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閱讀,到底給你帶來了什麼?

華夏燈塔


講個故事。

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得了諾貝爾獎之後成為學界大 V,到處做演講,因為每次內容都大同小異,時間一久,他的司機就記住了講座的內容。

於是,不甘於做司機的司機就建議和普朗克玩個「換裝遊戲」,他上臺演講,普朗克開車。

然而,當這個司機在臺上背誦全文之後,有個物理學教授站起來提了一個非常難的問題,臺上的司機只能死撐著說道:這個簡單的問題,我讓我的司機來回答。


碎片化閱讀就跟這位司機一樣,可能讓你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但是不能讓你知道這個問題衍生出來的系列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邏輯關係。

司機是場場都聽普朗克演講,有樣學樣,但也僅僅是「背誦全文」,沒有真正理解學來的東西,只能膚淺地裝逼。

這種缺乏目的性和系統性的【碎片化閱讀】讓你只是知識的搬運工,永遠只知道搬磚,不懂建房。

以為花了很多時間看書閱讀,最後沒想到卻是越學越蠢。

脫離自我思考和內化的任何閱讀,都是碎片化閱讀。

只能讓你一時爽,讓自己陷入“博學多才”的假象,陷入“碎片化知識”的陷阱。


剛滿18歲的叨叨


這個問題以前我簡單地回答過,沒有認真思索,也不列題鋼,也沒打腹稿,下班回家後煮飯等家務完成,等老伴下班,我基本上完成“任務”,剩下的是她做,空餘時間就喜歡看書學習。其實碎片時間就看各人節約和施展問題,對這事一言難盡,也談不完。這些年,我看了部分語文書,013年6月份,一場意外的突然煤氣燃燒,使我那個安樂的,臨時書桌上的一切包括書籍、整理的資料完全喪生於火中,後來又搬家,尋找資料學習,不過碎片時間學習到底起不起作用,益處有多大,現只能在以前的觀點中加以補充和從新思路。

碎片時間讀書學習。

我們處於肩負家庭重擔,上有老,下有少,在學習時須劑時間,不可能像學生那樣,有老師教導、指點,碎片化學習,完全靠自覺性,沒有那個去管你,沒認為正確的就可以朝一個方向發展。學習不是個人的事,而是全人類的事,學些啥,有些喜歡畫畫,有些喜歡法律書,有唱歌有愛看小說等等,成就每個學科是人在努力所肩任的日積月累所得到成就,而不是你一天天學習就可以成功,成名,這是一項繁重的任務。當你在數月寒窗的努力,機會會留給強者。因為你的拼搏和奮鬥沒有停止,奇蹟發生了,書是人類記載流傳下來的,不論你看什麼書籍,只要是進步的,向上的,能推動人類發展,都有讀的必要。但好書太多,只有用零星碎片時間,加強對學過的鞏固,在閱讀和寫作中予以進步。讀一遍課文,短時間內就可以流轉,粗讀一次心中有大概輪廓,再讀就理解深刻,劃分段落,弄懂主內容,對你帶來的感想體會,聯繫到實際生活中,達到學能見效的目的。

碎片讀書,意義何在。

書太多,愈浩繁,而讀書不易,需擇一門學科堅持,就拿寫作提鋼來講,當你看到別人寫得,又順口,精闢,你沒有去學習,就不知道里面的奧妙,當你一點點吸取後,會發現,原來如此,就這麼簡單。

讀書並不是要一口氣讀完就交差了,需要在閱讀中琢磨,掌握作者用意,他能渡你過河。我們很多人讀書,他在圖任務,圖數量,若問一個簡單,在那本書轉一點彎,這個一字和那壹是一樣,只不過大寫小寫。碎片化讀書自己要規定計劃,學一個章節,需多少時間,臨時的就讀臨時雜文,你不去讀它,它也對你陌生,對面不相逢。前幾天在看一篇胡繩全書,有篇課文選在初中課文內《想和做》,字數不多,對我有啟發,曾讀書就沒有這篇文章,想要做來行動,做要想來思考,所以,碎片時間讀書對你有不有進,沒有進步就不需要了,如果對你起作用,意義就在這裡。

一門學科,分類多層次,我們學習不是求什麼功名,利於自身解決問題,有這層能力可為大眾服務,這樣的碎片化學習就見成功。如果有何觀點感想可以切磋,互幫互進,達到新的境界。


歐紹永


從小就喜歡讀書,長大後參加工作了為了生活的蠅營狗苟慢慢的碎片化閱讀更多起來。我自己的體會,碎片化閱讀一是確實讓自己的閱覽跟知識儲備的更加豐富,二是看待問題的緯度更高,更能夠一針見血。解決起來更加得心應手。三是讓自己更容易成為意見領袖,遇事更加從容,工作也更加出色。四是與人交流更加愉快給人的映像更好。最後最重要的還是潛移默化的會讓自己有一種氣場,一種氣質,這個是真的。如果你也喜歡閱讀,希望他能給你帶來快樂。


whbaby


我的理解,碎片化閱讀就是通過電腦或手機等電子網絡傳播小說或新聞等論述理論文獻。他閱讀方便,只等短期儲存,不能永遠傳播。他要求我們必須在閱讀時強讀強記。他記載的事和物比較新穎或從沒聽見所聞所見。或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故事概況補充說明。使我們耳目一新,感到對往事的完美的認識。


金光永蓋大地


系統的讀書費時費力,碎片化給自己很大的選擇。倘若喜歡,還可以繼續深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