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一輩子


1

看見鮮豔的花朵,心情便會愉悅一些,不由自主地移步欣賞,甚至靠前聞一聞。此時此刻,你想象的肯定是生活的美好,大自然的奇妙。你肯定不會去想,花下面是什麼,人總會潛意識地避開一些你所不願意看到或者不願意聯想的東西。

想到了一句話,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意思無非就是將醜陋和美好放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比。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花下面是什麼,是泥土,是落葉,是肥料,是無數個默默無名的自然生物造就了花的鮮豔。當然,也許還有牛糞。或者,從這個角度來說,鮮花就是插在牛糞上的,只是一般情況下我們不願意承認罷了。

我們知道,蒲公英的播種借力於風。但是,它的最終歸宿還是大地。在空氣中,在風中,蒲公英只是飄蕩的塵埃,有了土壤和水源,它才能煥發生命的活力。好比鮮花,沒有肥料,沒有土壤,它就不會存在。這麼說來,作為肥料的牛糞本就應該和鮮花是一體的。甚至可以說,牛糞這些看起來極為醜陋的地下潛伏者,是鮮花賴以生存的基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醜陋與美好是因為對比,這是內心的一種真實反映。喜歡鮮花而不喜歡牛糞,喜歡美好而不喜歡醜陋,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本能反映了。孔夫子都曾說過,食色,性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只看中了表面而輕視了內在,並且把這當作再正常不過的公理了。

只不過這只是大自然的一種反映,對於我們的生活,對於我們的世界觀判斷,並不會造成什麼影響。久了,我們也就習以為然了。

假裝一輩子

2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你肯定聽過這首民歌。巍峨的陰山下,茫茫的大草原,天高雲淡,牛羊成群,何其壯觀!但是,你肯定不知道的是作者是誰。

這首流傳千古的《敕勒川》作者是我國古代敕勒族的名將斛律金,他生活在南北朝北魏(北魏後分成了東魏和西魏,斛律金為東魏人)時期。斛律金的高祖是敕勒有名的部落首領倍侯利。《魏書》記載說:“倍侯利質直,勇健過人,奮戈陷陣,有異於眾,北方人畏之。”斛律金的祖父、父親都在北魏政府中任很高的官職,屢立戰功。斛律金性格耿直,善於騎射,長於用兵。曾被北魏政府任命為“第二領民酋長”,號稱“雁臣”。他在一次作戰中,為了鼓舞士氣,而創作了這首《敕勒歌》。

一下子介紹了斛律金家族那麼多事,我們發現,他出生在一個少數民族的軍人世家,這個家族除了會砍人以外,好像啥也不會。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只會數人頭的家族,卻出現了一首《敕勒歌》,這也是斛律金唯一的作品。

初看起來,這不符合一般的認識邏輯。外表粗獷,拿著大刀的漢子,他能寫出一首鼓舞軍心,代代流傳的歌曲。但是,我們若置身於時代,置身於特定的環境,就可以理解了。這是他內心最真實的寫照,是他最想迸發出來的情感,這與混混出身的漢高祖寫出《大風歌》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外表與文字的反差,不會讓人覺得突兀,相反,覺得欣喜。這種孤篇的文章在我國文學史上並不罕見,特別是唐詩裡面,有很多佚名詩和少女詩,並沒有著名作者,但他們是我國古代文學的一部分,也正是無數個有名的和默默無名的古人,讓我國的古代文化放射出璀璨光輝。

假裝一輩子

3

有一個人,他有權有勢,他的外甥寫了一首好詩給他看,他羨慕不已,為了佔有這首詩的署名權,他把外甥殺了,是殺了,真的殺了。作為朝廷高官,為了討好他的上司,他去給他們倒夜壺,甚至幫他們代筆寫情詩。他為了得寵,竟然專門給他的女上司寫詩,自己要去當男寵,其中有這麼兩句“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赤裸裸的表白啊,可惜他的女上司嫌棄他口臭,不要這個男寵。

當你讀完他的故事,是不是要感嘆:這就是人渣啊。一些人渣看了恐怕也要感嘆:簡直比人渣還要人渣啊。他的外甥叫劉希夷,這首詩叫《有所思》,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兩句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他的男上司是張易之、張宗昌兄弟,女上司是武則天。而他,就是宋之問。

宋之問之所以能在歷史上留下一筆,當然不是因為他的人品敗壞,而是因為他在格律詩上的建樹。“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渡漢江》)我們來看宋之問這首詩,感情真摯,思鄉情切,在浩如煙海的唐詩中,這首詩也能稱得上是上品。他的最大功勞還在於對律詩的發展上,他和沈佺期一起上承王、楊,總結六朝以來聲律方面創作的經驗,把四聲分為平仄,約句準篇,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確立了律詩形式。至此,中國詩歌史上近體詩和古體詩有了明顯的區分。換言之,沒有了沈宋的功勞,唐代的格律詩將不會或者是延後出現,這對唐詩的發展將是災難性的損失。

錢鍾書曾說,阮大鋮阿附奸黨,嚴嵩陷害忠良,可他們的詩作,或仿陶淵明,或自稱“晚節冰霜”,文與人、言與行完全脫節。我們可以說宋之問人品敗壞,道德淪喪,但是我們又得讚揚他對唐詩的開創性功勞。人品與文品分屬道德和美學兩個不同體系,它們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文學批評也不是道德評判,我們應該從歷史的觀點閱讀文學作品,但是又不能將文學作品完全往人品上靠。

雖然表裡不一,但是我們還得有功說功,有過說過。

假裝一輩子

4

不管在什麼時候,別人問我的偶像是誰,我永遠的回答是:李白。在小鮮肉當道,盡是美女的年代,這種回答有些故顯清高或是故作玄虛,但是,我始終覺得,有些東西是千年,哪怕萬年都不會改變的,比如父母對子女的疼愛,別離的幽怨,對故鄉的思念等。

年輕一些的時候,喜歡李白,主要是因為他的江湖狹義和豪邁灑脫。“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俠客行》)這是一幅典型的俠客肖像畫,高度概括了俠客的不圖名利、重視義氣的高尚人格。我們都知道李白是“詩仙”,其實李白還是一位俠客,“十五好劍術”,“劍術自通達”,造詣非同一般。

什麼與劍更相配?李白說: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在李白的詩中,到處都有酒的影子。見到好朋友,咱高興,喝;遇到煩心事了,咱喝,解愁。酒會讓樂觀的人忘記憂愁,彰顯豪邁,也會讓悲觀的人一蹶不振,自甘墮落。李白藉助酒氣將他的才華盡情釋放,鑄就了整個唐朝都無法攀比的詩歌高峰。

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這樣讚美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賀知章也稱李白為“天上謫仙人。”穿越歷史時空,我們彷彿都能看到李白豪邁奔放的影子,他的性格在他的詩中都有了集中體現,文如其人,文如其品。

假裝一輩子

5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了人格面具理論。人格面具本來是指使演員能在一齣劇中扮演某個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該理論認為,人們外在所表現出都是與自己內在不一樣的特徵,其目的在於讓周圍的人接受自己。

在榮格眼中,人格面具在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果一個人過分地熱衷和沉湎於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果他把自己僅僅認同於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會受到排斥。因為在人格面具和人格其它部分之間,存在著尖銳的對立和衝突。

這其實就是表裡如一的問題,最接近表裡如一的就是李白了。其實,在現實中真正做到表裡如一是很難的,因為是要付出代價的,李白最終也是賜金放還。正如人格面具理論所提出的,之所以會形成表裡不一,目的就是讓外在的人接受自己。為了家庭團結,為了工作順利,為了減少麻煩,很多時候我們都違背了自己內心的初衷。

假裝一輩子

6

遵從內心,自然是極其美好的事了。但是現實往往是殘酷的,我們並沒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因為過多的外界因素會給我們施加壓力,造成影響,畢竟人是社會群體中的人,而不是封閉的自我。以此來看,表裡不一是一種正常的行為舉止,並不存在人格分裂。

愛一個人三天五天,那求的只是一時激情。愛一個三載五載,那說明曾經還是付出過感情的。倘若愛的是一輩子,那麼即使是假裝的,也自然變成真的。如果你想對一個人好,哪怕有時自己並不想對他太多付出,但是為了討好,為了維持這種關係,你可以假裝殷勤。一次兩次,三次五次,然後一輩子,這樣就白頭偕老,比翼雙飛了。假裝愛一輩子不也是挺好的嗎?

很多時候,我們都注重的是結果,是表象,至於內心會產生哪些波動,又有誰會太在意呢?有著光鮮的外表就好,何必去問心靈的齷齪。人這一輩子,說長也長,說短也短,自己覺得活著開心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