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經貿合作區日益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生動實踐

“作為對外投資合作的創新模式,境外經貿合作區正日益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生動實踐。”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境外經貿合作區分論壇上,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表示,攜手共建經貿合作區,推動經濟開放包容發展,已成為眾多國家的共識。

過去10年中,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點到面,在深化與有關國家經貿合作的同時,也成為了東道國工業化進程的助推器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境外經貿合作區成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載體和中國企業國際化佈局的重要平臺。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一帶一路”相關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向東道國納稅24億美元,創造就業崗位27萬個。伴隨著一批重大產業項目落地,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有力助推了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加快了當地工業化進程。

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標誌性項目之一,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是中柬企業在柬埔寨西哈努克省共同開發建設的國家級經貿合作區,也是首個簽訂雙邊政府協定、建立雙邊協調機制的合作區。

出席論壇的柬埔寨發展理事會秘書長宋金達表示,在發展定位上,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實行產業規劃與當地國情深度融合,與當地工業發展階段性需要有效對接,“前期以紡織服裝、箱包皮具、木業製品等為主要發展產業,二期將發揮臨港優勢,重點引入五金機械、建材家居、精細化工等產業。全部建成後,將形成300家企業(機構)入駐,8萬至10萬產業工人就業、配套功能齊全的生態化樣板園區”。

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是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的一個縮影。目前,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泰國羅勇工業園、匈牙利寶思德經貿合作區、白俄羅斯中白工業園等一批合作效果好、輻射效應大的示範園區,已發展成為所在國重要的產業基地和批發採購中心,成為各國開展互利合作的投資熱土和區域經濟新增長極。

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分享了發展經驗,成為各國互學互鑑的一扇窗口。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徐樂江表示,中國企業將產業園區建設模式和成功經驗帶到相關國家和地區,為當地輸送了先進的理念、技術和人才,促進了當地從依賴外部投資“輸血”向自我“造血”跨越。

據悉,目前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向中國政府提出,希望借鑑中國的成功經驗,共建經貿合作區,提升本國經濟發展水平。此外,中國還與哈薩克斯坦、老撾建立了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中老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等跨境經濟合作區。與會嘉賓表示,共商共建推動境外經貿合作區高質量發展,不僅體現在貿易增長和產業發展上,對於促進東道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樣具有深遠意義。

25日,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共同發佈了《中國“一帶一路”境外經貿合作區助力可持續發展報告》。“經貿合作區不僅是連接中國與所在國產業發展的平臺,也是傳承絲路精神的重要載體。”該報告指出,境外經貿合作區在建設發展中主動融入當地發展,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促進了民心相通。據統計,境外經貿合作區目前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投入達102億美元,出資興建了各類教育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及社會公益設施,受到當地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高標準推進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堅持開放包容,堅持合作共建,堅持互惠互利。”錢克明指出,經貿合作區不是某國獨享的“奶酪”,而是各方共享的“蛋糕”,要兼顧各方利益關切,各施所長、各盡所能,尋求發展利益的最大公約數,使合作區成為構建人類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

記者顧陽

原標題:境外經貿合作區成互學互鑑新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