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總喜歡說攻破樓蘭,樓蘭究竟是個什麼地方?

花卉果樹種植達人


今天我們讀古詩,常常會看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官軍西出過樓蘭,營幕傍臨月窟寒。”,“渾驅大宛馬,系取樓蘭王。”等詩句,那麼詩句中的樓蘭到底是在什麼地方呢?

樓蘭是我國古代西域的一個小國,具體位置在今天新疆羅布泊西北一帶,羅布泊被稱為了 “死亡之海”,從古到今,有無數的冒險家殞命在這裡,所以在這裡的環境是十分惡劣的,樓蘭這個古國在這裡自然也無法發展的多麼強大,雖然樓蘭只是一個小國,但是卻地處絲綢之路的要衝,所以對中原王朝而言,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必須要牢牢控制住這一區域。

在公元前176年,當時的樓蘭還在被匈奴控制著的,大漢王朝也一直被匈奴騷擾,要想控制住西域就必須要拿下樓蘭,於是漢朝就和匈奴展開了對樓蘭的爭奪,其實樓蘭也挺不幸的,就地理位置來說生在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又被兩個強國夾著,依附誰都裡外不是人,樓蘭王只能把自己的孩子當人質送給兩邊去,到了漢武帝登基之後,大漢王朝開始對外採取了一系列強硬的措施,遠征漠北,驅逐匈奴,匈奴在西域的影響力開始下降。

樓蘭卻不識時務,還在跟著匈奴混,甚至時不時打劫來往的漢朝使節商人,公元前77年,漢宣帝劉詢得知匈奴將派使節前往樓蘭,想要說服樓蘭一同對抗大漢,於是就讓西漢勇士傅介子,以使臣身份前往樓蘭,傅介子到了樓蘭之後,斬殺了匈奴的使者,同時又在宴席上斬殺了樓蘭王,漢宣帝將當時在大漢做人質的樓蘭王子立為太子,樓蘭古國更名為鄯善國,並將國都從樓蘭遷往了泥城,正式歸順了大漢,之後漢宣帝又命漢軍在樓蘭城駐兵屯田,控制住了鄯善國。

之後又過了幾十年,王莽篡漢,西漢國力下降,對西域的控制逐漸減弱,鄯善國因為周邊環境不斷惡化,羅布泊也開始出現乾涸,於是開始南遷,並不斷對外擴展,吞併了西域的一些小國,一度還成為了西域的一個強國,但是對中原王朝而言,鄯善國一直是牆頭草的狀態,先後歸順國曹魏,西晉等,後來又過了幾百年,到了北魏時期,北魏開始征討北涼政權,當時鄯善國歸順了北涼,北魏就讓大將萬度歸西征,當大軍到了鄯善正直秋收,萬度歸下令秋毫無犯,鄯善國深受感動,主動歸降了北魏。

這也是歷史上關於樓蘭古國最後的一次記錄,鄯善國被北魏所滅亡,之後北魏讓韓拔擔任鄯善王,在鄯善國也同樣開始實行郡縣制,這就相當於漢初時分封諸侯領地一樣,之所以後世的詩句常有關於樓蘭的描寫,主要還是因為匈奴是我國面對的第一個有威脅的遊牧民族,而樓蘭則一直依附匈奴,另外地處西域要衝,對於打通西方連接十分重要,所以常被作為典故在詩句中來使用。


玄坤


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一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至今讀起來還是那樣蕩氣迴腸,讓人們感嘆大唐雄風震懾西域的同時,也更能體現出唐人的豪邁與自信。

樓蘭,一個坐落在新疆羅布泊的邊境小國,有何本領能讓大詩人王昌齡如此看重,並且把攻破樓蘭來比喻為自己建功立業的雄心?

夾縫中生存的樓蘭古國

樓蘭國,是秦漢時期在我國西域地區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在秦朝之前,由於諸侯紛爭,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中原地帶,致使西域的歷史很少有人過問,當時的人們甚至都不知道秦國以西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直到漢朝統一了天下,由於漢初常年與匈奴作戰,從俘虜的匈奴人口中才得知了西域原來有大月氏、烏孫、樓蘭、大宛等國家,並且根據匈奴人的描述,漢朝人甚至都覺得有些恐怖,原來西域國家的這些人都有著黃髮白膚,簡直炸裂了漢朝的“三觀”。

要不是匈奴的咄咄逼人,也不會有後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沒有漢武帝自然也就不會有張騫出使西域,更不會有後來有關西域的一切史料。

當年漢武帝為了尋找“戰略合作伙伴”共同對付匈奴,他通過往返於西域和中原的商人處得知,在西域有一個大月氏國,這個大月氏國本也是強國,只不過中了匈奴的詭計,國王被匈奴人殘忍殺害。

並且把頭顱割下來做成了酒器,大月氏經此劫難,不得不選擇西遷,以避免匈奴的打擊。漢武帝認為如果能說服大月氏從西線加攻匈奴,自己的壓力不但可以變小,而且能趁匈奴兩線作戰徹底解除60年來匈奴對於中原的威脅。

在派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樓蘭古國第一次和中國發生了關聯。原來樓蘭早就變成了匈奴的附屬國,國王不但對漢使惡語相向,而且還派兵襲擊漢使的隊伍,這讓漢武帝大為惱火。

果然,天子一發怒,樓蘭只有等著血流成河的下場,只不過樓蘭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他知道自己與大漢相比不過是螞蟻比之於大象,等漢軍一到,國王就開城投降了。

並且把王子送到長安充當人質。然而,此時的匈奴在西域的勢力依然很強,可以說,漢朝和匈奴哪一個都是小小的樓蘭得罪不起的,樓蘭不但向漢朝稱臣,還同時跪在匈奴人的腳下。

小國的外交自古就是如此,只能在夾縫中取得一絲生存空間。

“雖遠必誅”不止是有陳湯

之所以如今有很多人崇拜漢宣帝,不止是他是一個來自於“監獄”的沒落皇子,深知民間百姓疾苦,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帶領下,漢王朝又一次帶向了鼎峰。

如果說漢武帝徹底消滅了匈奴的有生力量,而漢宣帝則是將匈奴隱患徹底消除的關鍵人物。在他做皇帝時期,陳湯“假傳聖旨”脅迫甘延壽出兵剿滅了一直對抗漢王朝的郅支單于,並且留下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千古名言。

無獨有偶,在宣帝的上任昭帝時期,樓蘭國就提前感受到了這句話不僅僅是漢王朝的說說而已。由於匈奴勢力在西域的復甦,樓蘭國再一次倒向了匈奴,又幹起了劫掠漢使的勾當,這一次漢王朝沒有再給他留一絲情面。

於是,昭帝派傅介子手持天子詔書出使樓蘭,樓蘭國王自恃有匈奴撐腰,對漢使相當傲慢。傅介子沒有當面發作。到酒過三巡以後,他悄悄的接近樓蘭王,並宣稱皇帝有財物賞賜給他,樓蘭王信以為真,就和傅介子來到後帳。

可沒想到的是,傅介子隨即掏出一把匕首,直接捅向了樓蘭王的心臟,然後提著樓蘭王的腦袋出來,大聲說到:

“漢軍已在城外,樓蘭王殺害漢使,罪不容誅,如有反抗者,漢軍一到必定玉石俱焚”!

樓蘭的大臣哪裡見過此等陣勢,紛紛表示願意投降漢朝。

而傅介子帶著樓蘭王的首級回到長安,霍光重重的賞賜了他,並且派兵佔領了樓蘭,把樓蘭改名為鄯善,樓蘭從此徹底納入到了西域都護府的管轄之中。

樓蘭古國消失之謎

從西漢一直到西晉,不管是中原戰亂也好和平也罷,樓蘭國經過上次的教訓再也不敢與中原王朝叫板,而真正讓樓蘭徹底脫離中原王朝是發生在五胡亂華時期。

由於晉武帝選擇接班人的失敗,白痴皇帝司馬衷就如同一個懷揣鉅款的娃娃在鬧市中行走一樣,誰都會起搶奪之心。

先是有八王之亂徹底動搖了西晉的統治根基,然後五胡亂華讓漢人丟掉了北方大好河山,樓蘭國也徹底與中原王朝失去了聯繫。

直到後來北魏派兵攻滅了樓蘭,這個在中原王朝的記載中存在了600年之久的古國就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有人說是因為樓蘭人長期的亂砍濫伐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為了尋找水資源,原來的都城就荒廢了。也有人說樓蘭國爆發了嚴重的瘟疫,致使樓蘭人口大面積死亡,僥倖生存者也被迫遷徙,後來完全融入到了其他民族。

不管怎麼說,樓蘭古國的消失在史學界仍然是莫衷一是,也只能期待日後科技的發展能給我們還原一個真實的樓蘭古國吧。


小小嬴政


世人對樓蘭的瞭解,大概只有那一座座掩埋在風沙中的樓蘭古城;殊不知,樓蘭的神秘遠不止此。真實的樓蘭古國,極有可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

樓蘭,這個神秘的西域國度,第一次出現在世人的眼裡,是在公元前2世紀。《史記匈奴列傳》記載了公元前176年,匈奴王冒頓單于給漢天子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

“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

在這一年,匈奴人囂張地征服了西域二十六國,並向大漢耀武揚威。從此以後,樓蘭等西域列國進入了東方人的視野。

然而,東方人對於樓蘭的瞭解,終究只是兩個漢字而已。

公元前126年,在匈奴人征服了樓蘭半個世紀之後,張騫出使西域。彼時,西域已經完全處於匈奴人的控制之下,而大漢欲對匈奴用兵,兩國可以說是處在一種戰爭狀態下。

張騫出使西域不僅拉來了盟友,還給東方帶來了樓蘭的最初印象:

“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

鹽澤的位置,即為蒲昌海,距離玉門關有三百里遠。

樓蘭地處西域之最東方,扼守絲綢之路的咽喉。其戰略位置,不言而喻。也正是因為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來往商客不絕,樓蘭也正是在這種東西方商貿中,逐漸富裕起來了。

[圖為李柏文書,前梁時期作,1907年被日本人發現於樓蘭]

當年的樓蘭的重要性,就相當於今天的新加坡一樣,是一個重要的關口。在樓蘭城裡發現的一片木簡上,甚至記載:“今為住人買四千三百二十六匹。”如此看來,樓蘭在2000多年前,已經有了相當可觀的人口了。

如此重要的關隘,難怪漢朝對它心心念唸了。

《漢書·西域傳》裡講述了一個關於樓蘭的故事。

王喜,與介子飲,醉,將其王屏語,壯士二人從後刺殺之,貴人左右皆散走。

這則故事講的是傅介子率領幾個人,孤軍深入樓蘭王宮,刺殺樓蘭王。樓蘭王死後,傅介子立下20個士兵,控制了樓蘭的局勢;而傅介子則帶著樓蘭王的腦袋,回到長安覆命,並將樓蘭王的腦袋掛在城門,宣告對樓蘭的主權。

這次斬首行動,徹底改變了樓蘭過的命運。從此以後,樓蘭成了傳說,在之後的歷史上,樓蘭遷都鄯善,並將其國名改為鄯善。

這個鄯善,正是大唐詩人王昌齡詩中的“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樓蘭”。

不管是這個遷都後的鄯善,還是歷史上真實的樓蘭,都在詩人寫這首詩的百十年前,消失在茫茫黃沙裡。

樓蘭這個國家,有著太多的神秘之處。

1979年12月,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樓蘭故地孔雀河畔發現了“太陽墓地”。在“太陽墓地”古墓群,考古專家發現了大量的文物。

與之前在樓蘭的其他考古發現相比,太陽墓地並沒有漢朝的文物,比如玉器、陶器、銅鏡、絲綢等等;只有一些毛、氈、毯、木器、骨器等文物。這裡的發現,與之前的樓蘭文明截然不同。

通過對這些文物的年代進行鑑定,發現所有的這些文物都是距今3800年前的。

更讓考古學家震驚的是,在太陽墓地發現的遺憾,皆是金髮碧眼高鼻樑,儼然一副西方人的模樣!與後世看到的樓蘭人,有著很大的區別。

當然了,由於沒有更多的文字記載,也沒有更多的考古發現。對於太陽墓地的一切發現,都只能去進行推測。所有的疑問,都沒有確切答案。

即便是後世我們熟知的樓蘭,也有諸多疑問等待去考證。比如說樓蘭地處西域東緣,為何會用佉盧文?要知道,佉盧文可是印度人使用的文字。

還是非常期待我們的考古工作者,早一點揭開樓蘭的秘密。


祗樹


“不破樓蘭終不還”這句邊塞詩確實擲地有聲,但事實上的樓蘭並沒有被滅,而是神秘的消失在了有“地球耳朵”之稱的羅布泊旁邊。說到樓蘭就不得不提羅布泊,這個現在的不毛之地在1700年前是一個水草豐美的湖泊,絲路明珠樓蘭國就在它西北方。

古樓蘭國的前世今生

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等人在對羅布泊考察的過程中,唯一可以挖井取水的鐵鏟丟失,在尋找鐵鏟的途中為了躲避沙塵暴,無意間發現了泥塔和殘敗的房屋。隨後他們在這座遺址中發現了精美的木雕,赫定斷定這是一座古城遺址。

1901年,斯文·赫定對遺址進行了發掘,隨著大量文物的出土,這座古城的面紗也慢慢被揭開。根據出土的漢文簡牘顯示,這座遺址就是我國史書上記載的樓蘭國。這是樓蘭古國神秘消失1300年後被再次發現。

樓蘭古國在公元前176年建國,也就是西漢漢文帝時期,但在公元630年卻突然神秘的消失,樓蘭古國總共存在了800多年。據史書記載,樓蘭國是一個擁有城廓的小國,它東面與敦煌相連,西面到焉耆,西南面到若羌,古絲綢之路在樓蘭分為南北兩道。

樓蘭國屬於西域三十六國中的強國,玄奘法師西行時也對樓蘭有過記載,書中所載的鄯善國就是樓蘭古國。樓蘭建國於鹽澤邊上,鹽澤指的就是羅布泊。《漢書》中記載,樓蘭國有1570戶人家,共1.4萬人。居民以放牧駱駝為主,逐水草而居。漢昭帝時,樓蘭改名為鄯善,唐太宗之後,樓蘭就再無記載。

為什麼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漢昭帝時期,樓蘭國請求漢朝駐軍伊循,漢昭帝便在伊循設置都尉,開戰屯田。此後樓蘭便成為漢朝控制西域的戰略要點,主要是為了對付匈奴。漢武帝時期的樓蘭國,在漢朝與匈奴之間搖擺不定,有時依附漢庭,有時倒戈匈奴,在兩大勢力間艱難的維持著生命。樓蘭是漢庭通往西域的要道,匈奴與漢朝的博弈中,樓蘭的分量很重。

樓蘭就成為漢朝與匈奴極力爭取的對象,雙方都對樓蘭採取了懷柔政策,儘量拉攏。張騫出使拉攏大月氏失敗後,漢朝征討了大宛國後又多次派人出使西域。而此時的樓蘭作為要地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結果將漢使殺掉,導致了漢朝的出兵討伐。

樓蘭被降服後向漢匈各派了一名王子做人質,在漢匈之間保持中立。後來漢朝在攻打匈奴時,樓蘭國王私通匈奴,與匈奴伏擊漢軍,導致漢朝再次出兵討伐,直逼樓蘭都城,樓蘭王隨即開門謝罪並答應幫助漢朝監視匈奴。

公元前92年,樓蘭王去世。漢朝的樓蘭王子不願繼承王位,最終匈奴的樓蘭王子回國繼承了王位,漢武帝隨即派人去誘降新王,結果失敗。此後,漢、匈、樓蘭三國基本保持了平靜。到漢昭帝時,漢朝要求樓蘭給過境的使者提供必要的幫助,樓蘭以嚮導被虐待為由,拒絕了漢朝的請求。

漢昭帝於是派傅介子暗殺了樓蘭國王,將身處漢朝的樓蘭王子送回繼承王位。漢昭帝以保護新國王為由派部隊駐屯樓蘭國內,從而為討伐匈奴打下了基礎。公元400年,高僧法顯取經過樓蘭,此時的樓蘭已是遍地枯骨的破落之城。最終樓蘭在公元630年消失的無影無蹤。

樓蘭國的對漢朝的屢次背叛與敵對,顯示了樓蘭古國的搖擺不定,也說明了樓蘭古國在漢朝與匈奴之間的艱難處境。這些就是古人總愛說攻破樓蘭的原因,也是古人對這種搖擺不定、言而無信之小國的憤恨。所以“樓蘭”就成為了被討伐的代名詞。

最後再給大家來幾首關於描寫“樓蘭”的古詩: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官軍西出過樓蘭,營幕旁臨月窟寒。蒲海曉霜凝馬尾,蔥山夜雪撲旗竿。——岑參擬膾樓蘭肉,蓄怒時未揚。秋鼙無退聲,夜劍不隱光。虎隊手驅出,豹篇心卷藏。古今皆有言,猛將出北方。——孟郊

野史也是史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唐初七絕聖手王昌齡的著名邊塞詩。有人納悶,唐朝時有還有樓蘭嗎?當然沒有了,但樓蘭在漢朝時,曾經是漢朝的噩夢之一。

樓蘭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史記》,位置在現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的北邊,羅布泊的西北角,沿著孔雀河道南岸走7公里就到了。樓蘭國其實不大,在西域三十六國中面積不是很大,但樓蘭國的地理位置實在太重要了。樓蘭是漢朝出了河西四郡的重要一站,北邊是匈奴,西邊是西域。如果是匈奴控制了樓蘭,進可圖中原和西域,退可守大漠。尤其是能斬斷漢朝與西域的政治和經濟聯繫,你想想西夏佔領河西,斷切北宋的西域通道,就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了。

漢朝前七十年養精蓄銳,沒有對西域有所行動。等到漢武帝時,兵馬強壯,國庫充盈,機會來了。漢武帝要實現他鑿通西域的偉大構想,必須要把樓蘭拉到自己這邊。重要的交通要道上,橫著一個限高一米的鐵欄杆,啥車也過不去。

樓蘭是一直臣服於匈奴的,對於漢朝,有了匈奴靠山,也就不怎麼怕了。漢武帝派張騫聯繫西域的大月氏,準備商談夾攻匈奴的事。可一批接一批的漢朝使者,都被卡在了樓蘭國。

剛開始的時候,樓蘭對漢使也只是冷鼻子冷眼,冷窩棚冷飯,愛理不理的樣子。樓蘭王還愛打小報告。只要有漢使在樓蘭被截留,樓蘭王都會第一時間把情況通報給匈奴。

這些都不算殺頭的罪過。最讓漢武帝無法容忍的是,漢朝使團成了樓蘭王眼中的大肥羊,沒事就宰兩刀,殺人越貨,簡直成了土匪窩。

漢武帝要做千古一帝,是極要臉面的。被樓蘭當著天下人的面來回抽耳光,面子上能下得來嗎?漢武帝勃然大怒曰:得瑟個啥玩意!敬酒不吃吃罰酒!

這只是能說樓蘭目光短淺了,漢朝即使不如匈奴,那大塊頭也不是小身板的樓蘭能扛得住的。漢武帝派出大軍討伐樓蘭,派出大象踩狐狸,狐狸很快就知道自己根本不夠大象踩的,趕緊認錯臣服。

樓蘭換了老大,匈奴當然不同意,也派兵來要說法。樓蘭王愁眉不展,兩個大佬哪個也得罪不起。樓蘭沒辦法,找出一個喝涼水都塞牙的倒黴王子,送到匈奴做人質去了。樓蘭的意思很清楚:自己只想“中立”,兩位大哥總得給自己一條活路吧。

可能是由於歷史的慣性,樓蘭和匈奴還是經常穿一條秋褲。李廣利西征大宛時,樓蘭就受匈奴的指使,偷襲漢軍。好在漢軍發覺及時,抄小道滅掉樓蘭。樓蘭王一臉苦相的說:老臣也沒得辦法,匈奴給的壓力比亞歷山大還大。小國在大國間,只能首鼠兩端,請理解。漢武帝倒通情達理,說能理解,就把樓蘭王放回國。

老王去世後,要立新王子。大家準備請在漢朝當人質的王子回國繼位,沒想到王子拒絕回國。漢朝經濟發達,燈紅酒綠,回國喝西北風?大家沒辦法,只好另立新王。沒想到新王沒多久就去世了,這時匈奴發現“商機”,把在匈奴的王子趕緊快遞迴樓蘭即位。漢武帝聽說後,想半路打劫,但沒成功。好在之後的日子,漢朝和匈奴沒有太大的戰爭,樓蘭也就少了很多夾板氣。

但新王和匈奴親近,拒絕漢朝讓樓蘭在白龍堆沙漠地區給漢朝使節提供飲用水的命令。漢朝大怒,遣使指責,樓蘭王仗著有匈奴撐腰,對漢朝又開始冷鼻子冷眼,冷窩棚冷飯。漢昭帝即位後,派名臣傅介子去找樓蘭、龜茲等小國問明情況。這夥人暗中向匈奴提供漢使的路線圖,結果導致漢使被劫殺。傅介子大怒,向霍光提議幹掉一個小國立威。剛開始選中的是龜茲,霍光卻說距離有點遠,樓蘭近點,打起來省糧食……

傅介子帶著中原的土特產,拉了幾車來到樓蘭。樓蘭王見錢眼開,又想劫票,但傅介子眼疾手快,幾刀下去,遊戲結束。

樓蘭國被漢朝征服,然後派在漢朝的王子回國繼位,成為漢朝臣屬,國名也變成了鄯善。新王說我即位後,匈奴要來殺人怎麼辦?漢朝想了想,那就在樓蘭駐軍,看誰還敢來砸場子!漢軍不但駐紮在樓蘭,還從玉門至樓蘭沿途設置烽燧亭障,為討伐匈奴和西域諸國打下基礎。

漢王朝逐漸衰落,魏晉及前涼時期,樓蘭成為西域長史治所。東漢以後,由於當時的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雖然一度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嘗試,想要疏浚河道,緩解樓蘭的缺水問題。不過,還是鬥不過老天爺,樓蘭城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北魏滅鄯善國,至此樓蘭國徹底滅亡。

樓蘭國在漢朝時不得不當牆頭草,東風吹東倒,西風吹西倒。看似沒立場,實際上,這樣的小國並不需要什麼立場,能活著,就是最大的立場。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首先,我們知道,古代詩人寫詩,尤其是寫報國壯志類的詩詞,都喜歡用典。用典的目的在於“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

用典的好處有二。

一是詩詞篇幅格式所限,用典故做個索引,可省去很多字數。二可以含蓄委婉的表達。

舉個栗子。

李清照說“至今思項羽”,並不是他真想項羽。而是用“項羽”做個索引,來解釋人傑鬼雄。此謂“據事以類義。”

李清照說思項羽因為他“不肯過江東。”就是含蓄委婉的表達出靖康之後,渡江逃跑的君臣都是慫包,此謂“援古以證今。”

說正題,層出不窮的詩人點草樓蘭,並不是要跟早百年就完犢子的“樓蘭”過不去,而是要跟一個樓蘭國王過不去。

諸如“斬樓蘭”“刺樓蘭”“樓蘭首”之類的,共同索引出一個典故,那就是傅介子。他們要寫的不是樓蘭,而是要寫傅介子,這個“樓蘭”更多指的是樓蘭王。

你在唐詩宋詞中看到90%的樓蘭,都是在用這個典。

傅介子何人也?

此人在現代名氣極微,遠不及項羽事蹟那樣為人所知,所以導致這個典故的索引鏈接失效了。也就引生了題主的問題。

翠花,上史料~

算了,說清楚這件事需要粘貼的史料太長,鋪墊先不上了。我簡略講一下吧。

傅介子曾經向漢帝請求出使大宛,皇帝讓他拿著詔書去譴責樓蘭、龜茲二國。

回來以後,他跟掌權的大將軍霍光說龜茲、樓蘭這些國家反覆無常、屢教不改,我觀察龜茲的國王防備鬆懈,我想要去刺殺他,來殺雞儆猴,威震諸國。

想憑匹夫之勇刺殺人家國家元首?

霍光雖然覺得這個想法大膽而又扯淡,但計算了一下幾乎沒成本,他的小命又不值錢。就跟他說龜茲太遠,先拿樓蘭試試吧。

就因為霍光這個偶然的想法,樓蘭就倒黴的被後世詩人斬了幾百年。。。

傅介子以帶著金幣賞賜諸國的名義去忽悠樓蘭,經過欲擒故縱,樓蘭國王相信了。傅介子果然金幣去賞賜樓蘭國王了,大家皆大歡喜,漢胡一家親,歡快的一起喝酒。

介子與坐飲,陳物示之。飲酒皆醉,介子謂王曰:“天子使我私報王。”王起隨介子入帳中,屏語,壯士二人從後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貴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諭以:“王負漢罪,天子遣我業誅王,當更立前太子質在漢者。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遂持王首還詣闕,公卿將軍議者鹹嘉其功。

就這樣,傅介子連謀帶勇,用兩個隨從便斬殺了樓蘭國王,提著國王腦袋說大兵馬上就到,樓蘭國竟沒人敢動,提著國王腦袋就回長安了。

傅介子此舉威震西域,而一舉封侯。

平樂監傅介子持節使誅斬樓蘭王安歸首,縣之北闕,以直報怨,不煩師從。其封介子為義陽侯,食邑七百戶。

就是這件前所未有之事,斬殺樓蘭王,提首掛京師。讓傅介子的傳奇故事成為了後世詩人常用的一個典。

乃劍之典,勇士之典,俠客之典,報國之典。

所以,你就知道為什麼後世的詩大多是說“斬樓蘭”了,為什麼要用這個“斬”字了。意思就是“傅介子斬樓蘭王”

史料能省,詩料不能省。

翠花,上詩料~

其中最早的應該是南北朝時期薛道衡的一句詩,還是拿傅介子斬樓蘭這個事作反例用的。

薛道衡:還嗤傅介子,辛苦斬樓蘭。

到了唐代,最出名的就是王昌齡那句“不破樓蘭終不還”了,但這句詩並沒有明確指向傅介子。而他的另一句名詩“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就指向傅介子這個典了。

另外兩個邊塞詩人則就明確指向傅介子。

唐代高適:馬蹄經月窟,劍術指樓蘭。

唐代岑參:渾驅大宛馬,系取樓蘭王。

還有如這些:

唐代張九齡:自然來月窟,還用刺樓蘭。

唐代虞羽客:骨都魂已散,樓蘭首復傳。

而李白,連用兩次“斬樓蘭”,從此後世大多都說斬樓蘭了。

唐代李白: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唐代李白:征衣卷天霜,揮刃斬樓蘭。

唐代杜甫:盧綰須徵日,樓蘭要斬時。

唐代杜甫: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唐代翁授:橫行俱是封侯者,誰斬樓蘭獻未央。

再到宋代,更是熱衷於斬樓蘭。

宋代戴復古:平生倚天劍,終待斬樓蘭。

宋代鄭克己:安邊在大體,何必斬樓蘭。

宋代張玉襄:宵傅前路捷,遊馬斬樓蘭。

宋代胡仲弓:欲斷樓蘭首,能安砥萬歟

宋代李伯曾:豎起樓蘭劍,歸釣子陵臺。

宋代周端臣:寶匣秘藏英氣在,提攜終似斬樓蘭。

宋代岳珂:樓蘭可斬平生志,欲和安期覓劍仙。

宋代辛棄疾: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

宋代卓田:劍未斬樓蘭,莫空還。

宋代程準:平生多少英氣,直欲斬樓蘭。

元代也要斬樓蘭。

元代李致遠:但願生還玉關,不將劍斬樓蘭。

明代也要斬樓蘭。

明代陳汝言:去年滅龜茲,今年斬樓蘭。

明代徐禎卿:天子絨衣遙按劍,將軍直為斬樓蘭。

明代何景明:先帝深恩能養士,請纓誰為系樓蘭?

斬樓蘭的詩作太多了,就不再貼了。

總之,後來就引喻失義了,沒人再說傅介子了,“斬樓蘭”這個短語自身就成了典,被諸多詩人樂此不疲的用。所以斬樓蘭比傅介子出名,更別提主角之一那個樓蘭王了。

貌似只有宋代的馮時行直接讚譽傅介子:願學北地傅介子,一節出斬樓蘭王。

其實這句詩,也是那些“斬樓蘭”詩人想表達的意思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其他答主說的樓蘭名字好聽了,字面雅而又有語感,很適合入詩。

來,跟我大聲讀一遍。

斬龜茲!

斬匈奴!

斬月氏!

斬樓蘭!

是不是最後一個讀起來明顯爽快的多,如“龜茲”“匈奴”“月氏”之流的尾韻都是閉口音,不適合慷慨壯志之作。而“樓蘭”兩字先閉後開,與“蘭”字同韻的字又很多大氣凌厲的字眼,方便押韻,很適合那些壯烈壯志的詩作。

但這只是一小部分因素。

總之,可憐的樓蘭~


豫鄉里鈞語鈞瓷


古代壯志男兒,或讀書入仕途,兼濟天下;或練武入疆場,南征北伐。而對於投身軍旅的男兒來說,唐朝詩人王昌齡《從軍行》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幾乎是他們統一的座右銘,那麼這個被無數將軍士兵銘記的地名,樓蘭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

樓蘭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樓蘭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于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衝。漢武帝初通西域,使者來往都通過樓蘭。樓蘭多次替匈奴當耳目,並攻劫漢使者。漢朝強大後,樓蘭做起了雙面間諜,向匈奴和大漢兩面稱臣。公元77年,漢昭帝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親匈奴的安歸,立其弟弟尉屠耆為王,改國名為鄯善。樓蘭經歷了幾百年的風光,約公元4世紀神秘失蹤,只留下了位於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的遺址訴說著昨日的繁華

那麼樓蘭為何招人恨呢?

其實多大的仇恨也會被千年的時光洗刷,古詩中類似“不破樓蘭終不還”這種,樓蘭在這裡都是代指邊疆,說的都是詩人想一致邊疆,實現志向的理想。將士們也以此抒發自己的強大戰鬥意識罷了,就像一個代號,和A.B,C沒什麼區別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樓蘭國,名字最早見於《史記》。

樓蘭的地理位置大概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邊,羅布泊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

漢武帝時期,漢軍打通西域要道,而樓蘭國則位於漢與西域匈奴之間的咽喉之地。



起初的樓蘭截殺漢朝使者商旅的事件時有發生,大漢哪吃的了這樣的虧,於是攻伐不斷。

樓蘭很快被打服,與漢交好,於是又遭來匈奴的攻擊,於是樓蘭又向匈奴稱臣,並向漢匈兩方派去質子,成了名副其實的兩面派。

這也是亂世中小國的悲哀。

後來匈奴的質子安歸回到樓蘭,即位樓蘭王,開始親近匈奴,公開與漢朝對抗。

漢皇大怒,後果很嚴重,派傅介子到樓蘭,殺安歸,並扶植在漢朝當質子的尉屠耆為王。

樓蘭的名稱也不讓叫了,皇帝做主,直接改名。

於是公元前77年,樓蘭國更名為鄯善國,並棄掉國都樓蘭城,遷都泥城,從此向漢王朝死心塌地的俯首稱臣。

這就是觸犯大漢天威的下場!



而都城樓蘭舊地,成了漢王朝屯田之所在。

經過多年屯田移民漢化,樓蘭歸漢,到了魏晉時期,樓蘭已經歸西域長史治所管轄。

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注意,這位大師比唐長老取經時間要早。途徑樓蘭古城時,在《佛國記》中寫下了以下記錄:

“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

樓蘭古城無聲無息的就此隕落在歷史的長河裡。

而鄯善國,也在公元4世紀,被北魏所滅,從此樓蘭國徹底滅亡。

古代書籍詩歌中的“樓蘭”已經不止是指代樓蘭本身,更是對所以不服中原教化,暗通匈奴的西域小國的指代。



像樓蘭這樣的小國在東西兩大文明碰撞中游走,是他們的悲哀,更是歷史的無奈。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樓蘭,地處現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是漢代西域一個強悍的部族,他們居住在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東部,羅布泊的西北緣.樓蘭人的首都就是著名的樓蘭古城.屬西域三十六國之強國,與敦煌鄰接,後一夜間消失。我們說的不破樓蘭其實是指匈奴和一些少數民族。


一縷陽光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迢迢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

黃河遠上白雲間,千尺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

葡萄美灑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吹。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