇聯的裝備水平以及內部的各種原因,他的軍力實際是大打折扣!也就是蘇聯確實能夠跟美國扛一扛,而且也確實是世界上第二強大的軍事力量,但絕對不具有能夠打敗美國的軍事實力,無論是常規武器還是核武器!


帝國曆史觀察者


前幾天我會打了一個類似的問題,提問者問俄羅斯是否有毀滅美國的能力?實際上這兩個問題的本質是相似的。也就是說,在冷戰時期,蘇聯確實有這種毀滅歐洲的能力。實際上這一點也是美國戰略家承認的是事實:他們認為,只美國只能依靠在中歐部署戰術核武器,否則是無法阻止蘇聯軍隊橫掃西歐的。

但是關鍵的問題是,這樣的想法旖沒有意義。在此前的問題中,我回答說,不要用玩電腦遊戲的思維去看待國際關係。但是國際關係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領域,沒有足夠的閱讀量積累是很難轉變認識的。但是在此我依舊希望大家可以理性看待。摒棄打遊戲的上帝視角那樣的簡單認識。

實際上,蘇聯從斯大林開始就奉行在西歐保持防守的政策,努力緩和與西方的關係。但是同時在亞洲、拉美和非洲開展滲透和代理人戰爭。以此突破美國的遏制戰略。因此,這種所謂的鋼鐵洪流毀滅歐洲是不會發生的。除此之外,最淺顯的道理也是,如果蘇聯真的這樣做了,那麼一場核大戰也就在所難免了。蘇聯和美國都不希望看到這一點。因此,這個問題也僅僅是一個談資,根本沒有現實依據。


地緣分析君


嗯,比方T72公路最大速度60Km/h 從莫斯科到葡萄牙直線3800多公里...

算T72每天推10個鐘頭,差不多一個禮拜剛好....


瘋狗的輕武


實際上軍事實力上,81年的蘇聯的確有此平推可能性(使用戰術核武器),但到了1989年這種可能性已經不存在了(使用戰術核武器),美國軍事技術進步讓這種平推可能性變成5%不到。美軍90年就已經能全球作戰。91年海灣戰爭即使沒有大量陸軍坦克一樣打得伊拉克萬劫不復。而歐洲有大量空軍基地,美軍24小時之內可以從美國本土調動大量軍機飛往歐洲空軍基地。1974年美軍f14服役,1976年f15服役,1978年f16服役,1983年f18服役,而服役期一般七年八年的裝備期是要的。而1989年時f18都已服役部署了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